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篇”理念 解惑论述阅读
——以南京市高三期初调研考试论述类文本为例

2022-10-27 01:16江苏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8期
关键词:良渚古城语篇

◎江苏/高 毅

关于论述类文本,自2020年新高考推行以来,其作为高考试卷的第一大题,以3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合计19分的基本格式,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究其根本,一是因为区别于以往的江苏卷,新高考卷中继承了全国卷的非连续性文本的格式,这对江苏省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都相对陌生;二是选择题的命题方向往往让学生觉得略显刁钻。学生把握不好“理解材料”“符合文意”的尺度,尤其是以往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更容易钻牛角尖,反而易错。大批优秀学生在选择题上的滑铁卢一时间吸引了众多教师去研究其命题规律和教法;三是主观题的命题也更加立足于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但由于论述类文本往往侧重于对原文的筛选和概括,因而在得分率上相对较高。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任务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覆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新高考试卷论述类文本最大程度的模拟了未来学生们进入高等院校的学习中可能会遇见的阅读情境: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判断根据材料是否可以得出某些结论、判断现实情境是否符合材料的要求、概括意义、陈述理由等等。因此论述类文本题是非常适用于“实践”的一个题型,因而可以发现,在这样的情境中,试题想要引导或者说想要考查的,绝不仅仅立足于某字某句,而是立足于“语篇”这个整体。

“语篇”指的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交流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即语篇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组成,其中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在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中,每则材料就是一个语篇,它们往往围绕着共同的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表述。

南京市2022届高三期初学情调研考试中考查了以良渚文化为主要话题的论述类文本,该文本材料分为三则,立足于整体文本来看,三则材料分别讨论了三个问题:良渚文化能否作为中国文明的代表;良渚文化的传播、发展与影响;对良渚文化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其中主观题为“结合材料来看,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有哪些意义?”该题4分。从对题目本身的分析来看,首先,这道题目的答题范围立足于三则材料整体。其次,问的是意义。因此根据最正常的答题思路,学生存在着惯性思维——每一则材料都应该起码答出一个得分点来。因此,在教研室组织的考卷试批中,发现学生的答题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培训痕迹。下面摘录的是三则材料的最后一句话:

材料一: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表明学界对其文明发展水平的认可。

材料二:我们从良渚文化的传承中,也看到了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

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力推动遗产地的乡村振兴、百姓生活富美,也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文化内涵和创新因子。

学生的答案摘录如下:

3分:①表明了学界对其文明发展水平的认可;②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印记和文明圣火,彰显文化自信;③有利于对良渚遗址的保护;④不仅有力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生活富美,也为当地发展注入文化内涵和创新因子。

教研室提供的参考答案如下:

表明良渚古城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学界承认;提醒我们以融合的视角认识文明的起源;有利于良渚古城保护;有利于促进遗址所在地的可持续发展。(每点1分)

该3分样卷已经是在场老师提供的百余份试卷中得分很高的答案,从对比材料中最后一句话的摘录可以看出,该生的答案基本上来自于此。而对比教研室提供的参考答案会发现,答案的第一点来源于材料一,三、四两点来源于材料三。而答案的第二点存在争议。

首先,有老师认为,答案的第二点就是来源于材料二的最后一句话,“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就应该是答案中显示的“融合的视角”。因此学生答案中如涉及到“从多元到一体”的关键词,应当给分。

其次,如果根据一般的答题思路,既然题目要求“结合材料来看”,那么理应每一则材料都有所涉及。

第三,原材料中并没有出现“融合的视角”这个关键词,那么“以融合的视角认识文明的起源”又从何而来呢?

而当我们立足“语篇”整体来看,这几点争议都可以逐一解决。

第一,“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绝不等于“融合的视角”。从材料的立意来看,材料二“摘编自陆遥《美丽良渚 探源中华》”,因此材料二全篇谈的都是良渚古城遗址本身的文化意义,而丝毫不涉及题目中所提问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意义。或者换一个说法,假如没有“申遗成功”,良渚古城文化的传承是否能体现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并不能作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意义。

第二,题目中要求“结合材料来看”,恰恰是要求应立足三则材料语篇的共同中心词“良渚文化”来看,因此,我们应该关注每则材料所选择的方面是否契合题目的问题,而不应根据经验,要求学生对三则材料作机械地逐一概括。

第三,原材料中的确没有出现“融合的视角”这个关键词,那么这个答案究竟来源于哪里呢?当我们立足“语篇”这个理念时,可以看出,材料一是“总——分”结构。第一段明确提出问题:学界争论良渚文化能否作为中国文明的代表。然后二、三、四三个段落的开头都是“有学者认为”提出了三个回答,可以很明显看出,前两者认为不可以,而第三位则提出了“最初的中国”文化共同体概念,并提出“良渚文化和中国文明的关系正需在此视角下认识”。材料一的最后一段则是对第三个学者观点的证明:良渚古城正是各地区密切交流撞击,融合优势的“最初的中国”。

因此,教研室提供的参考答案正来源于此,这一点也成为该题得分率最低的一点。这体现了当下在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依赖以往经验,而不能立足“语篇”的特点和论述类文本考题想要引导学生置于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去考虑问题的解决方式的目的。

想要立足“语篇”,解决学生阅读论述类文本时产生的问题,根据命题走向确定应考策略,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作以下尝试:

第一,关注语篇标题,紧扣文本立足。正因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集合,因此所选择的材料本身才是完整的语篇。而想要快速准确地抓住各则语篇自己的论述角度,材料中提供的语篇原标题都是很好的提示。正如南京市2022届高三期初学情调研考试中,三则材料的原标题分别是《良渚文化和“最初的中国”》《美丽良渚探源中华》《良渚文化有声有色》,明确地点出了“最初的中国”即中国文明的代表;良渚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发展与影响;对良渚文化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不同主题。如果能有意识地去关注原标题,其实也就是关注语篇本身的立足点即论述中心,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融合的视角”问题。

第二,关注语篇结构,提取材料重心。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中,每篇文章自成一语篇,每篇文章也有自己的论述中心及论述思路。但在教学中,除了回答论述思路的问题,往往忽略了每一语篇本身的论述思路。因此在上述的材料一中,学生很容易粗略的一看,就认为二三四段是并列结构的三种不同学者观点。但仔细阅读完最后一段,就会发现,二三段的观点其实作者并不同意,它们是作为第四段“融合”观点的对比出现的。在第五段中,作者明确对第四段观点提出了肯定。因此四五两段的观点才是阅读材料的重心所在。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语篇的结构,并以此为快速阅读的抓手,训练学生准确地提取出语篇的论述重心。

第三,关注题目问法,准确把握答案。审题应该是每一位教师都会向学生强调的问题。但是在平时教学中,也会时常发现,审题这个问题常抓常新,总有新的题目,新的问法,也总有学生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错误理解。因此,不论是现在的语文考试,还是其他科目的考试,甚至在学生未来的人生中,能够明确地审题,关注题目问法,甚至推断出题人想要考查的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在上述题目中,读懂“良渚古城的意义”和“良渚古城申遗成功的意义”之间的差别,正是准确把握答案来源的关键,也正是建立在准确把握语篇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解惑”,不再困惑于答案的出处,进而准确概括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来。

论述类文本作为新高考的开篇第一题,一般来说难度还是比较适中的,但是我们仍然要明确,新高考的导向是“情境”是“实践”,论述类文本是非连续性文本,也是既独立又有联系的语篇的集合。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语篇”本身,才能准确理解文本,进而得到准确答案。

猜你喜欢
良渚古城语篇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玉”见良渚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安居古城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