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肿瘤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2022-11-09 03:34于惠博胡佳奇陈欣王立雅郑红刚
中医药导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聚类热点针灸

于惠博,胡佳奇,陈欣,王立雅,郑红刚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据统计,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癌症发病和死亡总数的23.7%和30.2%[1]。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疗法、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虽方法较多但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且目前治疗手段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常会使患者无法耐受而被迫终止治疗[2],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针灸疗法在缓解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不良反应及治疗肿瘤相关症状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3]。但针灸治疗肿瘤领域研究内容丰富,各文献联系复杂,研究者难以在海量的内容中紧跟前沿热点,亟须对该领域文献进行归纳分析。CiteSpace软件是由陈超美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能够将海量的数据信息转化成可视化图谱,方便了解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4]。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来国内外针灸治疗肿瘤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直观展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WoS)为数据来源。

1.2 文献检索(1)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字段为主题和篇关摘,主题词为针灸和肿瘤。检索策略:(主题词=针灸OR针刺OR手针OR电针OR芒针OR头针OR火针OR掀针OR埋针OR皮内针OR腕踝针OR耳针OR温针)AND(主题词=肿瘤OR肉瘤OR癌)OR(篇关摘=针灸OR针刺OR手针OR电针OR芒针OR头针OR火针OR掀针OR埋针OR皮内针OR腕踝针OR耳针OR温针)AND(篇关摘=肿瘤OR肉瘤OR癌)NOT(主题词=肿瘤坏死因子)NOT(篇关摘=肿瘤坏死因子)。(2)万方数据库。检索字段为主题,主题词为针灸和肿瘤。检索策略如下,主题:(针灸OR电针OR手针OR芒针OR火针OR头针OR掀针OR皮内针OR埋针OR腕踝针OR温针OR耳针)AND主题:(肿瘤OR肉瘤OR癌)NOT主题:(肿瘤坏死因子-α)NOT题名或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NOT主题:(肿瘤坏死因子)NOT题名或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3)维普数据库。检索字段为题名或关键词,学科限定为医药卫生,检索策略(M=针灸OR电针OR手针OR芒针OR火针OR头针OR掀针OR皮内针OR埋针OR腕踝针OR温针OR耳针)AND(M=肿瘤OR肉瘤OR癌)NOT(M=肿瘤坏死因子-α)NOT(M=肿瘤坏死因子-α)NOT(M=肿瘤坏死因子)NOT(M=肿瘤坏死因子)。(4)WoS数据库。检索字段为主题,主题词为Acupuncture和cancer,检索策略为(主题=“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OR“acupuncture”OR“warm acupuncture”OR“electroacupuncture”OR“auricular needle”OR“auricular acupuncture”OR “ear acupuncture”)AND(主题=“Neoplasm”OR“carcinoma”OR“cancer”OR“sarcoma”OR“tumour”OR“tumor”)NOT(主题=“tumor necrosis factor”)AND(文献类型=Article OR Review)AND(语种=English)。

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0年11月。中文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英文文献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经人工分析文献内容,排除不相关文献、会议通知、征稿通知、重复的文献,最终纳入中文文献1 742篇,英文文献1 148篇。

1.3 研究方法 将筛选后的文献导入CiteSpace (V5.8.R2)软件中,进行参数设置,时间分区选择2000—2020年,时间切片选择1,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的阈值选择,Top N:50,Top N%:10.0%,剪切方式为Pathfinder。对关键词和机构的同义词合并,聚类方法选择Likelihood Ratio(LLR)法。分别绘制中英文文献的作者合作图谱、机构合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等。图谱中节点大小反映该内容出现频次高低,各个节点之间有不同粗细和颜色的线连接,线条越粗、颜色越深则表明联系程度越大[5],以此直观分析针灸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 结果

2.1 文献发文趋势 中文文献在2000—2005年发文量略有下降,而2005—2020年增长迅速。发文量最高为2020年219篇,最低为2005年25篇。英文文献在2000—2003年未检索到相关文献,在2004—2020年一直呈增长状态。发文量最高为2020年132篇,发文量最低为2004年15篇。中文文献共1 742篇,英文文献共1 148篇,中英文年度发文趋势大体一致,中文发文量增速较英文更快,总体均呈增长趋势。(见图1)

图1 年度发文量趋势图

2.2 作者可视化 中文文献作者共739个,英文文献作者共564个。英文作者间合作强度高于中文作者。中文文献中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梁宜,发文11篇,且分别形成以梁宜、黄金昶、丁庆刚、芦殿荣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团队内部合作强度较大,各团队间的合作较弱。英文文献中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JUN J MAO,发文36篇,且分别形成以JUN J MAO、ERAN BENARYE、LORENZO COHEN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团队内部合作强度较大,各大型团队间合作强度较大。(见图2、表1)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表1 发文量前10 的作者

2.3 机构可视化 中文文献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显示发文机构共505个,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天津中医药大学(33篇)。中文发文量较多的机构均为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无基层医院。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合作密切,而其他机构间合作很少。英文文献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显示发文机构共计435个,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Mem Sloan Kettering Canc Ctr(50篇)。英文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为癌症研究中心及大学,无基层医院。其中英文文献各机构间合作较为紧密,只有少数机构相对独立,如Technion Israel Inst Technol。(见图3、表2)

表2 发文量前10 的机构

图3 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2.4 关键词可视化

2.4.1 关键词共现 同义词合并后的中文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针刺”出现频数最高,共322次,中心性也最高,为0.43。其中“针灸”“针刺”“肿瘤”“电针”“癌性疼痛”“临床研究”“化疗”中心性均超过0.1。说明中文文献围绕上述关键词对本领域展开研究。中文文献中针刺、针灸、化疗、电针等治疗方法研究最多,对癌性疼痛、尿潴留等临床症状研究较多。同义词合并后的英文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acupuncture”出现频数最高,共637次,关键词“quality of life”“pain”的中心性均为0.1。英文文献对针刺、电针、化疗等治疗方法目前研究最多,对疼痛、抑郁等临床症状关注最多。目前英文文献使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观察等研究方法最多。(见图4、表3~4)

表3 频数及中心性前10 的中文文献关键词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4 频数及中心性前10 的英文文献关键词

2.4.2 关键词聚类 关键词聚类图谱中每个色块代表一个聚类,反映针灸治疗肿瘤的热点主题。中文文献关键词聚类结果S=0.850 4,Q=0.689 9;英文文献关键词聚类结果S=0.746 3,Q=0.465 8。两者聚类效果均较好,结果可信。(见图5)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13个中文文献关键词聚类可分为4类,其中聚类#0、#1、#2、#3、#8为实验研究和机制研究,包含“针灸”“电针”“荷瘤小鼠”“腕踝针”“镇痛”“紫杉醇”“吗啡耐受”“大鼠”“免疫”等关键词;聚类#4、#5、#7、#10、#12为疾病领域研究,包含“疼痛”“抑郁”“骨髓抑制”“不良反应”“便秘”“尿潴留”“宫颈癌”“呃逆”“乳腺癌”“乳腺增生”等关键词;聚类#9、#11为治疗化学治疗药物毒副反应研究,包含“恶心”“呕吐”“胃肠功能紊乱”“穴位贴敷”“白细胞减少症”等关键词;聚类#6为穴位,包含“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关键词。(见表5)

表5 中文文献关键词聚类明细表

9个英文文献关键词聚类可分为4类,其中聚类#0、#7为系统综述,包含“cam(补充替代医学)”“systematic review(系统综述)”“meta-analysis(元分析)”“cancer-related fatigue(癌因性疲乏)”“fire needle(火针)”等关键词;聚类#1、#3、#4、#8为疾病领域研究,包含“menopause(更年期)”“hot flushes(潮热)”“anorexia(厌食)”“xerostomia(口干燥症)”“head and neck cancer(头颈癌)”“palliative care(姑息治疗)”“fatigue(疲乏)”“vasomotor symptom(血管舒缩症状)”“quality of life(生活质量)”等关键词;聚类#2、#5为治疗化学治疗药物毒副反应研究,包含“electroacupuncture(电针)”“nausea(恶心)”“vomiting(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化学治疗致周围神经病变)”等关键词;聚类#6为实验研究及机制研究,包含“caspase(半胱天冬酶)”“bee venom(蜂毒)”“apotosis(凋亡)”“rat model(大鼠模型)”“mcf7 cells(mcf7细胞)”等关键词。(见表6)

表6 英文文献关键词聚类明细表

2.4.3 关键词突现 中文文献共生成20个突现词,整体热点转移比较明显。突现强度最高的为“尿潴留”,突现时间为2010—2012年。中文突现词分为以下4类,各类突现词均按时间顺序列出。(1)实验研究:“细胞凋亡”“大鼠”;(2)治疗方法:“电针疗法”“水针”“耳穴贴压”“穴位注射”“紫杉醇”“火针”“穴位贴敷”;(3)肿瘤相关症状:“呃逆”“恶心”“尿潴留”“镇痛”“抑郁”;(4)其他:“足三里”“研究进展”“综述”。

英文文献共生成22个突现词,热点转移较为平缓,相比于中文文献不明显。突现强度最高的为“stimulation(刺激)”,突现时间为2007—2011年。除去无参考价值的词汇后,英文突现词分为以下5类,各类突现词均按时间顺序列出。(1)实验研究:“rat(大鼠)”;(2)治疗方法:“auricular acupuncture(耳穴)”;(3)肿瘤类型:“prostate cancer(前列腺癌)”;(4)肿瘤相关症状:“vasomotor symptom(血管舒缩症状)”“nausea(恶心)”“flashe(潮热)”“menopausal symptom(绝经综合征)”“radiation induced xerostomia(放射性口干燥症)”;(5)其他:“postmenopausal women(绝经后妇女)”“menopause(更年期)”“meta analysis(元分析)”。(见图6)

图6 关键词突现词图

2.4.4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可进一步探究各聚类发展时间跨度与研究进度间的关系。关键词首先出现的区域,提示本研究首次出现的时间,节点大小反映了其出现的频数,节点的多少可以反映研究形势趋冷还是趋热。各节点连线可反映出每个聚类的研究进展。如中文文献关键词聚类#0“针灸”首次出现在2000年,时间跨度从2000年至今,研究形势逐渐趋热。英文文献关键词聚类#0“cam”(补充和替代医学)首次出现在2004年,时间跨度从2004年至今,研究形势逐渐趋冷。(见图7)

图7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2.5 共被引分析 英文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得到810个节点,3 784条连线,密度为0.011 5。每一节点代表一篇文献,节点圆圈直径越大代表文献共被引频次越高,红色圆圈直径越大代表该文献共被引频次增长越快,文献之间连线代表存在共被引关系。(见图8)

图8 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

表7、表8分别显示了被引频次及中心性排名前5的共被引文献。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是GARCIA M K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44.544)上的针灸在癌症护理中的系统综述,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41篇。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化学治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具有确切疗效,但对于其他症状的疗效尚未明确。被引频次第2的文献为MOLASSISTIS A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的针灸对于乳腺癌患者癌症相关疲劳的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302例患者。结果显示针灸可以缓解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提高生活质量。中心性最高的文献是ALIMI D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的针灸对癌痛影响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共纳入90例患者。结果显示针灸治疗癌痛有明显疗效。中心性排名第2的文献是DENG G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的针灸治疗乳腺癌潮热的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72例患者。结果显示针灸后乳腺癌患者潮热频率降低,但是与假针灸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7 共被引频次前5 的被引文献

表8 共被引中心性前5 的被引文献

3 讨论

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数1 929万例,新发死亡病例数995万例,表明癌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目前肿瘤的治疗虽然在多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但癌症患者仍要长期承受疾病本身及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而造成的痛苦。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其缓解肿瘤相关症状的优势越来越被国际认可。从最早1999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布“针灸治疗术后或化学治疗后恶心呕吐有一定优势”[6],到2016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发布《会议共识:针灸的科学机制、临床研究证据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7],再到2019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癌症综合信息库(NCI’s PDQ)发布临床证据摘要显示,针灸可治疗癌症患者出现的诸多症状[8]。针灸治疗肿瘤的研究在国际国内影响力日益增大,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故本研究可视化分析中外近20年针灸治疗肿瘤的相关研究,探讨目前本领域研究现状及热点。

3.1 研究现状 近20年来针灸治疗肿瘤领域发文量呈持续上升趋势,且近10年来增速较快。国内外该领域形成了以多人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各团队负责人从不同角度在本领域开展研究,各有所长。其中梁宜团队在电针对大鼠骨癌痛的镇痛效应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发现电针抗癌性疼痛机制可能与提高大鼠蓝斑核μ阿片受体阳性细胞表达[9],促进μ阿片受体内吞[10],下调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组蛋白乙酰化酶1,以及上调μ阿片受体蛋白表达等有关[11]。黄金昶团队强调治疗方法的多元化,该团队在治疗肿瘤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恶性腹腔积液、食欲减退、放疗性口干燥症等方面临床经验较丰富[12-14]。JUN J MAO团队主要在针刺治疗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周围神经病变、癌性疼痛、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15-17]。ERAN BENARYE团队主要通过为患者量身定制的补充/综合医学(CIM)方案来缓解癌症患者疲乏、抑郁、胃肠道症状,并在改善癌症生命质量等方面开展了较多研究[18-21]。中文文献、英文文献各团队内的合作均较为密切,但英文文献中团队间的合作强度大于中文文献。

发文机构分析显示,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以及癌症研究中心是研究针灸治疗肿瘤的主要机构,基层医院与其他机构贡献度较低,表明科研平台和团队的科研能力对科研成果产出有重要影响[22]。中文文献发文机构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合作密切,其他机构间的合作较少。英文文献高发文量机构间合作十分密切,不仅有相同地区机构间的合作,也有跨地区跨国家的合作,合作强度高于中文文献发文机构。中文文献不同团队与机构间应多进行学术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本领域的研究进展,使本领域研究更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及聚类结果分析显示,目前中文文献实验和机制研究主要围绕电针抗吗啡耐受的机制[6,23-25],针刺对肿瘤化学治疗“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26],以及腕踝针的镇痛机制等展开[27];疾病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针灸及针灸联合其他疗法治疗食管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宫颈癌术后尿潴留,以及放射治疗导致的口干燥症等方面;文献类型包含临床观察、理论探讨及经验总结;治疗化学治疗药物毒副反应方面,研究者主要在针灸治疗化学治疗致胃肠功能紊乱,以及免疫功能下降方面开展了大量临床试验及机制研究[28-31]。我国学者在探究针灸治疗肿瘤领域上不断发展和总结,主要总结了针灸治疗恶性肿瘤化学治疗毒副反应,以及针灸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缓解癌痛的研究进展。发展与总结相结合,有利于学者后续研究的开展。

英文文献系统综述主要围绕癌因性疲乏[32]、乳腺癌相关症状[33]、免疫功能[34]、化学治疗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35]等展开;疾病领域研究主要围绕针灸对乳腺癌患者更年期症状影响的临床试验和系统综述[36],针灸减少头颈癌放化疗后口干燥症、味觉异常等副反应的临床研究[37-38],以及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39]的临床研究等展开;治疗化学治疗药物毒副反应方面的研究主要为针刺治疗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的临床试验[40],以及电针治疗化学治疗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试验[41];实验研究及机制研究主要围绕蜂毒诱导癌细胞凋亡[42],以及电针减轻癌痛大鼠模型疼痛的机制研究展开[43]。

3.2 研究热点 中文文献突现词及时间线图分析显示,治疗方法研究热点在2001—2010年为电针疗法与水针治疗,2007—2012年热点为耳穴贴压的应用,2012—2015年热点为穴位注射,2014—2015年热点为针灸联合化学治疗药物治疗肿瘤,2016—2020年火针、穴位贴敷等治疗方法成为新热点研究。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针灸多种治疗方法在肿瘤领域中应用广泛,前景广阔。穴位研究热点仅发现“足三里”出现在2006—2014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胃的下合穴,不仅在胃肠疾病中应用广泛,也是一个补虚要穴。足三里穴位注射或电针治疗化学治疗后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临床研究较多。临床研究热点在2003—2012年为呃逆,关注点最初为针灸治疗食管癌致呃逆,然后转变为胃癌术后呃逆,最后为化学治疗后呃逆。2009—2013年热点研究为恶心及尿潴留,期间研究者对针灸治疗化学治疗导致的恶心及宫颈癌术后尿潴留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2018—2020热点为镇痛、抑郁,近年来研究者围绕针灸缓解癌痛及针灸治疗肿瘤相关抑郁展开了大量研究。从整个临床研究热点转移趋势来看,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针灸治疗肿瘤相关症状研究热点从临床体征转移到了患者的主观感受。实验研究热点中“针灸提高免疫功能”贯穿始终,早期研究者通过测定免疫细胞反映免疫功能,逐渐到近几年通过测定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来反映免疫功能。研究层次从细胞到分子水平逐渐深入。2005—2006年细胞凋亡为热点研究。2018—2020年针灸治疗癌性疼痛及肿瘤相关抑郁的机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英文文献突现词及时间线图分析显示,肿瘤类型研究热点在2004—2011年为前列腺癌,2011—2016年为乳腺癌,研究者主要针对潮热、芳香化酶抑制剂致关节疼痛展开研究。肿瘤相关症状的临床研究为英文文献的主体,研究热点在2004—2011年为潮热、恶心,2010—2014年为口干燥症,2010—2016年乳腺癌更年期症状为热点研究。实验研究热点中“针灸缓解癌痛”机制研究贯穿始终。此外2004—2012年针灸提高免疫功能为热点研究,2013—2018年研究热点较多,主要为针灸缓解肿瘤相关抑郁、焦虑的机制,针灸缓解化学治疗药物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以及针灸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2019—2020年研究热点为针灸缓解化疗药物致消化不良和腹泻,以及针灸改善肠道微生物的机制等。

3.3 本领域研究中英文文献的异同点 中文文献、英文文献发文量均为增长趋势。不同的是中文文献发文量在2000—2005年略有下降,但在2013年后增长迅速,超过了英文发文量。说明该研究在国内外均为热点研究,且国内学者2013年后对本领域的关注度更高。

中文文献、英文文献均形成了以作者、机构为核心的团体,团体内部合作较多。不同的是,中文文献中作者间及机构间合作较少,英文文献中作者间及机构间合作均较多,说明国外学术交流普遍,国内不同团队间的学术交流需要加强。

在研究热点方面,中文文献、英文文献均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方面出现了大量研究热点。在肿瘤类型方面,中文文献主要侧重于宫颈肿瘤和肺癌的研究,而英文文献主要为乳腺癌的研究。中文文献、英文文献在临床症状研究方向有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出现了大量针灸治疗化学治疗药物的毒副反应的临床研究,同时在宫颈癌术后尿潴留、放疗后口干燥症、恶心呕吐、肿瘤相关抑郁、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癌因性疲乏等方面,中文文献、英文文献均存在大量临床研究。除此之外英文文献有大量针灸治疗乳腺癌患者潮热、血管舒缩症状、绝经后症状的临床研究。这在国内相对少见,国内学者可结合国际该部分研究现状,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中文文献、英文文献在实验研究热点方面一致性较好,两者研究热点均为针灸缓解癌性疼痛、诱导细胞凋亡、提高免疫功能。不同的是中文文献有较多针刺影响骨髓造血功能机制的研究,而英文文献近些年有大量针灸缓解腹泻及影响肠道微生物变化机制的研究。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利用科学图谱的方式分析了针灸治疗肿瘤领域研究现状及进展。因受CiteSpace软件限制,本研究只对英文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结果表明,共被引频次及中心性排名前5的研究均为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本领域今后的临床研究可以借鉴这几项研究的设计方法,通过严谨的试验设计得出高质量的结论,为针灸治疗肿瘤提供高等级循证依据。

综上所述,针灸因其综合调节、多靶点、整体调节的特点,在肿瘤治疗中有独特优势。针灸治疗肿瘤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与良好的发展前景。今后研究者可建立合理、标准化的临床实践及流程,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证据信度,继续推动针灸肿瘤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聚类热点针灸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数据降维与聚类的车联网数据分析应用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成绩预测
针灸
4月高考热点关注
基于密度的自适应搜索增量聚类法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