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沟通技巧与策略探讨

2022-10-31 14:46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2年13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单位人员

何 盈

(厦门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审计要审天,审地,还要审中间的空气”“审计可能是唯一一个收了客户的钱还要把真相说出来的职业”“做好了见医生,做不好见审计”这些是外界对审计工作的一些看法。这些调侃也侧面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困难程度。很多人可能会对审计工作存在认识误区,存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是“警察与犯人”的错位心理。其实审计工作不是“警察办案”,而是“同事交流”;不是“有罪宣判”,而是“朋友谈心”;不是“严厉指责”,而是“审计沟通”。

在现代企业中的许多员工,定有被聘任为内审员,参与过管理诊断的经历;有参加过交叉检查,抽查过相关台账的过往;也经历过工作评查,翻阅过业务资料的时光。也许曾经也承受过既担心发现问题数量少难以和组长汇报的压力,又担心下手太重,伤害兄弟单位感情的顾虑。现在,我们常常说到保位、进位、配位,其实,在审计沟通过程中,我们还要重视“换位”。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人际关系章节相关规定中,多次提到“进行必要的沟通,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促进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和“应当主动、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等关于审计人员沟通交流的要求。其实,构建良好的审计关系,是搭建同事间信任的桥梁、是营造和谐工作氛围的有效手段、是传递关爱的暖心方式,没有有效的沟通,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时、顺畅、有效的审计沟通对审计过程及后持续问题整改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审计沟通在各审计阶段的作用

审计过程可分为审前调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整改落实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所涉及的沟通层面、沟通范围、沟通重点、沟通目的都不尽相同,内审人员应积极发挥审计沟通效能,助推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开展。

审前调查工作。包括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及与上级沟通。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主要为审前沟通,即了解业务情况,建立初步印象,为后续审计工作建立基础。与上级沟通,主要是审计人员向上级说明此次审计工作任务及目标,让分管领导更加重视审计工作,同时申请得到授权、支持与指导,为后续开展的审计工作提供思路、指明方向,是四个环节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审计工作持续开展的前提;

审计实施过程。该阶段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就具体审计事项进行的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沟通。沟通的重点是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起相互信任、氛围和谐的内审关系,从而获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为取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打好基础。该环节也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

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发现的问题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及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沟通,解释形成审计意见的原因,征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沟通的重点是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减少甚至消除在出具审计报告中可能产生的分歧、误会,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审计评价的负面影响。

问题整改环节。在审计报告发出之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的问题整改跟踪,沟通的重点则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对被审单位在执行审计建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解,对审计报告中所指出的问题是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行回访,并督促其整改到位,进一步完善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管理工作。

二、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影响审计关系的因素

一是认识误区可能导致工作“配合难”。被审计单位认为审计工作就是查资料、找问题、上报问题的过程。或者是翻旧账、回头看,跟踪问题整改情况。主观上存在对审计单位的排斥和抵制。

二是沟通不畅可能造成审计“时间长”。由于缺乏必要和及时的信息沟通,且双方站位、立场不同,导致各自价值观、利益观存在差异,如果在审计沟通中忽略了及时性和科学性,可能就会影响审计的“效率”。

三是问题认定意见不一可能导致整改“效率低”。有时被审计单位不认可审计发现的问题,认为这是一贯做法,并不存在违规。审计发现问题虽然只要证据充足、结论准确,并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的认可,且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态度和对问题认识的深度、改进的意愿,也都不是审计程序上内容,但若被审计单位能主动接受审计人员的结论,必然会提升对审计工作理解,进而提高审计结论的被认可程度和审计建议的执行效率。

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采用的沟通策略

畅通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沟通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人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审计沟通。

(一)不可居高临下,应当“求同存异”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核查问题上“既要有深度,也要有气度。”

1.取得理解

我们审计人员进点被审计单位后,往往有同事看到我们就会说“又来找茬了”,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有的同志可能对审计人员有刻板印象,认为我们审计人员就是来查问题、找瑕疵的,自然就会产生对立和抵制的情绪。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不够了解是正常的,我们可以通过审计进点会、审计访谈这几个渠道向被审计单位说明来意及工作性质,向其表明审计工作主要是对已知的风险进行告知和纠正,对未知风险进行防范。发现问题并不是目的,排除隐患、防控风险,助力企业健康发展才是审计工作的目标。而非是所谓的“故意找茬”,更不是针对被审计单位。

2.注重言语

要多点“柔和”,少些“刚硬”。审计人员应平易近人,展现友好形象,再以善意的语言与审计对象进行沟通,让其能够感觉到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客观、诚恳的品格。不宜咄咄逼人式的审问,应是循循善诱式的交流,口气平和地启发和引导被审计对象进行阐述,让被询问人员消除抵触,引起共鸣,才能更好地配合审计人员工作;要多说“我们”,少说“你们”。多说“我们”,避免使用上下级和指责性口吻,表明审计人员是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角度去看问题的,是“一个大整体”,努力争取得到被审计单位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减少被审计单位的压力,也更愿意与我们分享更多信息。

3.善于倾听

在被审计单位发现的问题中,造成违规、程序遗漏的客观原因和特殊情况有不少,这时我们审计人员就要替对方设想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或者倾听一下被审计单位的解释,且不过早、过多地加以评论,这样,审计对象更能够继续延伸其话题,使得审计人员获得更多、更有效、更深入的信息,也能让认定问题更有质量、更符合实际,被审计单位也更能接受审计工作。

4.科学沟通

被审计单位人员不愿接受审计问题的原因,往往来自“多方压力”。一是工作方面的压力。担心自身行为、言语“不当”或是提供的资料成为审计人员定性问题的依据,致使自身受到批评。二是整改方面的压力。担心审计查出问题后,需要制定一系列整改措施,无疑对已承受忙碌不堪工作的自己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三是性格方面的压力,个人较为强势,无法接受书面审计意见。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双方意见不一而发生争执。此时,审计人员应保持镇静,先倾听对方的意见,再选择“先边缘再深入”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去寻找双方的共同点,以理服人。确实遇到被审计单位情绪激动的人员时,可以选择暂时回避,寻找适当的时机再进行沟通协调。

(二)不能主观随意,应当“实事求是”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既要有速度,也要有精度。”

1.不以偏概全

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收集资料,不能只讲效率而摒弃严谨的工作作风。例如,不可因一个采购问题就否定被审计单位的采购工作,告知被审计单位“我检查的两个项目都有相同的问题,其他项目估计也一样!”审计人员要么再抽两个项目核实后下结论,要么可告知被审计单位,“我检查了两个项目都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建议我们先自查一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做到举一反三,避免相同问题再次出现。”一来话语严谨有力,二来也更能让被审计单位接受。

2.不急于定论

不可在审计证据未核实,问题定性缺乏支撑的情况下草率结论。例如,我们在被审计单位发现短时间内有2项信息系统采购项目未公开招标,但项目合同名称非常相似,且2个项目总额超出了非公开招标上限,审计人员对两份合同进行取证,发现从系统属性、结构、功能等方面并不一致,证明确为两套系统,由于做了足够的取证和审核工作,审计人员没有误下结论。如果审计人员在没有核准审计证据的情况下,贸然开出“化整为零,规避公开招标”的问题,那么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可能就会受到被审计单位的质疑。

(三)不宜吹毛求疵,应当“提高站位”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问题定性上“既要有温度,也要有高度。”

1.要换位思考

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是审计关系当中的双方当事人,就像一场篮球赛,因为双方工作职能不同,被审计单位可能更倾向进攻,审计人员更重视防守;思考角度不同,被审计单位可能更关注得分,审计人员更聚焦战术执行是否到位;工作目标不同,被审计单位更看重是否能赢下比赛,审计人员更想看到少犯规甚至是不犯规。

其实,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方向就是尽职尽责、采用一些可以采用的方式方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实现企业目标。而审计人员则是针对企业各项业务健全性、有效性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所以,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加上审计人员的工作方法不够科学,可能就会出现审计关系不和谐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审计人员在贯彻规范意识的同时,也要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考虑被审计单位难处,帮助他们更好的防范企业风险。

2.要本领过硬

审计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作,不仅要熟悉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也要了解审计工作相关的业务流程、内控制度,还要对被审计单位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和效果情况及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执行和效果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有深厚的业务技能和财经法律法规知识功底,只有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流程内控的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在审计工作中游刃有余。

3.要站位高远

对同一问题的描述,若角度、站位不同,对被审计单位的发展产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所以,审计人员在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根据客观实际作出判断,让问题定性和审计建议能更好助推被审计单位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有所取舍,注重问题质量。在审计中发现同类问题时,应对重复问题做好取舍和合并,不必将问题中的所有例子或每种类型一一描述,可以在底稿中详细记录,在报告中适当地做减法,这样既获取了详细的审计证据,又精炼了报告的内容和提升了问题的高度。二是要结合实际,考虑长远影响。由于有些审计工作属事后审计,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发现问题往往无法彻底纠正,审计人员应适当考虑以后长远的发展、防微杜渐,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应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以助于规范管理。

四、结语

审计沟通在审计实施过程乃至整个审计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一个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技能。良好的审计沟通,能够使内审工作得到本单位领导的充分认可和支持;也能够获得被审计单位的信任和配合,从而获得相关性强且更为可靠的信息,让审计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更能够让同事们更加理解和认可内审人员,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专业性,提升审计结论的“接受程度”。审计人员要通过对主观意识、工作方法、业务技能的完善和提高,持续提升审计沟通的能力,增强审计效能,切实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单位人员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An Account on “Yoknapataw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