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青白瓷国内外研究回顾与反思

2022-11-01 04:34姜胜楠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8期
关键词:窑址白瓷青瓷

姜胜楠

(无锡博物院,江苏 无锡 214023)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一种极富特色的新瓷种,其产品遍及海内外。但起初它并没有引起考古学家的兴趣,最先被人们认识到价值是源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博物馆里的那几件青白瓷。随着考古发掘的发展,众多青白瓷窑口的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青白瓷的研究。

1 国内研究情况

纵观国内青白瓷研究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江南地区发现兼烧、专烧青白瓷的古窑址就已经为数不少,但没有引起学术界对青白瓷的足够重视。

20世纪50年代后,陈万里先生基于实地考察对1949年后各省发现的古窑址进行了统计,其中涉及繁昌窑、湖田窑等生产青白瓷的窑口。1960年,我国古外销瓷专家韩槐准先生对中国古代文献中各时期的陶瓷记载做了简单梳理,并通过在南洋实地考察,分析了每一阶段陶瓷的种类和对南洋各国带来的影响,其中也部分涉及青白瓷。此时对青白瓷的研究尚停留在零星研究阶段,多是依据古代文献笼统、简单地介绍青白瓷,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

1.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越来越多青白瓷窑址的发掘与调查,开始有学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出现了专门研究青白瓷的文章。

1972年,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开始对湖田窑窑址进行考察,刘新园、白焜先生在此基础之上对湖田窑址各时期的遗存进行说明,根据清理、发掘的资料,结合整个遗物堆积状况,阐述了产品的特征和年代分期。其中,刘新园先生对湖田窑各时期碗类造型特征进行说明,并从装烧工艺等方面说明造型呈现阶段性的原因,这对研究宋元青白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1979年冯先铭先生在窑址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古代文献及国内外出土发掘情况对青白瓷做了综合性的研究,但由于资料的局限,冯先生将青白瓷出现的原因归结于仿青白玉的效果。

这一阶段虽然青白瓷的研究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但关注的区域主要局限于景德镇地区,而且学者多是从传统工艺、生活与审美等角度来研究,而以考古学方法为基础的文章并不多见。

1.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各地青白瓷窑址的发现,新材料的不断涌现,研究的宽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的发展,对青白瓷的相关问题如青白瓷的起源、青白瓷出现的原因、青白瓷与白瓷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观点。青白瓷的研究呈现出新的趋势。

1.3.1 大量专著的出现

《影青瓷说》应该可以说是研究影青瓷(青白瓷)的开山之作,以江西地区窑口生产的青白瓷为中心,介绍了青白瓷产生发展的背景、窑场分布、花式品种、纹饰和销售等。1997年的《青瓷青白瓷珍品》,以私人收藏的40多件青白瓷为例,对影青的胎质、釉色、纹饰、造型等进行研究。接着李仲谋在《青白瓷》一书中,就青白瓷的概念、各时期的胎、釉成分分析及烧成工艺、装饰风格、主要的生产窑址、流通情况进行说明,并探讨了元朝新出现的代表性青白瓷器型。《宋元纪年青白瓷》收集了100件宋元时期有确切年代墓葬的青白瓷,探讨了青白瓷的定名、起源、全国的生产概况、造型特征、历史地位等问题,主要侧重于青白瓷的形式、造型与发展演变。彭涛等结合考古学和陶瓷手工业史方面的研究,以景德镇青白瓷为中心,对青白瓷起源的一元论、多元论问题展开探讨,并结合当时的课税制度、政府管理机构讨论了青白瓷的形成过程。2010年,黄义军女士首次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出发,“运用地理学的区域观察、实地考察方法以及考古类型学方法,对宋代青白瓷的起源、生产、销售等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进而讨论了与之相关的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区域开发等历史地理问题”。

1.3.2 考古发掘报告的出版

随着科学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一些发掘报告相继出版。

福建省博物馆基于20世纪70年代盖德碗坪仑窑址和浔中屈斗宫窑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分析了这两个窑址的遗物。1988—199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湖田窑窑址进行了十次抢救性的考古发掘,详细、全面地报告了1988年至1999年湖田窑遗址出土资料,并对器物进行类型分析,归纳总结了各期特点。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安徽省文物考古部门对生产青白瓷的繁昌窑遗址进行了发掘,为解决青白瓷起源及南北陶工交流等问题提供了资料,并通过科学实验,发现繁昌窑早在五代时期就已懂得利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将“二元配方”工艺起源向前推进了300多年。

1.3.3 青白瓷专题会议的召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相继举办了白瓷、青白瓷研讨交流会,国内外专家、学者、收藏家从不同的角度对青白瓷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出版相应的论文集,这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青白瓷奠定了基础。

2 海外研究情况

关于青白瓷的研究,国外开始的时间要相对早些。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学者都对青白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白瓷的生产窑口及青白瓷与汝窑瓷器、柴窑瓷器、高丽青瓷、白瓷的关系以及青白瓷定名、原料分析、装饰、对外贸易等方面。

最早论及青白瓷的是1925年11月R.P.B.戴维斯(R.P.B.Davis)在《伯灵顿杂志》中发表的《影青瓷与汝窑关系》的文章,文中指出影青瓷就是汝窑瓷器。之后青白瓷的生产窑口问题备受诸多学者关注。1926年,丹尼尔·霍尔(Daniel Hall)就这个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从两种瓷器的胎、釉特征分析,认为影青瓷不是汝瓷,它符合“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提出影青瓷可能与柴窑有密切的联系。1929年,R.P.B.戴维斯(R.P.B.Davis)再次探讨了影青瓷的来源及生产窑口问题,在《柴窑、汝窑和影青》一文中,他坚持认为影青瓷就是汝瓷,同样也指出任何一种假设都是有可能的:一些影青瓷是柴窑生产的,一些是汝瓷,一些属于汝窑系,另一些可能是朝鲜青瓷。波琳西蒙斯(Pauline Simmons)认同丹尼尔·霍尔(Daniel Hall)的观点,他觉得文献对汝窑瓷器的特点描述并不符合影青瓷,它与柴窑的描述十分相似。“1937年,英国青年学者普兰柯斯东到湖田进行考察,并细致地记录过遗址上的遗物,将湖田窑的情况介绍到了欧洲,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后,青白瓷的生产窑口问题日益明朗。20世纪40年代,密歇根大学教授艾加—奥格鲁(Kamer Aga-Oglu)对赫斯特及古特博士(Carl Guthe)收藏的陶瓷进行过研究,其中包括不少青白瓷,分别撰写了《菲律宾发现的青白瓷》《影青瓷、枢府瓷和早期青花瓷的关系》,大大加强了对陶瓷原产地和生产年代的认识。1953年,G.St.G.M.冈珀茨(G.St.G.M.Gompertz)基于朝鲜发掘的青白瓷,就高丽青瓷与影青瓷的关系提出了新的看法,指出影青瓷是在中国生产的,但为了迎合朝鲜市场,在形式上无疑受到了高丽青瓷的影响。1968年,在马尼拉召开了研究东洋陶瓷的会议(Manila Trade Pottery Seminar),会上以在东南亚特别是在菲律宾发现的9世纪以来的中国民窑陶瓷作为研究资料,针对过去认为的大多数外销青白瓷源于江西景德镇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指出在东南亚出土的多数陶瓷是来自福建省和广东省。

日本古陶瓷专家长谷布乐尔、佐藤雅彦探讨了青白瓷与白瓷的关系。长谷布乐尔力主将青白瓷纳入白瓷体系中,“认为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本来是追求白瓷而制成,但因釉内含铁量的缘故,结果反倒形成青色,并不以为与白瓷有何区别”。而佐藤雅彦先生认为:“江西景德镇窑生产的泛青调釉瓷,是特地为追求泛青色而制成的,所以它本来就与白瓷不同。”此外,弓场纪知在《论宋代景德镇窑》一文中,也明确指出青白瓷与白瓷的区别,景德镇最初的白瓷并非青白瓷,确是白瓷,接着进一步指出宋代景德镇独特的青白瓷乃是11世纪中叶前后完成的,并阐述了青白瓷的发展原因。“景德镇白瓷与研究意义上的白瓷则略有不同,其瓷胎的确很白,然而釉面却携有微青色调,而被俗称为‘青白瓷’‘影青’等,往往与白瓷加以区别地称呼。”

关于青白瓷的定名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青白”和“影青”的争议;二是青白瓷的内涵。20世纪初由于受到日本的影响,国外学者皆用“影青”一词称呼现在的青白瓷,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影青”仍然比“青白”通用。1955年,大卫德(David)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他指出西方关于“影青”的叫法源于日本,而“青白”至少在13世纪就已使用,从字面意义上看,“青白”与釉色“青中有白,白中显青”的这种特点更贴切。但约翰·波普(John Pope)将“青白”一词用来表示一类在爪哇销售的中国陶瓷。1968年,J.M.艾迪斯(J.M.Addis)在《菲律宾发现的一些青白瓷和白瓷》一文中指出“青白”一词与出处、日期、形状、制作等方面没有任何关系,指的是不同程度的釉的颜色和浓度,既不同于枢府瓷的釉,也不同于青花瓷的釉。《影青(或青白)瓷》一文认为应将后期生产的粗糙、胎稍厚的产品称为“青白瓷”,借以与早期质地较佳的“影青”瓷器分开来。这种观点逐渐趋向于目前学术界认为的“影青瓷”是“青白瓷”的一种类型。20世纪80年代之后,“青白”一词在国外学术界逐渐取代“影青”。有关青白瓷的内涵,罗斯·克尔(Rose Kerr)和斯坦顿(Stanton)在谈到青白瓷生产窑口时,强调“青白”一词与窑址无关,应主要是对这种瓷器特点的一种称呼。巴兹尔·格雷(Basil Gray)持同样的观点,认为生产青白瓷的窑口众多,无法以窑址命名,只能用这样一个描述性的称呼作为这种与众不同的瓷器的标签。

部分学者专注于分析青白瓷的制瓷原料。尼格尔·伍德(Nigel Wood)从技术角度出发,以牛津大学考古和艺术史研究实验室对两件景德镇影青瓷的化学分析为基础,探讨影青瓷可能使用的原料,说明宋代影青瓷所用原料与南港瓷器有密切的联系,并进一步指出宋代江西白瓷(影青瓷或青白瓷)是中国和日本白瓷的真正始祖,景德镇瓷器是由影青瓷发展而来的。2000年,西雅图美术馆的陶瓷专家利用馆藏资源举办了青白瓷展览,共展出250件器物。在展览的第二部分“早期北方和南方的中国陶瓷”中,阐述了北方邢窑、定窑瓷器与南方青白瓷的不同之处,指出北方完全是用高岭黏土制作的,南方则用粉末状的瓷石做成的。

亨利·特吕布纳(Henry Trubner)从釉色、胎体等方面阐述了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青白瓷(坐佛和狮子雕塑)。《东南亚和早期中国外销瓷》一书专攻东南亚发掘出土的小型影青瓷装饰,指出釉下钴蓝、铜红、铁斑都属于影青瓷系的一部分,并且说明这类瓷器是专为东南亚市场制作的。在杨·威金(Jan Wirgin)的《宋代的陶瓷装饰》一书中也有一部分内容讨论了青白瓷的装饰技巧,指出北方窑口的缠枝花装饰影响了青白瓷,后来经过逐渐演变,蕾蔓逐渐取代缠枝花成为青白瓷的主要装饰。相似的著作还有《宋朝的瓷器与高温瓷》,书中有专门的章节讨论青白瓷,以各大馆藏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青白瓷为基础,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青白瓷从装饰上进行分析。玛丽·特里吉尔(Mary Tregear)从青白瓷的化学组织成分出发,简要地概述了青白瓷早期的装饰风格;在《宋代瓷器的风格演变》中,她还整理了青白瓷风格演变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此外,《南宋至明代青白瓷的装饰风格和技巧》则分析了南宋中期至明初期景德镇瓷器的演变风格,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探讨了青白瓷在不同时期的装饰技巧,尤其着重介绍了元代青白瓷在装饰上出现的新技法。《青白瓷》一文从公元1000年到1348年纪年墓中出土的青白瓷出发,归纳总结了青白瓷器在不同时代的风格,同时也指出每一时期每个地区生产的青白瓷在形式和花纹方面又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还有罗斯玛丽 E.司格特(Rosemary E. Scott)以各大博物馆及出土发掘的青白瓷为标本,专门撰文介绍了宋元时期青白瓷的装饰主题和技巧,得出青白瓷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装饰技巧和主题,还对元末明初釉下彩瓷的有深远影响的结论。

也有学者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对青白瓷进行研究。以2000年西雅图美术馆展览为契机,朱莉叶·艾莫森(Julie Emerson)等从陶瓷贸易的角度探讨白瓷、青白瓷在海外各国和各地区的地位。文中将陶瓷贸易分为两个阶段:其中9到16世纪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白瓷、青白瓷、青花瓷是瓷器贸易中的主体,而在12、13世纪青白瓷构成外销瓷器的主体之一,并指出白瓷和青白瓷在朝鲜半岛迄今考古发现中是出土最多的陶瓷器。莫妮克·克里克(Monique Crick)女士从宋元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情况,结合东南亚各国出土的瓷器,对其进行分析,其中《白瓷》一章节包含50多幅精美的青白瓷图片,对我们研究东南亚出土出水的青白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还有文章论述了青白瓷的历史地位。罗斯玛丽 E.司格特(Rosemary E.Scott)在《青白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指出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质量最高,从地理位置、装饰技巧、外销路线等方面对景德镇青白瓷进行阐述,文中最后指出如果没有青白瓷,青花瓷的历史可能也要改写,充分强调了景德镇青白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除了窑口、定名、制瓷原料、装饰、工艺等方面的专门研究外,还有学者对青白瓷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这可以参考1976年玛格莉特·麦德里(Margaret Medley)写的《中国陶工》,其简述了青白瓷的发展历史。J.M.艾迪斯(J.M. Addis)根据中国20世纪80年代对湖田窑址的考古发掘及参考有关陶瓷专家的论点,简述了景德镇窑技术从五代到明代的发展过程,其中一部分涉及青白瓷的制造技术,阐述了青白瓷从早期仰烧法(支圈、垫饼)到后来覆烧法(多级垫钵覆烧、支圈垫)的过程及原因。在《景德镇陶瓷》一书中,罗斯玛丽E.司格特(Rosemary E.Scott)指出景德镇青白瓷制造于10世纪,那时景德镇陶工创造了一种像玉一样的青白色釉,经过一个世纪的试验后生产了高质量的青白瓷,为了突出这与众不同的青白色,陶工开始学会制造薄而硬的瓷胎,奠定了景德镇瓷器生产中心的基础。1991年,菲律宾举办了《菲律宾发现的中国和东南亚白瓷》展览。以菲律宾出土的中国和东南亚白瓷为基础,其中大部分展品是来自中国的青白瓷,对其进行釉色、胎质、器型等的分析,并且阐述了白瓷的发展过程。

这些著作和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了青白瓷的面貌,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研究青白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线索。

3 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青白瓷在原料成分、装烧工艺、釉色、胎质、纹饰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青白瓷的研究硕果累累,但由于资料的局限,对它的研究仍旧偏向于国内,对具有外销性质的青白瓷的探讨较少,研究基础还很薄弱。

其次,总体而言,国外缺乏对外销青白瓷的整体研究,而且对青白瓷的研究多侧重于馆藏的青白瓷或只停留在对某个遗址中发现的青白瓷的简单描述、泛泛而谈,专门研究外销青白瓷的文章也不多,所以这也是今后值得探讨、研究的一个问题。

①陈万里.建国以来对于古代窑址的调查[J].文物,1959(10):44-49.

②韩槐准.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M].新加坡:新加坡青年书局,1960.

③刘新园,白焜.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J].文物,1980(11):39-49,99.

④刘新园.景德镇湖田窑各期典型碗类的造型特征及其成因考[J].文物,1980(11):50-60.

⑤冯先铭.我国宋元时期的青白瓷[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3):30-38,104.

⑥陈定荣.影青瓷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⑦赵自强.青瓷青白瓷珍品[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

⑧李仲谋.青白瓷[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⑨彭适凡.宋元纪年青白瓷[M].晋江:庄万里文化基金会,1998.

⑩彭涛,石凡.青白瓷鉴定与鉴赏[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

⑪黄义军.宋代青白瓷的历史地理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⑫福建省博物馆.德化窑[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⑬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⑭杨玉璋,张居中,李广宁.安徽繁昌窑遗址发掘与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⑮Daniel Hall.Ju Yao and Ying Ch'ing Yao[J].The Burlington Magazine for Connoisseurs,1926(282):146-148.

⑯R.P.B.Davis.Ch'ai Yao,Ju Yao and Ying Ch'ing[J].The Burlington Magazine for Connoisseurs,1929(310):9-10,15-16.

⑰Simmons P.Sung pottery from the Shepard K.de forest collection[J].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ulletin,1934,29(12):206.

⑱李一平.宋代的湖田窑[J].南方文物,2003(1):83-85.

⑲Kamer Aga-Oglu.Ying-Ch'ing Porcelain Found in the Philippines[J].Art Quarterly,1946(9):315-328.

⑳Kamer Aga-Oglu.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ing-Ch’ing Shu-Fu and Early Blue and White[J].Far Eastern Ceramic Bulletin,1949(8):27-33.

㉑㉔G.St G.M.Gompertz.Koryo Wares and Ying-Ch'ing[J].The Burlington Magazine,1953(603):340.

㉒㉕三上次男.陶瓷之路[M].李锡经,高喜美,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㉓弓场纪知,刘志国.论宋代景德镇窑[J].陶瓷研究,2002,17(1):41-42.

㉖Percival David.Ying-Ch'ing,a Plea for a Better Term[J].Oriental Art,1955(1):52-53.

㉗John Pope.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the Ardebil Shine[M].New York:Sotheby Parke Bernet Inc.1981.

㉘J.M.Addis.Some ch'ing-paiand white wares found in the Philippines[M].Manila:Research Foundation in Philippine Anthropology & Archaeology,Inc.1968.

㉙The Oriental Society of Hong Kong &The Urban Council,Hong Kong.Southeast Asia and Chinese Trade Pottery[M].Hong Kong:The Oriental Society of Hong Kong,1979.

㉚熊寰.“青白瓷”与“影青”名称浅议[J].中国陶瓷,2005(2):76,68.

㉛国际知名学者J.M.Addis爵士、香港的左泽虎医生等仍然比较倾向于沿用“影青瓷”。

㉜Rose Kerr & Stanton.klin sites of ancient china,Recent Finds of Pottery and Porcelain[M].London:Oriental Ceramic Society,1980.

㉝Basil Gray.Sung Porcelain &Stoneware[M].London:Faber & Faber,1983.

㉞Nigel Wood.宋代景德镇影青瓷器的化学组成及其含义[M]//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古陶瓷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㉟Julie Emerson,Jennifer Chen,Mimi Gardner Gates.Porcelain Stories:From China to Europe[M].Seattle:Seattle Art Museum,2000.

㊱Henry Trubner.Two Examples of Ch'ing-pai Porcelain in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J].Archives of the Chinese Art Society of America,1963(17):38-39.

㊲William Sorsby.Southeast Asia and Early Chinese Export Ceramics[M].William Sorsby Ltd,1974.

㊳Jan Wirgin.Sung Ceramic Designs[M].London:Han-Shan Tang,1979.

㊴Basil Gray.Sung Porcelain &Stoneware[M].London:Faber & Faber,c1983.

㊵Mary Tregear.Early Jingdezhen,Jingdezhen Wares,the Yuan Evolution[M].Hongkong: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kong and FengPing Shan Museum,1984.

㊶Mary Tregear.The Movement of Styles in ceramics in the Song Dynasty[C].London: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2002.

㊷Margart Medley.Techniques and Style in Qingbai Decoration from Southern Song to Ming [C].Hong Kong: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 and FengPing Shan Museum,1984.

㊸Rosemary E.Scott.Decorative Motifs and Techniques on Qingbai Ware of the Song and Yuan Periods[C]//Chinese Ware and South-east Asian White Ware Found in the Philippin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㊹朱莉叶·艾莫森,陈洁,倪密,等.瓷器贸易的曙光——白瓷与青白瓷[J].南方文物,2004(4):111-118.

㊺Monique Crick.Chinese Trade Ceramics for Southeast Asia from the 1st to the 17th century:collection of Ambassador and Mrs Charles Müller[M].Milan:Five Continents Editions,2010.

㊻Rosemary Scott,Amy Barnes,Estelle Nikles,Catherine Teo.Chinese Porcelain of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y[M].London: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2002.

㊼Margaret Medley.The Chinese Potter[M].Oxford:Phadon Oxford,1976.

㊽J.M.Addis.The Evolution of Techniques at Jingdezhen,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Yuan Dynasty,Jingdezhen Wares,the Yuan Evolution[C].Hongkong: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kong and FengPing Shan Museum,1984.

㊾Rosemary E.Scott.The Porcelains of Jingdezhen[M].London:Percival David Fountain of Chinese Art,1993.

㊿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the philippnies.Chinese Ware and South-east Asian White Ware Found in the Philippin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猜你喜欢
窑址白瓷青瓷
六朝青瓷工艺的革新与影响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那年夏天
龙泉青瓷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磁灶窑及其外销执壶的器型特征
北京南苑汉代窑址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