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痛点浮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研究*

2022-11-07 03:45燕晓凯
光明中医 2022年22期
关键词:浮针前臂肱骨

燕晓凯

肱骨外上髁炎是指发生于肱骨外上髁的疲劳性无菌性炎症,由于前臂伸肌总腱在肱骨外上髁区域附着,旋后肌亦在此起始,反复的屈伸肘部和腕部,易使得此处受累,引发疲劳性损伤,临床上主要症状表现为:疼痛集中于肘外侧区域,前臂旋转时疼痛,可向前臂放射,持重物、拧毛巾、扫地时可诱发疼痛[1]。此病多发于网球运动员,所以临床上多称“网球肘”[2]。关于肱骨外上髁炎的叙述古已有之,在中医学中将其归为“伤筋”一类。《素问·长刺节论》中记载:“病在筋,筋挛节痛”。内有局部气血瘀阻,经络不通,外受风寒湿杂至,再有劳损虚弱者,易发为此病。对于此病,传统针灸有其独特的缓解疼痛效果,但由于近代以来工作性质和活动方式的变化,此病的致病因素也在变动,多以持续劳损为主,传统针灸在远期疗效方面差强人意,亟需在古人理论实践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治疗方法,浮针疗法便应运而生,其是从传统针灸传承发展而来,又吸收了西方的肌筋膜理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欧美、日本等国逐步认识到激痛点是引发肌筋膜疼痛的主要原因,在此理论基础上,西方学者提出了所谓的西方针灸疗法[3],其主要刺激部位就是激痛点所在位置,所以称为激痛点针刺疗法或干针疗法,这种新的针刺方式疗效显著,故备受推崇,且有现代医学理论的支撑,所以在欧美国家迅速推广[4],但目前西方的治疗手段大多以破坏激痛点为主[5],或者以牵张受累肌肉为主[6],并未能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应用。本研究通过对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采用激痛点浮针疗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对比,验证激痛点浮针疗法在临床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天津医院门诊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72例,将收录患者按照接诊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激痛点浮针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36例患者。2组患者一般资料如下:治疗组中,男12例,女24例;年龄17~65岁,平均(42.11±2.06)岁;病程1~24个月,平均(8.67±4.80)个月。对照组中,男13例,女23例;年龄17~65岁,平均(8.64±4.63)岁;病程1~24个月,平均(47.08±9.25)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7]和《实用骨科学》[8]中有关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诊断标准:①好发人群:网球运动员、厨师、家庭主妇、流水线工人、瓦工等;②临床体征及症状:肱骨外上髁区域疼痛和压痛明显,握拳伸腕伸肘及旋转前臂时疼痛加重,部分可向前臂放射;做特定动作时疼痛及活动受限如:扫地,拧毛巾,掂大勺,提壶倒水,易出现持物不稳的情况;③影像学检查:X线示:无异常表现,病程较长者可见骨膜反应,肱骨外上髁附近区域可见钙化沉积;④体格检查:Mills试验,又称为伸肌腱牵拉试验:嘱患者肘部伸直,握拳、屈腕,前臂旋前,发生肘外侧疼痛为阳性,或患者前臂旋前位,作对抗外力的旋后运动,发生肘外侧疼痛为阳性。

1.3 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年龄17~65岁,且近期患侧上肢无明显外伤。

1.4 排除标准合并脑、心、肝、肾、精神类及风湿、类风湿相关免疫系统等疾病,晕针及不耐受针刺者;患者肘部区域皮肤破损影响治疗者;依从性差,不能接受连续治疗者。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激痛点浮针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治疗方法:针具采用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一次性中号浮针,患者端坐位,肘关节屈曲位(便于术者操作即可),患者指出疼痛点结合术者指腹触诊按压,标记出激痛点A,然后在前臂远端,距离A点6~8 cm处标出进针点B。对进针区域和术者手指用医用碘伏常规消毒,左手辅助提捏皮肤,右手以拇指、食指、中指持针约与皮肤呈 15°方向迅速刺入B点皮下,以减轻进针疼痛感,针尖朝向激痛点A点,将针体完全推入皮下浅筋膜层后,以进针点为支点做扇行扫散运动,为更好地发挥浮针疗法的“手电筒效应”,扫散时患者需配合活动:①在术者辅助下被动活动前臂;②术者协同患者活动前臂;③患者主动活动前臂;④给予阻力下的抗阻活动前臂,使肌筋膜实现等长收缩;注意询问患者感受,术者扫散过程中无阻力感,患者无酸麻胀痛感,进行扫散手法15 min后,退出针芯,留针4 h,以医用透明敷贴覆盖针柄及进针点,注意防水,避免前臂剧烈活动,取出后常规消毒进针点,隔日1次相同方法治疗,3次为一个疗程,进行2个疗程,共6次治疗。对照组治疗方法:选穴:以阿是穴为主穴,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为配穴(均取患侧),采用仰卧位,肘部区域进行常规无菌消毒,针具采用0.3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依次按穴位操作进针,阿是穴即痛点,进针0.5寸,其余穴位进针0.5~1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 隔日1次,3次为一个疗程,进行2个疗程,共6次治疗。

1.5.2 观察指标观察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变化情况:画一条直线,分为10等份,两端为0分和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最强烈最难以忍受的疼痛,根据患者肘关节疼痛情况,标记相应的评分。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该评分包括4个方面:疼痛45分,关节活动度20分,关节稳定性10分,日常生活功能25分。依据评分的多少,可分为4个等级:优:≥9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60分。

1.5.3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拟定,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即肘部外侧区域触痛及压痛完全消失,肘关节功能活动自如;显效:临床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压痛明显减轻,前臂旋前和腕关节抗阻力背伸时疼痛不明显,活动功能基本恢复,可正常工作生活;有效:疼痛明显改善,活动功能尚可,工作或生活自理有所改善;无效:疼痛和活动受限未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5.4 统计学方法本试验所有数据采用 SPSS 26.0 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根据是否正态分布,分别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治疗后,2组VAS评分改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Mayo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Mayo评分改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Mayo评分比较 (例,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中医学称为“肘劳”“肘痛”,属于“伤筋”“痹证”范畴,《金匮翼·痹证统论》云:“臂痹者,痹痛连及筋骨,上支肩脚,举动难支,由血弱而风中之也”。明代《正体类要》中记载:“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久居阴暗潮湿之地或冒雨涉水,风寒湿邪杂至,乘虚侵袭肘部经络,邪气流注四肢关节,凝涩经脉,易使经脉筋骨拘谨挛缩,使气血运行受阻,血脉闭阻,经气不通而发为痹证。又因寒性收引;湿邪易阻遏气机、黏滞重浊,流注肌肤则机体重着无力,痹阻肘部经络,引起酸痛沉胀及屈伸受限之症。 中医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由气血津液构成的,《黄帝内经》中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济生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夯实而成痹也”;这些中医经典都强调了气血充盈机体的重要性,营卫气血构筑了机体免受外邪的屏障。《仙授理伤续断方》有言:“手足久损,筋骨差交,举动不能”。《素问·长刺节论》中记载:“病在筋,筋挛节痛”,恰到好处地描述了肘劳的症状。《灵枢·经筋》记载:“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驰纵不收,阴痿不用”。《素问·痿论》曰:“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宗筋即全身筋之所汇,可约束骨骼,主司关节活动,维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伤筋可致气伤而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形伤则经脉筋骨受损,使得关节活动不利,外伤、跌扑损伤可出现气血瘀阻,血行不畅,筋骨失于濡养。

综上所述,该病主要由慢性劳损,体质素弱,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经筋所致,关于肱骨外上髁炎的病因病机,中医学早有叙述,一般认为主要有两大致痛机制:疼痛有虚实之分,实者“不通则痛”,虚者“不荣则痛”,即风寒湿等六淫侵袭机体,使得经脉气血运行失调,瘀阻不通,则出现不通则痛的情况;若素体虚弱,气血化生不足,不能满足自身机体需求,水谷精微不能布散周身,筋脉肉皮骨失于濡养,易引起不荣则痛。 一直以来,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确切,故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如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述:“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可见治疗此病可以有不同方法,目前主要以针灸、推拿、火针、针刀、埋线等为主,疗效参差。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肱骨外上髁炎是由于肘关节区域反复屈伸及过度疲劳受累引起相关肌筋膜疼痛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属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一种[10]。随着近年来医学发展,浮针广泛应用于各类痛证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1]。本临床研究中以激痛点浮针疗法为治疗方法,以临床数据为依据,对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进行论述:激痛点又称为肌筋膜触发点(MTrp),顾名思义即为可激发相关肌筋膜区域疼痛或压痛的点,一般可触摸到条索或结节,或表现为局部紧张。激痛点主要以现代医学肌电生理学为理论基础,和孙思邈关于阿是穴的理论论述相似,此处生物电信息丰富,尤其以神经感觉信息为主,在激痛点针刺能够改善病变区域肌筋膜组织的气血循环,加速炎性物质的分解吸收,缓解痉挛组织的高张力状态,阻断伤害性信息的传导,从而有效地改善相关症状;同时可刺激脑垂体释放样物、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可显著发挥镇痛作用。Hong等[12]从病理生理学对激痛点进行深入研究,为其存在和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近代医学研究表明激痛点是由于急、慢性损伤或外伤引起局部肌肉纤维及筋膜出现无菌性炎症渗出,使得机体代谢加快,血供减少,多巴胺、激肽、前列腺素等致敏性递质堆积而出现[13]:Langevin 等[14,15]认为各种针刺中产生的机械力可引起疏松结缔组织层中的细胞外基质和细胞骨架的空间构型改变,对疏松结缔组织不同程度的动态拉伸牵引等刺激都可引起细胞和组织的重要变化。浮针主要作用于MTrP 附近的皮下浅筋膜层,并持续留针6~8 h,其理论与针灸学中的经筋、皮部,阿是穴联系密切,同时也借鉴了筋膜学、组织通道的理论[16]。在进行扫散和再灌注活动时,可牵拉改变此处的结缔组织空间构型,挤压区域内毛细淋巴管促进淋巴液回流,从而刺激筋膜中的干细胞向功能细胞分化,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使得细胞再生重组,调动人体的对抗疾病机制,达到快速缓解病痛的目的。有研究表明93%以上患者疼痛主要是激痛点引发,且是引起85%患者疼痛的惟一原因[17]。因此,激痛点针刺疗法可广泛用于临床上疼痛性病症的治疗,其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值得推广和应用。本临床研究表明:激痛点浮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有效率97.2%,显著高于对照组常规针刺的8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Mayo评分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疗法在缓解疼痛症状方面疗效相当,而Mayo评分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痛点浮针疗法在改善肘关节功能方面更胜一筹。

现代浮针疗法传承发展了传统浮刺“肌急而寒者”的治疗特色,通过调动周身营卫之气,使得“气至病所”,从而起到温润濡养肌肉、通调经络气血,开合关节的功效。运用浮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通过浅筋膜结缔组织的机械力或生物压电效应缓解局部疼痛,调节关节功能。激痛点浮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古语有言:“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其疗效立竿见影,安全,便捷,易于操作,接近无痛,经济实用,远期疗效好,易于患者接受认可,尤其在治愈率及快速除痛方面疗效显著,值得肯定。

猜你喜欢
浮针前臂肱骨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钢板内固定与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效果的meta分析
右肱骨巨大骨囊肿1例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银河系“吃”麦哲伦云
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浮针与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对照研究
经皮穿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肱骨干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