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劳动力市场老年劳动供给现状与问题综述
——基于影响因素观测指标

2022-11-02 13:01杜思佳
商业经济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养老金黑龙江省劳动力

杜思佳

(哈尔滨商业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一、引言

自21 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人类生育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诸多国家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我国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形式也日趋严峻。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排名第三的省份,自2005 年起,黑龙江省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58%,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更是不断加深,截至2020 年,黑龙江省 65 岁及以上人口 4972868 人,占15.61%,相较2010 年上升了7.33 个百分点。15-59 岁人口 21167932 人,占 66.46%,相较 2010 年下降了 8.57 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一方面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和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另一方面意味着社会保障和相关养老服务支出压力的增加。除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劳动力内部老化问题,黑龙江省还面临着劳动适龄人口的大量净迁出所带来的“招工难”问题,未来黑龙江省将势必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因而,如何利用延迟退休和鼓励老年人再就业等手段提高老年人劳动供给,弱化对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成为未来学界需要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聚焦伴随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老年人劳动供给问题,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梳理和概括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影响老年劳动供给的相关因素的文献资料,探讨健康水平、养老金、家庭情况等因素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劳动供给,为黑龙江省未来应对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劳动力结构化短缺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二、黑龙江省劳动力市场老年劳动力供给现状

根据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黑龙江省劳动力资源(15-64 岁)总数为23590754 人,占74.07%。比全国68.55%的平均水平高出5.52 个百分点,与2010 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劳动力资源总量减少了695.2 万人,减少了约27.9%,年均减少劳动力约69 万人。根据学界研究和国际标准,现将老年劳动年龄人口定义为年龄在50 岁到64 岁之间的人口。截至2020 年,黑龙江省老年劳动力资源(50-64 岁)总数为8998000 人,占总劳动年龄人口的38.1%。由此对黑龙江省老年劳动力供给情况和其性别及文化特征展开分析。

(一)黑龙江省老年劳动供给情况

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国际劳动组织将处于15-64 岁年龄阶段的人口定义为劳动适龄人口。本文将16-2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定义为青年组,将30-4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定义为中年组,将50-64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定义为老年组。根据黑龙江2020 年统计年鉴可以看出黑龙江省自2010 年至2019 年劳动力市场中青年、中年、老年三种劳动年龄结构的变化。如表1 所示,黑龙江省青年组(16-29 岁)劳动年龄人口自2010 年起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10 年的799.3 万人到2019 年的634.1 万人,下降了约20.7%;中年组(30-49 岁) 劳动年龄人口自2010 年起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10 年的1468.9 万人到2019 年的1314.1 万人,下降了约10.5%;而老年组(50-64 岁)劳动年龄人口却呈现上升趋势,从2010 年的753 万人到2019 年的899.8万人,上升了约16.3%,如下图所示,其中60-64 岁劳动人口增加最为明显。由此可见,虽然黑龙江省的劳动力市场中依然是青年和中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据主要劳动力地位,但其占比的逐年下降和老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的逐年提升意味着,随着黑龙江省老龄化的加剧和青中年劳动年龄人口的大量净迁出,使得黑龙江省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正在逐渐发生变化,青、中年劳动力数量的供给在不断下降,这意味着黑龙江省的劳动力年龄结构正呈现老化趋势,老年劳动力供给总量正在逐渐增加。

表1 黑龙江省2010-2019 年劳动年龄人口数

黑龙江省2010-2019 年老年劳动年龄人口数变化趋势图

(二)黑龙江省老年劳动供给性别和文化程度特征

表2 是根据2017 年中国人民大学CLASS 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选取黑龙江省50-64 岁之间的老年组劳动年龄人口,利用SPSS 对其就业率在性别和文化程度方面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描述整理而成。如表2 所示,黑龙江省男性老年劳动供给明显高于女性,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和精力的衰退都较之男性更为明显,同时女性因传统的家庭责任的制约也更易使其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因而黑龙江省老年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率显著低于男性。在黑龙江省老年就业者的文化构成上,低学历的老年就业者占比远高于高学历的老年就业者,根据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劳动者大多具有固定的退休金等收入,选择继续工作的大多数情况是未到单位退休年龄或出于爱好选择的继续工作,而很多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劳动者选择继续工作是因生活所迫,甚至有一部分即使高龄但因生活所需仍被迫继续工作,直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表2 2017 年黑龙江省老年就业人员性别、文化程度情况

三、影响老年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一)健康因素对老年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健康水平通常会随着劳动者年龄的增长而趋于下降,健康因素通过对老年劳动者劳动生产率和对闲暇的偏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老年劳动者的劳动参与率,同时劳动参与行为又反过来会影响到老年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学界基于此对健康状况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1.健康的度量指标

除教育外,健康也是人力资本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不仅是影响劳动者持续进行劳动供给的关键因素,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根据学界的研究,可以将健康度量指标分为主观健康度量指标和客观健康度量指标。

主观健康度量指标主要包括自评健康指标和工作受限指标。自评健康指标在实际调查分析过程中通常被分为非常健康、比较健康、一般、较差、非常差五个等级,是一个基于个人对自我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估来反映健康状况的指标。工作受限指标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劳动者有时为退出劳动力市场和自身的惰怠行为故意称自己身体受限无法工作,需要依赖于劳动者的主观回忆。因为主观健康度量指标比较依赖于劳动者个人的主观想法,所以使用主观健康度量指标通常会使得健康对老年劳动供给影响的估测值偏高。

客观健康度量指标通常是基于医学方法测量出的指标,能够不失偏颇地反应劳动者的健康水平,主要包括BMI、身高、体重、握力和具体疾病指标等。本文主要分析BMI 和握力指标。BMI 指标是客观健康度量指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个指标,可以有效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其计算公式为BMI=体重÷身高。(体重单位:千克;身高单位:米)。根据我国BMI 参考标准,BMI 在18.5-24之间代表体重正常,健康状况最为理想;BMI 小于18.5 代表体重过低,可能会诱发营养不良、贫血等;BMI 大于24代表体重过大,容易诱发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握力指标可以通过测量劳动者肌肉状况,进而评价劳动者的精神与身体状况。客观健康度量指标虽然避免了劳动者主观想法造成的偏颇性,但由于不同的客观健康度量指标反映的劳动者健康状况差异性较大,也很难利用客观健康度量指标对健康状况对劳动供给造成的影响做出普遍分析。

2.健康因素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有关健康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国外研究起步较早且研究较为全面。大多数学者认为健康水平的下降会导致老年人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参与率的下降,进而导致老年劳动供给减少,研究主要分为主观健康度量指标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和客观健康度量指标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

主观健康度量指标中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应用最广泛的是自评健康指标。阿德莱德大学教授Cai 以2001 年澳大利亚老年人自评健康数据为基础,分析自评健康对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发现,健康因素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远大于对青年和中年劳动供给的影响,当健康水平从好下降到一般的过程中,老年劳动参与率比年轻人劳动参与率下降多6%。加州大学经济学系教授McGarry 基于美国HRS 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自评健康指标对老年人预期退休影响显著,当自评健康指标为较差时,老年人会减少继续工作时间,进而减少老年劳动供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牟俊霖等的研究发现,在自评健康指标为较差的时候,农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时间将显著减少。南开大学的曹荣荣等采用自评健康指标分析得出,良好的自评健康状况对劳动供给具有良性交互影响,即自评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因其劳动能力较强而更倾向于继续参与劳动,而这些人在继续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也收获了身体机能的提升,健康状况会变得更好。但当老年人自评健康为差时,会相应减少劳动供给。中央财经大学的张川川选用自评健康指标分析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劳动供给的关系,自评健康指标与老年劳动供给显著正相关,当健康状况恶化时老年劳动供给会大幅减少。

客观健康度量指标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中常用的是BMI 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标(ADL)和具体疾病指标。中山大学的谭娜等采用BIM 指标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展开分析,农村老年人没有因为BMI 指数过高或过低减少劳动时间,但随着社会发展,其“无休止劳动”情况得以改善。世界银行的Mete 等使用ADL 指标研究健康状况对中国台湾的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其研究显示,老人身体越健康,劳动参与率越高,劳动供给相应增加。华中农业大学的杨志海等则将疾病指标划分为急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研究发现慢性疾病虽不会导致农村老年人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但会减少其劳动供给时间,急性疾病导致其劳动供给时间减少则更为显著。

(二)养老金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

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如何充分利用老年劳动力资源,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成为世界各国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养老金可以通过影响老年劳动者收入来影响其劳动供给。因此,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养老金如何影响老年劳动供给展开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目前学界关于养老金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主要分为公共养老金和企业年金及商业养老金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

1.公共养老金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

斯坦福大学教授Boskin 通过研究劳动者退休行为来研究老年劳动供给,研究显示公共养老金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远超健康、财富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养老金水平越高,老年人积累的财富越多,越倾向于提前退休,老年劳动供给减少。哥伦比亚大学教授Kaushal 研究了公共养老金对老年人劳动供给和福利待遇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共养老金对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和老年男性具有负面影响。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赵晶晶等认为新农保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影响显著,随着养老金的增加,农村老人会相应减少农业劳动时间。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汪伟等认为由于体制外劳动者的老年劳动供给具有灵活性,降低养老保险费率(依旧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能促使他们延迟退休,有利于提高社会老年劳动供给。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郑建研究发现,新农保养老金收入会对老年劳动供给产生影响,老人每增加10元的养老金收入,老人的工作时间每月平均减少2.67 小时。

2.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金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

波士顿大学教授Munnell 利用美国健康与退休调查(HRS) 数据研究了企业年金中固定收益和固定缴费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年金覆盖面扩大和收益增加会使老年人预期退休提前,减少老年劳动供给。北京师范大学刘盼研究发现,当老年人预期寿命增加时,企业年金市场不完善或利率较低时,会使劳动者提前退休,减少老年劳动供给,但当企业年金市场较为完善或利率较高时,劳动者会选择延迟退休,增加老年劳动供给;当老年人预期寿命保持不变时,随着企业年金市场的完善和利率的提高,老年人仍会选择提前退休,减少老年劳动供给。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赵晶晶等认为除公共养老金外的其他养老金收入,如商业养老金等也会对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参与和劳动时间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对男性老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大于女性老人劳动供给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王文静等认为养老金能显著减少农村老年人的劳动时间,但由于其覆盖率过低导致对老年劳动供给时间影响有限。而以商业养老保险的商业养老金为主要养老方式的农村老年人,会因养老保障的不稳定性而倾向于提高劳动供给时间获取收入以帮助未来养老。

(三)家庭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

影响老年劳动供给的因素除健康因素和养老金因素外,家庭因素也会对老年劳动供给产生影响,目前学界有关家庭因素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主要分为家庭内部决策、家庭模式和家庭财富状况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

1.家庭内部决策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

家庭内部决策通常包括夫妻之间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互影响,尤其是夫妻之间的交互影响更为明显,夫妻之间的劳动供给决策会互相影响,丈夫的退休决策会影响妻子的退休决策,妻子的退休决策反之也会影响丈夫的退休决策。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Gustman 等通过全国成年女性跟踪调查数据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丈夫年龄普遍比妻子大的情况下,夫妻依然选择在同一年退休,对男性的老年劳动供给有所影响。清华大学的张正东等基于2005 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女性劳动者在50 岁退休导致其男性配偶退休率增加11.6%,劳动参与率降低15.5%,每周工作时间减少9.1 小时,这种因女性劳动者退休导致的夫妻双方共同退休的行为,显著降低了老年男性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西南财经大学彭争呈等认为,基于利他主义和家庭成员偏好一致假设,个体的劳动供给行为通常受其他家庭成员的诉求所影响, 子女的婚姻状况会通过房价对老年人的劳动供给产生影响,有未婚儿子的农村老年人和有未婚女儿的城镇老年人不会退出劳动力市场,劳动供给有所增加。

2.家庭居住方式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吴海盛教授认为家庭居住方式可以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受传统“家庭养老”思想影响,独居和与配偶共同居住的农村老年人会因感觉养老缺乏保障而选择继续工作,其劳动参与率高于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中央财经大学蒋选教授认为家庭特征中的家庭居住情况会对老年劳动供给产生显著影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的劳动供给时间要少于独居或与配偶居住的老年人的劳动供给时间。

3.家庭财富状况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昕认为,当夫妻共享家庭收入和家庭财富时,夫妻中的一方个人收入发生减少,会导致另一半增加劳动供给时间,用以弥补家庭收入和家庭财富的减少,相反则会导致另一半减少劳动供给时间,因此夫妻一方的收入变化导致的家庭财富的变化会导致另一半劳动供给的变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畅倩等认为目前农村老年人依旧普遍存在“逆反哺思想”,即父母将其家庭财富和收入转移给子女的一种家庭代际经济转移,这种家庭经济代际转移形式会导致农村老年人不愿退出劳动力市场,对农村老年劳动供给存在正向影响。

四、黑龙江省劳动力市场老年劳动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 老年劳动供给增加抑制了黑龙江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如表3 所示,自2000 年起,黑龙江省社会劳动生产率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但2019 年开始,其社会劳动生产率开始呈下降趋势,尤其是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尤为明显。虽然年龄本身对劳动生产率并无直接影响,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年龄的增长会通过劳动供给的中间环节作用于劳动生产率,对劳动生产率造成影响。当人口老龄化程度较轻时,由于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会影响劳动生产率,与年轻劳动力相比,一定比例的老年劳动者在多年工作中所积聚的技能和工作经验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抵消人口老龄化的负效应,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当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时,大规模的青、中年劳动年龄人口萎缩及劳动力老化导致与老龄化相关的技能萎缩和贬值,同时老年劳动群体随年龄增长所出现的身体机能的退化和接受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的退化,势必会导致其劳动能力有所下降,从而难以抵消人口老龄化的负效应,造成劳动生产率下降。劳动供给来源于劳动年龄人口,但黑龙江省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劳动者占比逐年提升,如表4 所示,2018-2019 年黑龙江省青年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2.13%,中年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2.12%,老年组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0.4%,社会劳动生产率则减少了13.3%。老年劳动者占比的增加意味着劳动供给中老年劳动供给正在增加,青年和中年劳动供给正在减少,极大抑制了黑龙江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表3 2000-2019 年黑龙江省社会劳动生产率

表4 2018-2019 年黑龙江省劳动年龄人口与社会劳动生产率

(二) 老年劳动供给增加阻碍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21 世纪经济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第一季度,黑龙江省经济增速全国最低,仅为12.3%,黑龙江省两年平均增速为1.5%,相较于2019 年同期5.3%的增速,下滑幅度达到3.8 个百分点,也成为全国唯一下滑超过3 个百分点的省份。如表5 所示,自2010 年起,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黑龙江省生产总值贡献率逐年减少,尤其是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显著减少,而第三产业对黑龙江省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则逐年提升,自2014 年起,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对黑龙江省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就超过了50%。由此可见,目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黑龙江省正逐渐从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劳动力密切相关。不同的产业结构对应的是不同的劳动力需求,当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劳动力供给也会相应发生改变以满足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即劳动力供给类型也须由劳动密集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这种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对劳动者的技能有较高要求,年龄较大的劳动者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需求。在黑龙江省劳动力总供给略有下降,青、中年劳动力供给明显下降,只有老年劳动力供给有所增加的情况下,将会抑制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表5 2010-2019 年黑龙江省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贡献率

五、总结及启示

老龄化的加剧所带来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资源、养老保障等现实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当前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和延迟退休政策逐步推行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自愿或被迫进驻劳动力市场,通过持续自我劳动来换取生活资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基于影响因素进行的老年人的劳动供给问题研究,日益成为中西方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但关于黑龙江省老年劳动供给的研究还十分匮乏,因此基于人口老龄化全国排名第三的黑龙江省进行老年劳动供给研究迫在眉睫,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健康因素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养老金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家庭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三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对劳动力市场老年劳动供给的研究成果,在今天黑龙江省老龄化形势严峻,劳动力市场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上述文献的梳理为缓解黑龙江省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营造鼓励老年劳动参与的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提供如下借鉴。

(一)吸纳优秀人才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

劳动力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黑龙江省目前占比31.6%的老年劳动力的专业素质和劳动技能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无法适应黑龙江省促进经济发展实行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劳动力供给。因此,黑龙江省迫切需要同时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吸纳和缓解人才大量流出,一方面黑龙江省应提高财政支出中科研支出的占比,鼓励第三产业由传统服务业向基于技术和创新的新型服务业转型,吸纳全国的优秀科研人员在黑龙江省开展研究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公共设施和出台相应的人才待遇政策,包括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降低生活成本,优化就业环境,从长远角度保证黑龙江省的人才留用率。“双管齐下”解决黑龙江省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失衡困局,实现有效劳动力供给,保障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适度推进延迟退休缓解劳动力供给总量短缺

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供给总量缩减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黑龙江省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自2015 年到2019 年减少了273.2 万人,当前黑龙江省的老年劳动力群体具有显著的性别和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因此黑龙江省还不具备全面延迟退休的条件,因此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成为弥补黑龙江省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下降和老年劳动力人力资本不足的一项重要举措。黑龙江省按照国家十四五和2035 远景目标纲要的统一部署,于2021 年7 月27 日召开了部分企业技能人才代表座谈会,共同开展黑龙江省渐进式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征求意见工作,预计在2022 年开始启动实施,2027 年正式开始实施,最终争取在2045 年将男性和女性退休年龄都延长至65 岁,稳定黑龙江省老年劳动力供给的同时促进黑龙江省老年劳动力就业,避免老年劳动力由退休状态转变为失业状态,确保老年劳动力充分就业,进一步增加黑龙江省劳动力供给总量。

(三)加强老年人劳动保护保障老年人劳动健康

健康是影响老年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通过劳动保护保障老年劳动力的健康基础,增加老年劳动力供给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政府立法监管方面,要通过《反就业年龄歧视法》避免对老年劳动力的就业歧视,鼓励用人单位继续留用临近退休年龄的职工和返聘退休人员,同时监督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内容,尽可能消除老年劳动者的职业风险,避免工作场所有害因素对老年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在用人单位方面,用人单位应定期组织老年劳动者进行全面的体检,以确保其身体状况适合继续从事劳动,鼓励老年劳动者积极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劳动安全保护培训并由用人单位组织考核;在老年劳动者自身方面,要严格遵循用人单位的安全规章制度,保证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坚持锻炼,保障身体健康。

猜你喜欢
养老金黑龙江省劳动力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日本逾10万人被漏发养老金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您的退休养老金足以养老吗?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