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其乐 述其事 颂其风 承其志
——“纪念谢功成、孟文涛、廖宝生、舒琛珍教授诞辰100周年” 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建设”系列活动综述

2022-11-06 04:02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作曲音乐学院教授

胡 磊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作为武汉音乐学院传统优势专业之一,历经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湖北艺术学院时期,成绩斐然。1979年10月,湖北艺术学院主办了全国首次“和声学学术报告会”;1983年10月,学院受文化部委托,主办“全国高等音乐院校(系科)视唱练耳课教学经验交流会”;1986年10月,由文化部主办并委托武汉音乐学院筹办的“高等音乐院校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在我校举行。促成这三次会议的正是谢功成、孟文涛、廖宝生和舒琛珍四位教授,他们是作曲系的创立者、建设者、领军者。

2021年,正值四位教授百年诞辰,武汉音乐学院(简称武音)作曲系为了纪念四位尊者,策划举办了“纪念谢功成、孟文涛、廖宝生、舒琛珍教授诞辰100 周年”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建设”系列活动(音乐会、纪念展、座谈会)。借此活动,追忆四位先生艰苦卓绝、敢为人先、甘于奉献、不懈奋斗的优秀品格与学术风尚,旨在进一步促进学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专业建设。

2021年11月19日在编钟音乐厅举办的“纪念舒琛珍先生诞辰100 周年视唱练耳教学汇报音乐会”,展演了视唱练耳教研室9 位教师指导或改编的22 首作品,是视唱练耳教研室近年来丰硕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对舒琛珍先生追求教学形式突破和教学内容细化等理念的弘扬。“用音乐会的形式来纪念舒琛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今天的音乐会非常成功!”九十岁高龄的视唱练耳专家李红梅教授对这场音乐会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12月14日,黄钟音乐厅举办的“谢功成、孟文涛、廖宝生教授百年诞辰纪念音乐会”,演出作品10 首。音乐会从曲目体裁、作品编制到音乐会主旨、思想立意,无不体现出策划者的良苦用心。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音乐会举行当天正值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无论是混声合唱《阿拉木汗》对新疆维吾尔族民歌主题的创编,还是三声部赋格曲《回忆》对陕西民歌《秋收》主题的取材,《黄昏小唱》对民族调式的运用,都展现出在主题材料、调式手法等方面的民族性元素。而《珞珈行》中贯穿始终的上行六度“希望”音调,以及《长江抒情诗》中对祖国锦绣河山的歌颂,凸显了作品内容与思想上积极且富有教育性的一面。同时,作品在艺术性、思想性、可听性上展现出的兼收并蓄,不仅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代会上对文艺工作者“人民立场”“弘扬正道”的要求,更体现出三位先生在音乐创作中“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风采。

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王原平感叹:“三位先生的音乐作品让人领会到美的感受,既是纯净之美,又为纯粹之美。对于今天的音乐创作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应当成为我们今日创作之典范。”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方石聆听音乐会后赞叹:“廖宝生先生的作品精巧别致,赏心悦目,构思巧妙且技巧娴熟。孟文涛先生的作品让我窥视到他内心的柔美底色与浪漫主义情怀的交融,同时他依据歌词内容与形式来调整音乐结构的做法无疑是其学术观点‘曲无定式,学有原则’的呈现。谢功成先生在合唱作品中表现出的丰富的和声张力与绚丽的和声色彩,让我领略到了人声之美。三位先生已经成为经典,我们唯有传承,守正创新,才有可能创造新的经典。”

“纪念谢功成、孟文涛、廖宝生、舒琛珍教授诞辰100 周年”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建设”座谈会(含纪念展),于12月17日下午在武汉音乐学院滨江校区行政楼六楼会议室举行。场内纪念展板分别展示了四位先生的生平、学术论著以及生活工作照,籍此表达了后辈们对四位先生的深切怀念。

会议伊始,李端阳书记首先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本次座谈会的召开致以诚挚的祝贺。他在致辞中提到:“今天我们举办纪念四位老教授百年诞辰的座谈会,希望通过回顾他们的工作事迹、研究历程、学术成就,进一步鼓舞新时代的年轻人。以教授们的治学精神、崇高品德作为推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宝贵财富,砥砺前行,努力奋进。”他希望作曲系继续秉承优良传统,对标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深化教育改革,对标新文科建设,全面加强美育工作等新要求新任务,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四位先生自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时期便任教于斯,投身于武汉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事业中。他们万千桃李、育人无数,在生活中对学生和同事的关心、帮助以及在教学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在创作、科研方面重视传统、扎根民族、与时俱进的理念无时不刻、长期持续地影响着后辈。会议发言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追忆四位先生教学生活往事并评价他们创作研究成果;(二)四位先生的精神风貌、学术品格及感念他们所作贡献;(三)武汉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建议。

(一)

在追忆四老教学生活往事时,陈国权教授谈到:“谢功成、孟文涛、廖宝生三位老师虽然自身经历坎坷,但却不屈不挠。他们身上有着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文人风骨,有着乐观、包容、豁达的人格魅力。”作曲家王原平追忆了三件学习与工作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四老”的缅怀和感激之情。他说:“刚刚进校时,谢公主动加课加班帮助我跟上学习进度,在我工作之初对我进行了充分肯定;而作为音协主席,谢公重视人才,主动邀请我入会,又让我树立了工作的信心。虽为细微末节,但对我音乐人生的发展却影响深远,使我铭记在心,我衷心地感谢培养我的这些老师前辈们。”

赵德义教授说:“谢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旋律的写作,也十分重视民族化语言的培养,特别是重视声乐曲的写作。他常以柴科夫斯基作品中的旋律举例,并建议学生多唱民歌,多了解中国的民间音乐。而廖老师在教学中严谨认真,每次授课前都将讲稿写得工工整整。他对民族化的探索在1957年间就已开始。许多相关成果都被纳入到《复调音乐基础教程》中。”匡学飞教授回忆谢功成先生时谈到:“谢老师对我的专业和我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年偶有用词不当时谢老师那严厉的眼神,让我至今难忘。”

谢功成教授的女儿、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教师谢小河回忆父亲写给自己的亲笔信时说:“他教育我,作为一个老师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不断地实践与练习,不能够只是纸上谈兵。”作曲系青年教师罗林卡博士以谢功成先生在青木关求学时进行“民歌运动”“和声民族化”探索以及组建“山歌社”往事凸显出谢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谢公强调“要以热情的态度去向民间学习,只有深入的钻研才能感觉它的丰富,争取到农村或演出团体学习,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

武音知名校友周雪石教授在题为“时光如梭,师恩如海”的发言中回忆了当年在武音求学时,受教于谢功成与廖宝生二位先生的情景。在回忆谢公时,他讲述了当年创作编钟古乐重奏时,谢老师对作品提出修改建议及其对自己的鼓励。他也回忆了廖宝生教授为自己讲解《花鼓》中民族调式倒影与倒影对位技术的运用,当年廖老师风趣幽默,独一无二的气质也让他记忆深刻。武汉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刘莎在“致力为公,真情奉献”为题的发言中,详细叙述了廖宝生教授历经十五年主持致公党武音小组和致公党武音支部的工作情况。她说“廖老师始终秉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凝聚党员”,并以廖老师受致公党武汉市委会之托为致公党武汉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创作的歌曲《致公之歌》(后更名为《致公颂歌》)为例,诠释了廖宝生教授为致公党及武音支部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李红梅教授追忆舒琛珍先生时说:“舒老师作为我的入党介绍人,在入党这件事上一直鼓励、激励、督促着我,让我追求进步。在教学上,她严谨认真、呕心沥血、全心奉献,以一己之力培养出了谭明礼、古荣芳、韩备初、张梅玉、陈裕昆和我。同时她也十分注重培养和提携年青教师,积极帮我们争取深造机会,这对我后来业务水平的提高与工作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曲系青年教师符方泽在发言中以“纯粹的科学精神与独立的学术人格”为题讲述了他重读孟文涛先生《成败集》的感受。

从众人的发言中,我们感受到了诸位对先生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敬与钦佩之情。作为后辈,我们既要学习先生们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也要学习他们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既要传承他们重视传统、扎根民族的学术理念,更要发扬他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

(二)

作为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奠基者和领军者,四位先生团结奋进、一心为公的团队精神以及他们对后辈的提携多被后人盛赞、铭记。他们是作曲系的精神财富,他们为武音作曲人贴上了独特的品格标签,形成武音作曲系独有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针对四位先生的风尚,各位代表在发言中洋溢着既骄傲又自豪,既敬佩又感动的情绪。

彭志敏教授在题为“没而不亡,风范永继”的发言中,高度概括了“四老”在作曲系的历史地位。他将四位教授称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创立者、建设者、领军者、功勋者!知名校友、首都师范大学的王安国教授在题为“饮水思源,发扬武音传统优势学科”的发言中提到“四位先生干实事、不邀功的品格,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赵德义教授说谢公在工作中经常强调:“我们都不是大师,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合力,也可以干出大师才能干出的活儿。谢公留给作曲系的三个精神遗产:第一,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第二,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第三,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干大项目的团队精神。这也是作曲系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武音作曲系前系主任钱仁平教授在追忆谢功成教授时,也谈到谢公归纳的作曲系“三大法宝——团结、学术思想开放、扶持年轻人”。这些品格在现今作曲系的教师队伍中依然可见。匡学飞教授回忆了当年舒琛珍先生对视唱练耳专业师资梯队建设问题的考虑,建议时任副院长的他将6 名视唱练耳专业学生留校任教。李金华副教授以“舒琛珍先生与武汉音乐学院视唱练耳专业的发展”为题,详细讲述了舒琛珍先生在视唱练耳专业师资组建培养、教材编写、教学计划制定等方面为我校视唱练耳专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作为武汉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的带头人与奠基者,四位先生无疑为后辈做出了极好的表率。无论是对学科的顶层设计,还是对人才职业生涯合理规划的重视,都奠定了作曲系日后发展的坚实基础。诸位先生为作曲系的发展谋篇布局,为作曲系的兴旺呕心沥血。他们给作曲系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团结一致的品格仍是当下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礼记·中庸》),如何继人之志,如何建设武音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各位专家前辈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积极地建言献策。

王安国教授在发言中肯定了作曲系数十年来的成绩。他说:“武音的作曲技术理论是20 世纪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中,自身发展相对完整,也是发展相对成熟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对20 世纪现代音乐作品和作曲技术理论深入的研究;第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作曲技术理论的载体和媒体;第三,在近四十年中不断推出新的作品与研究成果;第四,培养了一批专业音乐人才。”同时,他也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日后的发展寄予了厚望。至于今后作曲系的发展,陈国权教授认为“联系到学科建设,我觉得有以下这样的几个方面是我们需要改善或思考的:第一,要将创作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结合;第二,要积极思考民族性与中国化问题;第三,要有意识培养工匠精神——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在谈到如何继承和发扬四位老教授的优秀思想品德和优良工作作风时,彭志敏教授也专门强调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自强精神”“乐观精神”和“奉献精神”。刘永平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学科建设要注重提高教育水平、提升教学质量,要有意识培养敬业精神、发扬治学传统,也要注意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具体措施包括:第一,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第二,学习四位先生‘以生为本’的奉献精神和办学方针;第三,尝试合理调配各类课程的比例与时间安排,特别要借助学校的‘拔尖创新人才’项目,以努力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目标。”而重视教师人才方面,刘永平教授认为“唯大师方是大学之根本”;钱仁平教授也借用了谢功成先生84 岁高龄时留给作曲系的一封信,希望作曲系保持在“西方现代”理论方向的研究势头,加强“中国传统”理论方向的研究比重。

座谈会最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赵曦教授表示:“今天的发言体现出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关心、包容、期望和建议。我们在会后会认真地重温重读、继承前行。希望能够在我们老一辈先生们的学术精神引领下、在我们所有前辈老师的帮助下、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把我们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建设得越来越好。”

2021年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一年,它不仅是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四位先生的百年诞辰,也是伟大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诞辰。我们从四位先生身上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团结群众、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纪念四位先生,不仅是为了弘扬他们的学术精神、继承他们的学术思想,同时也是借此活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代会上对文艺工作者“人民立场”“弘扬正道”“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正所谓“立德树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必先铸己”,本次活动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学子们了解到了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优良传统和坚韧品格,更让他们领会到了作曲系未来努力奋斗的决心和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相信他们日后定将“弘扬先生精神、继承先生遗志”作为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奋发进取,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作曲音乐学院教授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Task 1
Reflections on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AI作曲的诺亚方舟将去往何处?
伍光辉作曲三首
我的梦
浙江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成立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