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开学典礼”仪式感满满

2022-10-19 13:50宗合
党员文摘 2022年17期
关键词:拜师开学典礼入学

□宗合

“开学”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词,它代表着新的起点、新的开始。而在“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古代,开学的那些事儿可比现在复杂多了。

众所周知,古代的教育并不普及,因此,对入学年龄的要求也没有现在这么严格。

东汉的《大戴礼记·保傅》记载,“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而《尚书大传·略说》则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同篇中还有“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的记载。

由此可见,从周至汉,只要在八岁至十五岁之间的人都可以读小学。但这里的“小学”是对文字学的别称,并不是现在所指的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在古代,“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

隋唐时期,学生的入学年龄就提前了一些,如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入学。当时的他已经能“日诵千余言”,以至于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时大为惊叹,称“此圣童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神童。

到了明清时期,依旧沿袭“弹性入学”的传统。据《庄渠遗书·渝民文》记载,“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而社学就是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所设的“乡村小学”。

和入学年龄一样,古代的开学时间在每个朝代也各不相同,除了现代统一的“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因为在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一切围绕农事展开,因此也一直奉行“农闲时间搞教育”的原则。

在汉代,有三个入学季: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其中“八月暑退”与现代开学时间最接近。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学时间相对统一,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开学大概是农历十月。除了农事规律,古代开学的时间还与学期的长短有关,短学期通常为三个月,长学期就是一年。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新生入学前也举办“开学典礼”。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新生入学会有隆重的“开学典礼”,主要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和开笔礼等环节。

其中,正衣冠是指新生入学时,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忙整理好衣冠,再排队到学堂集合,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行拜师礼是指学生步入学堂后,要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分别为干肉条(感谢师恩)、芹菜(勤奋好学)、莲子(苦心教育)、红枣(早早高中)、桂圆(功德圆满)和红豆(鸿运高照)。先生在收下束脩后,也会回赠《论语》、葱(聪慧)等礼物,并带领弟子齐颂《大学》首章,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责大任。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寓意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最后的开笔礼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古代读书人只有开笔破蒙后方可入学读书。这也是开学礼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因为“痣”与“智”谐音,所以,“朱砂开智”也寓意学生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而“描红开笔”是学生在先生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人”,这一撇一捺,也是寓意做学问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

等完成这一系列的仪式之后,古代的学生就算是正式开学了。

猜你喜欢
拜师开学典礼入学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举行2023年春季开学典礼
拜师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湍河之畔拜师记
湍河之畔拜师记
入学面试
我校举行2017年秋季开学典礼王文涛出席并讲话
入学第一天
小记者应邀参加骏威小学开学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