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2-11-04 05:34邹德新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意愿体育锻炼

邹德新,姜 翀,徐 云

(1.南京体育学院 体育发展与规划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14;2.南京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3.金陵科技学院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169)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全球扩散,传染性、致病性更强的变异毒株持续挑战疫苗保护效力。研究发现,白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免疫功能下降是“新冠肺炎”患者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1],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舒缓心情,提高人体的免疫参数,增加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治感染疾病的发生[2][3]。国家积极倡导科学健身和健康生活方式,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威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4]。体育锻炼行为意愿是激发个体锻炼行为的关键因素,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当人们感知到疫情持续对健康的威胁时,体育锻炼行为意愿和行为决策必将发生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意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如何提高居民的体育锻炼行为意愿进而促进体育锻炼行为?本文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体育锻炼行为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为提高居民体育锻炼行为意愿、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实施提供参考。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 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行为意愿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Ajzen在理性选择理论基础上,建立了解释、预测人特定行为意愿和行为决策的计划行为理论(TPB)[5],在社会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及交叉学科得到广泛应用;Perugini和Bagozzi在计划行为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目标导向行为模型(Model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MGB)[6],即增加动机类变量(行为欲望)和情感类变量(预期情感),将行为欲望作为中介变量,预期情感、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构成前因变量,行为意愿为后果变量,将社会环境、物质条件等客观因素对个体的约束转变为个体的主观感知,提升了在不同客观环境情形下个体的行为意愿和产生机理的解释预测力[7],并在休闲旅游、虚拟高尔夫、潜水运动、户外探险、线上体育消费等行为意愿的研究中得到了实证检验。新冠疫情爆发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个体的态度、感知、预期情感通过欲望对运动休闲行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8];公众倾向通过主动锻炼应对新冠疫情[9];大学生居家“抗疫”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较强的代际互动关系,内部动机、外在因素起主要作用[10];加强家庭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倡导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行为,有利于搭建内在免疫体系,形成抗“疫”体质[11][12]。

现有“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锻炼行为意愿影响的研究,考虑的因素相对较单一、缺乏整体性,尤其缺乏较深入的实证研究。本文以目标导向行为模型(MGB)为基础构建体育锻炼行为意愿影响模型,探究“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锻炼行为意愿的影响,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体育锻炼行为意愿转变的现实维度,提出提高体育锻炼行为意愿的政策建议,为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参考。

1.2 研究假设

1.2.1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预期情感、感知行为控制和体育锻炼欲望的关系

目标导向行为模型(MGB)将行为欲望作为中介变量,态度、主观规范首先影响人的欲望,通过欲望影响到意愿;感知行为控制指个体依据拥有的资源与机会,感知到的从事某特定行为难易程度;Perugini和Bagozzi 认为感知行为控制对人的欲望、意愿都有影响[6]。预期情感指在个体对预期行为的前瞻性情绪,预期情感(如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渴望)会有效提升人们对某一行动的欲望,形成更强烈的行动意愿[5]。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与行为欲望、行为意愿的关系在运动、休闲行为领域得到了实证检验,其中态度、主观规范、预期情感、感知行为控制均对节庆旅游、户外探险、潜水运动、流感危机背景下休闲旅游和青少年骑马运动的欲望有积极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意愿有直接、积极的影响[13][14][15][16]。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体育锻炼态度对体育锻炼欲望有正向影响;H2:体育锻炼主观规范对体育锻炼欲望有正向影响;

H3:积极的预期情感对体育锻炼欲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消极的预期情感对体育锻炼欲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5:感知行为控制对体育锻炼欲望有正向影响;H6:感知行为控制对体育锻炼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

1.2.2 行为欲望、“新冠肺炎”认知、非药物干预与体育锻炼意愿的关系

在目标导向行为模型(MGB)中,欲望作为个体对行为发生的情感意愿,对行为意愿有着更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5];例如休闲旅游欲望是影响行为意愿的重要前置变量,并发挥中介变量的作用[17]。在外部环境影响下,风险感知与应对措施对休闲旅游等行为欲望、避险措施、行为意愿产生影响[18], 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非药物干预(掌握疾病信息、保持卫生、远离出现症状者等)对休闲旅游行为意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个体对事件的认知产生反应,形成他们的态度和观点[8],“新冠肺炎”认知是指人们对“新冠肺炎”传染性和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治感染疾病的感知和认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人们既渴望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育锻炼欲望,同时又会担心面临被感染的高风险而降低外出参加体育锻炼意愿;非药物干预是指通过戴口罩、保持卫生、保持锻炼、社交距离等阻隔传染的行为,采取有效的非药物干预行为加强自我保护,减少或者避免被感染顾虑,从而提高参加室内、室外体育锻炼行为的意愿,即在“新冠肺炎”认知与锻炼“行为意愿”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7:“新冠肺炎”认知对体育锻炼欲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8:体育锻炼欲望对体育锻炼行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9:“新冠肺炎”认知对体育锻炼行为意愿有显著负向的影响;

H10:“新冠疫情”认知对非药物干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1:非药物干预对体育锻炼行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上,本文以MGB为基础,增加“新冠肺炎”疫情认知和非药物干预(NPI)两个变量,构建体育锻炼行为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图1),深入、全面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锻炼行为意愿的影响。

图1 体育锻炼行为意愿影响因素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变量测量

采用问卷调查获得研究数据。参考已有文献中的量表并结合本文所研究的问题,编制测量题项,其中,体育锻炼的态度、行为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参考Ajzen[5]和Song[13]等研究,预期情感、欲望和行为意愿参考Lee[19]和纪春礼等[20]研究,根据研究背景对题项的表述进行调整,“新冠疫情”认知和非药物干预的测量题项为自行编制。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评价法进行测量,依次赋值1、2、3、4、5,呈现“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过程,进行预测试,预测试范围包括居家隔离的体育锻炼爱好者、资深学者和普通人,根据测试结果对量表进行修正和完善最终确定正式问卷。

2.2 数据收集

选择疫情期间居住小区封闭管理、被要求居家隔离的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测量“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对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包括居家锻炼和解除隔离后的户外锻炼)意愿的影响。于2020年3月和2021年7月期间,分别通过问卷星平台发送问卷;调查覆盖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内蒙古、贵州、辽宁、福建、黑龙江、四川等11个省(自治区),共收回电子问卷768份,其中有效问卷704份,有效率为91.67%;样本性别分布上男性占51.9%,女性占48.1%;年龄分布上20岁以下占17.1%,21岁~35岁28.9%,36岁~50岁占40.5%,51岁 及以 上 占13.5%。

3 实证分析

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运用SPSS21.0软件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值和复合信度(CR)检验问卷信度,结果显示:所有潜在变量的Cronbach’s α和CR值均大于0.7,表明量表内部一致性良好,量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表1);数据的KMO值为0.935,通过Bartlett’s球形检验(p<0.000),说明各题项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适宜做因子分析,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比例达到80.59%,保证了量表具有较好效度。

在上述基础上,运用AMOS24.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AF),检验潜变量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题项对应的潜变量标准载荷都超过0.7,且在0.001的水平下显著,各潜变量的平均提取方差(AVE)均大于0.50,表明潜变量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见表1);平均提取方差(AVE)值的平方根均大于相应的相关系数,表明潜变量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见表2)。

表1 信度与效度分析

表2 变量的区分效度检验

3.2 模型拟合度检验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检验体育锻炼行为模型与数据的拟合度。结果显示:卡方自由度比(x2/df) 小于5,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绝对拟合指数(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比较拟合指数(CFI)、递增拟合指数(IFI)都达到了标准,表明模型整体拟合理想(表3)。

表3 模型拟合度检验指标

3.3 假设检验

(1)各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运用AMOS软件检验体育锻炼行为意愿模型拟合度,同时获得了9个潜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及对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结果表明,除假设H2以外,其他假设均得到验证,相应路径系数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图2)。

图2 结构方程分析结果

“主观规范”对锻炼欲望的影响并不显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没能通过验证。主观规范主要取决于规范信念、顺从动机两个方面,说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情境下,个体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不是产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与现有的研究结论一致[21]。“新冠肺炎”认知对锻炼欲望产生正向影响,对锻炼意愿直接产生负向影响,但通过积极干预行为对运动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说明公众在疫情未完全解除情况下,通过积极、有效的非药物干预行为能减少公众的顾虑,增强运动意愿。

(2)各变量的影响效果。结构方程模型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反映变量之间的影响效果(表4)。第一,积极期望情感和感知行为控制对锻炼欲望的影响效果最大,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351和0.243,对锻炼意愿产生间接影响,说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情境下,对战胜疫情的成功渴望、所拥有的自信心和资源对体育锻炼欲望和意愿非常重要。第二,锻炼欲望和非药物干预对锻炼意愿产生的正向影响效果最大,感知行为控制对锻炼意愿产生的直接正向影响效果排第三位,说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情境下,强烈的体育锻炼欲望、主动的预防行为和感知行为控制可以提高体育锻炼意愿。

表4 路径系数及假设验证结果

4 讨论

本文以MGB为基础构建体育锻炼行为意愿影响模型,并利用微观调查数据检视了 “新冠肺炎”疫情情境下体育锻炼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影响机制,主要理论贡献如下:第一,本文探索性地对MGB理论模型进行拓展,在MGB基础上增加“新冠肺炎”疫情认知和非药物干预(NPI)两个变量,验证了MGB理论模型在“新冠肺炎”疫情情境下体育锻炼行为意愿问题的适用性,能较好地解释“新冠肺炎”疫情情境下体育锻炼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拓宽了MGB理论的应用领域,丰富和完善了“新冠肺炎”疫情情境下体育锻炼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二,与现有的研究[8][13][19]一致,本研究发现欲望是体育锻炼意愿形成的最重要的潜在变量,体育锻炼态度、预期情感、感知行为控制是锻炼欲望的重要前置影响因素,以欲望为中介正向影响锻炼意愿,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情境下,对战胜疫情的成功渴望、所拥有的自信心和资源对体育锻炼欲望和意愿非常重要。第三,在“新冠肺炎”疫情情境下,公众的“新冠肺炎”认知对其锻炼欲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并以非药物干预为中介对锻炼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表明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公众健康的威胁仍然存在,但随着增强免疫力,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积极、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措施能增强公众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意愿。第四,与现有研究不一致,研究表明主观规范对体育锻炼欲望产生正向影响但不显著。主观规范较难预测行为欲望[22],在不同情境下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的体育锻炼欲望主要来自对增强自身免疫力、降低疾病风险的内在理性需求,属于自发行为,社会因素不是影响体育锻炼欲望和行为意愿的重要因素。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体育锻炼态度、预期情感、感知行为控制和“新冠肺炎”认知对锻炼欲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公众基于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同和战胜疫情的渴望,尤其是提高免疫力的积极预期情感对锻炼欲望产生显著影响,并以锻炼欲望为中介影响锻炼意愿;对自身体育锻炼能力和客观环境、体育锻炼资源可获得性的感知会显著影响体育锻炼欲望,进而影响体育锻炼行为意愿的形成。第二,在“新冠肺炎”疫情情境下,居民家庭的核心成员、参照群体和角色地位等社会因素并没有成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欲望和行为的直接因素。第三,“新冠肺炎”认知对锻炼欲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非药物干预对锻炼意向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公众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的欲望,通过积极做好个人防护、保持社交距离等主动干预措施,可以减少体育锻炼过程风险,增强体育锻炼行为意愿。

5.2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持续风险,提出提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意愿,促进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实施的建议:第一,引导科学锻炼的社会舆论,强化体育锻炼的行为态度;加强“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引导公众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侵袭风险,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价值感知和认同度;积极开展全民健身锻炼干预,提升体育锻炼的体验质量和价值,充分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愉悦感受、精神满足和自信,建立对科学体育锻炼的积极评价,推动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第二,优化体育锻炼环境,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高公众对公共体育锻炼场所与健身设施、体育锻炼效果评估等优质体育资源的可获得性,搭建社区科学健身干预与实践的新平台,推进全民健身服务智能化,不断提高公众参加体育锻炼的自我效能感和保障条件,树立公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信心。第三,营造体育锻炼文化氛围,树立经常锻炼的行为规范;充分整合主观规范、行为态度、自我效能和预期情感对体育锻炼行为的正向作用,积极引导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理念,营造浓郁的全民健身文化氛围,树立“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次数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体育锻炼价值准则,激发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提升愉悦身心、战胜自我等情感体验,将经常锻炼变成稳定“潜意识”并形成争相参与的“生活方式”,实现身体锻炼的长期效应。第四,建立科学的疫情防控体系,促进体育锻炼意愿向行动转化;疫情认知以及“非药物干预”措施是影响体育锻炼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应促进人们掌握身体锻炼促进健康与预防的基本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制定体育行业防疫准则,在健身场所提供标准化的消毒设备,鼓励个人采用自我保护行为;建立运动健身场所、体育场馆、体育赛事“绿色认证”卫生评价系统,并向公众发布;规范体育健身场所服务、体育赛事组织过程中疫情应对、个体防护等疫情防控措施,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促进体育锻炼行为意愿转化为体育锻炼行动。

5.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尽管本文为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锻炼行为意愿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证方法,但仍存在一些局限:第一,调查对象为疫情爆发、居家隔离的居民,受研究时间限制,未能与疫情前的体育锻炼行为意愿进行比较,未来考虑获得时间序列数据进一步进行比较分析;第二,受研究条件限制,未能考虑居民实际的体育锻炼行为,尽管行为意愿是解释和预测行为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变量,今后仍需将锻炼行为纳入研究模型,进一步探索“新冠肺炎”疫情对户外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的影响机制。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意愿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