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野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创新

2022-11-05 02:36王民涛李新堂
今传媒 2022年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媒介融合

王民涛 李新堂 张 姗

(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5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事关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关系到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的。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传承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不断赓续、不断发展、不断践行。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认同感、积极参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保障。在爱国主义感召下,才能形成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全国人民形成“同心圆”,“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担当时代使命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语:“我国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同亿万人民一道,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青年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承担者。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与定位,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辩证关系,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勇于担当历史使命的“新青年”。

(三)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具备文化自信的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从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以及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守正创新”,具有深刻的文化自信。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只有进行成功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当前文化与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日益碎片化的语境之下,引导青年大学生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凝聚中华民族的 ‘根’与 ‘魂’,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

二、媒介融合的特点

媒介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传播的新趋势,习近平总书记以时代全局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指出要适应新潮流,推进媒介融合的发展,“尽快实现从‘相加’向 ‘相融的转变’”,“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一)媒介技术融合

“媒介技术的融合,是指信息的采集、制作和发布过程中以数字化处理为基础,在原先不同的媒介之间实现了互通与共用”,在当前的传播语境下,传统媒介技术与新兴媒介技术相辅相成、深度融合、多屏呈现。“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趋于加速进行的态势,“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的新形式,这种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融合,造就了“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

(二)媒介平台融合

在媒介融合中,媒介平台由单一和间隔走向了一体化的融合语境。原来的传统媒体平台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已经通过新的媒介技术,与网络平台、移动通讯平台(5G手机)有效的完成由初步“嫁接”到“深度融合”的过程。当前,“融媒体”大行其道,“全媒体”蓬勃发展,“中央厨房”建设方兴未艾。这些平台,有效避免了单一平台的劣势,而充分整合了各种平台的优势,达到传播“时、效、度”的目的。

(三)传播形态融合

在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播形态发生了嬗变,包括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通过交互推广、资源共享、内容克隆、合作竞争,发挥不同媒介传播主体、不同媒介平台,通过不同媒介技术之间的“融合连续统一体”的“合竞”与“交互”,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从而促进了精准推送、个性化服务,重塑连接方式,提高传播效果。

三、媒介融合之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

媒介融合语境下,通过融合发展,“一批传播形态多样、传播体系先进、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正在成长壮大,全方位、大规模、深层次的媒体融合态势已然显现”,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媒介融合的价值在于:

(一)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大学生是拥有新型媒体最多、使用时间最长、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媒介融合使得大学生通过新型媒体整合了多种教育传播方式,文字、音频、视频、动画、动漫等“一览在手”,采用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等各种微传播形式,纷纷推出了直播态新闻、大数据新闻、机器人新闻、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H5、无人机航拍、互动游戏等新形态产品,实现了传统教育方式与新的教育方式的融会贯通、有机结合,适合大学生的信息接受特点与接受心理。

(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微博、微信、客户端、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移动直播平台、云平台等新的传播平台已经深刻“嵌入”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也“嵌入”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各种“场域”,有效践行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

(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通过融合传播的教育,利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灌输”,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做到“遵循传播规律,讲究传播艺术,对接受众需求”,实现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善于把握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具体需求特点,善于把握时、效、度,深度分析,主动发声,达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四、媒介融合视野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创新

(一)制度性路径创新

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全面贯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制度体系建设原则,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大格局(“大宣传”格局、“大团队”建设),构建“立体传播”体系。

1.建设“主阵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于行之有效地进行科学灌输与高质量教育。其一,科学整合教育“主阵地”。打造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在全媒体的“多维呈现”,结合现实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例如参观场馆建设、文物遗迹展览、举行爱国仪式等,进行“全方位”育人。其二,善于拓展教育“主阵地”。大学生爱国主义阵地贯穿于他们生活、学习、娱乐的各个场域或各个空间,只有实现空间场域的“全覆盖”,实现“全过程”育人,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充分利用融媒体,通过楼宇电视、移动社交媒体等,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每个角落和每个大学生身上。

2.建设“主渠道”。其一,主流媒体传播教育。通过国家和各级主流媒体宣传,起到主流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通过加强重大主题宣传,“坚持正面舆论导向,……深入宣传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的奋斗和取得的成就,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其二,课堂教学的教育渠道。课堂教学在现实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创新实践,通过开发网上课程,实现“一课多媒”,打造爱国主义教育“融媒体”性质的“精品课程”,做到正规教学与非正规教学、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式”教学改革。其三,校外社会教育渠道。结合学校教学与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宣传,实现课堂教学与“全媒体”传播的“全链条”“多渠道”渗透相结合的“全过程”教育,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活动。例如:做爱国主义教育志愿者,参与爱国主义宣讲服务,制作爱国主义微视频、拍摄微电影,并通过融媒体进行积极传播,使大学生不仅是被教育的对象,更是“育他”的主动践行者。

3.建设“大团队”。以高校专业思想政治教师为基础,结合相关宣传部门人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组织、志愿人员等,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团队”,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在媒介融合语境之下,“大团队”中的教育传播人员既要具备高度的爱国主义责任感和高度的理论素养,“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政治理论学习,强化思想政治引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同时也要具有媒介融合的知识和技能的新媒介素养,掌握融媒体这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利器”,发挥媒介融合的教育传播优势,强化在融媒体上的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拉进和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共情”,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与大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和进步。

(二)文化性路径创新

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路径建设上,要适应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坚持“内容为王”“用户至上”,强化爱国主义的文化表达,优化文化传播路径,推进文化传播路径的精准传播,使得大学生具备爱国主义的获得感,以及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主动性。

1.文化内容的生成路径:资源整合与“协同生产”。其一,整合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资源。坚持“创新为要”“内容为王”,在内容创新上实现“内容融合”,及时开展各种媒体与宣传教育部门的整合与合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校本资源”与“本地资源”建设,整合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现实资源与网络资源,实现网上与网下爱国主义的同步进行。其二,协同生产爱国主义的文化内容。当前的文化传播呈现“多中心化”“去中心化”“扁平化”的态势,大学生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受众”,也是“传播者”。因此,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生产,不同传播主体之间协同生产,将会使得大学生产生参与热情,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进行切身实践,实现“知行合一”,通过“学思践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接受与认同。

2.文化内容的传播路径:精准开发与“用户送达”。其一,精准送达。确认大学生“主动受众”“数字原住民”特点;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与接受心理,强调导向服务,强化体验服务、内容分享、传受互动。开发适合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节目内容,并通过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以及仪式传播等多种方式渗透进入大学生生活、工作、学习的空间。其二,个性服务。针对日益明显的价值观多元化,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与思想意识各有不同,“漫灌式”的教育亟需转型为“滴灌式”的路径。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技术,对大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搜集和科学研判,进行针对性、精准化的个性服务,并及时反馈分析,提供媒介融合场景下的“用户送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文化内容的表达路径:“多媒整合”与“多屏呈现”。其一,文化资源的“多媒整合”。把爱国主义内容呈现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整合;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央厨房”,构建“融媒体”传播网络,同时鼓励大学生的“自媒体”开发,实现新旧媒体的“多维呈现”。其二,文化资源的“多屏呈现”。对爱国主义资源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现,例如,微电影、视频、动漫、手游等等。一方面,“沉浸体验式”教育,起到了多感官刺激、提高接受兴趣、提升教育效果;一方面,也适合目前大学生对新兴媒体高频率的使用特征、对新型传播内容喜爱的心理特征。

(三)实践性路径创新

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拓展中,要通过“虚实共融”与“反馈优化”,发挥媒介融合整合不同媒介的优势,达成网上网下教育的同步、虚拟学习与现实教育的联动、教育实践与反馈修正的“无缝链接”,把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落到实处。

1.实现“虚实共融”。把现实中的爱国主义案例“上网”传播,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虚拟文化产品,在网络空间进行广泛传播;同时,把虚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落地”,形成“接地气”的现实性教育空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教学。鼓励线上与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传播实践整合,加强现实场馆、纪念场所、教育仪式等爱国主义设施建设与虚拟爱国主义教育节目进行整合与对接,做到虚拟传播、现实教育、仪式传播等多种路径的整合与衔接。通过虚拟教学与现实教学的对接与“共融”,实现现实教学实践与虚拟传播的结合。

2.实现“反馈优化”。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不断地科学“灌输”、潜移默化进行的。因此,总结经验、摸清规律也需要不断反馈、分析、优化、再实践、再优化……利用不同的媒介,尤其是新兴媒介的便捷性,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反馈、研判分析、优化路径,能够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其中,“万物相连”的物联网理念、大数据收集、云计算分析、移动互联网等,为反馈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则提供了传播载体。不同媒介的融合,有利于发挥反馈的科学性、快捷性,确保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俱进、不断拓展。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媒介融合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融合》
破次元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