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抗疫叙事与中国形象塑造

2022-11-07 11:04林丽萍
长江文艺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武汉病人医生

◆林丽萍

在持续了两年多的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的当下,在世界各国面对疫情采取不同防疫政策的同时,《中国医生》真实再现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武汉这座城市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惨重代价,以及中国政府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下全民总动员,为战胜疫情所做的一切。而这一切不只是对中国,对世界抗疫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和贡献。

一、类型选择与叙事策略

作为第一部反映武汉抗击疫情的故事片,影片直接将叙事的重点放在了医院,真实再现了武汉金银潭医院在疫情发生时医院、医生、患者所面临的困境。医院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防护物资短缺;医生面对病人医疗手段有限,死亡率持续攀升;病人彻夜排队也无法获得一张病床,有的人还没有等到病床就已去世……灾难突如其来,该怎么解决?

从类型上看,《中国医生》采取的是灾难片的外壳,讲述在武汉这个大的封闭空间里,医生要争分夺秒地与病毒赛跑,挽救病人的生命,遏制住病毒,直到最后危机解除。故事的主要叙事线集中在医院,同时兼顾到社区、超市、方舱医院、指挥中心等区域。在抗疫的主战场,医生要面对的是病人,但要消灭的是看不见、摸不着,且来源不明的病毒,它们是隐形的敌人。如何在视觉上更好地呈现这种对抗?首先在影像语言上,准确地用镜头呈现出医院、医生正面应敌姿态。例如第一场医院大规模收治病人的戏,在不合格的防护服细节稍作情节延宕之后,医生穿上合格的防护服排成队,正面面向镜头,高速摄影镜头从房间的一端快推到文婷等医生的面前,在重重防护之下,文婷坚毅的眼神与蜂拥而至映照在面屏之上的病人影像重叠,标志一场大战正式打响。其次,从内容上看,影片大量展现医疗救治的细节、仪器设备及专业术语,例如插管、上呼吸机、吸痰、拔管、穿刺、心脏按压、解读胸片、氧饱和度值等,观众第一次直观地在银幕上看到了医院ICU病房里的救治场景,那些不加掩饰就出现的从身体里流出的鲜血、被切开的器官、插满管子的身体、挣扎扭曲的面孔、无论怎么按压心脏也无法苏醒的身体……过于真实的细节触目惊心地直抵观众的触觉,这是惨烈而令人不忍直视的画面,但却是人类遭遇的这场劫难中无法跳过的场景。死亡在ICU病房,成了最压抑的部分,影片多次出现病人死亡的场景,24岁的青年周勇死在了母亲眼前,躺在病床上的母亲悲痛欲绝,很快也被病毒打败,在晚上死去;撑过插管、拔管环节的张吉星最终没能战胜死神。重复处理死亡病人的步骤,以及印有“万世流芳”字样的橙色袋子一次次出现在银幕上,它们与不断被推进病房的病人擦肩而过,将银幕内外的恐惧绝望的情绪推到了顶点。

在对病人的选择性呈现上,本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疫情不明朗的初期,同时被感染的周勇母子;疫情被确定为新冠肺炎疫情后,被感染的张吉星夫妻;面临着生产的孕妇小文;在跑单过程中不小心被传染的快递小哥金仔;为载路人被感染的小羊医生;在家隔离等待病床的张竞予院长的妻子;还没有来得及去医院在家去世的小卖铺老板老赵、70岁高龄在插管后痊愈的王婆婆等。他们代表着武汉这座城市里5万多名被感染的人,他们是父亲、母亲、儿子、妻子、丈夫,爷爷、奶奶;他们还是医生、护士、快递小哥,家中顶梁柱;他们中有的全家离世,而有的留下未成年的子女,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被幸运地救治,有的将遗体捐出用于病理解剖……他们共同呈现了这场疫情的惨烈程度。而这种惨烈不仅体现在患者本身,也体现在家属亲人所要承受的痛苦上。例如张小枫提问“一个人没有爸爸妈妈的话,该怎么办?”,影片虽然只用了一个场景来反映一个孩子的悲伤,但也足够引发观众共情。所幸,在太多的泪水与失败中,小文女儿的健康诞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也预示着人类终将迎来的胜利。

为了更全面地展现武汉疫情,在医院之外,另外一条叙事线索是国家层面对于疫情防控的领导与指挥,这个部分的呈现以字幕、电视新闻报道,以及中央指导组进驻武汉市、全面加强一线疫情防控的指导督导,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的火速修建、武汉市全城进行大消杀、全国各地的支援物资抵达湖北,流调组进入小区逐户排查测量体温,方舱医院接收疑似、轻症病人等片段式画面展开。这条线索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其实并不陌生,在2020年的新闻中都能找到踪迹。这条线索展现了强大的国家力量,说明被封城的武汉并不是孤军奋战,为了千方百计挽救百姓的生命,国家调动了一切可能的资源。国家在影片中扮演着领导者、后盾支撑的角色。正因为国家的出场,让身在恐慌中的人们获得了极大安慰与救助。虽然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的灾难片大都有一种泛政治化倾向”,但本片在建构故事时,没有回避这一点,《中国医生》不同于其他虚构的故事,它是已经发生并且正在发生,每一个中国人都亲身参与的真实事件,抗疫本身就是国家行为,而非个人话语。而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的出场及发言,更让这场在中国中部地区发生的疫情有了世界的视角,表明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场传染病疫情,都无法独善其身,它关乎的是全人类命运。

影片在结构上采取的是线性结构,为了准确地展现时间对于武汉疫情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直接按照疫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每一个武汉疫情的关键节点在片中都作了交代,较为完整地记录下了这座城市的抗疫大事记。

本片重点展现的是如何救灾,而作为类型片的灾难片通常涉及到的灾难原因和对灾难中暴露问题的反思没有涉及,少量被提及的部分,例如防护服的不合格,医疗储备物资的不充足,医院床位不够等,也只是为了展示主角们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上升到反思的层面。或许,对于一场正在进行中的疫情,在科学家对病毒的认识还处在研究阶段的时候,在人们还需要通过文艺作品来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时候,要求一部影片来对这场疫情来进行反思就显得有些苛刻。

二、英雄与凡人:医生群像塑造

电影是形象的艺术。《中国医生》感人的地方还在于塑造了以院长张竞予、ICU主任文婷、麻醉科主任辛未、住院医生杨小羊以及远道而来援助武汉的陶峻、吴晨光等为代表的医生群像。他们中的很多角色有真实的原型,张涵予扮演的是金银潭医院的张定宇院长,是国家授予的“人民英雄”,而参加抗疫的其他医生也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对于英雄的塑造最忌概念化的“高大全”,它容易模糊作为人的真实面目,本片虽然也表现了他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在疫情胶着阶段咬牙坚持的韧性,但影片更一再强调的是他们只是普通人。

这种“普通”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身体呈现上,二是在情感表达上。院长张竞予的出场是以他拖着不利索的病腿走向镜头开始的,片中不止一次地出现他揉腿、被人推倒、从楼梯上摔下的画面。他的渐冻症病情与他雷厉风行、镇定指挥的坚定形象形成了极大反差。医护们穿着厚重防护服抢救、照顾病人,那些留在脸上的、手上的醒目印痕,疲惫不堪可以随意躺倒在走廊上的身躯,被死亡率攀升打击到自我怀疑的神态,援鄂护士的短发形象,小羊医生虚弱地躺在病床上,对于母亲愧疚而流泪的画面等,这些细节共同组成了疫情下的中国医生面貌,他们只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阻挡病毒,并不是什么超人。

在紧张的医疗救治层面之外,对医生的塑造也兼顾到了情感层面的刻画,尤其是表达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无助、无奈、挫败。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张竞予院长脾气火爆,性格耿直,在疫情来临时,敢于担当,但当自己的爱人也感染病毒需要插管治疗,铁汉展现出柔情的一面,他无法来到病房,只能对着手机屏幕呼唤妻子,伤心无助地流泪,而对于自己的病情,也只有在对妻子的诉说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担忧,呈现出自身脆弱的一面。陶峻和吴晨光是援鄂医生的代表,业务能力强,性格上一个自信跳脱,一个稳重细腻。在片中,吴晨光无法面对张吉星的女儿失去双亲的大悲痛,将自己写给女儿的遗书给了张小枫,救不活病人的遗憾让他与陶峻医生抱头痛哭。陶峻在武汉见了太多的失败,在劝说死者家属捐出遗体,面对小伙子哭喊自己再无亲人可见时,他以克制而诚恳的态度承认自己的挫败而最终打动家属。文婷主任在工作场合展现的多是她理性冷静的一面,但当得知小卖部老赵在家去世的消息后,她去翻阅老赵发给她还没来得及收听的语音求助讯息时,她终于无法克制自己的情感,泪流满面。杨小羊医生明知疫情期间搭载一个路人的风险,但仅仅因为感觉此人像自己的妈妈,就毅然帮助他人。一个年轻的护士在自己的父亲感染而无床位的情况下,情绪终于崩溃。正是这些普通人的情感,打动了银幕外的观众,也正是这些感同身受的人之常情,让医生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有了温度。

三、中国形象呈现与价值观表达

在病毒已发生多次变异,世界各国疫情防控效果差距巨大的情况下,毫无疑问,中国政府的防控措施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为什么中国的疫情防控政策能够奏效,全社会为何能够配合?在影片中,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来武汉提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整个西方世界共同发出的疑问。在整场疫情防控中,影片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国制度的力量和优越性,也展现了中国人面对灾难的精神面貌,这是新的中国形象。

具体而言,首先,影片展现了刻在中国百姓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当吴晨光医生出发支援武汉时,他的父亲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国为民,是为大孝”的语言为儿子壮行;医院的清洁工阿姨在经过最初的恐慌逃跑之后,又主动返回医院,坚守岗位;快递小哥冒着感染风险为无法出门的居民跑腿买菜买药;主动报名参加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都展现出了他们舍小家保大家,在危难面前的担当与牺牲精神。

其次,影片展现了中国医生的职业精神。在疫情到来之时,在未知与生死之间,医生责无旁贷地担起了守护城市、守护亲人的重任。他们始终坚持的是救死扶伤,尽一切办法抢救病人,将代价和风险都抛在了脑后。正因为这一点,张竞予院长对医院遭遇的所有困难,无论是超负荷接收病人、氧气瓶扩容、ICU扩建、找死者家属协商遗体捐赠解剖,还是同意文婷主任给小文剖宫产,都勇敢面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在治疗方案上不保守,积极寻求更合适的方案,遭遇最困难的时刻,尽管身心俱疲,但不泄气、不放弃,相互鼓励支撑,最终实现了在院病人清零的战绩。

第三,影片展现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以及中国政府千方百计挽救百姓生命的责任担当。雷神山、火神山两座医院的建成让世人看到了中国速度,从四面八方来到武汉的援助医疗队,从全国各地调送来武汉的物资,城市封闭但生活并没有停止,全武汉市民响应防疫政策待在家中等待城市开启,这些都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第四,影片展现了中国人面对困难的积极乐观态度与智慧。困难压不倒中华民族,在危机关头,人命关天,中国人思考的是如何救灾,而非其他。采取积极行动,床位不够就建医院;设方舱医院,将轻症与重症分开管理;西医治疗加上中药汤剂、穴位敷贴、食疗等中医组合疗法;全城大消杀;体温检测;封城控制人口流动等,这些措施有效控制了病毒的传播。而被恐惧笼罩的城市,并没有一片沉寂,楼宇桥梁夜晚亮起的“武汉加油”灯光字样闪烁在长江两岸,照亮着正在奋战着的人们的心;而飘荡在方舱医院里那些歌声和欢快舞蹈也同样鼓舞着人们的信心。

《中国医生》是中国抗疫模式的再现,是中国人面对疫情提交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背后凝聚和显现的是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它所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利他精神,在国内疫情持续散点爆发的情况下,仍然激励和鼓舞着每一个抗击疫情的人。

注释:

[1]罗晓明,龚艳主编:《电影与全思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79页。

猜你喜欢
武汉病人医生
谁是病人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
你擅长在脑海里列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