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安全性

2022-10-31 14:09王根彩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58期
关键词:肺叶免疫治疗胸腔镜

王根彩

(江苏省丰县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0 引言

大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鳞癌)、腺癌都是属于非小细胞型肺癌,癌细胞分类和转移都是比小细胞癌症慢,患上早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体温长期处于低热状态、经常性胸部胀痛,肩部、胸部、背部或手臂也会出现疼痛,还会咳嗽、痰血,肺部长期感染等症状。约3/4的肺癌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只有16%左右的5年生存率[1]。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能够将理想的效果获取过来。有学者认为[2],如果患者满足手术指征,那么就应该给予其手术治疗。近年来,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在飞速发展的胸腔镜技术的作用下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其具有较少的术中出血量、较轻的疼痛、较小的创伤等[3]。现阶段,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较为广泛,但是还较少有相关研究报道其远期预后[4]。本研究统计分析了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与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分为两组。全胸腔镜组40例患者年龄42~77岁,平均(59.56±9.41)岁,女性8例,男性32例。在病理类型方面,腺癌14例,鳞癌22例,其他4例;在病理分期方面,T1期13例,T2期27例;在病变位置方面,左侧上叶6例,左侧下叶10例,右侧上叶11例,右侧中叶6例,右侧下叶7例。常规开胸组40例患者年龄43~78岁,平均(60.10±9.53)岁,女性9例,男性31例。在病理类型方面,腺癌15例,鳞癌21例,其他4例;在病理分期方面,T1期14例,T2期26例;在病变位置方面,左侧上叶7例,左侧下叶11例,右侧上叶10例,右侧中叶5例,右侧下叶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准[5];②均经影像学、病理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有远处转移;②有恶性胸腔积液;③预计生存期在半年以内。

1.2 方法

1.2.1 常规开胸组

将长度为10~20cm左右的切口开在第5肋间,将1根肋骨切断,将肋间撑开,使其宽度在6~12cm左右,直视下操作,将肺叶切除,清扫淋巴结。

1.2.2 全胸腔镜组

将3个长度为1cm、1个长度为2~3cm的切口开出来,术中不撑开肋骨,对肺门、叶裂中支气管、气管进行解剖,结扎切断,清扫4站及以上纵膈淋巴结。

1.3 观察指标

随访1个月。①术中术后指标;②实验室指标。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微量免疫发光法、蛋白分析仪分别对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测定;③生活质量。采用肺癌症状量表(LCSS),评分越低生活质量越高[6];④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术后指标比较

与常规开胸组相比,全胸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较少(P <0.05),手术时间较短(P <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较短(P<0.05),总引流量较少(P<0.05),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5),但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 扫总数、术后引流时间类似(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术中指标比较()

续表1

2.2 两组实验室指标、生活质量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水平、LCSS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全胸腔镜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水平、LCSS评分均低于常规开胸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血清PCT、hs-CRP水平均高于手术前(P<0.05),LCSS评分均低于手术前(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实验室指标、生活质量比较()

表2 两组实验室指标、生活质量比较()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与常规开胸组25.00%(10/40)相比,全胸腔镜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2/40)较低(χ2=6.275,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已经基本进入精准医学阶段,随着靶向药物的问世,更多肺癌驱动基因的发现,分子诊断对于临床诊疗越来越重要,肺癌驱动基因检测指导的靶向治疗延长了患者生存。近几年,我们探索的重点是如何使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期,比如运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和探索联合治疗策略。在后EGFR时代,TKI耐药后处理,动态活检技术的临床应用、探索进一步提高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生存的治疗策略是精准治疗的目标。历代肿瘤学家认为肿瘤是免疫性疾病,2013年免疫药物治疗常见肿瘤才取得突破,2013年~2015年报告的多项研究显示实体瘤免疫治疗取得突破。目前免疫治疗面临以下难点:①免疫治疗的疗效目前只有20%,剩余的80%的患者为何疗效不好,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的机制;②探索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一部分PD-L1阴性患者也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PD-L1 作为生物标志物可能并不可行;③免疫治疗药物价格很贵,更精准地使用免疫药物、降低医疗费用是未来研究方向。

开胸手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机体的创伤较大,机体在创伤的作用下处于应激状态,机体相关性应激反应会在应激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发生,具有全身性,包括免疫、内分泌功能等一系列改变,如果没有及时恰当处理,那么就会加重疾病,严重的情况下对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则具有较小的创伤、较轻的疼痛、较快的恢复、较好的肺功能保存等,优势显著[7]。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开胸组相比,全胸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手术时间较短(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较短(P<0.05),总引流量较少(P<0.05),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5),原因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由于不撑开肋间隙,也不切断背阔肌与前锯肌,因此对机体组织具有较小的损伤,特别是将损伤神经、肌肉的程度减轻,进而将患者术后恐惧心理减轻,使患者能够早期下床活动,为患者恢复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将手术视野放大,具有更为精细的解剖,将误伤组织的程度减轻,具有相对更为确切的止血、更为清晰的淋巴结清扫。

开胸手术过大的创伤会引发机体强烈应激,极易损伤机体,有脓毒血症、全身反应综合征发生,因此临床很有必要对术后炎性指标进行测定。PCT是一种非激素类降钙素前肽物质,在机体有全身炎症出现的情况下,PCT会在8~24h内以较快的速度异常提升,在切除肿瘤、控制炎症、去除病因后,PCT显著降低。因此,在诊断疾病、评价疗效的过程中,可以将PCT作为一项参考指标。CRP是一种细胞因子,产生于细胞因子刺激活化巨噬细胞、肝脏细胞的情况下,能够将机体炎症敏感地反映出来,而hs-CRP比CRP具有更高的敏感度[8]。本研究结果表明,手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水平、LCSS评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手术后,全胸腔镜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水平、LCSS评分均低于常规开胸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血清PCT、hs-CRP水平均高于手术前(P<0.05),LCSS评分均低于手术前(P<0.05),原因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具有较小的创伤,因此机体具有较小的炎症反应,从而将机体PCT、hs-CRP水平降低,最终为机体痊愈提供有利条件,将患者住院时间缩短。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与常规开胸组25.00%(10/40)相比,全胸腔镜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2/40)较低(χ2=6.275,P<0.05),原因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具有较轻的咳嗽、咳痰疼痛感,因此能够将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

综上所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相比,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肺叶免疫治疗胸腔镜
自身免疫性脑炎免疫治疗进展
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体位护理对胸腔镜手术术后快速康复的应用
免疫治疗:无效必改,效不更方
雪后
中国迎来肿瘤免疫治疗时代
靶向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肿瘤免疫治疗小分子抑制剂研发进展
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