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2022-11-09 03:34陶紫晶独思静张格知曹增魏玮
中医药导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反流食管聚类

陶紫晶,独思静,张格知,曹增,魏玮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流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1],主要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和Barrett食管(BE)3种临床类型。其发病原因多样,根据其主要症状、病位、病因病机,本病属中医学中“吐酸”“食管瘅”范畴。目前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相结合,在缓解患者症状、改善其精神心理状态方面具有优势。本研究利用可视化方法对1988—2021年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文期刊文献进行总结探讨,旨在展现此领域的研究发展变化、各个研究时期的主要研究热点及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disc)中进行高级检索。制定主题词或关键词检索策略:(“中医”OR“中医药”OR“中医药治疗”OR“中医药疗法”)AND(“胃食管反流病”OR“GERD”OR“反流性食管炎”OR“吐酸”);数据最后更新时间为2021年11月;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 205篇,其中CNKI数据库1 789篇,维普数据库843篇,万方数据库1 519篇,CBMdisc数据库文献1 054篇。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符合当前主题检索的中文期刊论文。(2)排除标准:与当前主题不符的论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

1.3 数据处理及转化 筛选后共得到4 134篇文献,其中CNKI数据库1 678篇,维普数据库819篇,万方数据库788篇,CBMdisc数据库849篇。将4 134篇文献数据导入Note Express3.0.5.9054,经过多次查重后,逐一对题录信息进行完善,包括缺项补充、删除重复表述,由两位研究人员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筛选,最终得到文献2 110篇。将文献导出为Refwork格式[2-3],再次修改并确认机构、关键词、作者等关键信息的完整性,然后进行下一步转化。

1.4 数据分析 使用CiteSpace 5.7.R4软件对上述检索文献数据进行分析[4-5],以1988—2021年中每1年作为1个时间切片。依次选取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节点分别生成相对应的图谱。当作者、关键词作为数据分析节点类型时,阈值选择TOP N等于20,机构Top N为30,机构分析不进行裁剪,作者分析进行Pathfinder裁剪。关键词分析采 用Pathfinder 法、Pruning sliced networks法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s法[6-7]。

2 结果

2.1 文献数量趋势分析 近30年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根据时间轴细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88—1999年)发文量较少,年发文量多不超过10篇,表明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领域研究者较少且正处于探索期。第二阶段为2000—2015年,与上一阶段比较,2000—2015年此领域度过了前期的探索期,发文量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此领域发文量相较2000年增长4倍,表明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这一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展研究工作,也侧面印证了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尚佳。第三阶段为2016年至今,除2021年外,近5年此领域发文数量稳定在较高水平,均保持年发文量150篇以上,目前以2018年发文数量最高(173篇),反映了胃食管反流病在中医药领域仍然属于热门的研究话题。(见图1)

图1 文献数量趋势图

2.2 作者分析 作者共现分析可以直观呈现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领域研究者的互相合作情况。作者共现图谱包含1 534个网络节点,2 063条合作连线,Density=0.001 8,说明合作网络纳入作者数1 534名,作者间合作连线数量共有2 063个,其网络密度为0.001 8。作者合作共现网络(见图2)设置显示发文量≥5的作者,共有63位,占全部作者的4.11%。发文量前6位的作者见表1。其中朱生樑、谢胜、袁红霞在此领域的发文量最多,分别为48篇、31篇、20篇。图2显示,在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中,以朱生樑、谢胜、唐旭东为核心的团队合作网络较集中,团队数量较多且研究关系紧密。其中朱生樑团队研究表明疏肝和胃方可明显改善非糜烂性食管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并能提高有效率[8-9];疏肝和胃方可降低大鼠脑、脊髓背角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及c-Fos蛋白表达,降低大鼠食管内脏高敏感性[10-11]。唐旭东团队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机在于胃失和降[12],不降反逆,在治疗上以“通降法”为核心;此外该团队亦从气机升降、治中焦如衡、脾虚等多方面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13-15]。谢胜团队主要研究通过背俞指针疗法(对患者双侧胃俞、脾俞、胆俞及肝俞进行点、按、揉的手法操作而治疗疾病),改善食管括约肌压力、减少胃酸反流、增强胃电图胃主频率、减少胃电图胃电紊乱系数,并提出了任督二脉交会失衡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经络病机[16-19]。然而所有作者中心性均<0.1,结合其网络密度,说明虽然图中结果显示朱生樑、谢胜、唐旭东相较于国内其他作者合作较为集中,但是仍反映此领域国内作者团队合作较为分散,彼此之间合作不密切。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图

表1 发文量前6 的作者

2.3 机构分析 机构共现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研究机构间相互合作情况。机构合作图谱包含1 578个网络节点,744条合作连线,Density=0.000 6,说明机构合作网络纳入机构数1 578个,机构间合作连线数量共有744个,网络密度为0.000 6。机构合作共现网络(见图3)显示,发文量≥10的机构共有33个,占纳入机构总数的2.09%。发文量前10的机构见表2,发文量较多的机构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等,其发文数量依次为89篇、62篇、50篇、49篇、29篇。图3显示,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核心机构,其中大学与其附属医院合作较为紧密,但各机构中心性均<0.1,结合其网络密度,尽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比其他机构合作密切,但总体上国内机构团队较为分散,合作关系疏散且多以地域划分,跨地域合作较少见。

图3 机构合作网络共现图

表2 发文量前10 的机构

2.4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分析便于了解相关领域研究热点及其动态变化。运行软件得出635个关键词节点,合并相似关键词后,结果共得出606个关键词节点,1 124条关键词之间的连线,网络密度为0.006 1。表明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对不集中,所涉及的范围较广[20],所涉及的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胃食管反流性咳嗽、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等;文献类型包括综述、Meta分析、名医经验、数据挖掘等;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刺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涉及方剂包括左金丸、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四逆散、半夏厚朴汤等。

中介中心性和共现频数前10的关键词见表3。具有较高中介中心性值的节点更可能识别边界跨越潜力,也许能带来变革性的发现[21]。故筛选中介中心值≥0.1的核心关键词,共有25个,核心的关键词依次为“食管炎”“中医药疗法”“痰气交阻”“肝胃郁热”等。由于筛选出的文献均与关键词“食管炎”和“中医药疗法”相关,故两者的中介中心性较高。而关键词的共现频数更能体现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高频关键词(频数>10)31个,主要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药疗法”“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等。

表3 中介中心性和共现频数前10 的关键词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与“中医药疗法”共现频数与中介中心值均较高,因为筛选出的文献均与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和“中医药疗法”相关,且两者均为该领域的主题词,故两者的共现频数与中介中心性较高,也反映了此次纳入文献的相关性较好。共现频数分析显示该领域研究热点大多围绕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展开,但也有不少研究者更侧重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的某一类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研究类型主要为临床疗效研究与综述类研究,也有不少研究者选择名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介绍。而中介中心性的结果表明了新的观点,胃食管反流病研究不再拘于传统,更多研究者对中医证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痰气交阻”“肝胃郁热”“肝胃不和”等;亦有研究者关注了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

2.4.1 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软件中的算法将文献的数据按照其相似程度进行归类的方法称为聚类分析[22]。关键词聚类结合时间线图可更直观地呈现此领域的研究热点变化。利用软件对所纳入的606个关键词进行对数似然率(LLR)聚类标记,共有21个聚类结果,选取最大的12个聚类进行展示。(见图4)Modularity Q 值=0.384 5,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S 值=0.961 9。Q值>0.3,表示聚类结构显著;S值>0.7,表示聚类结果有意义,可令人信服[23]。关键词聚类结果显示,聚类标签越小,表示聚类中所含相似关键词节点越多。聚类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较为广泛,包含疾病类型、研究类型、中西医疗效对比等。各个聚类的轮廓值均>0.9,表明其内部关键词节点同质性较高。而且各个聚类中关键词的平均时间较为集中,体现了每个聚类板块发展的均匀性和可持续性。(见表4)

图4 关键词聚类及共现图

表4 关键词聚类信息

2.4.2 关键词突现分析 应用软件频率突增算法检测出在某一时段内词频变化率高的关键词[24],可体现某个关键词的变化情况,能一定程度预示此领域将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突现图得到该领域突现关键词20个。突现时间持续>5年的关键词为“食管炎”“复方中药治疗应用”“治疗应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名医经验”,表明以上研究方向长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从开始突现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关键词有“名医经验”“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针灸”“雷贝拉唑”“旋覆代赭汤”“数据挖掘”,说明以上关键词处于目前相对活跃的状态,有可能是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见图5)

图5 关键词突现图

2.4.3 关键词时间线图 利用软件以每1年作为1个时区,将所纳入606个关键词结合发表时间和聚类得出近30年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关键词时间线图,选取共现频数>5的关键词进行标注。关键词时间线图显示了每个关键词在纳入时间范围内首次出现的时间,以及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热点随时间流向的发展变化。(见图6)结合图5信息分析,聚类#2、#5、#6的关键词时间线跨度最长,尤其以聚类#2最为显著,此聚类下包含的关键词节点共有41个,从1988年持续至今,关键词依次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降逆汤”“奥美拉唑”“随机平行对照研究”“胃肠激素”“焦虑”等。30年来此聚类模块下,研究热点从中医证型、中医药疗效过渡至与质子泵抑制剂联合用药和随机对照试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些年研究热点为胃食管反流病与胃肠激素改变和患者焦虑状态的相关性。时间线图显示了每个聚类近几年最新的关键词节点,亦可以反映当下最新的研究热点,与突现词结合分析,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数据挖掘最有可能是此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

图6 关键词时间线图

3 讨论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GERD的手段主要为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以促进食管黏膜愈合,以及应用胃肠动力药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但两者均有各自的局限性。而我国人口基数大,饮食习惯复杂,且GERD发病率逐年升高[25]。部分患者接受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疗效并不显著。GERD患者在质子泵抑制剂(2次/d)治疗8周后食管黏膜损伤未愈合和(或)反流症状未明显改善称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GERD)。目前中医药作为一种通过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本研究利用可视化软件对1988—2021年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中文期刊文献进行分析探讨,从发文量趋势、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等角度阐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本研究纳入期刊文献2 110篇,时间跨度为1988—2021年。30年来中医药领域胃食管反流病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GERD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在我国中老年人发病居多[26]。而且GERD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7]。目前中医诊疗GERD存在优势,尤其在改善精神心理状态,以及缓解烧心、反酸、吞咽困难、胸痛等难治症状等方面有较好疗效,所以整体研究呈上升趋势。

本研究纳入文献涉及作者1 534名,研究机构1 578个。作者、机构分析的中心性与网络密度均较低,仅少数作者团队与机构较集中,少数团队成员数量较多且研究关系紧密;而多数作者团队及机构则较为分散,彼此之间合作较少。除此之外高发文量的机构集中在医学院校,且与其附属医院合作紧密。然而不同地区的机构合作、不同研究单位的研究者合作均较少。科研人员应开展跨单位、跨地域、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并积极展开国际化合作。

文献关键词聚类、突现、时间线图可视化分析可直观呈现该领域30年来的研究发展变化过程,各个时期相应的主要研究热点及近年该领域研究前沿。研究共得出关键词606个,其中核心关键词25个,高频关键词31个,并展示了前12个聚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数据挖掘”等关键词最有可能成为此领域的研究前沿。在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方面,发病机制可能与持续的弱酸或非酸性反流、食管高敏感性、其他疾病引起的非胃食管反流,或不充分的胃酸分泌抑制等有关[27]。目前西医治疗RGERD手段有限且效果不理想。中医诊疗RGERD存在优势且治疗手段多样,主要治疗手段有中医古方、自拟验方、针刺、穴位埋线、中西医结合、调摄养生等方法。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抗炎、抗氧化、改善胃肠动力、调节精神心理等因素有关[28-42]。在数据挖掘方面,研究[43]表明现代医家临床治疗本病大多选用四逆散、四君子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作为基础方,适当配合左金丸、乌贝散为辅。其中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多以“疏肝和胃、补益脾胃”为主要治法,使用频率最高的单味药为柴胡、白芍、半夏,高频对药及三味药主要为甘草-柴胡、白芍-陈皮-柴胡、甘草-香附-柴胡[44]。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治则以调和寒热、降逆化痰、清泻肝火、补益脾胃为主,处方分别以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左金丸、六君子汤为基础,结合疏肝、止咳、制酸药物进行化裁[45]。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前景良好,所在领域涉及较广,“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数据挖掘”等是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所纳入文献的数据库不支持软件内共被引分析,无法直观显示该领域下的核心文献,故本研究根据关键词热点与前沿结合核心作者的研究方向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延伸检索并在讨论部分进行详细论述。

猜你喜欢
反流食管聚类
基于数据降维与聚类的车联网数据分析应用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成绩预测
有种胃病,用药治不好
胃食管反流易误诊
轻度二尖瓣反流是怎么回事(下)
基于密度的自适应搜索增量聚类法
巴雷特食管该怎样治疗
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内pH和食管动力学的差异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