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

2022-10-31 14:09刘挺张磊杨健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58期
关键词:组间切口研究组

刘挺,张磊,杨健

(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人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1400)

0 引言

跟骨骨折在骨科中较常见,导致其发生的原因包括高处跌伤、重物碰撞、交通事故等,以20岁至40岁范围内的青壮年患者占据较大比例,临床症状即步行困难、无法着地、剧烈疼痛、皮肤水疱或者瘀斑、畸形肿胀等[1]。手术方案是治疗骨折疾病的常用措施,疗效确切;L形切口是既往常用的手术切口,有一定的临床效果,然而,此类型手术切口能够带给患者身体较大损伤,术后有较高几率出现边缘坏死、切口撕裂、感染、高热等并发症,致使患者治疗周期被动延长[2-4]。医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骨折手术方案进步,多元化术式于临床上出现,跗骨窦切口术式即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型手术方法,具有切口小、创伤低等优势。所以,选择在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6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对象,讨论跗骨窦切口用于跟骨骨折患者手术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60例采取手术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病例选择时间即2020年3月起始,2021年3月截止,分组方式为抽签,组别和例数即常规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常规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上限62岁,下限23岁,平均(42.59±2.13)岁,病发部位:17例左侧跟骨骨折、13例右侧跟骨骨折;研究组:男21例,女9例,年龄上限62岁,下限22岁,平均(42.68±2.29)岁,病发部位:16例左侧跟骨骨折、14例右侧跟骨骨折。二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可以实施比较研究。均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组间患者手术期间的麻醉方式相同,即椎管内麻醉操作,并持健侧卧体位,止血带于患肢大腿跟部使用,以患者收缩压情况、体型为基础,对止血带的压力进行合理调整,以使其处于35kPa或以上,但不可超过45kPa。

常规组:术中行L形手术切口,切口位置即跟骨的外侧,切口起始即跟腱、腓骨后方的中点部位,而后向下至跖底皮肤、足背交汇位置,并于足背、足底皮肤交汇位置1cm上方实施走行,跟骰关节位置停止。对皮肤实施全层切开操作,直至跟骨位置,对腓肠外侧皮神经实施显露、游离处置,并通过橡皮条予以保护,对骨膜下的皮瓣实施锐性剥离处置,以使跟骨外侧壁显露,并行掀开操作,从而使跟距关节的间隙显露,取2.0mm直径大小的克氏针3枚,钻入距骨上方的外侧位置,对克氏针行折弯操作,距下关节显露,跗骨窦内的筋膜、瘀血需完全清除,以直视角度,对距下关节面、骨折行复位操作,而后实施暂时固定措施,以确保复位效果良好,固定操作有1.5mm直径的克氏针完成,通过C型臂透视机检查复位效果,确认复位良好,即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宽度、跟骨高度均达标后,以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钢板并置入,运用螺钉固定,C型臂透视机检查,确认无误之后,对术区实施冲洗,将行负压引流管留置操作,而后将创面关闭。

研究组:术中实施跗骨窦切口,外踝尖下方的1横指位置即切口起点,第四跖骨的基底部为远端指向,切口大小即4.0cm-5cm范围,将皮肤组织和浅筋膜依次切开,腓骨鞘显露于跗骨窦切口的下缘,腓骨肌行游离牵开操作,牵开方向即后下侧,以使跟骨外侧壁、跟腓韧带显露,并将距下关节的关节面暴露,取2.0mm直径克氏针2枚,分别在不同方向的距骨外侧突处钻入并行折弯操作,折弯方向即外侧,以跟距关节的关节面显露,将跗骨窦中的筋膜、瘀血组织彻底清除。取1枚3.0mm直径斯氏针,以垂直方向钻入跟骨结节的外侧,并于跟骨内侧完全穿出,斯氏针两端由助手持握,并对跟骨实施牵引操作,方向即下方、后方,手术医师通过撬拨方法抬起翻转或者塌陷的跟骨后距关节面,并行复位操作,取克氏针1枚-2枚,钻入跟骨后距关节面1mm-2mm下方的垂直骨折线处,以完成暂时固定操作,以确保复位良好,取数枚2.0克氏针钻入跟骨结节-后距关节。通过C型臂透视机实施检查,确定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宽度、跟骨高度均复位完好后,依据跟骨外侧壁的骨膜行剥离操作,选择与患者情况相符的钢板,于C型臂透视机辅助下完成插入钢板操作,即于骨膜下方将1块钢板插入,而后于体外置放钢板,确定体外、骨膜下的钢板位置正确之后,将锁定螺钉拧入,C型臂透视机检查,确认无误后,实施负压引流管留置操作,对术区实施冲洗,并将创面关闭。

1.3 观察指标

(1)二组围手期指标比较,记录二组患者的失血量、手术用时、切口愈合及住院天数,统计后比较。

(2)二组临床效果比较,入院时、出院时,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踝部功能进行评估,评估量表即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和踝后足量表AOFAS,量表分值最高分是10分、100分,最低均为0分,评分升高时,疼痛剧烈,踝部功能恢复良好。

(3)二组临床疗效比较,对二组患者实施6个月随访,以患者行走状态、足踝部活动功能状态为评价标准。康复:行走状态正常,足踝部活动功能不受限制;显著:行走状态轻微异常,足踝部活动功能受到限制;无效:无法行走,足踝部活动功能严重受限;总疗效=康复疗效+显著疗效。

(4)二组术后并发症比较,记录二组患者术后恢复期间出现切口感染、创伤性关节炎、切口皮缘坏死的情况,总发生率=(切口感染+创伤性关节炎+切口皮缘坏死)/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期间生成的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处理方法即SPSS 20.0系统,通过()对计量数据(围手术期指标、踝部功能评分、疼痛程度评分)实施表述,组间对比由t检查;通过[(n)%]对计数数据(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实施描述,组间对比由χ2检验;组间对比结果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估二组围手期指标

常规组的失血量、手术用时、切口愈合天数及住院天数与研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值<0.05。详细情况可见表1数据。

表1 评估二组围手期指标()

表1 评估二组围手期指标()

2.2 评估二组临床治疗效果

常规组入院时的疼痛程度评分及踝部功能评分与研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值> 0.05;出院时,二组疼痛评分有所下降,踝部功能评分有所升高,但是常规组疼痛评分高于研究组,踝部功能评分低于研究组,组间比较P值<0.05。详情可见表2所示。

表2 评估二组临床治疗效果[(),分]

表2 评估二组临床治疗效果[(),分]

2.3 评估二组临床治疗疗效

常规组与研究组的临床总疗效相比较低,组间比较P值<0.05。详情可见表3所示。

表3 评估二组临床治疗疗效[(n)%]

2.4 评估二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常规组与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较高,组间比较P值<0.05。详情可见表4所示。

表4 评估二组术后并发症情况[(n)%]

3 讨论

跟骨骨折疾病以瘀斑、肿胀等为主要症状,通常情况下,疾病发生之后,患者的行走能力、足部活动功能均受到严重限制,跟距关节亦会受到较大损伤,较易诱发粘连、僵硬等不良现象,需要采取及时且高效的治疗措施,否则,将有可能引起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疾病,提高了残疾率[6]。手术是治疗跟骨骨折的常用手段,可用于跟骨骨折的术式有多种,术式的差异性,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存在区别,对患者的预后亦有较大影响[5-7]。

L形切口属于常规手术方案,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一定优势,具体表现在能够将骨外侧壁完全显露,为临床医师观察、撬拨患处及复位骨块提供方便,固定操作效果良好[8]。然而,人体跟骨处有丰富的血供,而L形手术切口需要将软组织剥离,对跟骨外侧壁的血管亦有损伤,致使血供受损伤,导致术中失血量较大,切口处的皮瓣严重缺血情况下,能够提升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9-11]。跗骨窦切口与之相比,切口较小、操作便捷,能够以直视角度,对距下关节面进行处置,腓浅神经、腓肠神经的分支获得良好保护,除此之外,此术式还能够通过剥离骨膜,达到抬起塌陷关节面效果,复位准确,对血供的损伤程度较小,大幅度降低了术中失血量,从而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可能性,提升了临床治疗安全性[12]。

数据表明,研究组的围手术期指标、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疗效、术后并发症情况均较常规组优异,P值<0.05。说明跟骨骨折患者的手术过程中,跗骨窦切口的可行性较优,临床价值更高,探析原因可以明确,该切口较L形切口小,对机体的损伤较轻,属于微创疗法,术后恢复速度较快[13-15]。

综上所述,跟骨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方案时,采取跗骨窦切口的术式可以取得优质临床效果,患者踝部功能的康复效果更佳,疼痛程度明显缓解,手术风险低。

猜你喜欢
组间切口研究组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优化课堂展示操作 促进有效生成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