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时期北京海淀附近的地理环境
——兼论“海淀”之得名

2022-10-24 11:53杨萧杨
北京社会科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清华园海淀湖泊

杨萧杨

一、引言

海淀区是北京市下辖的一个重要行政区,以海淀镇这一聚落而得名。对于海淀镇这一聚落的得名原因,以往研究一般都认为,聚落附近存在着一个名为“海淀”的湖泊,海淀聚落的名称是由湖泊名称转化而来的,代表性著作如侯仁之先生的《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海淀镇与北京城》和孙冬虎先生的《北京地名发展史》等。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元明时期海淀附近的地理环境与海淀的得名等相关问题再做一些深入探讨。

二、文献述评

现存最早的较具体地描述海淀附近地理环境的文献是明万历初年王嘉谟的《丹稜沜记》:

帝京西十五里为海垫,凡二,南则觭于白龙庙,又南奏于湖,北斜邻岣嵝河。又西五里,为瓮山。又五里,为青龙桁。河东南流,入于垫之夕阳。延而南者五里,旁与巴沟邻,曰丹稜沜。沜之大以百顷,十亩潴为湖,二十亩沉洒种稻,厥田上上。湖圜而驶于西,可以舟。其地虚敞,面阳有贵人别业在焉,土木甚盛……

《丹稜沜记》篇末提道:“癸未春三月,余读书海垫……于是乎记。”可知,此文作于万历癸未(即万历十一年)。而在稍后的一些文献中,关于这一带的地理环境也存在着相似的描述:

……延而南者五里为丹棱沜……循沜而西,其地虚敞,可以舟。面阳有贵人别业在焉……(《长安客话》)

……淀南五里,丹陵沜……沜而西,广可舟矣,武清侯李皇亲园之……(《帝京景物略》)

这些文献均提到了“丹稜沜”这一地名(按,此地名还有“丹棱沜”“丹陵沜”等不同写法,为叙述方便,本文在不引用原始文献时一律统作“丹稜沜”)。然而,从乾隆帝的《御制万泉庄记》中可以看出,到了清乾隆年间,“丹稜沜”这一地名即已湮没无闻。因此,乾隆帝本人及同时期的其他学者就需要通过研读前代文献来判断“丹稜沜”的性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对海淀附近的地理环境作出分析。继王嘉谟等人描述了海淀附近的地理环境以后,《御制万泉庄记》可以说是后人最早对元明时期这一带地理环境作出的研究。

《御制万泉庄记》中的相关文字如下:

万泉庄之名,不见于日下旧闻、春明梦余录二书,而经其地指其村,无不知为万泉庄。若夫丹稜沜之称,互见于二书,而经其地指其村以问诸土人,则茫然不知所谓……丹稜沜之说,二书所载虽小异,而谓出巴沟以达于高梁则同。然其同归于失实者,实亦在此。盖丹稜沜本明戚清华园之迹,今畅春园其故址也。园之前有水一溪,俗所称菱角泡子者,疑即其地……

可以看出,乾隆时期当地土人已经完全不知“丹稜沜”这一地名,乾隆帝本人则怀疑畅春园前的“菱角泡子”即是“丹稜沜”。而在乾隆帝下令编纂的《日下旧闻考》一书中,编者又具体解释:“畅春园宫门以南有菱池,俗称菱角泡子者,相传即丹稜沜水。”也就是说,《御制万泉庄记》中提到的“有水一溪”的“菱角泡子”即是一个菱池。乾隆朝君臣都认为这个菱池可能就是“丹稜沜”,显然他们认为“丹稜沜”应该是一个湖泊。

新中国成立后,侯仁之先生撰写了《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海淀附近地区的开发过程与地名演变》《海淀镇与北京城》等文章。在这几篇文章中,侯先生全面地研究了海淀附近的地理环境,并且同样认为“丹稜沜”是一个湖泊。对于海淀聚落的名称,除“海淀”外,历史文献中也有写作“海店”“海甸”或“海垫”的。侯先生认为,这一聚落最早的名称应该就是“海淀”,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海淀聚落的起源即是因湖泊而来。侯先生指出:“在万泉庄水系以及玉泉山水系未经人工整理以前,今日海淀镇迤西巴沟低地的上面,泉水汇聚,积成一带浅湖,其后因劳动人民的整治,渐成荷塘稻田。其最初经营这一带浅湖的农民,必然要选择附近的高地来居住,而今日海淀所在之处,就是一个最理想的地方。因为这里恰好是海淀台地的西陂,地势高亢,便于居住,同时又去湖地甚近,工作来往,都很便利。于是农民一旦在此定居之后,原始聚落遂即生根,成为征服这一带低地的良好据点。”他还认为:“这个原本是由湖泊而产生的农业聚落,竟然取湖泊之名而代之,相传既久,人不复知海淀一名的本源,反将‘淀’字讹写作‘店’或作‘甸’,皆失其真。”也就是说,海淀聚落因湖泊而产生,它的名称也自然是由作为湖泊名称的“海淀”转化而来的,因此虽然它最早见于记载时写作“海店”,但正确的写法还应是“海淀”。如果写成“店”或者“甸”“垫”等都不能反映湖泊的特点,只有写成“淀”,才能正确地反映海淀聚落因湖泊而得名的本源。

第二,海淀聚落附近存在着“其大如海”的湖泊,可以命名为“海淀”。上文所述各种文献中记载丹稜沜“沜之大,以百顷”,侯先生认为丹稜沜最早的名称就是“海淀”,“淀”是华北平原北部浅湖的通称,“海”字在这里用作形容词,所谓“海淀”就是说此处之淀其大如海的意思。

孙冬虎先生在《北京地名发展史》中进一步研究了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通过对王嘉谟《丹稜沜记》原文的分析,他认为元明时期海淀附近有一个湖泊群的存在。孙先生还指出,“海淀”这一地名应是附近湖泊的统称,“丹稜沜”则是指这个湖泊群里位置比较靠南的组成部分。此外,对于《丹稜沜记》中的“帝京西十五里为海垫,凡二,南则觭于白龙庙……北斜邻岣嵝河”,孙先生解释为这里存在着名为“海淀”的水体,分为“南海淀”与“北海淀”,海淀聚落的名称也是由作为湖泊名称的“海淀”转化而来的。

对于海淀聚落的得名,白秉全先生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海淀聚落相关记载最早见于元代王恽的《中堂事记》,当时写作“海店”。白先生认为,最早见于记载的“海店”一名,就是海淀聚落最早的名称。北方人把湖泊称作“海”,这个聚落是一个靠近湖泊的镇店,自然也就称为“海店”了。白先生还认为,把“海店”写作“海淀”,也是后世文人所改,就像文人把“牛栏庄”改为“柳浪庄”入诗一样,把“海店”改为“海淀”入诗,自然文雅许多。也就是说,这个聚落最初的名称应写作“海店”,“海淀”则是后人所改的名字。可见,白先生与侯仁之先生、孙冬虎先生的观点完全不同。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在研究中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要搞清海淀附近的原始地理环境,就需要先搞清其他一些相关问题,例如《丹稜沜记》中的“丹稜沜”和“海垫”是否是湖泊名称等,以下笔者将对这些问题分别进行论述。

三、元明时期海淀附近的地理环境

(一)“丹稜沜”并非湖泊名称,实为沼泽湿地

如上文所述,从乾隆帝的《御制万泉庄记》,到侯仁之先生的《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等文章,均认为“丹稜沜”是湖泊名称。孙冬虎先生虽然认为“丹稜沜”不是单个湖泊的名称,但仍然认为“丹稜沜”是一组面积不大的浅湖。然若细读《丹稜沜记》原文,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丹稜沜记》中的相关文字如下:

沜之大以百顷,十亩潴为湖,二十亩沉洒种稻,厥田上上……

循沜而西,或南或西,町塍相连。有石梁一,是曰西勾,复潴为小溪……

又南为陂者五六,沜水再潴为溪……

可以看出,“丹稜沜”的面积约有百顷,其中约十亩的地方汇聚成一个湖,约二十亩的地方被辟为稻田,在另外一些地方又汇聚成小池塘(“又南为陂者五六”)或小溪。也即,在百顷之大的“丹稜沜”中,只有一些较小的区域汇聚成了湖泊。既然只有“丹稜沜”中的一部分汇聚成了湖泊,那么“丹稜沜”本身当然也就不是一个湖泊了。结合相关文字来看,“丹稜沜”应该是一片面积约百顷的沼泽湿地。

从“丹稜沜”这个名称也可以看出,它并不是湖泊的名称。《康熙字典》中对“沜”字的解释为“古文泮字”,可知“沜”与“泮”相通。对于“泮”字,《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诸侯乡射之宫,西南为水,东北为墙,从水从半,半亦声。”《诗经·鲁颂·泮水》郑玄笺也对“泮”字做了解释:“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由此可知,“泮”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意思是半水半无水,水陆相间的一种环境。当初文人没有把这里取名为“湖”“泊”“池”“泽”之类,而取名为“沜”,正可以说明这里的地貌并非湖泊,而是水陆相间的沼泽。

从康熙帝《御制畅春园记》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文中在“沜之大,以百顷”之后紧接的是“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绮合绣错,盖神皋之胜区也”。所谓“绮合绣错”,就说明百顷的“丹稜沜”并不是一个湖泊,而是溪水、湖泊与“沃野平畴”的土地交错相间的地理环境。因此,不管是《丹稜沜记》《御制畅春园记》中对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还是“丹稜沜”这个名称本身,均证明了这里的原始环境并非湖泊,而是沼泽湿地。

(二)《丹稜沜记》之“海垫”亦非湖泊名称,应为聚落

《丹稜沜记》原文中,凡是提到“海淀”这一地名的,均一律写作“海垫”。具体文字如下:

帝京西十五里为海垫,凡二,南则觭于白龙庙,又南奏于湖,北斜邻岣嵝河。又西五里,为瓮山。又五里,为青龙桁。河东南流,入于垫之夕阳。延而南者五里,旁与巴沟邻,曰丹稜沜。沜之大,以百顷,十亩潴为湖,二十亩沉洒种稻,厥田上上。湖圜而驶于西,可以舟。其地虚敞,面阳有贵人别业在焉,土木甚盛。最后为楼一区。沜自垣以西入于楼之漘,为小湖,桁二舸二,中多菱芡鱼鳖之属……度而南,则为官道,东入海垫……癸未春三月,余读书海垫,与沜为邻,主人仅有阍者,暇得以游息其间,如己有之,莫余难也,于是乎记。

需要注意,《丹稜沜记》在清初孙承泽编著的《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二书中都有全文引文。由于收有《丹稜沜记》原文的《蓟丘集》流传不广,过去的研究中一般都引用《春明梦余录》中的引文,但引文中却把所有提到“海垫”之处均改为“海淀”。孙冬虎先生在《北京地名发展史》中,指出了《丹稜沜记》原文中把“海淀”写作“海垫”这一写法上的不同,但在引用原文时,对“入于垫之夕阳”一句又引作“入于淀之夕阳”。笔者查阅了国家图书馆馆藏明刻本《蓟丘集》,此句仍作“入于垫之夕阳”,即如上文所示。

孙冬虎先生认为,“海垫”是王嘉谟自己的书写习惯,正确的写法应是“海淀”。不但应写作“海淀”,而且这一地名所指的也是这一带的湖泊,是和“丹稜沜”同时存在的另一片水域。孙先生把《丹稜沜记》原文中的“帝京西十五里为海垫,凡二,南则觭于白龙庙……北斜邻岣嵝河”解释为“作为水体的‘海淀’分为‘南海淀’与‘北海淀’”。也就是说,《丹稜沜记》中几次提到的“海垫”,都是在描述“海淀”这一水域。但是,细读《丹稜沜记》原文,也同样会发现问题所在。

关于“海淀”这一地名的不同写法,除了王嘉谟所写的“海垫”以外,在其他文献中还有写作“海店”或“海甸”的。究竟哪种才是这一地名的正确写法,在本文第四部分中还会进行研究,此处暂不讨论。但是,不管采用哪种写法,“海淀”这个地名都既可能用来指代湖泊,也可能用来指代聚落(新中国成立后,设立海淀区,今天“海淀”这一地名还可以指代行政区)。因此,看到“海淀”或者“海垫”这样的地名时,就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它指的是湖泊还是聚落。

《丹稜沜记》原文中提到“河东南流,入于垫之夕阳”。孙冬虎先生解释为“在‘海淀’西侧(即‘淀之夕阳’)汇入淀中”。然而,古文中“夕阳”用作方位词时,《尔雅》解释为“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释名》也解释为“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随日所照而名之也”。可知,“夕阳”用作方位词时应指山或高地的西侧,而非水域西侧。侯仁之先生在《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中指出,海淀聚落位于海拔50米以上的“海淀台地”之上,其西侧为巴沟低地,地势突然下降,低地之东以陡峻的斜坡与海淀台地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地形,基本上与“山西曰夕阳”所指的地形一致。因此,《丹稜沜记》中的“海垫”应是指海淀台地上的海淀聚落,不是水域名称,“垫之夕阳”则指的是海淀台地西侧斜坡以下的巴沟低地。

《丹稜沜记》中还提到了“官道东入海垫”和“余读书海垫”,官道向东进入了“海垫”,“海垫”又是作者读书之处,从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它指的应是海淀聚落,而不是湖泊的名称。

(三)《丹稜沜记》描述的地理环境与武清侯清华园的水源问题

明确了“丹稜沜”和“海垫”所指以后,就可以根据《丹稜沜记》中的描述进一步分析万历初年海淀附近的地理环境了。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首先叙述了两个名为“海垫”的聚落,并在“海垫,凡二”以后分南和北两方面来介绍。显然,这两个聚落的名称就是“南海垫”和“北海垫”。北海垫旁边即是岣嵝河,岣嵝河由瓮山一带向东南流,直到海垫西侧。向南延伸五里,一直到巴沟旁边,都是“丹稜沜”沼泽湿地。如上文所述,湿地中大约十亩大小的地方汇聚成一个湖,湖的北侧(面阳)有达官贵人修建的园林别墅。结合相关史料来看,这个园林别墅就是明代皇亲武清侯李伟修建的清华园,也就是清代畅春园的前身。由此也可看出,《丹稜沜记》的写作已在清华园修建之后。需要注意的是,人们修建大型园林的行为,很可能会改变附近的地理环境。因此,《丹稜沜记》中的描述很可能已经与海淀附近的原始地理环境有所不同。要搞清这一带的原始地理环境,就要首先搞清清华园的水源问题。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清华园水源问题讨论较少。侯仁之先生在《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中,认为李伟“引丹稜沜之水,辟治园林,额曰清华园”。在《海淀镇与北京城》中,侯先生又指出:“清华园乃是勺园来水的上游,其水源不仅来自海淀,而且还有来自西北方瓮山泊的一条小河叫作岣嵝河。”可以看出,虽然有岣嵝河的存在,但侯先生仍然认为“丹稜沜”(或“海淀”)才是清华园、勺园的最主要的水源,这一结论应该与侯先生将“丹稜沜”看作湖泊名称有关。前文有述,侯先生认为“丹稜沜”是湖泊名称,而且“沜之大,以百顷”。清华园的位置在丹稜沜以北,地势比丹稜沜为低,那么只要引用百顷丹稜沜之水,就自然可以满足清华园水源的需要。但据上文的研究结论,“丹稜沜”并非湖泊,而应是一片沼泽湿地。因此,清华园的水源问题也就需要重新分析。

侯仁之先生在《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中将海淀附近的水道分为两系,并命名为“玉泉山水系”与“万泉庄水系”。在这个问题上,笔者完全同意侯先生的观点,下文中凡是提到这两个水系,也都一律使用侯先生的命名。

《日下旧闻考》引《明水轩日记》提道:“清华园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为名园第一。”由此可知,清华园中有“一望漾渺”的较大湖泊。这样大的湖泊,必然需要较为丰富的水源来支持。如果观察海淀附近的两个水系,可以发现玉泉山水系的水量远远大于万泉庄水系。玉泉山水系自玉泉山发源以后,汇于昆明湖的前身瓮山泊,明代也称“西湖”。清乾隆年间修建清漪园时,将瓮山泊挖深、扩大,并从西山等地引来新的水源,形成了今天的昆明湖。明代瓮山泊虽然还没有形成今天的规模,但水量仍然是很丰富的。明中叶宰相李东阳在《游西山记》中即提到“湖方十余里,有山趾其涯,曰瓮山”,万历年间的《宛署杂记》也记载西湖“在县西二十里玉泉山下,泉水潴而为湖十余里”,均可以看出瓮山泊的水量之大。反观万泉庄水系,源头在今天的万泉庄一带,下游正是《丹稜沜记》中描述的丹稜沜地区。如上文所述,丹稜沜中只有少数几处地方汇聚成较小的湖泊或者小溪,显然,万泉庄水系的水量是很小的。直到清乾隆年间,乾隆帝在《乾隆三十一年御制由万泉堤上至圣化寺即景杂咏》中还提道:“万泉久湮塞,甲申岁始命疏浚。”甲申岁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可见直到乾隆时期疏浚水道以前,万泉庄一带仍然水流不畅。这样的水源条件,显然无法满足清华园水源的需要。因此,清华园的水源只能来自玉泉山水系。上文提到的来自玉泉山水系瓮山泊的岣嵝河,也应该是清华园的主要水源。

《日下旧闻考》引《泽农吟稿》提道:“燕中不乏名胜,大抵皆贵珰坟院,位置一律,殊不雅观。惟武清侯海淀别业,引西山之泉,汇为巨浸,缭垣约十里,水居其半。”。其中明确提到“引西山之泉,汇为巨浸”,这只能是从玉泉山水系中引水。由此也可看出,在清华园修建以前,玉泉山水系的水并不会流到清华园一带,因此才需要“引西山之泉”,将玉泉山水系的水引来,方得以形成较大的水域。来自瓮山泊的岣嵝河,可能就是此次引水所开的水道。

(四)海淀附近的原始地理环境

万历初年王嘉谟撰写《丹稜沜记》时,清华园已在巴沟低地北部修建起来,巴沟低地南部则是“丹稜沜”沼泽湿地。如上文所述,清华园中有较大的湖泊,但这是人们从玉泉山水系引水以后才形成的。可以设想,修建清华园以前,人们还没有从玉泉山水系引水到巴沟低地之上,那么,巴沟低地北部就只受到万泉庄水系的影响。从万泉庄水系的水量特点来看,这里应该不会形成较大的湖泊,很可能呈现和“丹稜沜”相同的沼泽湿地环境,在其中部分地方可能也汇聚成不大的湖泊或小溪。《丹稜沜记》中提到,早在元代的碑文中就把这一带称为“丹稜沜”。这样,元代的“丹稜沜”也就是原始湿地的面积很可能比《丹稜沜记》中所描述的要大,应该包括巴沟低地北部。也就是说,明代从玉泉山水系引水以前,整个巴沟低地上都应该是一种沼泽湿地环境。

四、海淀聚落的得名与名称演变

(一)从地理环境看聚落得名

上文已经分析了海淀附近的原始地理环境,这样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海淀聚落的得名问题了。上文已经总结了前辈学者关于海淀得名问题的不同观点。笔者认为,白秉全先生的观点更为合理。关于侯仁之先生和孙冬虎先生的几点理由,可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虽然海淀聚落的起源是因湖泊而来,但不一定只有“淀”这种写法才能反映这一特点,写成“海店”也同样可以,因为按照北方人的称呼,“海”字本身就已经具有湖泊的意思了。靠近湖泊的镇店被命名为“海店”,也同样可以反映海淀聚落因湖泊而得名的本源。

第二,如上文所述,“丹稜沜”并不是湖泊,而是沼泽湿地,虽然“沜之大,以百顷”,但这只能说明湿地面积之大,不能说明这里有着“其大如海”的湖泊。当然,在这一带的湿地环境中,确实有一些地方汇聚为较小的湖泊,这样的湖泊也确实有可能被称为“淀”,但它们不可能达到“其大如海”的规模,即使称为“淀”,也很难叫作“海淀”。至于万历年间武清侯清华园中的湖泊,上文也已分析,是从玉泉山水系引水以后才形成的,那么在“海店”最早见于记载的元代初年,这里就没有较大的湖泊可以被称为“海淀”。

第三,亦如上文所述,《丹稜沜记》原文中叙述的“海垫”,指的都是海淀聚落,并非水体的名称。因此,认为《丹稜沜记》中记载了名为“海淀”的水体之理由便不能成立,似还需重新斟酌。

反观白秉全先生的观点,仍然可以做出合理解释。这一带不一定有很大的湖泊,只要有较小的湖泊,就可以按照北方人的习惯称为“海”,旁边的镇店就可以称为“海店”。这样看来,海淀来源于“海店”一说应该更为合理。

(二)有关海淀聚落的早期文献记载

如果从历史文献中海淀聚落的地名写法来分析可以发现,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以前并没有出现“海淀”这一写法。相关文献如下:

其一,最早记载海淀聚落的元代王恽《中堂事记》:

(中统二年)三月壬辰。五日丙寅,未刻,丞相祃祃与同僚发自燕京,是夕宿通玄北郭。偕行者,都事杨恕、提控术甲谦、详定官周止、省掾王文蔚、刘杰。六日丁卯,午憩海店,距京城廿里,凡省部未绝事务,于此悉行决遣。是晚宿南口新店,距海店七十里。

其二,明嘉靖年间张爵所撰《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中,也有海淀聚落的记载。这部书“西城”卷“阜成西直关外”篇中,列举有“南海店”,和南海店并列在一起的地名还有小蓝庄、牛栏庄等。

其三,嘉靖年间李开先《闲居集》中的《游海甸诗序》:

……票拟获谴,谪判毗陵。将行,叮嘱同志,饯则海甸,夙闻其胜而未尝一游,过此则终身或无复见期……

其四,嘉靖四十三年(1564)永通寺碑:

正德乙亥秋,内官监太监许公通创建梵宇一区,枕都城西七里许海甸之原……

其五,隆庆六年(1572)天仙庙碑:

北海店在都城西,去城二十里许,故有天仙庙,不审创自何代……

其六,上文所述万历十一年(1583)王嘉谟《丹稜沜记》:

帝京西十五里为海垫,凡二……

其七,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的《宛署杂记》卷五“街道”:

县之西北,出西直门……又十里曰北海店……

其八,万历二十九年(1601)吕志伊墓志:

象贤卜辛丑年九月二十七日戌时葬北海甸……

其九,同时期的《米玉及妻马氏合葬墓志》中,也记有“合葬于海甸之原”。墓志原文显示墓主人中最后死亡的马氏卒于万历己亥(即万历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五日,换算成公历为1600年1月30日,墓志铭应作于1600年内。

侯仁之先生在《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中提道:“燕京大学燕南园南天仙庙中有明隆庆六年(1572年)碑文,称其地曰‘北海淀’。”但是,此碑文在国家图书馆藏有拓片,即上文引用的天仙庙碑,其中的文字并不写作“北海淀”,而仍作“北海店”。这样,从以上文献就可以看出,明万历三十年以前,海淀聚落的名称已经在各种文献中出现多次,但均写作“海店”“海甸”或“海垫”,没有一处写作“海淀”。

而把这里写作“海淀”的文献,都出现在万历三十年以后。如《长安客话》:

水所聚曰淀。高梁桥西北十里,平地有泉,滮洒四出,淙汩草木之间,潴为小溪,凡数十处。北为北海淀,南为南海淀。远树参差,高下攒簇,间以水田,町塍相接,盖神皋之佳丽,郊居之选胜也。

《长安客话》中提到万历乙卯(即万历四十三年,1615)之事,成书时间当在万历四十三年之后。此外,万历末年米万钟在这一带修建勺园,取“海淀一勺”之意,他本人也有别号为“海淀渔长”。这也是“海淀”这种写法的较早出现之处。

此后,“海淀”一名越来越多地在各种文献中出现,如袁中道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日记中,记有“西直门北十余里,地名海淀,李戚畹园在焉”,钟惺有《四月三日杨修龄侍御游宴海淀园》诗,等等。

“海淀”一名在文人中广泛流传以后,很多文人引用前人诗文时,往往把前人原先所写的“海甸”“海垫”等都改为“海淀”。除了上文所述《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将王嘉谟《丹稜沜记》原文中的“海垫”都改为“海淀”外,明崇祯时的《帝京景物略》中,王嘉谟的多首以“海垫”为题的诗也都被改为“海淀”。此外,清代的《日下旧闻考》中,上述李开先《游海甸诗序》的标题被改为《游海淀诗序》。通过查阅原作,可知这些写法都不是原作者当时的写法,不能说明原作者就已经写成了“海淀”,这是需要注意的。

也就是说,万历三十年以前的所有文献都不写作“海淀”。万历三十年以后,“海淀”一名才在文献中大量出现。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的,根据上文的分析,万历初年在这一带修建清华园时,从玉泉山水系引来了大量的水资源,形成了较大的湖泊。在此之前,附近并没有较大的湖泊,那么作为湖泊名称的“海淀”也就无法产生,这样海淀聚落最早的名称就只能是最早见于记载的“海店”了。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海淀附近的原始地理环境,还是从最早提及海淀聚落的各类文献来看,在海淀聚落形成初期,都不会产生“海淀”这个名称,海淀聚落最早的名称应该写作“海店”。

(三)海淀聚落名称演变过程试探

根据上文的分析,海淀聚落最早叫作“海店”,那么聚落的北部自然就称为“北海店”,南部称为“南海店”,万历三十年以前没有人把这里写作“海淀”。从“海店”到“海淀”的名称演变过程,笔者基本同意白秉全先生的观点,这很可能是由于后世文人不了解“海店”得名的原因而造成的。

结合白秉全先生的观点,笔者推测,万历末年大量文人来到这一带游览,听说这里的地名叫作“北海店”“南海店”,但很可能只是口耳相传,并没有看到相关的文字,也不了解“海店”名称最初的来历,因此他们并不知道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店”。恰好此时清华园已经建成,引来了玉泉山水系的水,形成了较大的湖泊。于是,他们便认为“北海店”“南海店”的地名是由湖泊名称转化而来的,也就是认为它们本来就是湖泊的名称。既然是湖泊名称,那就应该写成“北海淀”“南海淀”。于是米万钟就取别号为“海淀渔长”,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就写出了“水所聚曰淀”那一段话。“海淀”一名就这样在文人中流传开来,后来的文人们自然也都纷纷沿用这一名称,甚至在引用前人诗文时把作者原先的写法也都改成“海淀”。这样,久而久之“海淀”就取代了“海店”,成了最通用的名称。

虽然海淀最初的名称叫作“海店”,但正如白秉全先生在《海淀原是“海店”》中所言,古人把海淀聚落写作“海店”是正确的,而今人把海淀镇、海淀区写成“海店”则是错误的,因为“海淀”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法定地名了。

五、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海淀聚落西侧的巴沟低地上的原始地理环境应是一片沼泽湿地,其中一些地方汇聚成不大的湖泊或小溪。海淀聚落在旁边的台地上兴起,最早的名称叫作“海店”。明代在海淀一带修建园林,从玉泉山水系引来了大量水源,巴沟低地上开始出现了比较大的水域,清代又对这一带的水源进行了新的开辟,更加丰富了这里的水量。由于水域面积的扩大,文人们就使用了“海淀”这一名称,并逐渐取代了这里最初的名称“海店”,成了约定俗成的法定地名。

猜你喜欢
清华园海淀湖泊
众筹式研究实践: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教研的“海淀探索”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
香山名字的由来
“害羞”的湖泊
为什么南极会有温水湖泊?
坐地铁 游北京(十四)16号线(北段)穿梭海淀后花园
奇异的湖泊
御宠阁 海淀旗舰店开业
清华大学之“清华”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