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时间设计的失德与救赎①

2022-11-01 03:36李伟言
中小学德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制度化课程学校

◎李伟言 聂 旺

宇宙浩荡,时间不停,但生命是有限的。有自我意识的人类知道时间是稀缺之物,于是努力为时间赋值,希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尽可能更多的价值。但对这些价值本身的审视和反思,却成了容易被忽略的大问题。一如赵汀阳所言,“人类最奇怪一件事情就是,人类做了很多大事,但从来不知道做的是不是好事”。学校时间设计也是如此。学校教育时间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层次,从横向上看,可以按不同的教育时空划分为课内教学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也可以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分为学科课程时间和活动课程时间。从纵向看,学校教育时间呈现为“学制—学段—学年—学期—学日—学时”的序列。学校教育时间设计一旦有误,会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当下学校教育时间设计所追寻的价值需要进行前提批判;其中所蕴藏的种种问题,也需要抽茧剥丝,加以阐明。

一、当前学校教育时间设计的制度失德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下,教育已然退变成为个人谋生、追求现世利好的跳板和工具。学校教育时间设计也鲜明地呈现出为升学服务的倾向,遗忘了育人,此为学校教育时间设计上的道德性缺失,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科霸权:教育时间供给上的严重失衡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小学课程的教学时间。国家课程的修习时数具有强制性,是国家为了保障学生全面发展而作出的公共教育安排。地方教育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总体课时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二者分别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按规划设置,有助于弥补统一的国家课程在培养个性上的不足。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规定的科目不管是否进入中高考,都应该予以开设,起码的学时应该给予保障,此可谓学科时间分配的“底线正义”。然而在现实中,学校打起了那些中高考科目之外的教学时数的主意。为了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取胜,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等未进入中高考的课程成了陪衬和点缀,中高考必考的科目尤其是语数外则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享有尊崇地位,可以挪用前者的课时资源,这意味着国家课程在实施时被打了折扣。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变得有名无实。以升学考试为动因的学科霸权主义在中小学中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每门学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都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方法,每门学科都能教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加深人与世界的切身性关联。因此,学科实施的时间缩水,最终损害的将是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完整。这种阳奉阴违的做法还在无形中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它相当于教学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比如,当道德与法治课程被随时挤占,其实就是在告诉学生:道法课是摆设,道德品质没有成绩重要。这无论对个体人格的养成还是对民族精神的塑造,都贻害无穷。

(二)无处逃逸:学校教育时间之网的细密编织

近代以来,教育渐趋制度化。学校借助时间自身所具有的序列性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种管理在学校日常生活结构中的体现就是作息时间表。作息时间规划了个体的活动,将完整的时间分成不同的时间组块,设定重复运行的周期,使个体有条不紊地投入其中。这种制度化的时间安排要想做到高效而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就需要适当留白。拥有自组织时间对学生发展来说十分重要。第一,有利于舒缓压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时间的高度组织化本身就是压力源,既使有娱乐的内容也如此。在时间设计上要给学生心灵留个透气的出口。第二,有利于发展个性。个性方面的发展依托于个体不同的选择,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其实就是给他们不同的选择提供条件,让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借此得到满足,让不同的性格的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找到恰当的自我安置方式,弥补集体生活对学生发展方面功用的不足。

然而在应试主义导致的教育内卷中,学校作息时间表的制定越发严密。公开资料显示,被称为高考工场的H中学,学生一天中的所有活动都被完整安排进作息表,起床、用餐、进入教室、进入宿舍楼、进入自己宿舍的时间都被细化,学生的责任就是执行,前后活动的执行时间甚至碎化到三分钟。时间的过于细分使得学校日常生活结构更加密实,不仅课堂上的时间具有规定性,课余时间也几乎全部地被纳入时间管理中,时间全被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占据,能够自主支配的时间所剩无几。作息时间表中规定了学生在固定的时间段里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班级内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段被要求做同样的事情,不允许有特殊。作息时间表就是命令,是一种权威性指示,有指示就得有服从,等待不服从者的是惩罚。具有同一节奏的集体如同运作的大型机械,裹挟着作为齿轮的个体生命,桎梏在规定与控制之中的不仅有学生活泼的肉身,还有学生灵动的神思。

(三)心“勿”旁骛:学校教育时间内容的极度单一

根据教育时空的不同,学校的教育时间可分为课堂教学时间与课外活动时间,二者都是学生发展必要的安排。其中课外活动时间又包括教师或学校组织的集体课外活动时间和学生自行安排的课外活动时间。当下,以考试和升学为指挥棒的课堂教学时间正在挤压课外活动时间,几乎全部的时间都被学科课程占据,用于可直接体验和探索的活动时间严重匮乏。教师拖堂、挤压课间十分钟现象时有发生,一到高年级,取消大型校内文娱活动更是普遍做法。节假日偷偷组织以年级为单位的补课,亦是司空见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教师时常在周六周日遥控家长和学生,临时布置、添加各种作业,有限的休憩时光成为学校教育时间的延伸。

课内与课外的界限消逝,家庭与学校的界限消逝,白天和黑夜的界限消逝,唯一的雷打不动的就是学习。学生在校生活的关键词是早读、上课和晚修,“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劳动、休憩、文娱活动、参观调查、公益活动等等,都被弃之一旁,人成了不折不扣的学习的机器。这种内容极度单一的时间安排严重堵塞学生的发展空间,其结果是造就单向度的人。

(四)速度至上:学校教育时间节奏的不断加快

随着应试竞争的愈发激烈,学校在教学上越来越追求“快”。班有 “快班”“慢班”之说,“快班”让人趋之若鹜,而上“慢班”则让学生心怀自卑,意味着学业失败。对那些进入中、高考的科目,学校普遍追求提前教学,本应到初三下学期学的内容,初三上学期便全部讲完,甚至个别学校会疯狂提前到初二下学期讲完,剩下的时间则用来复习。这种做法已经成为学校间心照不宣的惯例。学科内容的编排既根据学科的逻辑顺序,又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提前教大量的知识,紧张的节奏加剧学生的心理压力,无异于揠苗助长。初中、高中最后一学期甚至整学年时间全部用来复习,不再学新知识,危害同样很大。中学生头脑活跃,是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引领他们不断探寻知识的宝藏,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新任务促进其智力水平的提高,而非原地反复踏步。数学家姜伯驹院士曾就此评论说:不学新课,复习应试,不断重复刷题。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苦闷与疲惫之中,磨损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十几岁正是建立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时期,却被按下“暂停”键,戴上“紧箍咒”。这一批判可谓一语中的。

(五)睡眠剥夺:对学习时间投入的不断加码

我国中小学睡眠时长普遍不足,且日趋严重。《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09-2020)》揭示,10年间,上学日睡眠不足8小时的比例升高1个百分点。有95.5%的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足10小时,平均为8.7小时;有90.8%的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9小时,平均为7.6小时;有84.1%的高中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平均为7.2小时。睡到自然醒,成为中小学生简单而又奢侈的愿望。睡眠不足与学校对分数的白热化追逐有关,起床时间提早,放学和下晚自习时间延迟,成为学校应试竞争中的普遍战术。为了压榨更多的时间,有些学校甚至监控学生午饭回教室的时间,在午休时间里加一节自习课。任课教师生怕自己所教的学科被学生忽视,比拼式布置作业,学生熬夜做作业现象见怪不怪。在学校严苛的时间规定的基础上,一些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还要更早起床、更晚休息,期末复习期间,个别学生甚至用手电在被窝中夜战。学校教育时间被日测、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联考等各种频繁的考试贯穿。要想考得好,就要学得多。别人学了,你更要学;别人没学,你就赚了。多答一分,干掉千人,在这些应试“军备竞赛”惯性思维下,争取学得比别人多就成了那些为升学而拼命的学生的自我规训和选择。

二、学校教育时间设计制度的救赎

学校教育时间设计制度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高考指挥棒的改变,需要高考招录体制的变革。但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在政府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之前,学校、教师、学界、家长各方都应有所担当。

(一)反思学校教育时间观:让“当下”绽放

教育不是不能考虑将来,学校时间的应用不是不能为将来做准备,但问题是这个“将来”是被严重窄化理解的概念。人们重视物质的“将来”,而忽视精神的“将来”。人生的幸福显然更与精神层面有关,学生也许可以通过应试改变物质生活,但是面对人生事务中的种种困惑,他们依然会茫然无措甚至狼狈不堪,在精神上并未作好准备。再者,“把教育看作是为将来作预备,错误不在为未来的需要作预备,而在把预备将来作为现在努力的主要动力”。在对“将来”的极致追求中,学生“现在”的生存状态、生命质量却被严重忽略了。在想象中的“将来”耀眼光辉中,学校生活的当下时光一片黯淡。这种朝向将来的教育时间观亟需改变,教育者需要认识到,当下不是未来的准备阶段,当下对于学生成长来说具有自足性价值。生命与生命的温馨交往带来的敞亮、对未知的好奇和热情、学习的充实和快乐,漫步与遐思时心灵的宁静,此时此刻所有感官经历的、存在性的美好体验都滋养着人,让人日新又日新,在岁月增长中渐渐成人。而教育时间观的改变前提是教育价值观的转换,教育的确具有功利性的价值,但功利不应是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和中心目标。教育还要让人怡情、长智、立志、明道,教育总要打开一片精神的天空,让学生在其中高举远慕地飞翔。当教育者能够深刻地理解教育的超越性品格时,学校时间管理也就能多一些人性化的气息。

(二)客观认知“制度化教育”:“规范”是把双刃剑

近代,教育开始迈向制度化轨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化越来越得到加强。为了执行各种教育制度,越来越多、越来越庞杂的管理机构衍生出来,它们借助技术的加持,对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统一和规范的管理,而时间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教育高考制度化使得教育工作中的一切都有章可循,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以大面积提高育人效率,但同时也使教育部分地失去了内在的风神。《论语·先进篇》中,孔子问志,曾子答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子描述了一副春日游乐的场景,充满生命的沛然生气和明朗的欢乐,它同时也是一副生动的教育风情画,鲜活地呈现了非制度化教育的动人之处。真正的教育离不开人与人相互的影响,离不开大自然的陶冶,真正的教育里必须有“生活”。当教育中生活的气息萎靡甚至丧失,教育的精神也会干枯。历史地看,制度化教育当然是教育的进步,但非制度化的教育绝非一无是处,教育制度化过于严苛细密,必然会压抑个体的心灵自由,教育必须有非制度化的成分,才能让学生保有蓬勃、明媚与舒展的生命姿态。我们需要重新审思“规范”二字,认识到其双刃剑的性质,增进学校生活的自组织性,让教育充满自然气息和生命活力。教育改革在以各种法律、规章予以规范教育过程的同时,也应该在非制度化上做出努力,在时间设计上“适当留白”,在制度化和非制度化之间保持微妙的张力与必要的平衡。

(三)加强教育时间研究:激活必要的想象

熟知非真知,最熟悉的往往也是最陌生的。时间就是这样的事物,所以它是科学研究对象,专门研究时间的学科,谓之时间学。时间学对时间的定义、性质、形态、特点、结构、层次进行了理论研究,探讨时间的管理、分配、使用、计算、运筹、节约等的一般规律,以便增加人类运用时间的时效。时间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一系列的交叉学科,教育时间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以教育时间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我国最早提出教育时间学概念的是孙孔懿,早在1993年,他就出版了《教育时间学》一书,对教育时间功能、教育时间效益、教育时间结构、教育时序、教育时机等有关教育时间的范畴进行了探索和阐发。遗憾的这一研究还未广为人知,很多人对于教育时间学的概念还很陌生,这种落后的研究现状不利于未来学校教育时间的科学设计。随着现代人工智能科学、脑神经科学、学习学等前沿学科的发展,重视教育时间效益的提高成为国际性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教育时间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时间的使用效率,没有高效的教与学,教育教学只能在低质量的重复中消耗大量时间,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只能有增无减。最重要的是,教育时间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开启关于教育时间的大胆想象,为什么一节课必须45分钟?有无可能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设计多种时长?为什么是统一的“寒暑假”?有没有其他替代或补充方案?我们习以为常的时间规范并不是天经地义的,它也有改变的必要,正是对教育时间能够想象,人性化、科学化的教育时间管理创新才成为可能。

(四)让家庭成为温馨港湾:提升父母的教育时间素养

朝向应试的学校教育时间设计,离不开家长工具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助推。虽然素质教育早已成为教育国策,减轻中小学负担也一直在推动中,但社会层面对分数的追逐仍无减弱的势头,甚至出现因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家长愤怒围堵学校并要求“校长下课”的事例,可见学校在价值持守上也难以独立于全社会强劲的唯分数论之外。因此,要抵御学校教育时间的负效应,亟需提升父母的教育时间素养。面对教育内卷,父母应努力以清明的理智和敏悟的智慧,清理和重构自己的人生哲学和价值系统,从而进行自觉的教育反思,看到时代变迁中同伴减少、传统游戏消逝、大自然退隐等这些儿童生长条件的缩减,理解儿童的生存境遇,以深刻的认知、深切的同情和深厚的慈悲,去帮助孩子抵抗功利化教育的伤害,为他们竖起一道保护的屏障,从而与危险隔开,尽力地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帮助孩子舒缓心理紧张。郑强教授在接受杨澜访谈时曾说过:“养孩子的,要Hold住。”诚哉斯言。在教育焦虑制造无孔不入的当下,父母最需要的是教育上的定力。养儿育女说到底是父母的自我教育,通过有意识地修行保有从容、淡定的心态,保持与周围环境保持必要的距离,才能让家庭成为孩子治愈心灵的温暖的避风港湾。

(五)创造润泽心灵的美好时刻:让瞬间成为永恒

教育应试取向很难通过一纸政令立竿见影地改变,而学校教育时间也是以制度化的方式固化的,有着统一、刚性的特点,其中系统性存在的问题,解决起来也非一蹴而就。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对此就不担负责任。硬性对抗不现实,无所作为则有违师道。做点滴小事,谋微小改变,应该是教师在当下环境中最可行的方法论。《齐鲁晚报》2021年6月22日以视频的方式报道过潍坊一位梁姓中学地理教师,他在晚自习期间暂停自习,让学生从题海中抬头,欣赏天边同时出现的晚霞和彩虹,学生的欢欣快乐从视频中满溢出来。“我知道彩虹的时间很短,我就不想让他们错过。”梁老师这句话中,暗含着教育时间观:几分钟的时间虽短暂,却是内心被润泽的时刻。类似的例子在媒体中还可以找到很多,让学生从题海当下瞬时抽身,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寻常场景中出来,也许是 “楼外的蒹葭”,也许是“今晚的月亮”,这些美丽的事物让片刻时光成为永恒,赋予学生学校生活以温柔光亮。尽管学习任务繁重,时间规范严整,但教师如果想让学校教育有人文的意味,有带着镣铐也要跳舞的心愿,便总能找到机会。教师有让“把枪口抬高一寸”的权力,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润泽心灵的美好时刻。

猜你喜欢
制度化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