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独步
——评诗集《太阳与大海》

2022-11-07 11:04王新民
长江文艺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残荷大海意象

◆王新民

诗歌是人类心灵这个无限阔达的“内宇宙”与客观世界“外宇宙”相契合的产物。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经年累月为诗歌所作的努力,就是为了保存历史的某种记忆,保存自己的价值和情感。诗歌艺术的人文价值,就在于它必须跟那个时代所产生的思想感情,以及那种莫名的、难以捉摸的情绪和精神本质联系在一起;和它所经历时代的某种真实存在联系在一起。为了这一目的接近与实现,严春芳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进而使他的诗歌创作获得了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艺术感。

人类的情感,有时是一种特殊境遇下的喷吐。中国人在跌宕起伏的复杂生存环境里,往往会失去本我,然而宁静的思考,却能让我们看到人性本原的闪光。诗歌是精神的独语,也是心性的外化、人性的张扬,当我们被喧嚣搅扰、混浊包裹的时候,沉潜于思想之海的诗歌,便像珍珠般含着无限的精华,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有趣起来,让我们能够从容不迫地进入自我、虚化自我,在自由的王国里获得自信!严春芳的诗歌,没有那种布尔乔亚的矫饰和苍白的抒情,诗人意识到了当代生活的碎片属性,但是他却并没有去迎合那种碎片化的写作,而是热心于从大江、大海中寻找诗意。他拒斥空乏的抒情和宏大叙事,将笔触深入被许多诗人忽略了的、人类对大自然的现场体验和感悟之中,在形而下的物象和细节中挖掘被遮蔽的诗意。严春芳有时也会沉缅于冥想与虚幻的神圣之中,但他能够十分清醒地把悬浮于半空的事物请回大地,将诗歌的关注焦点,投向自己和身边人的生存状况,把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纳入诗歌的审美空间,融汇在诗歌的书写之中。

严春芳的诗歌,是一种典型的以抒发诗人在自然景观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的抒情诗。诗人一般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不设置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或抒怀咏志,或借景抒情;有的诗以景载情,有的诗触景生情,有的诗以景蕴情。“中秋的月亮/团团圆圆/却也是孤独无伴/跟太阳一样/而太阳还有炽热的能量/月亮呈现阴冷的脸庞/虽然银辉泻地/但没有留下半点印记/太阳西下时/还能看到一片火烧云/月亮消失时/云也无影无踪”(《孤独的月亮》)。诗人并不直接说话,而是通过笔下的景物来传情达意,整首诗歌,句句写景,但句句见情。全篇不见一字写情,但字字皆情。诗中所描写的景就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情在景中,景就是情。以景载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诗以意法胜者宜诵,以声情胜者宜歌。”我国文论传统中的“诗言志”“文以载道”使得诗人对文学负载能力有着原始冲动,但诗又是个隐语世界,感情世界。在《残荷——感悟人生》这首诗中,诗人把对世界本体的参悟与体验表现得极为深刻,哲理韵味浓厚,词语之间饱含着诗人“感恩”“皈依”“悲悯”与“悟道”的虔诚,使得诗人审美的触角与外在世界,由单向的探究变为互渗交融,物与我的天然缝隙,借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曾经,夏时/团团的荷叶青翠欲滴/盛开的荷花清香扑鼻/如今,晚秋/枯萎的荷叶如破败的伞页/荷花早已化入了污泥/只有剩下的莲蓬/也瘪露着乌黑的莲籽米/而那不屈的荷杆/仍然挺起腰板苦撑到底/残荷,即使衰败/泥土中粗壮的藕节/深埋的是来年的勃勃生机”。作者巧妙地把议论转化为艺术形象,尤其可贵的是《残荷——感悟人生》,不是某种肤浅意象的捕捉,更不是语言的狂欢,而是以诗意点燃激情,让嘹亮的生命获得自信。于是,诗歌从事实空间飞跃到了神意空间,简约的词语更多地代表了生命的意义整体,诗人的精神境界被照亮,诗人的形象由此得到了升华。《残荷——感悟人生》的显著特点是哲理内涵与诗歌本身相互融合,在事理的感悟中蕴含情趣,令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哲理。另外,《残荷——感悟人生》的诗风相对粗砺、情绪内敛,但它真实而充满生命的力度,闪烁着奇谲空灵的东方智慧,又深具西方文明特有的理性思辩,因而能够引起读者深层次的共鸣,发人深思,启人心智。

严春芳坚持在自已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以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悟、飞扬的情思、高昂的激情、音乐性的语言赋予了诗歌别样的生命力。读严春芳的诗歌,就像看姜文的电影,里面的才气像龙卷风一样肆虐,诗人的想象力、搭配字词的能力浑豪奇崛。比如《黑夜观海》这首诗:“黑沉沉的夜晚/我来到五四广场海岸/看见大海发怒的样子/惊涛骇浪/一排排落下峡谷/又一排排涌起如山/咆哮如虎/一声声撕裂着远去/又一声盖过一声呐喊/那卷起的如雪浪花/拍打海岸、漫上海滩/一望无际的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港湾/岸边那擎天的五四火炬/燃烧永不熄灭的熊熊烈焰”,诗人通过“惊涛骇浪”这一总体、核心、复合的意象,及与之相关的景观所组成的意象群,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气势宏伟、变化诡谲的大海的敏锐洞悉与深刻感悟。写作乃陌生的攀缘,在严春芳的诗歌里,思想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但不再是载道的闪现,而是一种意趣的升华,是自然叙述中流淌着的一种精神的美和理趣的美。

浑然天成的诗歌,神韵天来;振聋发聩的诗歌,不是刻意修炼的结果,而是诗人潜意识里对生命智慧矿藏开发的果实。每个人都有一种未被历史污染、未被社会污染、不在意识之内的“原我”,这种“原我”就是“纯物”或“物性”。发现这种“纯物”或“物性”就是这本诗集《太阳与大海》的价值所在。在诗集《太阳与大海》里,由于激情的飞扬,诗人更多地是借助直接抒怀和意象抒情来表达自己超越日常经验的审美感受。诗人往往淡化具体的现实生活,而把个人独特的生命感受溶解在意象中,将复杂真挚的情感寄寓在象征与暗示里。诗集的大多数诗歌如《莫愁湖畔凭吊莫愁女》《无月》等,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具体展开,不是客观事物的逼真呈现,而是客观对象主体化的意象显现。通过意象化达到抒情的目的,感受的意象化便是诗意表达最重要手段,其思维的高远,将诗歌的内蕴扩大了。对时空存在的诘问,对历史的思考,都在一般理性逻辑之外,言他人所未言;对时间流逝的叹惋,对个体生命的玄学的凝视,在精神的高度上都跨越了旧俗,精神的独步遂成妙意。

就语言和意象的创造,以及内在精神宇宙的营造等方面来说,严春芳是一位极具个性的诗人,也是一位思想深刻,有着大关怀、大情感的诗人。他的诗随意洒脱,自由开放,贴合诗与生命的本真。在《三姐妹峰》这首诗歌文本中,为了避免叙述的主观化,诗人采用了零度风格的“他者”叙述视角,进行纯客观的叙事,以凸显生活的本真状态。作品中诗人有意识地退隐,造成“我”的缺席和离场,以遮掩自己的写作意图,使诗的表面看起来只剩下一些细节、场景。至于它们所能显现的意义,作者似乎并不关心,而让读者去完成。“不知道姓甚名谁/相依为命的三姐妹/蓝山因此而娇美/不惧太阳暴晒/任凭雨打风吹/始终亭亭玉立/满身透着神秘的蓝色遮被/别后的雨/洒下的是相思的泪/是那么清凉苦涩痛悔”。从这些平静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如何在冷静、客观、平淡和简洁的描述中,完成了对生活诗意的消解。

诗集《太阳与大海》在给我们展现绝美自然风光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爱和美的独特发现,朴素、温馨、动人。自然美、人性美、人间爱,是这部集子的主题。诗人通过《磨刀石》《蚕豆花》《父亲节,思念天堂里的父亲》等这类缅怀父母的诗,也袒露了对人性的恻隐和担忧———尘世的纷扰与破坏,会不会让人性毁损和蒙羞?诗歌中人性的温暖和光辉,不仅仅是亲情的叙事和呢喃,更有悲悯的情怀和大爱;不仅是对自己父母的深切感恩与怀念,也是诗人站在坚实的大地和芸芸众生里,触摸那些被忽略和轻贱的生命,感受他们生活的艰辛、身心的煎熬和精神的困境,感受他们卑微中的伟大和屈辱中的尊严,传递对他们真切的同情、关爱和敬意;是诗人站在圣洁而高远的情感高地上的念人怀物。

如果说单首的诗歌是一朵花开的美丽,那么诗歌集子,就是一树花朵的余香。一个诗歌作者,要写几篇好诗歌容易,要写几十到上百的好诗歌很难。所以,当诗歌结集出版时,读者往往会因为诗歌整体水平的沉落而对诗歌和作者失望。但诗集《太阳与大海》整体水平的高位出场却让我们感到庆幸。在2021年烟波浩淼的诗歌海洋里,我们应该感谢严春芳为我们带来的欣慰与鼓舞,感谢诗人让我们看到了诗歌天地的另一种湖光山色,看到了诗歌园苑里清晰明净的流年碎影。

猜你喜欢
残荷大海意象
残荷听雨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大海捞金
来自林间的风
问大海
残荷
冬日的大海
残荷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