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和融合:基于提升体育锻炼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工作研究

2022-11-04 07:29李海峰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青少年体育

章 茹,李海峰

(江苏理工学院体育部,江苏 常州 213001)

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本文基于青少年体育锻炼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提出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的协调管理策略,以期提升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率和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1 青少年体育锻炼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部分学校体育课程学时没有开足,校内体育锻炼不足

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课程的开设、体育活动的举办、大课间以及运动会等是青少年在校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1990年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第三章第十条指出,普通中小学每天应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3次以上的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2014年教育部就要求把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的体育课由3节增至4节,高中每周体育课2节增至3节,并强调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由此可见,在中小学期间,每周体育课课时分别为:小学一至六年级每周4节,初中七至九年级每周3节,高中每周3节。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校内体育锻炼不足,部分学校体育课时没有开足,特别是高中阶段尤为明显。究其原因,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将实施主体理想化,认为各级学校是能充分理解政策并保证执行的。但现实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实施者的决策有所影响,执行力有所欠缺。青少年学校体育课程的学时及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从国家到省都有明确的文件规定,但规定的执行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没有对严格执行者的激励制度,更没有对执行不力者的问责制度,很容易造成实施过程中实施主体的敷衍、推诿。

1.2 家庭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度远低于文化课程的学习

家长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其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家庭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度也决定着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参与。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青少年的一生都是有益的。这是绝大多数家长所认同的。有调查显示,79.20%的父母都是支持青少年参与校外体育锻炼的,但是随着青少年年级的增长、学业负担的增加,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参与比例是呈下降趋势的。到高中阶段,只有9.65%的青少年能坚持体育锻炼。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下,青少年课余时间大量减少,很多家庭选择放弃体育锻炼,把时间用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这也是造成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因此,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提高家庭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的重视程度,合理分配时间,保障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是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1.3 体育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的无足轻重造成社会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不重视

体育课程的成绩在学校评奖、评优中无足轻重的地位,以及与升学考试无关的现状也是导致体育锻炼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的主要原因。对比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初中学生及家长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度明显高于其他2个学段。体育中考提高了社会、家庭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增加了初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让体育锻炼在初三阶段紧张的文化课程学习中能占有一席之地。2012年10月22日国务院、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一切的学习都为了升学考试。因此,提高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让学生、家长更加重视体育锻炼,把被占用的体育课和大课间的时间还给学生,将体育成绩与高考挂钩不失为一项有效的举措。

1.4 经济欠发达地区青少年体育工作开展情况较差

《江苏省青少年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了江苏省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资源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无论是体育锻炼的参与状况还是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苏北地区都要稍逊于其他两个地区(苏中和苏南),说明经济稍欠发达的苏北,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青少年本身,都相对更关注学习成绩,对体育锻炼有所忽视。因此,如何将体育锻炼放置到和文化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需要教育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正确引导。另外,社会对青少年体育锻炼重视度的增加,社区加大体育场地的建设也是满足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必备条件。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青少年体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健身活动场地、设施的缺乏,也是制约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的重要因素。

2 提升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的协调管理策略

2.1 政府主导,部门协助——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保障

在青少年体育管理机制中,政府要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政策执行的监督者,要起到主导、监督作用,督促学校、社会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执行力度;学校等各部门要起到协助作用,确保政策、制度的执行;社会应起到保障作用,在体育锻炼设施、体育锻炼氛围上做好后勤保障。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将体育课程的成绩与青少年在校的评优、升学联系起来,并对政策的执行起到监督职责,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及问责机制;学校要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政策,提高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重视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和体育文化氛围;社会要加强和完善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保障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场地,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家庭要重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充分认识到缺乏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危害,家长要以身作则,带领青少年一起参与体育锻炼。

体育资源与教学资源协调配置,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应将教育部门的体育场地、场馆等设施资源与体育部门的体育师资充分整合,为青少年体育锻炼,特别是课外体育锻炼服务,以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健康协调发展。

改变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这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仅对青少年的文化学习、思想道德与竞技水平的平衡发展有重要作用,更是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关键。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则学校体育能为竞技体育输送优秀的体育人才,竞技体育能为学校体育提供榜样及偶像作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协调发展。

2.2 青少年生理与心理协调发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目标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命发展的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及对社会的认知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个阶段青少年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几年的时间内就能完成生长发育的任务,但相对而言,心理的发育就较为缓慢,同时青少年时期学业日趋紧张,面对着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压力,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增加,导致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非平衡的状态,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青少年体育工作要兼顾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及心理健康发展,建议建立青少年心理辅导机构,对有心理困惑或疾病的青少年应及时地提供帮助。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让青少年生活在阳光下,增加与同学、家长及教师的交流沟通,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活泼开朗的性格,使其遇到压力仍能积极面对生活,对于青少年健康地度过青春期有着重要的意义。

2.3 大中小学校体育协调衔接发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基础

学校体育要将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运动技能。兴趣是学习的教师,青少年只有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参与的积极性,才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使体育锻炼陪伴其一生。因此,在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中,应将青少年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学内容、方法等一系列教学因素中都应着重强调青少年体育锻炼兴趣。

(1)大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在内容、要求、形式上要相互协调,不能脱节,特别是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体育教学的内容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要有延续性。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要广泛,教学方法以游戏为主,让青少年能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中学体育的教学内容,应让青少年有选择性,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帮助青少年选择1~2项自己感兴趣和适合自身情况的项目进行锻炼,并能熟练地掌握运动技能及锻炼方法;大学体育教学,要让青少年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在中学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培养青少年对运动项目的喜爱,使青少年能熟练掌握运动,提高运动意识,并学会制定运动处方,养成日常体育锻炼的习惯。

(2)应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档案,使其从入学延续至毕业,和个人档案一起跟随青少年的一生。体质健康档案的建立,需要学校体育与卫生部门协调一致,在每一学年做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测试及数据的统计工作,并将测试情况反馈给青少年和家长,对体质健康水平较差的青少年,由专门的体育教师组织课余的体育锻炼,针对性地制订锻炼计划,要求家长配合实施,同时在下一学年的测试中检测锻炼的成效。青少年体质健康,从个人层面看关系着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及一生的健康状况,从国家层面看关系着国家未来一代的茁壮成长及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引起学校、社会和家长的重视。

2.4 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根本

刘延东同志于2017年9月3日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她同时指出,学校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要开足上好体育课,强化“天天锻炼、人人健康”理念,培养体育兴趣,形成终身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要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因材施教,丰富特色体育项目,弘扬体育道德风尚,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协调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固然是提高青少年体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家庭体育教育也是青少年体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家庭体育氛围的熏陶,父母体育锻炼观念的影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应试教育,分数第一”的教育环境下,父母首先要转变教育的观念,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强化运动锻炼意识;同时要从自身做起,用自身的良好锻炼习惯影响青少年,创造条件带领青少年一起锻炼,合理安排时间,养成好的家庭运动氛围,让体育锻炼融入家庭生活。

学校体育教育与家庭体育教育应协调一致,学校教育作为指导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指导家长科学合理地进行锻炼;家长作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应积极配合、及时反馈青少年的锻炼情况,学校和家庭要相互配合,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实现互补,使体育锻炼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5 地区间青少年体育协调发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点

众所周知,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相对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师资力量、教育环境以及教育资源都要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也要强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例如,江苏省市区的学校在落实国务院、教育部文件精神方面做得较好,优于乡镇学校,同时家长平时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支持行动上,也存在地区差异。因此,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尤其是乡村青少年体育工作,对于建设体育强省意义重大。首先,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协调地区差异,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转变家长观念,将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将青少年体质健康放在青少年工作的首位,正确引导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方向;其次,加强乡村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体育教学人才充实到乡村体育教师的队伍中去;最后,增加对农村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投入,让青少年有体育锻炼的地方,有体育锻炼的器材。

3 结 语

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发展关系着我国“体育强国梦”的实现,关系着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富民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融合统一,需要教师、家长的努力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因此,青少年体育工作应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助,促进大中小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使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地区间青少年体育协调发展,最终实现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青少年体育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我们的“体育梦”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