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治疗“真布病”(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2022-11-09 03:34格知加尼玛次仁
中医药导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热性寒性疗法

格知加,尼玛次仁

(1.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2.尖扎县藏医院,青海 尖扎 811299)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侵袭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1],以对称性肘、膝、踝等多关节肿痛为首发表现,因关节滑膜炎症和血管翳而导致关节软骨和骨侵蚀,出现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2]。RA的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类固醇激素、生物制剂、抗类风湿药物等,临床上联合使用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长期服用可能导致骨皮质变薄、骨髓抑制等[3]副作用,均不宜长期服用。根据其临床表现,藏医学将其归类于“真布病”范畴[4]。“真布病”是因饮食起居不适,导致三因(隆、赤巴、培根)紊乱,进而导致黄水过盛,黄水瘀积于关节导致的一种疾病,此外,疫热、劳累、宁尼(意为白天嗜睡)等亦可引起“真布病”,临床症状主要有关节疼痛和肿胀、变形、僵硬等[5]。藏医学在多年的摸索中制定了系统的诊疗方案,并有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有效性显著等优势,能解除患者痛苦,增强患者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命质量[6]。笔者对“真布病”的病因机制、诊断分型、治则治法和特色分析等进行论述。

1 病因机制

藏医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由有因(隆、赤巴、培根)的参与,当三因保持在一种自身的动态平衡中,机体没有三因的升降和紊乱时的症状或体征就是机体的健康[7]。但因气候、外邪、饮食、起居的不适,给予三因相同性质的食物和起居等,机体会出现“隆”“赤巴”“培根”的盛衰,打破三因的动态平衡,而产生“隆病”“赤巴病”“培根病”。

《四部医典》中记载,当机体摄入过量辛辣、油腻性食物,或者“胃火”的研磨消化功能衰退时,进入消化道的食物未能充分消化吸收,导致转化的血液中含有秽物,而血液精华生成胆汁,胆汁秽物生成黄水,且处于过盛状态[5]。“真布病”是“隆和培根”紊乱而诱发的黄水性疾病。因为病症和诱因不同,被分成热性和寒性。热性“真布病”是过食油腻性食物或者过度饮酒、激烈运动、感冒后不节食行引起的热邪扩散,降于关节,与黄水混入遂发疼痛,胯腰刺疼,晚间失眠不寐等[8]。寒性“真布病”是久居湿地,过食寒性食物,过食油腻难化食物,喜食陈旧性酥油和肉类、甜味食物等引起[8]。综上所述,“真布病”是由于患者长期居住于寒冷潮湿区,或食用苦、辛、辣味,性重,油腻食物,引发“胃火”消化吸收能力受损,使食物难以充分消化吸收,精微不精,导致黄水过盛,最后在“隆”的推促下黄水聚于关节腔内引发此病。在黄水的刺激作用下,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表现。

2 诊断分型

《四部医典》中描述,辨证犹如烟与火的关系,火是烟的基础,烟是火的表现,辨证必须认清临床表现,否则,犹如把烟错认为是雾,或看见天空有云,就误认会下雨,利用不可靠的征兆来断言[5]。因此分析疾病的病因和症状是非常重要的。

如上所述,“真布病”按照疾病部位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被分成两种。所以对病因和症状的确定就尤为重要。在藏医诊断“真布病”时,首先要问清其因,是否居住于潮湿寒冷区域,过食寒性食物,尤其油腻难化食物,以及陈肉等,或者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是否因感冒而起,或者剧烈活动等。为确诊其属寒性或者热性提供基础。在初步形成倾向后,重点望其舌象,问其体征,触其脉象。热性“真布病”是因食用过多辛辣食物和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外因扰乱三因平衡,逐渐导致关节不适、疼痛等的“真布病”,脉象皆呈强、洪、滑3种,舌色浅黄,舌体柔和,舌苔黄、薄、黏;寒性“真布病”是因久居湿地,过食寒性、油腻难化食物等导致三因紊乱,逐渐导致关节不适、僵硬等的“真布病”,脉象皆呈弱、沉、迟3种,舌色白,舌体柔和,舌苔白、厚、稠[5,9]。尕藏多吉等[8]通过《四部医典》《藏医临床札记》《医学利乐新月》《八支集要·如意宝》《秘诀补遗》等15部文献进行研究,共搜集到24种热性“真布病”和23种寒性“真布病”(见表1),热性病证是在“真布病”的基础证候外,还有发热上火、皮肤干涩、心烦失眠等证候。寒性病证除基础证候外,还有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关节肿胀等证候。

表1 热性和寒性“真布病”的分类表

3 治则治法

《蓝琉璃》[13]中记载,“真布病”的治则是首先阻断病因,然后对症下药,最后调理三因,恢复动态平衡。治法是从饮食、起居、药治、外治方面给予具体的对抗药。

3.1 饮食起居调节 在藏医学理论中,饮食和起居既是治疗疾病的方法,也被认为是引发疾病的外因,所以常以阻断或对抗病因进行治疗。《藏医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14]中记载,热性“真布病”应忌酸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同时不宜剧烈运动,防止过劳,提倡多食新鲜蔬菜、谷物、牛奶等,适当运动,注意保暖和心情舒畅。寒性“真布病”因其属寒性,所以饮食、起居、药物、外治均给予温热。藏医学认为患者应该食用性温,易消化,新鲜食物,避免食用陈旧酥油、陈肉及汤,以及酒肉和内脏。日常起居要求防寒保暖,注意情志调和、心情舒畅。

3.2 内治疗法

3.2.1 研究现状 文献将“真布病”分成24种热性“真布病”和23种寒性“真布病”,临床实践依此进行诊断、治疗,但未能进行分型疗效评价研究。临床常用药有二十五味王查丸、二十五味儿茶丸、十味芸香散、五鹏丸、十五味芸鹏、安置精华散、三果汤散、四味宽筋藤散、五味清热汤散、十八味水银丸、露朵交杰丸、十八味乳香丸等,服用方法及药物组合需依照病情和疾病寒热属性。消炎止痛、通络活血药治疗热性“真布病”,干消黄水、祛湿散寒药治疗寒性“真布病”。娘毛才[23]经过临床试验证实藏医治疗“真布病”主张清热活血、祛湿敛黄水等为主要治疗原则。

仁青卓玛[24]通过对30例患者进行二十五味儿茶丸、二十五味驴血丸、十八味乳香丸口服综合治疗15 d后,结果发现上述藏药能有效缓解关节肿痛和活动受限,其综合有效率达96.7%,主要用于治疗寒性“真布病”。娘毛才[23]采用二十五味驴血丸治疗18例“真布病”患者28 d,结果发现二十五味驴血丸具有缓解痹病引起的四肢关节肿大疼痛、变形、黄水积聚等功能,其有效率达91.8%。东知多杰等[25]通过五味勒哲汤散治疗36例“真布病”患者,经过28 d(2次/d,2 g/次)治疗,结果发现该藏药具有干黄水、消炎之功效,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良效。文成当智等[26]通过五味麝香丸“味性化味-网络靶点-分子对接”研究发现,五味麝香丸具有显著的消炎镇痛效果,尤其对热性“真布病”的对接显著。彭毛东主等[4]通过国医大师尼玛应用藏医药治疗“真布”病的用药规律研究发现,十三味鹏鸟丸、二十五味儿茶丸等具有治疗寒性“真布病”的作用,而十八味党参丸、三十五味沉香丸等具有治疗热性“真布病”的作用。

3.2.2 用药规律分析

3.2.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通过收集《四部医典》《秘诀补遗》《藏医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藏医临床札记》等15部临床文献[5,9-22]中记载治疗“真布病”的方剂,共得到178首治疗“真布病”方剂,重复方剂只取一首,共得到123首方剂,其中既有汤剂,也有散剂、膏剂。将上述123首方剂逐一整理后录入Excel 2017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后采用R version 4.0.3软件中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3.2.2.2 药物频数分析 通过对收集整理获得的123首治疗“真布病”方剂进行频数分析,共涉及藏药146味,其中使用频数≥8的藏药有20味,使用频数最高的药物是诃子,其后依次是毛诃子、余甘子、白豆蔻、决明子等。(见表2)其中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组合被称为三果汤散,具有活血清热、调和气血的功效[27];决明子、琥珀、黄葵子为三黄水药,具有干黄水、利水、消肿、舒筋的功效[28];白豆蔻、麝香、宽筋藤、川木香、旺查、红花具有活血镇痛、通络舒筋的功效,是治疗“病血”和消炎镇痛的常用药;荜茇、丁香、肉豆蔻、高良姜是治疗“隆病”的常用药,具有活血通络、舒筋消痛、祛湿散寒的功效。所以分析发现在治疗“真布病”时多选取具有干黄水、调节培隆、消炎镇痛、舒筋活血功效的药物。

3.2.2.3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关联规则是描述资料库中各项集中存在的和潜在的某种关系的规则,其主要用于提取症-药,证-药,症-药,药-药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和规律[29]。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对医药古籍文献中记载藏医药治疗“真布病”的药物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从而可发现藏医药诊治“真布病”的核心用药信息。将支持度设置为20%(表示该组合在数据中出现的频数至少占总处方数的20%),得到核心药物组合共22个(见表3),采用网络视图方式对药物关联规则展示见图1。表2显示,支持度最高的是诃子-毛诃子、诃子-余甘子、毛诃子-余甘子,这三味药是三果汤散的成分药,具有活血通络的功效,在治疗“真布病”中主要用于通络活血,消炎止痛,主治热性“真布病”。其次是琥珀-决明子、黄葵子-决明子、琥珀-黄葵子的组合,这三味药具有干黄水的作用,是藏成药的习用药组,在治疗“真布病”中主要针对病因黄水,有消肿镇痛的作用[30]。其次还有河子-麝香、诃子-决明子、川木香-诃子等,这类药物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活血通络功效[31],也是用于治疗热性“真布病”的药物。白豆蔻-红花、白豆蔻-肉豆蔻在关联规则分析中出现频次相对较少,其中白豆蔻和肉豆蔻是热性药物,具有明显的驱寒除湿作用[32-34],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寒性“真布病”。

表2 治疗“真布病”方剂中频数≥8 的药物

表3 治疗“真布病”方剂中常用药物组合

表3和图1显示治疗“真布病”的用药配伍中频数最多的为诃子、毛诃子、余甘子3味的两组配伍,此3味药是三果散的组方药。三果散具有活血、调和气血的功效,是治疗热性“真布病”的药物。其次是琥珀、黄葵子、决明子的两组配伍,此3味药是三黄水药,具有干黄水、利尿消肿、消痛舒筋的功效,是治疗寒性“真布病”的基础药。第三是麝香、诃子、红花、白豆蔻、川木香的两组配伍,具有活血镇痛、通络舒筋的功效,是治疗热性“真布病”的习用药组。由此可见治疗“真布病”的药物配伍,多与干黄水、消炎镇痛、活血舒筋、调节培隆的药物联合配组。热性“真布病”的治疗给予消炎止痛、通络洛血药,寒性“真布病”给予干消黄水、祛湿散寒药。

图1 药物关联规则展示图

3.3 外治疗法 藏医学认为“真布病”是因饮食起居不调,导致黄水积聚于关节,出现关节疼痛、红肿,乃至活动受限的一类关节疾病,所以在治疗中除内服药外,体外局部给药也是临床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药浴疗法、外敷疗法、放血疗法、火灸疗法、脉泻疗法,在临床实践中按照疾病的属性给予对应的疗法进行治疗。比如对于寒性“真布病”患者,主要采用药浴疗法、外敷疗法、火灸疗法进行治疗,而热性“真布病”患者则采用放血疗法、脉泻疗法进行治疗。

3.3.1 药浴疗法 五味甘露药浴疗法作为十八疗法中的一种,操作简单,经济适用,且没有危险性,具有发汗解热、抗感染、消炎止痛、解痉止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临床主要用于各类关节疾病的治疗,尤其对寒性“真布病”导致关节病变活动受限有奇效[35]。南杰东智等[36]采用藏药五味甘露汤联合小叶毛球莸对50例“真布病”患者进行1个疗程药浴(2次/d,每次浸泡10 min,连续治疗8 d)治疗,41例患者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疼痛等明显好转,总有效率达89.3%。卓玛措[37]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藏药浴是通过发汗排毒原理,将体内淤积的有毒物质排出体外,治疗“真布病”的总有效达95.8%,具有明显的除痹、除风湿、敛黄水、消肿止痛的作用,对寒性“真布病”临床疗效尤为显著。

3.3.2 火灸疗法 是用明火或专用器具进行局布热灸的疗法,具有防止隆病、消痛、助消、化痞、干黄水等功效,是典型的寒性疾病的治疗方法[38]。主要有艾灸、蒜灸、茜灸、镜灸、奇特灸、太阳灸、霍尔灸、金烙、铁烙、青铜烙、红铜烙等32种[39]。目前临床用于治疗“真布病”的技法有艾灸、蒜灸、金烙、铁烙、青铜烙、红铜烙等。彭毛多杰等[40]通过对35位患者给予藏医火灸,2次/d,持续治疗7 d后,发现患者关节疼痛和红肿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4.1%,尤其对寒性“真布病”患者有效。央金卓玛等[41]通过对“真布病”的诊疗进展研究发现,火灸疗法在寒性“真布病”的治疗中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在治疗后防止病情反复,可用火灸疗法巩固治疗,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3.3.3 放血疗法 是用特定器具刺破脉管,将病血排出体外,以达到消肿止痛、通络活血、舒筋活血的目的,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在放血过程中需要观察血液的颜色和性质,以及血量等,如:放出的血色暗红、黏稠、有泡沫,则为坏血;若血液由暗红转鲜红,血流通畅,则为好血,应及时止血[42]。《蓝琉璃》[13]记载,寒性“真布病”严禁使用放血疗法,而热性“真布病”一般选择关节患处的近段血管进行放血。黄启开[43]对31例“真布病”患者选取阿是穴放血治疗,结果证实放血疗法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灸疗法。李君等[44]通过针刺联合壮医挑刺放血治疗瘀血阻滞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现放血疗法对关节疾病效果较好,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减轻关节炎症,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3.4 外敷疗法 是将药物或者器具作用于局部或患病处,具有方便实用、作用时间短等特点,可以分成寒性外敷和热性外敷疗法[45],在治疗“真布病”中主要采用热性外敷疗法。公保吉等[46]对70例风湿性关节炎(“真布病”)患者进行研究,将藏药青鹏涂剂200 g、风湿涂剂200 g、青稞酒300 mL制膏后贴敷患部,持续2次/d,每次2 h,在治疗2周后关节疼痛、红肿、活动受限等明显好转。

3.3.5 脉泻疗法 是通过刺激消化道,增强消化道蠕动,将病原排出体外,可达到祛邪通经、散寒止痛,使周身气血畅通,提高改善机体免疫力一种疗法,在治疗“真布病”中主要用于治疗热性“真布病”。陈晓鸥等[47]通过对45例患者进行脉泻疗法治疗,发现治疗后患者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及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4 讨论

藏医治疗“真布病”具有简、便、验的特点。首先诊断方法简单,藏医主要通过望、触、问来进行诊断,如尿色和气味,漂浮物的轻重,可判断疾病寒热。触诊和问诊可以判断疾病的病变部位,以及病势轻重缓急。治疗方法分成局部外治和药物内服法,其中局部外治法有浴法和放血疗法,还有火灸、外敷疗法,此方法具有简单适用,疗效确切的特点。内服药以汤剂、丸剂为主,因为汤剂吸收快,可快速进入血液循环到达病灶,用于患病初期。丸剂吸收慢,药效持久,便于患者服用和携带,是慢性疾病的常用剂型,主要用于陈旧性“真布病”患者。药物成分以植物类居多,安全无毒副作用。藏医学从整体观治疗,通过调节“隆、赤巴、培根”的动态平衡,维持“三因”的持续动态平衡,在治疗“真布病”时既有针对隆和病血的药物,也有对症治疗镇痛舒筋等的药物,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关节不适感,也能恢复“三因”的动态平衡状态,可标本兼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易复发等不足。

最后,结合藏医治疗“真布病”的现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藏医药的科学研究或创新研究,需要在理论的基础上,以临床疗效为基准,结合现代科技技术产物。但是需注重强化研究藏医药基础知识和临床实用科技产物,不可单纯追求科技,丢失正统藏医药理论。

猜你喜欢
热性寒性疗法
苯巴比妥、地西泮联合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效果观察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关于小儿热性惊厥,家长需要指导的9件事
孩子热性惊厥别掐人中
门诊护理干预在预防小儿热性惊厥中的运用
寒性久咳试试盐敷疗法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寒性体质者试试艾叶坐垫
寒性体质者试试艾叶坐垫
寒性体质男人食补暖身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