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看铜镜在宋代的发展

2022-10-18 05:02苏强
收藏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菱花铜镜铭文

苏强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400余面宋代铜镜,以传世品为主。其来源复杂多样,既有由原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國内各级博物馆等单位调拨而来,又有从韵古斋、振寰阁等文物商店征集购买而来。20世纪90年代,杨桂荣虽曾对其中部分铜镜作了初步介绍①,但并未进行详细分期,只笼统地将时代定为宋代。宋墓考古发掘及学界对宋代铜镜研究的深入,为这批铜镜的重新整理奠定了基础。本文从馆藏宋代铜镜中选取了具有典型性的28面铜镜,结合宋代纪年墓资料及学界已有研究成果,从馆藏宋代铜镜的类型、发展阶段等方面对铜镜在宋代的发展作进一步探讨。

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代铜镜的类型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铜镜依据镜背装饰不同,可划分为花卉镜、花鸟镜、双龙镜、双凤镜、蜻蜓蝴蝶镜、双鱼镜、神仙人物故事镜、八卦镜、官铸铭文镜、私营作坊铭文镜、吉祥铭文镜、仿古镜等12类。

(一)花卉镜

形制有方形、八瓣菱花形、亚字形。主题纹饰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花卉,花枝柔长弯曲,相互缠绕,顶端有一朵盛开的大花。

1.北宋缠枝牡丹镜(图1),边长13.1厘米。方形,桥形纽,花瓣形纽座。绕纽座饰四朵缠枝牡丹花,其外环绕八朵小花,外围一周联珠纹及卷草纹。宽平缘。此类铜镜在江苏江宁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墓曾有出土②,故应流行于北宋中期。

2.北宋缠枝四花镜(图2),直径25.4厘米。八瓣菱花形,小圆纽。以镜纽为中心,一根枝蔓分枝回卷,三枝向左旋,一枝向右旋。枝蔓上叶茎穿插交叠,顶端托一朵牡丹花,花间有含苞待放的花朵。窄卷缘。与之纹饰相近的铜镜在河南商州北宋晚期墓M1曾有出土③。

3.北宋缠枝四花镜(图3),边长17.3厘米。亚字形,桥形纽。绕镜纽饰四朵缠枝花,亚字形的内角与花头相对,外围一周联珠纹。宽平缘。此类铜镜在江苏淮安北宋绍圣元年(1094)墓④、河南安阳北宋大观三年(1109)墓⑤、陕西丹凤北宋宣和元年(1119)墓⑥曾有出土,故应流行于北宋中晚期。

(二)花鸟镜

北宋花鸟镜(图4),直径17.8厘米。圆形,小圆纽。纽左侧饰一株梅花,枝条蜿蜒伸展至纽右侧。枝头站立一只回首顾盼的喜鹊。纽下部饰水波纹,有一弯月倒映在水中,外围一周雷纹带。素窄缘。此类铜镜在河南林州曾出土一面,但无喜鹊纹,有铭文“东京沈家造”⑦。东京为北宋国都,即今河南省开封市,可见此类镜应流行于北宋时期。

(三)双龙镜

形制有八出葵花形、鼎形。主题纹饰为二龙夹纽相对,龙身由上蜿蜒而下,龙头对着镜纽,张口作二龙夺珠状。一后肢与龙尾相交成环形,龙身周围点缀云纹。纽下方有一条似桥似岸的纹饰,下为水波纹。岸上有一座三足香炉,向左右冒出轻烟。

1.南宋双龙镜(图5),直径18.5厘米。八出葵花形,小圆纽。镜缘内有长方形框,框内铸有“南孙功造”四字铭文。镜缘直边内凹。

2.南宋双龙镜(图6),通高16厘米。鼎形(或称炉形),镂空双耳,扁圆形鼓腹,尖足。

双龙纹镜在江西高安南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孙愿墓⑧曾有出土。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双龙镜,有铭文“嘉熙戊戌吴氏淑静”,表明铸于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⑨。江西新余博物馆收藏的双龙镜⑩,有铭文“淳祐六年谨记”,表明铸于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可见此类镜流行于南宋后期。

(四)双凤镜

南宋双凤镜(图7),直径21.9厘米。八出葵花形,镜缘直边内凹,小圆纽,联珠纹纽座。绕纽饰双凤纹,首尾相接,双翼与身上羽毛层叠错落排列,尾羽呈尖叶状。外围短斜线、三角纹、联珠纹及凸弦纹。素卷缘。此类铜镜在四川成都南宋墓、浙江金华南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墓、浙江东阳南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墓曾有出土,惟双凤的造型不同。此镜形制亦与上举双龙镜相近,可见此类镜亦流行于南宋后期。

(五)蜻蜓蝴蝶镜

北宋蜻蜓蝴蝶镜(图8),直径17.1厘米。圆形,小圆纽,花瓣形纽座。纽座外呈十字形分饰四蜻蜓,头向镜缘,双翅平展。间饰四蝴蝶,头向镜缘飞舞。素宽缘。湖北麻城博物馆收藏有与之纹饰相近的铜镜,被定为北宋时期。

(六)双鱼镜

北宋双鱼镜(图9),直径15.7厘米。七瓣菱花形,弓形纽。纽左右两侧各饰一条鱼,首尾相接,逆时针游动。细窄缘。此类铜镜在四川阆中北宋崇宁四年(1105)陈安祖墓曾有出土,故应流行于北宋晚期。

(七)神仙人物故事镜

形制有圆形、方形、八瓣菱花形、八出葵花形。主题纹饰为神仙人物、传说故事或社会生活场景等。

1.北宋六飞仙镜(图10),直径14.1厘米。八出葵花形,小圆纽,花瓣纽座。一周凸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绕纽座饰二飞仙与二朵如意云纹。外区饰四飞仙,其间饰四朵折枝花,花枝顶端各有一朵盛开的大花。素窄缘。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与之纹饰相近的铜镜,内区铭文为:“伴安楚姬,永不分离,初改靖康元年。月日铸。”外区纹饰间铸有铭文“老彭”“真鉴”。靖康元年为1126年,可见此类镜应流行于北宋晚期。

2.北宋仙人龟鹤齐寿镜(图11),边长9.1厘米。方形,小圆纽,花瓣纽座。纽下部有一棵树,蜿蜒至纽上部。纽左侧树下站立一人,手托承盘,树间有云气飘动。纽右侧上下分别为仙鹤展翅和灵龟爬行。素窄缘。与之纹饰相近的铜镜在长沙市博物馆亦有收藏,纹饰间铸有铭文“老彭”“真鉴”。此类铭文亦见于上举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六飞仙镜,或为同一人所做,可见此类镜应流行于北宋晚期。

3.北宋仙人龟鹤齐寿镜(图12),直径25.5厘米。八瓣菱花形,小圆纽。纽左侧有一仙人端坐于石上,背后有圆形头光,头上有三台星纹。纽右侧有山石修竹,竹前站立一女侍童,双手托着一盘仙桃。侍童上方有一仙鹤俯视翱翔。纽上方铸有楷书“湖州杨家造”长方形框,上覆荷叶,下承以莲花。纽下方有一龟爬向仙人。窄卷缘。此类铜镜在浙江衢州曾有出土,应流行于北宋时期。

4.北宋王质观弈镜(图13),直径11.8厘米。八瓣菱花形,小圆纽。纹饰取材于王质观弈的传说故事。纽左上方二人席地而坐正在对弈,中间一人观棋。纽右侧饰一株枝叶繁茂的大树,树后有远山。镜下部有堤岸,大树左右两侧的堤岸上各站立两人,双手托物,作交谈状。素窄缘。此类铜镜在山西垣曲北宋墓曾有出土,故应流行于北宋时期。

5.南宋蹴鞠镜(图14),直径10.7厘米。圆形,小圆纽,纽上方饰围墙,墙内有一座假山。纽下饰一片草地。纽左侧一女子抬腿踢向一小球。女子身后立一捧物女侍者。纽右侧有一男子身体前倾,注视着女子的动作,作防守状。男子身后立一手持铃状物的男侍者。窄卷缘。此类铜镜在江西余江曾有出土,湖南省博物馆亦有收藏。有学者从人物服饰推断,认为其时代应为南宋时期。

6.南宋傀儡戏镜(图15),边长11、宽10.8厘米。方形,小圆纽。纽上方有高台阶,台阶上有一男子斜倚栏杆而坐。台阶前支一布幔,后方有一童子双手各举木杖,操纵傀儡进行表演。傀儡皆作武将装扮,手执长兵器。布幔前依次有五童坐于地上。左侧一童雙手持小槌,击鼓伴奏。帐前有二童,头挨在一起,作耳语状。中间的童子左手撑地,右手举着一个小傀儡,身后地上有一副排版。右侧二童中,一童端坐观看,另一童看向左侧。窄高缘。有学者认为其纹饰采用剔地法铸造,应为南宋式镜。

(八)八卦镜

南宋八卦镜(图16),直径16.5厘米。六出葵花形,小圆纽。纽外环列八卦纹。其外为盝顶式方框,每边为三个地支。方框外每边上部分别为水池、树、火焰、香炉。香炉旁有一单线方框,内铸有“李道人造”四字铭文。窄卷缘。此类铜镜在江西九江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衡氏墓曾有出土,故应流行于南宋前期。

(九)官铸铭文镜

形制有圆形、六瓣菱花形。镜背光素无纹,仅有官铸铭文。

1.北宋宣和五年镜(图17),直径34厘米。圆形,小圆纽。近缘处铸楷书铭文一周“宣和五年分进贡铜鉴贰拾面。监铸官承直郎扬州司仪曹事臣莱景(押),管勾专知官盛奇,匠人臣郭成铸。扬州铸造”。素缘。宣和五年为公元1123年,可见此镜应铸于北宋晚期。

2.南宋乾道四年镜(图18),直径14.5厘米。六瓣菱花形,桥形纽。纽右侧铸有楷书铭文“湖州铸鉴局乾道四年炼铜照子官”及押记。乾道四年为公元1168年,可见此镜应铸于南宋前期。

(十)私营作坊铭文镜

形制有圆形、六出葵花形、八出葵花形、六瓣菱花形、桃形。镜背光素无纹,仅铸有私营作坊铭文。

1.北宋湖州石八郎镜(图19),直径13.3厘米。六出葵花形,桥形纽。纽右侧单线方框内铸双竖行楷书铭文“湖州石八郎真炼铜无比照子”。窄卷缘。此类铜镜在江苏镇江乌龟山北宋早期墓曾有出土。

2.北宋湖州石念二叔镜(图20),长10.6厘米。桃形,桥形纽。纽左侧有长方框,框内铸二竖行楷书铭文“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素缘。此类铜镜在北宋乾德四年(966)、建中靖国元年(1101)、政和元年(1111)、宣和五年(1123)、南宋乾道四年(1168)、淳熙元年(1174)、淳熙九年(1182)、嘉定六年(1213)、宝祐元年(1253)等纪年墓曾有出土。可见此类铜镜应流行于北宋中期至南宋后期。

3.南宋湖州石三十郎镜(图21),直径11.5厘米。六出葵花形,桥形纽。纽右侧单线方框内铸有双竖行楷书铭文“湖州真石三十郎家照子”,纽左侧单线方框内铸有竖行楷书铭文“无比炼铜每两一百文”。窄卷缘。与之铭文相近的铜镜在浙江衢州曾有出土,应流行于南宋时期。

4.北宋饶州叶家镜(图22),直径10.6厘米。六出葵花形,小圆纽。纽右侧有单线长方形框,内铸两竖行楷书铭文“饶州叶家久炼青铜照子”。素缘。有学者认为此类铜镜属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或之后的制品。

5.南宋吉州镜(图23),直径17.5厘米。六出葵花形,桥形纽。纽左侧双线方框内铸有竖行楷书铭文“吉州李道功夫”。斜立素缘。江西高安南宋孙叔恭墓曾出土一面带柄菱花镜,镜背铸铭“建康府茒家工夫镜”,可见此类“工夫”镜流行于南宋时期。

(十一)吉祥铭文镜

馆藏此类镜形制有长方形、圆形带柄、钟形、盾形。主要内容为吉语铭文配以祥云、双剑、丹炉等图案。

1.南宋河澄皎月铭文镜(图24),边长20.6、宽14厘米。长方形,双半圆纽。绕纽铸有楷书铭文“河澄晓雪波清皎月”,纽上方有篆书铭文“宝鉴”两字。纽下方有长方框,内有两竖行楷书铭文“泾原张家绝伦照子”,纽两侧有竖行篆书铭文“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斜缘。与之铭文相近的铜镜在江苏武进南宋墓曾有出土,故应流行于南宋时期。

2.南宋正冠铭文镜(图25),通长17.4、直径9.5厘米。圆形带柄。镜背正中铸有篆书铭文“正冠”二字,两侧各饰一祥云。此类带柄镜在浙江东阳南宋理宗宝六年(1258)墓曾有出土,可见应流行南宋后期。

3.南宋匪鉴铭文镜(图26),长19.8厘米。钟形,镜背上部有环纽。镜背中部铸有双剑,剑鞘饰火焰纹,剑柄有环,如意形剑首。两剑之间有一座三足丹炉,炉中冒出一缕青烟,烟雾中托起一粒仙丹。香炉下有长方形框,内铸二竖行铭文“李道人造”。双剑外侧铸有篆书铭文“匪鉴斯镜,以妆尔容”。立缘,缘上有凹坑。此类钟形镜在江苏武进南宋墓曾有出土。此外,镜铭中的“李道人造”亦见于上举八卦纹镜,故亦应流行于南宋前期。

4.南宋贵宝铭文镜(图27),长24.8厘米。盾形,镜背中部铸有竖直并列的双剑,两剑之间有一座三足丹炉,炉中冒出的烟雾中托起一粒仙丹。炉下有一盘龙,龙首向上。香炉两侧刻有篆书铭文“玉弗镜剑”。双剑外侧分别刻有篆书铭文“光明贵宝,当年己丑”。立缘,缘上密布凹坑。此类铜镜在湖北房县曾有出土。此镜纹饰与上举匪鉴铭文镜相近,因此亦应流行于南宋前期。镜铭中的“己丑”应为铸镜年份,南宋时期的“己丑”年有孝宗乾道五年(1169)和理宗绍定二年(1229),故此镜应铸于乾道五年。

(十二)仿古镜

北宋仿古镜(图28),直径11.1厘米。圆形,小圆纽,纽顶平。重圈纹纽座,外饰双线方框及博局纹,其间饰瑞兽纹和乳钉纹。左侧有楷书双竖行铭文“假充李镜,真乃猪狗”,右侧有倒置“李”字。外饰锯齿纹、弦纹及云气纹各一周。此镜为仿汉博局纹镜。与之纹饰、铭文相近的铜镜在湖南常德戴家山北宋早期墓曾有出土。

二、由中国国家馆馆藏分析宋代铜镜的发展阶段

通过以上对馆藏宋代铜镜的系统梳理,馆藏宋代铜镜的时代从北宋早期一直延续至南宋后期。据此将馆藏宋代铜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北宋时期(960~1127);第二阶段为南宋时期(1127~1279)。

(一)北宋时期

1.形制

北宋早期主要有六出葵花形、圆形镜。北宋中期流行方形、桃形、亚字形镜。北宋晚期除桃形、亚字形外,流行圆形、方形、八瓣菱花形、七瓣菱花形、六出葵花形镜等。

圆形镜和方形镜是中国古代铜镜的传统形制,宋代这两类铜镜的镜背平坦,镜缘较宽,且多无纹饰,与唐镜通常镜背下凹,且由一周高圈分为内外两区有所不同。亚字形镜、菱花形镜和葵花形镜均出现于唐代,与唐镜相比较,宋代亚字形镜的两边之间内弧较大;菱花形镜仍以唐代流行的八瓣形为主,菱花瓣的排列比唐镜更为紧密,又新出现了七瓣形;葵花形镜仍延续了唐镜的形状,无太大变化。桃形镜是北宋中期新出现的一种镜形,反映出北宋铜镜在造型工艺的突破。

2.纹饰

北宋早期主要有仿汉博局纹。北宋中期有缠枝花卉纹。北宋晚期流行缠枝花卉纹、双鱼纹、六飞仙纹、仙人龟鹤纹等。此外,北宋时期还流行花鸟纹、蜻蜓蝴蝶纹等。

仿汉博局纹制作粗糙,与汉代纹饰相去甚远。仿古镜在唐代已经出现,宋代更加流行,应与宋代铜禁政策、崇古观念和辟邪思想等有关。

花卉纹多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图案。如其中的牡丹纹有“国色天香”的美誉,更是吉祥的象征。与唐代花卉纹多采取散点对称式布局不同,宋代花卉纹常采用缠枝的形式环绕于镜背,以浅浮雕技法刻画饱满硕大的花朵,以细阳线勾勒纤细柔软的枝条,布局繁密,风格细腻写实,可见是受到宋代绘画中渐趋成熟的花卉写实技法的影响。

双鱼纹是北宋晚期新出现的一种动物纹饰,鱼的造型瘦长呆板,与之后金代铜镜上生动肥硕的双鱼造型不同。宋代这种双鱼的形象在明代仍有沿用。

神仙人物故事纹的题材种类比唐代更加丰富。如飞仙纹在唐代已经出现,作二飞仙与二鸾相间飞舞。而北宋飞仙纹与花卉相间排列,布局紧凑,其镜背由一周凸弦纹分为内外二区,仍保留了唐镜的形制特点。仙人龟鹤纹流行,表达了龟鹤齐寿的吉祥寓意,也反映了道教思想的影响。王质观奕是北宋新出现的一种传说故事图案,与唐代人物故事多取材于《列子》《列仙传》等不同,而取材于南朝鬼异小说。这类铜镜在纹饰构图上,多采用对称式布局,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人物形象巧妙地融入景物之中。人物刻画更加细致生动,外貌差异明显,从而反映出身份的不同。

鹊梅纹是北宋铜镜上新出现的一种花鸟纹饰,与唐镜上常见的雀绕花枝纹不同,线条简洁,留白较多。与故宫博物院藏南宋《乌桕文禽图页》相近,似一幅极具意境的花鸟画,反映了宋代绘画艺术对铜镜纹饰创作的影响。

3.铭文

北宋早期,私人作坊中的湖州石家铭已经出现,并流行于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后期仍可见到。北宋晚期有宣和五年官铸铭和饶州叶家铭。

官铸铭文中的铸镜日期、鉴铸官、工匠姓名、铸造地名俱全,符合宋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要求。扬州在唐代曾是著名的铸镜中心。据《新唐书》记载,铜镜是扬州长期进献给朝廷的贡品之一。北宋时扬州镜仍为贡品,但实物少见,此镜铭为研究这一时期扬州铸镜提供了实物资料。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私营铸镜业发达,商标字号以方形牌记的形式出现在铜镜上,改变了汉代以来镜铭多呈环绕式的布局方式。属两浙路的湖州(今浙江湖州)成为铸镜中心,其中以石家最为著名。馆藏石家镜铭中的“叔”“郎”是人们对铸镜艺师的社会习惯称呼,“叔”应是“郎”的父辈,数字则表示该男子在宗族辈分中的排行。此外,这一时期镜铭中出现的“真”“无比”“久炼”“假充李镜,真乃猪狗”等词语,一方面夸耀铜镜质量好,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竞争激烈。

(二)南宋时期

1.形制

南宋前期继续流行葵花形、菱花形镜。南宋后期,镜形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八出葵花形镜的镜缘呈直边内凹的棱边。此外,南宋流行的钟形、盾形、鼎形镜,是前所未见的新形式,反映了这一时期镜形较之北宋更加多样。

2.纹饰

南宋前期流行八卦纹、双剑纹。南宋后期流行双龙纹、双凤纹。此外,南宋时期还出现了蹴鞠纹、傀儡戏纹等。

八卦纹在唐代已经出现,馆藏宋代八卦纹镜在唐代四神十二生肖八卦纹的基础上,将唐镜内区的十二生肖改为十二辰铭文,外区的铭文改为水池、树、火焰、香炉等图案。而新出现的双剑、丹炉等图案则反映出宋代道家文化对銅镜的影响。

双龙纹保留了唐代龙纹一后肢与龙尾相交的特点,与唐代双龙纹不同的是双龙作尾在上、头在下的二龙夺珠形。镜下部似桥似岸的图案,亦见于北宋人物故事纹镜中,是宋代铜镜的一个重要特点。

双鸾是唐代流行的纹饰,双鸾绕纽飞舞。南宋双凤纹与之相比较,布局更加紧凑。凤纹由单线勾勒而成,其形象与《说文·鸟部》“凤,蛇颈鱼尾,龙文虎背,燕颔鸡喙”的描述基本相符。

表现社会生活方面的题材中有一些是以前未见的,如蹴鞠纹、傀儡戏纹等,纹饰结构紧凑,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3.铭文

南宋前期有乾道四年官铸铭文、匪鉴铭、贵宝铭。南宋后期有正冠铭。此外,南宋时期还有湖州铭、吉州铭、河澄皎月铭。

官铸铭文中的湖州铸鉴局是仅见于宋代铜镜铭文中的官营铸镜机构,主要存在于南宋乾道年间。由于两宋时期“钱荒”,导致政府实行严格的铜禁政策,因此湖州铸鉴局的主要职能,可能是由官方征调、差雇当地铸镜工匠,管理和规范市场,从而达到平衡铜禁与铜镜市场的目的。

湖州石三十郎镜铭中的“无比炼铜每两一百文”,反映出铜镜是按重量计价的情况。据《宋史》记载,宋神宗熙宁时“销熔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物,获利五倍”。又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鼓铸器用,供给四方,无有纪极,计一两所费不过十数钱,器成之日,即市百金。”由此可见融毁铜钱铸镜,可获利十倍,足见铜镜利润的丰厚。

吉祥铭文诗句中有采自唐诗的,如“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一句,出自唐代杜甫《江上》“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而“河澄晓雪波清皎月”八字则出自《鞶鉴图》。据宋桑世昌《回文类聚》记载,《鞶鉴图》又名《八花转轮钩枝鉴铭》,相传为唐代佚名女子所创。该图由外圈、中圈和内圈三组文字构成。内圈楷书“清月晓河澄雪皎波”八字,四字成句,回环读之,环绕镜纽向心排列,四言递相为韵,构思精巧。

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代铜镜反映出的其他特点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瓷器、玉器、漆器等多项手工艺术的发展,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铜镜不再受到人们的垂青,铜镜由唐代的精美华贵趋向于质朴实用。从馆藏宋代铜镜来看,亦反映出以下几个其他特点:

1.馆藏宋代铜镜的镜体多较轻薄,缘厚为0.2~1厘米之间。表面多呈灰黑、青灰、银灰、深绿、青绿等色,有绿、蓝、灰白、土黄等色锈蚀。与唐代铜镜镜体较厚实,多呈银白色有明显不同。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表1),并与战国汉唐铜镜成分对比,可以看出馆藏部分宋代铜镜仍承袭旧制,使用了一种含铅的高锡青铜(表1,1~4)。而另一部分宋代铜镜的含锡量降低,含铅量升高(表1,5~9)。因而镜面多晦暗,光洁度不高,花纹图案不如唐镜精致。

2.汉唐以来的镜铭中,铜镜常称为“镜”或省写作“竟”。而在宋代铜镜铭文中,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祖父(即“翼祖”)赵敬之讳,铜镜常称为“照子”。铭文格式多为地名加姓氏,其中地名有属于两浙路的湖州、淮南东路的扬州、江南东路的饶州(今江西鄱阳)、江南西路的吉州(今江西吉安)、秦凤路的泾原(今宁夏泾原)等,由此可见宋代铸镜地区主要集中于江浙地区、江西等地。姓氏主要有湖州石家、杨家、饶州叶家、吉州李家、泾原张家等,其中以湖州石家最为著名,从而反映出宋代铸镜业的繁荣。

3.宋代新出现的钟形、鼎形镜,双剑、丹炉、仙人龟鹤等图案及“李道人造”等镜铭,不仅反映了宋代道教兴盛,道士们以特殊身份涉足铸镜业,而且也突显了其作为法器的功用,具有明显的宗教意味。

四、结语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代铜镜形制多样,除延续唐代以来的镜形外,还出现了钟形、鼎形、心形、盾形等新形制,令人耳目一新。纹饰题材较之唐代更加广泛,有些题材如花卉、双凤、飞仙、八卦、雙龙等虽仍延袭唐镜的内容,但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不同的风格。双鱼、鹊梅、蹴鞠、傀儡戏等均是前所未见的新题材。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兴盛发展,商标字号类铭文大量出现,镜铭排列方式与内容多为宋以前所不见。此外,宋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对铜镜亦产生了影响,部分铜镜使用低锡多元合金铸造,成本降低,日益平民化。

综上所述,宋代是继汉唐铜镜大繁荣之后的另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馆藏宋代铜镜为研究宋代经济史、社会生活史、风俗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菱花铜镜铭文
论“四方菱花壶”的艺术特征
“菱花石瓢壶”的艺术魅力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封面人物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论紫砂壶“菱花提梁”的艺术审美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