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非遗在地方高校设计类课程中的融合路径

2022-11-05 02:20刘春侠
今传媒 2022年2期
关键词:女书符号区域

刘春侠

(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高等学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地方高校在保护传承、发展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将地方非遗资源引入地方高校,进行由教材到教法的非遗艺术特色课程建设,既是特色办学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丰富高校教学内涵并深度传承各类非遗的需要。

一、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高校设计类课程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的形成、发展都根植于一定的地域文化环境之中,在地方高校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引入区域非遗,探索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旨在立足于区域非遗来促进地方高校教学与非遗传承发展的双重提升。

(一)区域非遗既是地方高校设计类课程教学优质的文化资源,也是实现设计教学从理论到实践训练具有可行性的项目来源。地方高校设计类课程教学融入非遗,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建设参与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单一的课堂知识文化结构,以非遗的传承性、独特代表性、深入性来增强设计教学内容的多维性与实践应用价值。

(二)地方高校设计教育引入区域非遗有助于院校形成独特的专业优势和教学特色。地方高校既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阵地,也是非遗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平台。非遗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区域性,因此,高校设计类课程教学引入鲜明的地域非遗艺术符号,也是形成地方院校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类似专业的有效教学手段。

(三)加强非遗在地方高校设计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充分发挥以文育人的功能,提升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意识。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非遗与具体教学实训项目相结合,注重思想道德传承,探索非遗渗透教学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价值理念,让青年一代加入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中,培养青年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意识。

(四)在地方高校设计类课程中融入非遗元素,以现代设计思维为手段对非遗进行创新设计,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在设计题材、方向、内容、形式和手法上对非遗进行时代性的艺术创造,使非遗贴近现代生活,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因此,把非遗有机有效地融入到高校设计类课程教育中,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战略和保护、传承非遗的时代需要,也是地方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需求。

二、区域非遗在地方高校设计类课程中的融合路径

(一)建设非遗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具有深厚理论基础、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的教学团队是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非遗融入高校教学除了专业教师,还可以把“非遗”传承人和研究非遗相关的学者专家请进课堂,共同完成课程内容教学和项目训练。我国地方高校大都成立了与区域非遗相关的研究机构,往往吸纳了高校多个学科、不同专业的非遗研究学者,对区域非遗都有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些学者都能够对非遗融入高校的设计教学提供师资。将非遗传承人请进课堂也成为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措施之一,如湖南科技学院成立的女书研究所、瑶文化研究所。2021年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在 《专题设计》课程中就采用“非遗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将“活态传承”与“设计创新”相结合,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在教学中,邀请瑶族织锦传承人黄翠兰讲解和展示织锦的工艺要求和艺术特点,并教授织锦的技艺,学生根据织锦的工艺特点来进行纹样和产品的创新。

(二)挖掘非遗地域独特性和唯一性符号元素

在设计课程中融合非遗符号元素应当充分体现非遗的地域独特性和文化唯一性。鲜明的设计特色是要深入挖掘非遗符号元素的精神内涵、象征意义,采用适合的表现方式设计出来。在尊重非遗的前提下,深入挖掘非遗资源,融入设计课堂,创新转化设计生产出富有独特民族性的衍生文化产品、生活用品,多样化地传播和传承非遗。设计产品作为非遗文化的载体和媒介,能够体现和反映非遗的文化内涵,融入了非遗符号的相关产品设计、图案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浓缩了非遗的历史渊源、文化基因、形象特征,具有高度的文化性、艺术性和独特性。

(三)构建非遗融入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

区域非遗融入地方高校设计类课程,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推进区域非遗符号元素在地方高校设计类教学内容的融合发展、创新应用。

1.多样化的非遗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模式

地方高校本身就是区域非遗传承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要在设计课程教学中有效地将非遗内容融汇贯通其中,这是课堂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把非遗以主题形式纳入教学,就要结合课程内容把非遗适时安排进入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去,讲授非遗基础知识,布置相关设计创意、创新训练项目。教师首先要熟悉非遗相关知识,在课程中讲解非遗的历史、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和象征性,讲授提取非遗符号元素的方法。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能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非遗符号的提取和理解,并使用非遗符号进行课程作品设计。最后,为了使非遗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博物馆、非遗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将本土“非遗”资源融入艺术教学,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的文化历史、艺术特征、技艺和产业发展情况。

2.利用基础学科优势进行非遗主题教学

从学术研究领域来看,每一种非遗都有一定的专业归类,保护这些非遗也需要相应的专业支持。地方高校有着成熟的艺术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甚至设立了与区域非遗相关的研究机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主题教学改革尝试是切实可行的。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女书”为例,它既是一种文字语言,又是一种绘画符号元素,同时还以歌唱的方式表现,高校研究女书从语言学、艺术学、音乐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进行切入,基于高校全面的基础学科优势进行设计类的主题教学可以获得多个学科的助力。

主题教学法是在确立的教学主题框架中以学生创意为中心、跟踪学生思维研究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进入学习创作状态。以“女书”融入文创产品设计教学为例,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中确定主题。教师要详细讲解“女书”的相关知识,带领学生进入构想研究阶段。要求学生对“女书”从思想文化、艺术特征、造型形态、叙述方式、价值取向、原始生态环境、产品设计功能、消费者群体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女书”符号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应用的可行性。其次,在创意设计阶段,基于对“女书”主题多向研究的基础上,将获得的丰富资料和设计符号元素从文创产品设计理念、艺术语言、表现形式、实用功能、技术方法、行业、消费者群体与市场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意设计研究,进而形成能够体现“女书”主题文创产品有个性、有原创、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最后,学生把“女书”主题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与创作的整个过程、设计作品的形式与内涵以及最终的设计产品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展示。把非遗“女书”设定为课程的设计主题,通过对设计原理与方法的讲授,引导学生进行不同风格的创意表现,探索基于“女书”可能进行的各种角度的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从而获得具有完整知识体系的设计体验。伴随文化艺术教育的创新,传统与现代文化融为一体,成为相互促进的力量,从而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非遗融入课程知识要系统化

非遗课程不能只是停留在欣赏、品味的层次,应该尽快地将地方非遗文化进行学科化、课程化,让非遗文化真正的变为一种学科。区域非遗以主题教学的方式融入课程时要系统化,不能断章取义,认为简单提取非遗中的一些代表性元素进行图案纹样应用就是对非遗的传承了,而是要对非遗的文化知识以系统性、整体化学习,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非遗的历史文化、艺术特征、造型形态、色彩肌理、材料工艺、技术运用、叙述方式、价值取向、情感表达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化学习。这样才能真正以一个某项非遗职业人的身份进入艺术设计学习创作状态,对非遗应用在现代设计领域进行可行性的设计探索和实验研究。比如,国家级非遗的“女书”的文字符号引入设计教学课堂时,涉及到哪些方面的知识,需要保留非遗原有的哪些特点,对非遗中哪些文化艺术特征进行设计表现,如何与现代设计形式相适应等等,这些都是将非遗融入设计课程教学必须进行系统化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结 语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和对特色办学的追求,将非遗引入设计课程教学,可以说是大有可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地方高校部分学科专业发展是可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非遗进入高校设计类课程,利用高校的创新设计能力进行非遗相关的文化产品设计,提升非遗产品开发的竞争力,促进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实现非遗传承和保护;非遗艺术里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特色办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猜你喜欢
女书符号区域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歌册,独特的“女书”
女书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女书传承和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江永女书的生存现状以及未来传承
区域发展篇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