老年人血小板聚集功能对骨代谢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2022-10-16 03:04徐定波杨枝王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0期
关键词:高风险细胞因子血小板

徐定波 杨枝 王艳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骨质疏松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常见的老年慢性病[1],由此产生的骨痛及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同时,老年人又常合并一些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血液粘稠度高,是血栓性疾病高危人群,易出现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2],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本研究通过检测80 例60 岁以上人群血小板聚集功能和β-CTX、PⅠNP 等骨转换指标以及IGF-1、IL-6、TNF-α 等与骨代谢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与以上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对血栓高风险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血小板聚集功能对骨代谢的影响,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3~12 月在南昌市第三医院就诊的80 例>60 岁的老年人,其中男37 例,平均年龄(65.21±4.18)岁;女43例,平均年龄(67.79±3.75)岁。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等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空腹抽血,通过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利用比浊法进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测,诱导剂为花生四烯酸(AA)。骨代谢指标β-CTX、PⅠNP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IGF-1、IL-6、TNF-α 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1.2.2干预治疗 根据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是否>84%分为血栓高风险组(44 例)和正常组(36 例)。对血栓高风险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100 mg/次,1 次/d,口服,治疗时间6 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BMI,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血钙、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②比较两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骨代谢指标及相关细胞因子。③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骨代谢指标及相关细胞因子相关性。④比较血栓高风险组干预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骨代谢指标及相关细胞因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BMI、空腹血糖、血钙、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高风险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比较(,n)

注:与正常组比较,aP<0.05

2.2两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骨代谢指标及相关细胞因子比较 血栓高风险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β-CTX、IL-6、TNF-α 高于正常组,PⅠNP、IGF-1 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骨代谢指标及相关细胞因子比较()

表2 两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骨代谢指标及相关细胞因子比较()

注:与正常组比较,aP<0.05

2.3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骨代谢指标及相关细胞因子相关性 经Pearson 相关分析,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β-CTX、IL-6、TNF-α 呈正相关(r=0.522、0.503、0.412,P<0.05),与PⅠNP、IGF-1 呈负相关(r=-0.493、-0.398,P<0.05)。

2.4血栓高风险组干预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骨代谢指标及相关细胞因子比较 血栓高风险组干预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β-CTX、IL-6、TNF-α 低于干预前,PⅠNP、IGF-1 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血栓高风险组干预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骨代谢指标及相关细胞因子比较(,n=44)

表3 血栓高风险组干预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骨代谢指标及相关细胞因子比较(,n=44)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

3 讨论

骨质疏松患病率近年来明显升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其导致的骨折成为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2018 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调查数据显示[3],我国65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已达到32.0%,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高。

骨质疏松发病的病理基础是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致使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除年龄、遗传因素、钙和维生素D 缺乏、性激素水平下降、废用因素、疾病与药物等机制外,骨代谢调节因子、氧化应激、骨血管偶联等机制也参与其中[4,5]。骨血管偶联机制是近年来较热门的研究方向,包括骨血管的形成及其信号传导等。骨骼血管的良好血供可为骨新陈代谢提供充分的营养,当供应骨骼的血管及血液循环出现障碍,骨细胞代谢、钙的吸收与调节等均会受到影响,从而直接影响骨的形成与再生[6]。眭承志等[7]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液流变学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全血粘度与骨吸收呈正相关,与骨形成呈负相关。Ma 等[8]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患者较正常骨密度人群骨组织的血流灌注指数降低,灌注量明显下降。这些研究均提示供应骨骼的血液循环障碍是导致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年人往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血液粘稠度增加,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容易形成血栓[9,10],因此骨组织血液供应减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骨代谢指标及相关细胞因子有助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分型和疗效评判,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胶原特殊序列(CTX)是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它是一种胶原降解产物,β-CTX 是其中一种同型异构体,其水平越高反映破骨细胞活性越强,骨吸收越明显,是反映骨吸收的主要指标。PⅠNP 是Ⅰ型前胶原经内切肽酶水解去除的氨基端肽段,前胶原被切除PⅠNP 后形成原胶原,进而组成胶原纤维。因此,PⅠNP 水平越高说明形成胶原纤维越多,是较敏感的骨形成指标[11]。与骨质疏松相关的细胞因子有许多,包括促进骨形成作用的骨保护因子和对骨吸收有促进作用的骨吸收因子。IL-6、TNF-α 通过RANKL 等信号通路可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并抑制其凋亡,同时还可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属于骨吸收因子[12,13]。IGF-1 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促进骨基质合成与矿化,属于骨保护因子[14]。肖华等[15]调查研究发现,老年男性中骨质疏松组IL-6 及TNF-α 水平明显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表明IL-6 及TNF-α 是老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王金铸[16]对255 例老年人的研究显示,骨质疏松组IGF-1 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与骨密度水平呈正相关,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高的血栓高风险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β-CTX、IL-6、TNF-α 高于正常组,PⅠNP、IGF-1 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升高可导致骨吸收增加而骨形成减少,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阿司匹林是传统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同时它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环氧化酶,使血栓素A2生成减少,因此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17],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脑梗死、冠心病等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陈秋景等[18]研究显示在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的骨密度以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保护蛋白等显著高于单纯阿仑膦酸钠治疗组,β-CTX 显著低于单纯阿仑膦酸钠治疗组,说明阿司匹林具有改善骨代谢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血栓高风险组阿司匹林治疗后,血栓高风险组干预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β-CTX、IL-6、TNF-α 低于干预前,PⅠNP、IGF-1 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阿司匹林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时,起到了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作用。

综上所述,老年人血小板聚集率高可导致骨吸收增强而骨形成减少,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临床上对此类人群给予阿司匹林治疗,不仅能减少血小板聚集、防止心脑血管疾病,而且可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有利于骨质疏松的防治。

猜你喜欢
高风险细胞因子血小板
肝癌患者细胞因子和Treg细胞检测的临床价值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
唐氏综合征筛查高风险人群人口特征学分析
高风险测试对英语学习的反拨效应研究
论无主物之归属
血小板减少会有“小红点”吗
对付肿瘤的细胞因子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