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主流电影的内容选择与价值认同研究

2022-11-07 02:48李志鹏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内容选择价值认同寓教于乐

摘要:电影内容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更是其价值认同的具体体现,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主流电影的内容选择相对集中,在内容选择方面的趋同现象较为明显,什么题材较火,就一直拍摄该题材,直到观众出现审美疲劳为止。如何通过主流电影的内容选择带动观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如何通过主流电影的不断创新潜移默化地促使观众对于主流价值观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围绕近年来拍摄的主流电影展开分析,从主流电影的时代语境阐述其特征和发展历程,通过对主流电影内容题材选择的研究,剖析主流电影实现家国、民族和身份认同的途径,对当前主流电影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不足之处,提出提升我国主流电影内容选择和价值认同的建议。

关键词:主流电影;内容选择;价值认同;审美疲劳;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碼: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8-0254-03

电影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和艺术形式,是大众娱乐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人们把主旋律电影定义为主流电影,但是当前我国的主流电影不仅包含了主旋律电影的特征,还汲取了商业和艺术电影的精华。它的内容体现了主流文化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符合时代的主旋律。当前,我国主流电影以《集结号》《战狼》等为代表,让主流电影获得了更多的价值认同。与前些年相比,主流电影价值认同扩大,带来内容选择与创作形式的升级,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保留主流精神的同时,展现了主流价值观与情感的魅力[1]。

一、我国主流电影的特征和发展历程

我国的主流电影一般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创作的意图符合当前主流价值观,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构建正能量的国家形象进行引导;二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电影兼具娱乐和商业属性,运用商业化的运作手段,达到电影广泛传播的目的;三是艺术内核,主流电影的艺术内核要有新颖的框架结构,善于打破成规,通过多元化、个性化的表现手法,让艺术内核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表现形式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随着《战狼》系列、《红海行动》等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获得双丰收,我国主流电影的特征朝着意识、商业和艺术三个方面均衡、融合的方向发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优质内容输出的重要贡献者[2]。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主流电影经历了三次较大的跨越,直至今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我国主流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是以《建党大业》《建国大业》《建军大业》组成的主旋律电影三部曲,这次转型不再采用大量叙事手法,而是通过明星的影响力,将故事情节碎片化,吸引观众的目光。第二个高潮是《红海行动》《战狼》系列等以祖国强大为背景,展现中国军人魅力,多个维度表现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作品,这些主流电影不仅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激情,更坚定了文化自信。第三个高潮的转型较为明显,人物的塑造和电影的背景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叙事的角度较为微观,由一件历史事件中不起眼的战役或者一些小人物的变化,来展现家国情怀。经过三次革命性的发展,当前我国主流电影的内容选择特征更为多元化、人物形象细腻、视听语言精美、电影结构清晰并且融入了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二、当前我国主流电影的内容选择

纵观近年来的主流电影,在内容选择上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既有爱国主义、塑造英雄人物的电影,也有通过小人物、小事件展现主流价值观的作品。内容选择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是均能找到与观众的共情点,让主流意识形态在电影中得到表达,使得核心价值观通过娱乐化方式广泛传播。当前,我国主流电影的内容选择一般可划分为三大类型,包括历史事件题材、革命实践题材和海外行动题材。

(一)历史事件题材

近年来,随着“我和我的”系列电影热播,出现了以多个历史重大事件为内容题材的电影。这些电影放弃了宏大的场面,而是选取一些历史重大事件中小人物的生活学习作为主要内容,通过电影向观众渗透主流意识,激发观众的家国情怀。《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映,通过七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小人物,体现普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也通过普通人的视角传播七大历史事件。这与之前电影的宏大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提升了观众内心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3]。《我和我的父辈》作为系列电影的完结之作,突出代表性群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传承民族精神的奋斗历程。这些影片的内容不再聚焦于某个时期的英雄人物,而是运用小人物来突出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内容的选择小而细,仿佛就是观众自身的写照,让主流思想的情感共鸣更加真切。

(二)革命实践题材

由于近年来革命的里程碑节点较多,以革命实践为核心内容的主流电影层出不穷。既有《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题材宏大的革命实践影片,也有《革命者》《八佰》《长津湖》等讲述某个具体革命实践场景内容的影片。这种革命实践题材的电影,不需要过多的技法,重在还原历史的真实场景,做到历史事件传播力的最大化,让其具备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革命事件的复现,传递家国共同体的理念。这类题材的电影采用了“微化”的处理方法,其叙事手法兼具写意和纪实,迸发出信仰的力量,为民族提供前进的动力。内容不再采用纯叙事的方法,而是对电影赋予更多的民族情感和记忆,生动诠释民族精神的同时,进一步加深观众的家国认同感。

(三)海外行动题材

过去十年,海外行动题材一直在主流电影中占有重要一席,这是展现我国实力和内涵的一种重要方式。不论是《战狼》系列电影,还是后面的《红海行动》《紧急救援》,无疑都在内容中融入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并通过商业化的编剧共同构成了电影表达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叫好又叫座”的局面。这类题材电影的共同点在于国家意志的展现,实现整个电影生态环境的拓展。通过绘制英雄群的画像,展现团体的力量。海外行动题材电影基本由真实事件改编,让观众感受到扬善除恶的正能量,同时也构建了国际主义精神[4]。通过此类电影能更好地展现我国的格局和责任,让国际友人感受到大国胸襟,让观众深刻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三、当前我国主流电影的价值认同

电影是一种作品艺术视觉形式,主要是通过运动或动态画面表达内容、认知、价值观和情感,是大众娱乐的主要来源。同时,电影一直扮演着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职责,承担了部分教育作用,让优秀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一)民族属性的价值认同

海外行动题材电影都是对中华民族价值认同的典型代表。无论是《战狼》《红海行动》还是《湄公河行动》等都是我国综合实力的体现。这些影片不仅展示了我国精良的武器装备,还展现了中国军人过硬的技战术素质,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的精神。中国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民族属性的价值认同是人的社会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部分网络文化传出一些相悖的声音,作为主流电影必须在价值认同方面进行纠偏,以娱乐化外壳进一步帮助普通群众进行民族属性的记忆,形成持续性的正能量输出。主流的民族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根本,需要不断通过载体刺激、强化,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不仅是对地域的认同,更是对民族文化的認同[5]。

(二)家国情怀的价值认同

中国优秀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了家国情怀,它是一种民族主体对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家国同构、仁爱之情和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价值认同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天下为公等优秀传统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更强调个人心怀天下和重视亲情的自身修养。家国情怀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祖国的统一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例如,《流浪地球》这部影片就是家国情怀价值认同的具体展现,甚至还包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虽然是一部科幻电影,但是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展现丝毫不比其他题材的电影差,让人们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浩瀚的太空中,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中国医生》这部电影也是家国情怀价值认同的具体表现,充分体现了医生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利他主义精神。

(三)集体身份的价值认同

集体身份的认同是集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包含的内容颇为广泛,有对国家的认同、文化的认同,还包括了对集体未来发展的认同。当然,集体身份认同需要在两个不同文化群体或亚群体之间进行选择,会把自我集体文化当作身份认同的标记。细数“我和我的”系列电影,都将小人物作为电影的主角,实现集体身份的价值认同与内化。虽然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和重大事件,但是内容的角度不同,阐述的时代精神不同,同时又都凸显了个体对于集体的作用,让个体身份与集体身份保持高度统一。集体身份的价值认同是个人身份与记忆重塑的过程,其核心还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更深层次的集体主流意识形态。例如,《我和我的祖国》的单元电影《白昼流星》中,迷茫、落魄的一对流浪兄弟在个人身份向集体身份转换的过程中,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洗礼和冲击,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确定了自己的集体身份。在《回归》单元电影中,外交官、升旗手、港警和修表工等看似不同的职业都因为“回归”这个主题找到了集体身份的价值认同,在“回归”这个主题的强大感染下,形成电影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共同身份价值认同[6]。

(四)核心文化的价值认同

核心文化又称为主题文化,是在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文化。核心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主导生活方式,不仅是语言、风俗习惯,更是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核心文化需要不断被社会生活强化,主流电影就是强化的一种方式。我国的核心文化讲求和平、和谐、和好、和美,这些在主流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海外行动题材的电影中,均以世界和平为背景,表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表达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当前,核心文化的价值认同内容不断扩展,需要定期向广大民众传播,这种传播可以是直接、正向的传播,也可以通过反向引导加深观众对正向价值的认识。例如,《流浪地球》虽然讲述了地球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需要移居其他星球的故事,但是从反向让大家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提升观众对于环保理念的认同。

四、当前我国主流电影的内容选择和价值认同存在的不足

从近几年我国主流电影的内容选择来看,存在着趋同性严重的问题,单一题材的电影只要火爆就会一直拍下去,直到观众的认可度变低为止。这就会造成观众视觉审美的疲劳,创意性的缺乏,让观众的观影欲望不足,不利于主流电影的发展。虽然一些电影导演正在尝试新的题材,但是能够立体化展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内容较少,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发掘和探索。另外,影片的主流价值观与价值认同理念通常使用叙事的手法实现,导演的表达意图过于直接,较难让观众感觉意犹未尽。虽然在故事情节、叙事角度和人物形象塑造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变,让观众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实现价值认同,但是由于某些情节设置不合理,部分观众不能很好接收到影片传递的信息,这就需要增强主流电影的自适应性,尽量扩大受众范围,扩大电影传播内容价值认同的覆盖面。

五、提升我国主流电影内容选择和价值认同的建议

在主流电影的内容选择方面,可以多尝试不同题材、不同叙事手法的影片。不仅需要与观众形成意识上的重叠,更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的形式上多下功夫,不能一味以正面形式传递,可以利用反面例子来衬托主流价值观的正确性,进一步与观众形成价值认同。不论是内容选择还是价值认同的方式,均应时刻以创新为电影创作的首要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框架内,积极开展创新,把一些未知的价值认同通过科幻电影、悬疑电影等进行展现,增强电影娱乐性的同时,通过内容选择和展现方式的转变,尽量避免造成观众视觉审美的疲劳。同时,在电影的创作阶段,顾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将内容情节以某个特定方向进行展现,让主流电影表现的价值认同更加通俗易懂,也需要在恰当的地方给予观众想象的空间,让观众自身寻找主流电影的价值。

六、结语

当前,我国主流电影在内容选择上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传播主流价值观,通过多维度民族记忆实现集体身份的认同。在内容选择上,必须及时转化思路,通过更多新题材的尝试,结合人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将主流价值观与个人的发展、梦想绑定在一起,让电影与现实在时空中得到重合,使主流电影的内容和价值认同最终在观众的心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臧悦.“新主流电影”类型化创作特征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2-5.

[2] 肖文红.新主流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现状探微与路径探索[J].电影评介,2021(9):29-34.

[3] 马红莉.英雄形象与民族认同的影像表征研究:以2011年以来新主流电影为例[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35-38.

[4] 高新林,孙铭悦.新时代中国战争题材电影对国家认同的叙事建构[J].四川戏剧,2022(5):103-106.

[5] 韩鹏,孙健环.“价值共识”的制造与流变:公共空间中的中国动画电影[J].四川戏剧,2022(5):91-95.

[6] 张易泽,李菁菁.新主流电影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索:以《中国医生》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6):49-51.

作者简介 李志鹏,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影学。

猜你喜欢
内容选择价值认同寓教于乐
小班幼儿开展区域游戏的探究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
“寓教于乐”理念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班主任管理艺术探析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的内容选择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辩驳与实践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浅析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浅谈阅读教学中内容的选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