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五步走”使“教”更具设计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备课札记

2022-10-27 01:16福建徐华玉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8期

◎福建/徐华玉

精心备课,应该是教师的工作常态。但有的教师疲于应付各种教学之外的事务,备课的时间被大量挤占,授课凭经验、照搬教参的现象屡见不鲜,其结果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在分析教材、学生、学情等各种因素以后,通过精读文本,设计出带有某种情感因素和表现力的授课方案,使教师的“教”具有设计感。那么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哪些方面、按着怎样的逻辑思路来设计一节课的实施方案呢?笔者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为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备课,并谈谈使“教”更具设计感的备课策略与路径。

一、定标

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方向,既可以确定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测。一般而言,设定教学目标要依从课标、教材编写意图、单元所设置的目标及助读系统,充分考虑课文的地位与作用、体例特征,同时还要充分考量学情等等。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确定《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时,有了以下的思考: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是新课标的要求。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单元教学任务是“要熟读成诵,并将精彩的句段摘抄下来。同时,注意回顾学过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单元提示,再综合九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其文言文学习所积累的学习经验与一般阅读能力的判断和考量,笔者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积累文言词汇及特殊句式等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根据课文前的预习提示“为什么邹忌能保持如此的清醒?他又是如何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呢?”和课后的思考探究二“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笔者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品味本文的类比说理艺术。”

教学目标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基本前提,也是备课时需要首先着力解决的。依照这样的思路进行目标设定,可以有效提高目标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教材的应有功能。

二、组块

教学目标需要借助适宜的教学内容来达成,在确定教学目标后要考虑选择哪些内容来支撑教学目标的达成。王荣生教授说:“教学内容要合宜。教学内容要正确,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要给学生学习提供较大的帮助。”《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内容丰富,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有:

1.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如《战国策》这部书和邹忌、齐威王等历史人物。

2.重点字词的辨析与积累。如近义词的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3.疏通文意。如全文或关键段落的翻译,特殊句式的解说等。

4.梳理故事内容。如“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等。

5.分析邹忌和齐威王的人物形象。

6.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威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这么多的教学内容需要加以选择,要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也要实现在单元中的教学功能。笔者认为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重新组合,使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在准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笔者把教学内容组成了三大教学模块:

1.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的学习与积累;

2.文意的疏通与理解;

3.“类比”说理方法的学习。

经过整合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规避学习的零碎与无序,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操作,真正达到了“备教”的目的。

三、设点

钱梦龙先生曾说过:“要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一两个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阅读赏析的突破口,由此入手阅读,可带动阅读走向文本的深刻处。”一篇好文章,常常以一个字、一个词作为艺术构思的焦点,并以之贯通全文。一堂好课也应该如此,课堂的切入点选择得好,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起到关键作用,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都牵系于这一点。巧妙寻找教学的一个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文本、积极思考。解读一篇课文的切入点在哪里?是不是每一次讲评课文总要从第一段开始讲起呢?答案是否定的。课文的选材立意、人物形象、论证观点、故事情节、写作意图、文章思路、关键词句等,都可以成为比较好的切入点。一堂课是否能抛出一个切入点小、容量极大的话题,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得到启迪,应该是有没有设计感的关键所在。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是围绕“讽”展开来写的,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件事引起了邹忌的思考,发现自己被蒙蔽了,联想到齐威王也可能跟他一样受蒙蔽,引出“讽”的原因。邹忌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委婉地进行劝谏,探究“讽”的方法。邹忌进谏成功,齐威王纳谏,国家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讽”的成效。基于以上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笔者从标题切入,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讽”字作为教学支架。整堂课以“讽”字撬动全文的学习,不断地抽丝剥茧,颇具整合之功效。

四、编程

编程,即编定程序。选定了内容,规划好切入点,那么,教学内容该怎样围绕这个“点”次第地呈现,就是我们要处理好的事情。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一堂课要“教”得有设计感,就要把教学内容归置整齐,以一定的次序展开学习活动。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认识任务,并不是偶然的情况,而是按照由教学过程的逻辑所制约的一定顺序而提出的。教学过程中既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素养提升的循序渐进,又要关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任务设计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秩序性。因此,教师编制教学内容要有次序性,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笔者在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围绕“讽”这个词编制教学程序。

首先,解释“讽”的含义,把“讽”与第三段的“刺”“谏”“谤讥”进行辨析,进一步强调“讽”是委婉的劝谏,引出“委婉”这个词。从而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其次,邹忌为什么“讽”,通过邹忌与徐公比美时“三问”“三答”“三思”的理解探究,发现自己被人蒙蔽了,联想到齐威王有可能也同样受到蒙蔽。

接着,邹忌是怎样“讽”的?为了让齐威王接受劝谏,邹忌采用了现身说法“三比”的方式委婉地劝谏,由此引出类比的写作手法。

最后,探讨“讽”的效果,齐威王接受了劝谏,马上令实施“三赏”政策,施政之后国家发生了“三变”,最终“战胜于朝廷”。

上述四个环节紧扣“讽”,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维逐层探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课堂。为什么指向的是内容,怎么样指向的是方法,本堂课的教学从内容的理解切入,探究出“类比”的劝谏方法。

五、立式

目前,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对字、词、句的讲解细致入微,逐段分析并翻译课文。“教”多“学”少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发展思维及提高学习能力。“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语言大师吕叔湘也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怎样学。”教会学生学习,它不只是理论问题,而且是一种创造性实践问题。确定怎样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要在备课时做好精心的设计。

笔者认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是达成教会学生学的根本路径。一项好的“任务”,不仅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有意义,而且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有意思,还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有意向,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自由朗读课文,试着用三句话来讲述课文的故事,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请同学们做好复述故事的准备。

学生活动(1):准确、流利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和节奏。

学生活动(2):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内容,读出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

学生活动(3):试着用三句话来讲述课文的故事,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任务二:细读课文,圈画出邹忌进谏齐威王原因,自主思考进谏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

学生活动(1):分角色朗读“三问”“三答”体会不同身份说话的方式和语气的区别。

学生活动(2):小组合作探究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多角度分析)。

任务的设计,活动的组织,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明确的目标是方向,适宜的内容是保障,精准的支点是支架,巧妙的编程是途径,科学的方法是手段,五个步骤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有构想和规划(逻辑性、创造性)的过程,使教师的“教”更有设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