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H3动车组模型侧风下明线运行的空气动力特性分析

2022-10-20 06:27魏雅洁张群刘新桥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22年3期
关键词:升力风向车体

魏雅洁,张群,刘新桥

(英特工程仿真技术(大连)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23)

0 引 言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列车与空气的相互作用变得十分强烈。在实际车辆开发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空气动力学特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强侧风的作用下,列车空气动力性能恶化,列车空气阻力、升力、横向力迅速增加,影响列车的横向稳定性。若车体受到正向升力,则会使动力车轮与钢轨之间的黏着力减小,降低列车牵引力,但过大的正向升力还有可能导致列车爬轨和跳轨,加上侧风产生的侧向力,很容易导致列车倾覆。当车体受到负向升力时,列车动态轴重增加,轮轨之间的接触力增大,加剧列车对钢轨的动力冲击,加速车轮踏面和钢轨的磨损。为使列车安全通过风区,应开展不同侧风环境下的列车空气动力特性研究。成楠等利用大涡模拟湍流模型计算侧风影响下的高速列车环流,发现列车在定常侧风下所受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存在非定常性。谢红太基于三维定常不可压黏性流场,分析强侧风对高速列车头车气动性能的影响,发现随风向角的增大,空气阻力系数先增大后减小。

本文应用流体分析软件FLUENT对3车编组的CRH3动车组在侧风下运行的空气流场进行数值计算,研究侧风下风向角的变化对车体周围空气流场的影响,为动车组侧风环境下安全运行指标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持。

1 研究方法

受计算能力的限制,采用简化后的CRH3列车模型进行分析。对CRH3列车模型的简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缩短列车长度,列车模型取3车连挂的头车+中车+尾车模式;(2)简化列车表面,去除诸如门把手、受电弓、车灯等突出物;(3)简化车体转向架结构。3车编组的CRH3动车组计算模型见图1。

图1 CRH3动车组整车模型

计算区域的选择以不影响车体附近流体的流动为原则,为使计算结果尽可能接近真实状况,车前和车后区域均取足够长,并将车体周围区域划分为3层。整个计算区域长368 m、宽280 m、高90 m,车头到速度入口的距离为100 m,尾车到压力出口的距离为192 m。主要考虑侧风的影响,因此扩大流域两侧宽度,列车侧面到流场侧面边缘的距离为138 m,列车距地面0.3 m,车辆运行的流体计算域见图2。

图2 车辆运行的流体计算域,m

采用HyperMesh 19.0进行几何清理、流体域生成和网格划分。流体域和车体剖面的网格划分结果见图3,网格总数约为1 400万个。有侧风运行时,列车表面采用三角形网格划分,四周的矩形区域均采用几何适应性强的四面体非结构化网格。将车体周围划分成3层区域:外层区域为流域1,中间区域为流域2,包裹车身与转向架的区域为流域3,并对流域3和2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局部加密处理。列车头部为流线型设计,在流场中直接受到气流的影响,故将列车头部鼻尖处网格局部加密,网格最小尺寸为10 mm,以保证数据模拟的准确性。

图3 计算流体域和车体剖面的网格划分

计算流体域边界条件示意见图4,边界条件定义见表1。入口设置为速度入口,出口设置为压力出口,出口压力设为0。

表 1 边界条件定义

图4 计算流体域边界条件示意

使用FLUENT 16.0对列车外的流场进行仿真分析计算,分析类型为可压缩流体的稳态分析,求解器为基于压力法。湍流模型选择RNG-两方程模型,壁面方程为标准壁面函数,流体介质为气体。求解格式为SIMPLE,空间离散梯度选择Least Squares Cell Based,收敛残差设置为10。

2 结果分析

列车模型以风洞试验的方式给定边界条件,入口风速采用合成风。在不同风向角下,相同车速和风速的合成速度不相同,即车辆受到的气动力不仅与列车运行速度和环境风速度有关,还与环境风的风向角有关。列车侧风风向角定义示意见图5。假设列车运行速度为,运行方向为从右向左(即负方向)。根据列车与周围空气的相对运动,假定列车相对地面为静止,车辆前方的空气以速度从左向右流动。设定列车前进方向右侧风的风向角为负、左侧风的风向角为正。设定车速为60 m/s,对侧风风向角为0°、±3°、±6°、±9°、±12°、±15°、±18°、±21°和±24°等17个工况进行数值模拟。

图5 列车侧风风向角定义示意

2.1 车体表面压力分布

风向角分别为±9°、±18°和±24°时的列车表面压力分布云图分别见图6~11,车体关注部位的表面压力见表2。无侧风时鼻尖前缘点压力为2 199 Pa,风向角为24°时鼻尖前缘处压力值为1 097 Pa,最大压力值为2 205 Pa;随着风向角的增大,列车头部的压力驻点不位于列车前缘鼻端,而位于车头鼻尖迎风侧处,且最大压力随风向角的减小逐渐减小。

图6 风向角为9°时列车表面压力分布,Pa

图7 风向角为-9°时列车表面压力分布,Pa

图8 风向角为18°时列车表面压力分布,Pa

图9 风向角为-18°时列车表面压力分布,Pa

图10 风向角为24°时列车表面压力分布,Pa

图11 风向角为-24°时列车表面压力分布,Pa

表 2 车体关注部位的表面压力

此外,列车顶面基本为负压,而且随着风向角的增大,从列车侧面到顶面的过渡圆弧面上正压迅速减小,并在车头向车身过渡处产生负压,列车尾部也呈现较大的负压。

在侧风作用下,列车底部压力分布不同于车身侧面和顶面,但基本为负压。列车车身迎风面的表面压力值随风向角的增大而增大,背风面的表面压力值随风向角的增大而减小,且由于出现一系列涡流分离区,故背风面的表面压力值基本为负压。

2.2 车体各部位的速度矢量分布

风向角分别为9°和24°时,在距地面1.8 m的水平横断面上,列车头部和尾部的速度矢量分布见图12~17,图中流线的颜色代表速度矢量的大小,列车表面为压力云图。

图12 风向角9°时列车头部周围速度分布

图13 风向角24°时列车头部周围速度分布

图14 风向角9°时列车尾部周围速度分布

随着风向角的增大,列车表面压力和速度分布的不对称现象更加明显。当气流经过鼻端沿车体流动时,由于头部流线造型较好,车体表面的气流速度明显提升,车身表面的压力逐渐下降,最大处为迎风侧速度来流处。当列车在侧风环境下运行时,随着风向角的增大,尾部速度分布的不对称性增加。

图15 风向角24°时列车尾部周围速度分布

图16 风向角9°时列车尾部横剖面外轮廓周围速度分布,m/s

图17 风向角24°时列车尾部横剖面外轮廓周围速度分布,m/s

在列车背风侧,空气因气流分离而产生旋涡,故迎风侧空气速度明显大于背风侧速度。随着侧风风向角的增大,迎风侧速度增加,而背风侧涡流集中在车体表面,故速度急剧减小。风向角为9°时,列车周围流场最大速度为85.86 m/s,风向角为24°时列车周围流场最大速度为114.11 m/s。转向架与车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车体两侧来流以及车底气流流经转向架区域时,空间忽然开阔,气流方向发生变化,部分气流灌入转向架区域内。由于转向架区域周围相对封闭,气体灌入后冲击在转向架及转向架周围的车体端墙上无法及时导出,因此在转向架周围形成绕流,气流速度较小。

2.3 侧风下列车的气动力分析

当列车运行时,车辆表面压力和切应力沿垂直向上方向形成合力,称为车辆空气升力,即沿垂直方向的车辆表面空气黏性升力与压差升力之和。当车辆两侧外部流场不对称时,车辆两侧表面压力分布出现较大差异,形成车辆空气压差侧向力。同时,由于车辆表面存在黏性切应力,从而形成车辆空气黏性侧向力。车辆表面压力与切应力沿横向形成的合力,称为车辆空气侧向力,即横向的车辆表面空气压差侧向力与黏性侧向力之和。

在侧风作用下,CRH3动车组车辆空气升力系数随风向角的变化见图18。列车在侧风下运行时,随着风向角的增大,整车空气升力也相应增大;在无侧风环境下,升力系数最小为-0.000 25,列车几乎不受升力的影响;升力系数以=0°为轴对称分布,风向角从0增加到24°时,升力系数从-0.000 25增加到0.261 87,风向角从-24°减小到0时,升力系数从0.255 58减小到-0.000 25。

图18 车辆空气升力系数随风向角变化曲线

在侧风作用下,CRH3动车组车辆空气侧向力系数随风向角的变化见图19。随着风向角的增大,整车的空气侧向力系数逐渐增大,在正风向角方向侧向力系数随风向角增大而增大,在负风向角方向侧向力系数随风向角绝对值增大而增大;最大侧向力系数出现在风向角为-24°时,其值为0.123 51,无侧风环境下侧向力系数绝对值最小,其值为0.000 21。

图19 车辆空气侧向力系数随风向角变化曲线

3 结 论

对CRH3动车组3车编组模型在侧风工况下运行时的外部空气流场进行数值计算,结果显示:在侧风环境下,列车头部的鼻尖不再为驻点,但仍为较大的正压,列车头部的压力驻点出现在正对迎风方向的位置;由车体表面压力分布可知,侧面的迎风面近乎于自由滞止流,此处形成正压,而背风面出现一系列涡流分离区,形成负压,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压力叠加使车体侧面受到非常大的压差;由车体各部位的速度矢量分布可见,在列车背风面一侧,空气流动产生旋涡,迎风侧空气速度明显大于背风侧速度;对比不同风向角的模拟结果发现,列车表面最大压力值和车体周围的速度随风向角的增大而增大。

猜你喜欢
升力风向车体
浅析地铁车辆车体材料选择
风向
“小飞象”真的能靠耳朵飞起来么?
毕节飞雄机场的风及其对飞行的影响
飞机增升装置的发展和展望
关于机翼形状的发展历程及对飞机升力影响的探究分析
确定风向
你会做竹蜻蜓吗?
上海A型地铁车辆弹性车体与转向架耦合振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