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美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美育实践路径为例

2022-11-01 04:34杨鳗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8期
关键词:美育博物馆社区

杨鳗倪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 400015)

0 引言

2022年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本次国际博物馆日将“博物馆的力量”作为主题,针对该主题,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其内涵进行了阐释,希望广大社会公众从三个视角探讨博物馆为其社区带来积极变化的潜力,其中包含“通过教育进行社区建设的力量”这个主题。事实上,“博物馆教育”与“社区建设”这两个话题长期以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其进行的研究普遍存在只究其一的情况,而将二者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影响与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探索的空间。

在当今社会,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行“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主要工作之一。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整合多种力量与资源,要让多元的社会主体与社区共同参与,协同并进,从而起到塑造社区精神、丰富社区成员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区成员更加健康与和谐的生活方式等作用。

博物馆是社区地域概念上的社会主体之一,是社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博物馆美育是社会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艺术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践行力量。博物馆美育对社区成员审美能力的提高、综合素养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 概念与内涵

1.1 博物馆美育的概念与内涵

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大众具备发现美、感受美的素养,提升大众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广义的美育除了美学教育外,也包含了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将美学原则渗透进各个学科,并且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广义的美育不断延伸内涵,形成了“大美育”的理念。

根据教学实践与研究性质的不同,美育可以划分为经验美育、专业美育和社会美育三大方向。其中,“社会美育是指由国家机构或社会组织推行的旨在提升全民文化艺术修养的教育活动及相应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是由国家和社会推动并参与的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公益性美学教育形式。”在我国,社会美育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周朝时期,针对贵族子弟推行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便可以理解为美育的早期形态。春秋战国时期以来,这种局限于贵族阶层的教育随着儒学思想的推行逐渐扩展到平民阶层。此后,多种文艺形式的兴起、发展与滥觞,也极大地助推了美育的发展,让美育更加具有社会性、普遍性与全民性,也更加具有“大美育”的格局。博物馆美育属于社会美育的重要范畴,是“大美育”观念的主要践行力量。从概念提及到探索实践,再到经验普及的这整个过程,都凸显出博物馆美育具有社会教育功能,同时也表明博物馆美育对社会公众的美学普及以及对精神文明和审美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1.2 社区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社区的研究与讨论,最早发端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撰写的《Community and Society》(《社区与社会》)一书中的相关论述,随后便在美国形成了广泛的发展。

在我国,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将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为“社区”,并对这一词汇形成的概念作出相关阐释。他认为社区是以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基础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与友爱、相互帮助与合作,共同组成联系紧密的纽带,共同营造出特定的文化。目前这一观点也成为广受认可的社会共识。

从地域特征来看,社区主要由城市社区、农村社区以及城镇社区组成。传统的社区具有以地缘基础而建立的有血缘、亲情关系的特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在当今中国社会,社区的特点因为地域不同、生活方式差异、文化程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等,体现出多样性。因此,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应因地制宜、因时而进。

1.3 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

社区建设是20世纪中期社会学家对现代城市管理开展研究时提出的概念,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比较规范而且比较可行的城市管理新模式。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主要通过各种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教育、科普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实施,促进社区成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以文养德,以文促经,以文化境,让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整治、经济、环境相互协调与发展。

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整合多种力量与资源,要让多元的社会主体与社区共同参与,协同并进,从而起到塑造社区精神、丰富社区成员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区成员养成更加健康与和谐的生活方式等作用。

2 博物馆美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是对立又统一的,这说明事物的内部及事物之间既有相互区别的差异性,也有相互联系的共同特点与目标。所以,社区文化建设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要有整体观和全局性,要让多元的社会主体参与其中,互构共生,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博物馆是社区地域概念上的社会主体之一,是社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博物馆美育不仅仅是指博物馆的美育课程或美育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博物馆的美育浸润方式,让参与者的思维与能力发生改变。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社区成员通过形式多样的博物馆美育实践,逐渐提升艺术感知能力、美学认知能力、创意表达能力、跨学科应用的能力,从而丰富参与者的文化生活,升华情感内涵。因此,博物馆美育能积极助推社区文化建设的“塑形”与“铸魂”。

本文结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美育实践案例进行路径分析及观点阐释,指出博物馆美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增进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从表现形式来看,社区文化涵盖的内容广泛,主要由环境、制度、行为、精神等因素构成,其中环境因素具体可以理解为社区成员赖以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生产、生活设施,那么文化站、社会机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都属于社区文化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上述各公共文化场所的数量分布情况来看,博物馆的数量通常少于文化站等场所,因此,隶属于某一社区的博物馆在其社区文化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增进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作用的“内功练习”的要求更加迫切,可见,文化建设与文化强国必成为时代之需。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厚文化资源的博物馆承载着社会教育职能,这既是历史使命的驱动,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博物馆应与社区积极联动,充分整合美育资源,丰富社区文化内涵,构建社区文化特色,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母城记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特色校本课程”为例,具体如下。

学田湾社区是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办事处的一个下辖社区。从地域特征来看,人民广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枣子岚垭小学等文教场所均属于该社区行政地域范围内,这表明该社区已配备高质量的文化硬件设施。从人口特征来看,常住人口约占据整个社区人口的76%,而在常住人口中,学生和老人是活跃于该社区的主力。

社区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环境建造,但更需要有诸如群文活动等“文化软实力”来加持,才能使社区文化更有活力。因此,融入博物馆美育实践的社区文化活动已逐渐成为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力量。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针对社区不同学龄段小学生,与距离博物馆步行只有5分钟距离的重庆市枣子岚垭小学合作共建,开发了“母城记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特色校本课程”。课程内容依托馆藏文物与重庆特色城市元素,重点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贯穿于1~6年级的基础教学中,以双师授课的形式实施。例如,五年级一单元的课程以“先秦时期的巴人”为主题,带领学生通过博物馆文物研学、校园课堂知识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领略巴人的精神特征。该单元课程以了解历史文化知识为目的,以美育实践方式为实施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课程设置博物馆研学环节,凸显了美育要以实物直观审美活动为重要途径。相较于学校美育实物资源数量有限、种类较少等局限性,博物馆美育具有实物直观性优势,能让参与者在观赏、触摸(仿制品)等体验中深切感受文物的大小、造型、色彩、纹饰、材料、肌理等特征,从而在美的感受与美的触动中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领略文物体现的精神内涵。

其二,课程设置课本剧的互动环节,凸显了美育具有寓教于乐的特征。18世纪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关于艺术活动提出“游戏”说的观点。席勒认为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游戏,人们通过游戏的方式,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中进行审美感知,最终达到了“物我统一、身心统一”的境界。因此,课本剧所承载的“游戏”美育观,让学生在“玩耍”体验中领略表演艺术美,获得精神愉悦,同时更了解了巴国文化以及重庆母城的历史。

校本课程的持续开展,让社区的少年儿童以美育的途径,从多方位的角度了解自己生活与学习的重庆母城的前世今生,激发他们对地方历史与文化深入探究的兴趣,增进文化认同感,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2.2 丰富精神生活,促进和谐氛围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少子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老人群体的管理与服务已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而博物馆美育具有终身性与全民性的特点,理应关注老人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终身教育领域贡献力量。因此,博物馆应与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积极联动,通过走访慰问、志愿服务、博物馆美育活动进社区等方式,丰富空巢、独居、行动不便老人群体的精神生活,努力营造关爱老人、敬老助老、构建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博物馆美育资源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了“画说重阳”重阳节主题活动。艺术品审美活动与艺术实践创作是博物馆美育的主要实施形式。根据老人的兴趣爱好,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挑选老人群体喜闻乐见的绘画类藏品,充分挖掘古画中尊老敬老、健康长寿的精神内涵,同时考虑到部分老人行动不便的因素,博物馆以“美育进社区”的形式,将“画说重阳”重阳节主题活动带入学田湾社区、沙坪坝大土村社区等地。

在赏析交流环节,博物馆既要弥补参与者无法进行博物馆现场参观的遗憾,又要切实发挥文物实物直观性的功能,尽最大努力还原实物欣赏所带来的视觉震撼。因此,古画高精仿制品的运用成为博物馆美育活动进社区最有效、最直观的手段。在品读经典时,社区老人能在馆藏传世画作中感受到画家的笔精墨妙,也能感受画作内容所体现的重阳节文化精髓。在互动体验环节,博物馆立足“传统习俗文化传承应与时俱进”的观点,将传统艺术感知融入生活美学的视角,邀请社区老人体验别具一格的重阳节习俗——干花装饰团扇创作,并引导老人们在一花一叶的摆放布局中思考传世画作与生活的关联,体悟以小观大的审美意境。

充满博物馆特色的美育活动在社区老人群体中的开展,突破常见的唱唱跳跳的路数,以更加开放化、自然化、生活化、生动化的形式引导参与者进行艺术探索和实践,为社区文化生活注入鲜活的体验感,带动社区老人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探究,提升社区老人的精神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增进社区老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2.3 厚植乡土记忆,传承优秀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举措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较普遍的情况。可见,乡村社区文化建设无疑是乡村社区建设中的重点工作。

要让乡村社区文化充满活力,应重在以整合、创新的思维发掘乡土文化。不仅如此,乡村社区文化建设绝非局限在乡村辖区范围内的社会主体中单枪匹马地开展工作,而是要站在全局观的角度,聚合发展,采用城乡融合、乡乡融合、各个社会主体多元融合等方式,构建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博物馆是乡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多元融合的重要社会主体,肩负优秀文化宣传、展示、教育、传承、保护的责任,应在丰富乡村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中汇聚力量。

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印象中的美丽重庆——吊脚楼”美育课程为例,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这一观点表明尊重文化多样性、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聚焦重庆的民居建筑——吊脚楼,吊脚楼在历史上广泛分布于重庆地区的乡村、场镇,成为老一辈人的乡愁记忆。因此,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结合馆藏特色,针对吊脚楼民居主题,为重庆市武隆区、城口县等多个乡村社区的中小学生推出了“印象中的美丽重庆——吊脚楼”美育课程。

在课程的开发阶段时,为论证课程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博物馆教育员首先与乡村社区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小学师生进行电话访谈调研。大部分受访人员非常希望博物馆将吊脚楼主题的课程带到乡村社区,让这里的子子孙孙能从独特的建筑艺术中找寻祖辈的生活印记。调研结束后,博物馆教育员结合受访者的需求和建议进行课程策划与实施,课程以重庆地区吊脚楼民居为重点探究对象,以感受地方建筑艺术与文化为内涵,以博物馆特色美育实践为路径贯穿课程始终,最终达到以美育人的精神目的。其中课程涵盖的博物馆美育因素,具体体现如下。

在知识探究环节,课程以馆藏老照片的欣赏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吊脚楼的建筑构造与艺术特点,并在发现美、感知美的过程中探寻吊脚楼的历史渊源、形成因素,从而感受家乡传统建筑艺术与文化,领略祖辈的生活智慧。在互动体验环节,课程引导学生将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时代发展与历史记忆形成共鸣,把美育实践体验作为主要呈现形式,或进行绘画勾勒,或采用手工搭建,以独特的视觉艺术作品重塑乡土情怀。

3 结语

简而言之,博物馆美育与社区文化建设两者相互联系、互构共生。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博物馆美育资源与美育方式的融入;博物馆美育功能也需要在社区进行实践,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立足当下,筑梦未来。博物馆应持续深入通过赏心悦目的展陈引导人们感知美、鉴赏美,通过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引导人们探究美、体验美,通过独具创意的教育衍生品引导人们传播美、传承美,让博物馆美育为社区提供重要的社会架构,从而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①王战萍.试论社会美育的重要功能与实现途径[J].芒种,2016(6):109.

猜你喜欢
美育博物馆社区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博物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美育教师
影像社区
露天博物馆
2015影像社区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