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变化以及与预后的关系

2022-10-31 14:09黄东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58期
关键词:尿激酶二聚体血浆

黄东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广东 梅州 514000)

0 引言

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常见病症,发病率高,仅次于脑梗塞和高血压脑出血[1]。目前,利用介入神经放射学方法在颅内动脉瘤疾病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体内参与凝血的各种物质不仅局限于诱导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在疾病的发病、进展和预后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本文选择了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间在中山三院院本部神经外科及我科进行了就诊并且确定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50例患者和同一个时间段之内20例在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当中的患者,对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变化以及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的详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了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间在中山三院院本部神经外科及我科进行了就诊并且确定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了同一个时间段之内20例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13例和7例,年龄在28岁至58岁间,平均(27.84±4.11)岁。观察组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27例和23例,年龄在27岁至56岁间,平均(26.89±4.28)岁。两组别中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1.2 方法

患者在进行了各项术前检查之后马上送至介入室内实施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将6F导管鞘穿刺置入股动脉之中,全身肝素化,常规性地对患者实施主动脉弓以及临床怀疑责任血管造影检查,在患者的Y阀旁路进行90至120mg罂粟碱注射液药物的缓慢滴注,如果发现患者一侧的豆纹动脉或者椎动脉出现闭塞情况,或者没有发现患者存在显著的血管闭塞且存在比较典型的一种临床症状,必须马上对患者采取全脑血管造影对患者的侧支循环情况进行了解,采取造影管或者是微导管选择患者的颈内动脉,采取微量泵注射10万至20万单位的尿激酶,注射的速度为每分钟1万单位,对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以及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则结束对患者的治疗工作,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则需要在30分钟之后再对患者使用20万单位尿激酶泵入直到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患者所使用的尿激酶剂量不可高于120万尿激酶。发现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或者是颈内动脉闭塞情况时,对该诊断明确之后,需要在患者患侧颈内动脉中置入6F指引导管,在借助路途技术进行指引的基础上实施同轴导管技术将微导管系统送至且通过患者的血管闭塞段,让导丝从血栓段内缓慢通过,之后再对其进行跟进,借助导丝以及导管来回方式的基础上再采取血栓的机械性作用碎裂患者的血栓,血管再通之后再将微导管放置在患者血栓段进行接触性溶栓,采取微量泵将10万至20万单位的尿激酶进行分段注射。如若对患者实施碎栓方式没有取得效果,则可以采取路途技术指引的方式将微导丝导引进入Rebar-18(Rebar-27)支架中对导管进行输送,导管通过患者的血管闭塞段远端,经过导管将SolitaireAB型支架4mm×15mm(6mm×20mm)送入并且将其放置在闭塞段动脉当中,将导管缓慢退出之后让导管能够自然张开,在保证Y阀旁路处于关闭状态下之后,将支架和导管一起撤回到指引导管当中,将支架撤出患者体外之后观察患者支架上是否附着有血凝块,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多次取栓,但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支架不可高于三次,经过Y阀旁路回抽观察指引管是否存在堵塞情况,是否存在残留栓子,完成取栓工作之后再使用微量泵进行10万至20万单位尿激酶的注射;在患者溶栓以及碎栓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微导管造影的方式对患者的前向血流情况以及脑动脉再通情况进行了解,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栓子脱落的情况,患者前向血流达到TICIⅡ-Ⅲ级时可以让患者停止治疗,在患者手术过程中需要对其生命体征、瞳孔变化以及神志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如果患者存在躁动不安的情况必须谨慎对其进行处理。术后处理:使用0.4mL分子肝素钙使用皮下注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注射,(Q12h),抗凝3天,让患者每天口服100mg的拜阿司匹林药物,每天使用75mg波立维抗血小板治疗以及依达拉奉保护神经等治疗措施,所有的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的24小时之内必须对其进行头颅平扫CT,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继发性脑出血情况。

1.3 观察指标

将所采集到的患者血样本放置在蓝色枸橼酸钠抗凝试管当中,且需要在2小时内处理好。所有血样标本均采取CS5100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检测,转速为1500r,离心15分钟。取上层血浆,采取免疫比浊法对D-二聚体进行测定。本研究所使用的试剂盒为德国西门子公司所生产,操作步骤均依据说明书实施。采取WHO 1981年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主要有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以及恶化四个评估层次,患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病情稳定则判定患者所实施的治疗工作有效,患者实施治疗之后情况恶化则判定患者所实施的治疗工作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的数据均采取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进行描述,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进行描述,使用χ2检验,P<0.05说明数据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介入治疗之前两个组别中研究对象的FIB以及D-D水平对比

观察组当中研究对象实施介入治疗之前的FIB以及D-D水平均比对照组更高,数据实施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情况见表1。

表1 实施介入治疗之前两个组别中研究对象的FIB 以及D-D 水平对比()

表1 实施介入治疗之前两个组别中研究对象的FIB 以及D-D 水平对比()

2.2 实施介入治疗前后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的FIB以及D-D水平对比

实施治疗前,有效组以及无效组患者的FIB以及D-D水平进行对比之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治疗后,有效组患者的FIB以及D-D水平均比无效组患者更低,数据实施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情况见表2。

表2 实施介入治疗前后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的FIB 以及D-D 水平对比()

表2 实施介入治疗前后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的FIB 以及D-D 水平对比()

3 讨论

脑动脉瘤属于临床当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脑动脉瘤又被称为颅内动脉瘤,具体指的是患者脑动脉内腔当中发生了局限性异常扩大,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导致患者动脉壁出现的瘤状突出。在这一过程当中,患者脑动脉瘤症状大多数是因为患者发生了脑动脉壁局部发生先天性缺陷以及患者动脉内腔内压会发生相关的增加,所以,患者动脉内腔将会发生囊性膨出,这也是导致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大主要原因[3]。现阶段,脑动脉瘤疾病的发病原因较为模糊,但先天性因素、感染、动脉硬化以及创伤等等原因均会使得患者发生脑动脉瘤,患者如果发生脑动脉畸形、颅底异常血管网症和脑动脉闭塞等情况,也会使得发生脑动脉瘤。患者脑动脉瘤如若发生破裂出血问题,将会使得患者出现剧烈的头痛以及体温迅速升高等等。在局灶症状上,患者大多会发生眼神经麻痹,具体表现为患者发生单侧眼睑下垂,患者瞳孔也会发生散大等等情况,患者还会发生对光反应消失的问题,特别是患者在这一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眼神经麻痹问题,进而导致患者极易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对患者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为患者选择一种及时和有效的治疗措施非常重要[4]。近些年,由于神经影像学、计算机技术以及栓塞技术和栓塞材料的迅速发展,介入神经放射学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取得较大的成功,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其具有微创性、安全性、有效性等优点,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5]。该治疗方式在控制病情恶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其中远期疗效如何、预后情况怎样、受哪些相关因素影响,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大量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表明,多数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均可起患者体内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紊乱。凝血因子合成的增加、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激活不仅是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一种表现,还是疾病进展过程的一部分。由此可知,血浆中的凝血及纤溶成分可反映疾病的发展和控制情况,在临床上可能成为监测疾病进展和预测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D-二聚体和FIB水平是疾病进展的标记物之一,在脑出血、脑梗死等颅内急性病变的患者体内存在D-二聚体升高的现象[6-7]。在本次研究中,对比两个组别当中研究对象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情况以及治疗前后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情况之后发现,观察组当中研究对象实施介入治疗之前的FIB以及D-D水平均比对照组更高,数据实施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治疗后,有效组患者的FIB以及D-D水平均比无效组患者更低,数据实施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对成功接受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作用,血浆D-二聚体低,患者预后好,血浆D-二聚体高,患者预后差。

猜你喜欢
尿激酶二聚体血浆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观察分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临床检验价值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解读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rt—PA与尿激酶在大面积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逼中小学生卖血的背后
房颤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