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只有陶渊明能“悠然见南山”

2022-10-19 13:50艾江涛
党员文摘 2022年17期
关键词:尘网田园诗陶渊明

□艾江涛

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40岁的陶渊明正式辞去最后一任官职——陶泽令,回归自己心心念念的田园。正式隐居之初,他带着解脱而愉快的心情写下《归田园居五首》,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这里的“三十年”有夸饰的成分,实则从他29岁第一次出仕担任江州祭酒算起,为官时间不过十来年。只是,人们从这首诗中不难发现,陶渊明在少年时代便与世俗不同,渴望山林的退隐生活。既然如此,他又为何出来做官呢?

在《归去来兮辞》序中,陶渊明谈到少年家贫,耕种不够自给,亲朋好友都劝他出去做官吏,以求温饱。后来在很多诗文中,陶渊明都有说明,他做官主要原因是生活所迫。

尽管如此,也并不表明陶渊明没有建功立业的想法。祖辈的功业垂范在前,少年贫寒的他好读博学,积极进取,正像后来《杂诗》其五所写:“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然而,在担任江州祭酒不久后,陶渊明便难以忍受那种俗吏的生活,辞官回家。一段时间,他和夫人过上了真正的耕读生活。直到34岁时,陶渊明才再次出仕成为桓玄的幕僚。义熙元年之后,陶渊明则步入了真正的田园隐居生活,不再受尘网羁绊。

在那个时代,隐士并不鲜见,但很少有如此坚决与世俗决裂的真隐。更重要的是,与其他隐士不同,陶渊明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躬耕田园,自食其力。

从事耕稼,为陶渊明提供了写出田园诗的客观条件。除了田园诗之外,陶渊明也写了少量山水游赏之作,这自然是那个时代风习的体现。《和郭主簿两首》其二:“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所写便是庐山秋天的景象。他的另一篇佳作《游斜川》则可以看作标准的山水诗。

田园、山水同为自然的一部分。或许可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正是当时游历山水之风与归耕田园结合的产物,唯此,田园不再是中国古诗传统中那个表现农事悲辛的对象,第一次具有了审美的意义。

那么,陶渊明在他的田园中又发现了什么呢?

刚刚回归田园的陶渊明,有一种复返自然的喜悦,他笔下集中体现在《归园田居》中的乡村景致,看上去也有了一种理想的色彩。“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幅恬静的村居图,在晋宋之交的乱世,带上了几分理想的色彩,也成为后世文人理想的耕读生活。

然而,田园生活真的那么美好吗?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晋安帝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陶渊明在柴桑附近的上京之居遭遇火灾,不得已只好暂时栖身于门前水中的一条船上。不久后,他又迁徙西庐。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陶渊明完成最后一次迁居,搬到浔阳负郭的南村。

由于家里人口越来越多,再加上年迈多病,屡遭年灾,陶渊明甚至常常有断炊之虞。《乞食》一诗中,他写道:“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被饥饿驱使,年迈的陶渊明带着惶惑与惭愧,不得不向乡人求食。只是,一旦有酒喝,他很快又忘记了困苦。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似乎始终震荡于浊世悲辛与“桃花源”那样的理想之境中,这一点,与陶渊明为官作吏多年的无奈现实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慨叹之间的距离,何其相似。

那支撑陶渊明甘于躬耕田园的内在力量,究竟是什么?

世人皆知陶渊明喜爱菊花和酒。“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这首诗,似乎最好地表现了菊花与酒在陶渊明心中的位置。

鲁迅在《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谈到陶渊明时说:“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这样的自然态度,实在不易模仿。”

猜你喜欢
尘网田园诗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矿区堆煤场不同煤尘抑制措施对比研究
一种折叠式全断面捕尘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形象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
不为五斗米折腰
防风抑尘网设计要点及参数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