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阻力运动对老年心动过缓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

2022-10-16 03:04王小丹孙旭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0期
关键词:弹力心动心功能

王小丹 孙旭

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动过缓是心脏病的常见病之一,当其心率<55 次/min 时往往会影响患者的心脏供血,严重者可引起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其是由多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综合征,常见于运动员和老年人[1,2]。老年人并发窦性心动过缓是其窦房结发生的一种退行性改变,窦房结内起搏细胞的数量及房室结的心肌组织明显减少,弹力纤维增多,引起起搏障碍,波及心脏传导系统,导致异常[3]。老年心动过缓常为间歇性发作,其主要症状是心、脑等器官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率减慢,患者表现为乏力、头晕、反应迟钝,严重者会出现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加重心力衰竭[4]。目前临床治疗常选用阿托品和其他药物,但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长期用药副作用大,西医治疗老年心动过缓的远期疗效差,不良反应多,而起搏器安装费用高,创伤大[5]。基于此,本文采取抗阻力运动进行临床康复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三病房治疗的60 例老年心动过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龄66~78 岁,平均年龄(73.91±2.85)岁。试验组中,男14 例,女16 例;年龄65~77 岁,平均年龄(73.49±2.8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患者心率45~60 次/min;经长期、动态临床表现及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为心动过缓,患者表现为头晕、心悸、气短、胸痛等症状,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无明显肝肾功能不全;未接受起搏器治疗者;存在轻度心功能不全;患者病程1~10 年;均同意用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缩窄性心包炎、肺栓塞、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的患者;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在2 周内服用与治疗心律失常有关药物的患者;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存在高钾血症、慢性病及药物禁忌证的患者;存在恶性肿瘤史、全身感染史的患者;存在免疫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法,患者可根据自身习惯慢走和原地运动,按照临床建议,促进睡眠,并观察用药效果,强调运动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定期复查,临床进行随访。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抗阻力运动治疗,临床组成抗阻力运动训练干预组,进行训练后评估患者的病情。锻炼过程中患者家属全程参与,抗阻力运动训练采用弹力带运动的方式,包括上肢和下肢运动。上肢运动包括:①扩胸运动:患者保持坐姿,进行肩外展外旋运动,双脚与肩保持平行,双手抓紧弹力带,呼气时,进行肩外旋,张开前臂和做扩胸运动,吸气时慢慢放松,回到起始位置;②划船运动:患者双腿弯曲,双手紧握弹力带,呼气时双手将其拉回到身体两侧,吸气时慢慢放回;③后伸运动:患者站立,膝盖微微弯曲,双手紧握弹力带放在胸前位置。呼气时双手向后拉,使肘部处于水平,吸气时回原位。下肢运动包括:①单腿踩踏:患者保持坐姿,左脚下悬挂弹力带,患者抓紧两端,左脚借助弹力带的力量蹬地,右脚相同;②下肢外展:患者保持坐姿,弹力带呈圆形,一端踩在脚上,另一端盖住大腿外侧。呼气时双腿外展,吸气时缩回。训练干预45 d,隔日运动10~20 min,4 次/周。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根据《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项目指南》中关于心动过缓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定。临床控制为患者心电图正常,胸闷、气短等症状消失,心脏泵血量恢复正常,静息心率≥65 次/min,心率恢复正常;疗效显著为患者胸闷、气短等症状明显改善,静息心率可达55~65 次/min,心率较治疗前增加>7 次/min;有效为患者胸闷、气短等症状得到改善,静息心率可达到50~55 次/min,心率较治疗前加快>5 次/min;无效为患者达不到上述标准,症状及体征无改善,静息心率依然较低,且比治疗前慢>3 次/min。总有效率=(临床控制+疗效显著+有效)/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相关指标评分,包括心率变异性评分、血脂相关指标评分、NYHA 心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心率变异性评分参照心率变异性检测临床应用的建议,应用动态心电图和相关分析软件检测患者治疗后时域分析指标,包括窦性心搏RR 间期、全部窦性心搏RR 间期指数、平均正常RR 间期标准差。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相关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临床指标。采用NYHA 心功能分级评价心功能。按照患者年龄、性别等标准值,将心率变异性评分、血脂相关指标评分、NYHA 心功能评分标准值的偏差进行加权平均,折算到0~100 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心功能情况越好。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交际功能和正常生活4 个维度,共17 个因子,68 个项目,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相关指标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心率变异性评分、血脂相关指标评分、NYHA 心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相关指标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相关指标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常见临床并发症,是由于心肌细胞坏死、血流动力学负荷过大导致的心肌损伤而引起的心肌功能改变,心室泵血量明显减少,不能完全满足日常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晚期心脏病,患者常常伴有窦性心动过缓,进一步加重病情[6,7]。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其可能成为临床常见的影响老年人生活的心脏疾病之一[8]。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心内因素包括迷走神经兴奋、窦房结功能障碍及器质性心脏病、严重缺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引起的病变等;心外因素主要为迷走神经亢进造成的心率不稳等,常见于健康人[9]。心动过缓患者心率<55 次/min,并伴有心悸、乏力、心绞痛等临床表现,临床应给予积极治疗,防止其病情进展,同时老年人对疾病的耐受性较低,加上生活能力有限,所以生活质量相对较差[10-12]。

本研究显示抗阻力运动能够提高心动过缓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等,同时通过对抗阻力运动进行改良,使用弹力带相比于使用器械更加容易操作以及被患者接受,也减少了患者运动的潜在风险,且并不影响效果。

综上所述,采取抗阻力运动治疗老年心动过缓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弹力心动心功能
您了解心动过缓吗
冠心病合并心衰介入治疗后BNP水平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巧用弹力带提升立定跳远能力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观察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上一次令编辑们心动的事
“嗔哥”心动一日美食
弹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