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与工程教育认证协同驱动下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探讨

2022-11-09 00:06汤苗苗郝思鹏
大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产教融合

汤苗苗,郝思鹏

(南京工程学院 电力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社会不断进步,科技高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新基建等新名词逐渐出现,新技术和产业革命如雨后春笋般催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趋势,传统学科、专业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等都必然要随之综合改革,持续改进,才能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产教融合与工程教育认证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两个重要抓手,工程类专业应着力于从人才培养中的各个要素入手,通过综合变革,逐步形成既能满足学生个人需求,又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一、相关概念

(一)“产教融合”的背景及内涵解析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产教融合立足产业发展,通过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供给侧的有机融合,将技术与产品、需求与人财、环境与平台等多要素融入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包含设置专业、确立培养目标、编制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等环节,建立产业与高校间的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体系,以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在结构、质量与水平上的契合,从而提高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在以往固有观念中,人们一般认为“产教融合”只对等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建设,事实上地方本科高校因其独特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功能,使得产教融合在其工程类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意识层面上割裂两者的联系会阻碍地方本科高校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误区亟待走出。

(二)“工程教育认证”的缘起与内涵解析

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 个正式成员,该协议是国际上对工程技术人员和本科工程学位资格学历资格互认的权威协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工程教育融入世界工程教育发展。该协议致力于将“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思想渗入人才培养的各个要素中,各要素齐头并进,为“产出”做准备。亦有另外一个称呼:基于产出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国家高度重视,各高校深入研究,将其作为认证人才的标准。2007年教育部成立“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编制具体规范,制定专业认证文件,设立试点单位,组织认证专家培训,从此工程教育认证得以全面展开。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毕业要求为目标,跟踪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目标的发展性,着重体现毕业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可谓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变革。至此,OBE 理念指引下的工程类人才培养需要回答四个问题。“产出什么?”“如何产出?”“如何评价这种产出?”“如何实现产出的持续改进?”工程类人才培养各要素之间的调整要依据动态多变的企业发展需求,在企业使用人才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才能有效实现产出的持续提升。

(三)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特性

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便是“人才培养”,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该问题提出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高校重任在肩。微观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系是因按一定秩序互相作用的各个要素组合而成的整体,各个要素的发展变化都影响着体系本身。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是工程师在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具备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所必须的非专业性能力。人才培养体系直接影响产出人才的水平,该体系是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环境、培养质量评价及改进机制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产教融合和工程教育认证的关系与协同驱动的意义

在地方本科高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产教融合和工程教育认证是两个重要指引点,看似完全独立无关的概念,实质上却高度互联相通,只有两者协同合作才能有效促进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首先,在宗旨上两者高度一致。产教融合关注的是既能符合产业需要,又适应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工程教育认证则立足于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产出的匹配度;其次,在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上两者高度互补。产教融合一般通过把既定资源融入确定培养目标、编制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等各个环节,实现其自身的培养目标。工程教育认证则要求工程类专业通过建立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培养目标。如果说工程教育认证是成品溶液,则产教融合就是催化剂。

在产教融合的复杂演变过程中,高等工程教育的使命应是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产业发展。新工科进程中,新专业不断开设,新课程不断涌现,对工程类人才也有了新的需求,传统工程教育已严重滞后,急需升级改造。对接产业需求和大学生发展需求,执行工程教育认证规范,建立适应度高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严格把控人才培养过程,继而“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工程科技人才,是产教融合和工程专业认证双重指引下的高等工程教育可实现的。

三、产教融合与工程教育认证协同驱动下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策略

(一)产学无缝对接后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确定人才培养需求调研的主题和要点。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审视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用人单位、毕业生代表、同行高校,还有第三方独立机构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充分评价,得出具有可信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作为参考,如麦可思—南京工程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等,以上主体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综合各方意见与建议,深度研究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各个数据项,经过以上步骤得出的调研主题和要点是有价值的。其次,充分具体调研用人需求。采用多元形式进行,包括通过企业走访座谈、有效纸质或网络问卷调查、搜集研究资料等,针对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同行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关于用人方面的需求调查,结合反馈的具体调查点数据,深入研究专业认证标准中规定的工程类专业的系列用人标准,并整合产业企业中人才的需求标准,全面分析与梳理未来的产业人才需求,研究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调查点。最后,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学校工程类学生的生源特点、群体特征,拟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征求意见稿,并邀请校内外同行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征询论证,最终确定培养目标。

(二)产学共商后编制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必须在产学共商后进行,郎加明在《创新的奥秘》中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科学、合理方法的使用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使用两种有效方法:一种是在培养方案编制前,邀请部分企业用人单位人员及往届毕业生,全面综合评价现有培养方案的达成性、课程设置的逻辑性、培养环境的保障度、毕业要求的适用性等;另一种是培养方案编制过程中,认真听取企业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邀请他们深度参与,鉴于他们拥有宝贵的直接经验,就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设计思路进行意见征求或专家论证,和他们开诚布公地共商共谋、交换意见。在培养方案的内涵设计时,采用“培养目标反向确定专业毕业要求”的思路,将课内课程的第一课堂和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凸显课程架构更多维度、交叉、开放的特点,将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工程实践能力、学科交叉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竞争力、国际化适应力等要素融进课程体系,进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可尝试建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工程技术基础、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提升”等四个方面齐头并进的完整课程体系,加强“通识”与“专业”的有机融合,从而支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三)产学互动后保障人才培养过程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明确课程的教学定位和目标是以毕业要求达成所需实施教学为标准;在教学策略与方案实施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中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帮助学生达成学习成果目标。应高度关注行业企业技术与产品发展态势,重视工科专业交叉融合和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渗透、融合和发展,及时做出应对,主动对标找差,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为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奠定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是高等教育的宗旨,在学生专业发展与指导上应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隐性教育”因素的潜移默化作用。可由用人单位、成功毕业生校友、校外导师、学校中层领导担任第二班主任等组成多元互补的专业指导队伍,以树立学生准确的职业认知、广阔的职业视野前提下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为目的,建立校企共建的学生专业发展与指导模式。可从新生进校开始,贯穿大学四年,用人单位可开展企业责任、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的专业讲座,提供见习、实习机会,开设模拟应聘现场等;成功毕业生校友会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成长经历,使在校生更加感同身受,避免走弯路;校外导师主要谈行业发展动态、专业企业需求,技术前沿等;学校中层领导可担任第二班主任,给予学生鼓舞,第二班主任要经常下宿舍、进课堂,谈心交流、指导沟通,对学生有问必答,解决大学生这个特殊年龄人群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困惑。学生专业发展与指导队伍工作的形式多样,包括讲座、座谈、访谈、网络交流等。

(四)产学互补中构建人才培养环境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专业教材中包含工程知识、问题研究、设计方案等技术性指标,高校教师受场的限制,自主编制的教材可能会出现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充分的情况,以OBE 理念为基础,融入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特征,形成产学合作开发的教材,既能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体现新事物应形势而生,“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形态的数字化教材资源走向市场,高校除了使用传统常规的纸质教材外,还可将在线课程网站教材、在线课程资源库等形式作为有效补充,从而形成多样多元的教材形式,丰富学生的求知领域,弥补传统教材的固有滞后性。

在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应用性强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如何平衡学科训练与实践教学,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效提升毕业生的专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是需要不断研究与改进的主题。高校在尊重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可充分考虑工科类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差异性,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如“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评价手段的调节作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依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明晰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梳理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大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改造传统优势特色专业,新建大数据、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建设产业学院,探索新的协同培养模式;启动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筹建,开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试点等,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进而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

(五)产学互知基础上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和专业社会认可度、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度的最重要指标,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学校及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直接反映。可建立校级、学院、专业三级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体系;开发建设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与评估系统,建立了常态化监测机制。在数据采集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新模式,通过专业自主调查评价和依托第三方调查两种方式展开。专业自主调查时针对培养目标达成度、用人单位意见、毕业生竞争力、改进意见等调查点,用人单位采用网络问卷、走访调查、入校座谈等多种形式展开。还可通过第三方调查依托麦可思公司完成,以发放答题邀请访问问卷客户端链接的形式展开,从就业结果与质量、能力素养达成、教学培养过程、学生工作及后勤服务保障等几个方面展开,关注就业率、就业去向、月收入、专业相关度、现状满意度、自主创业情况、升学率、工程类专业大学期间的素养提升、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度、核心课程评价、教学满意度、教学改进需求等为主要调查点,进而提供具体数据反馈,力争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的深度分析,客观反映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综合能力的认可程度,及时分析、反馈相关信息。基于教学状态数据库,构建以外部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以内部专业评估和认证为基础,专业整体水平与单项评估互相支撑的评估体系,从而完善专业设置、建设、评估、调整、预警和退出等自主调控机制,实现专业建设的自主优化提升目标。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产教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刚柔并济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破次元
融椅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