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一曲难忘》的叙事策略

2022-11-10 18:03蒋紫叶
名家名作 2022年8期

蒋紫叶

一、引言

电影剧本作为张爱玲整个创作架构中的重要部分,与文学作品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张爱玲完整的艺术世界。好莱坞电影与中国古典文学共同影响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作为一个好莱坞的资深影迷,长期的观影经验培养了她的电影思维,影评写作也练就了她的创作身手,电影剧本的创作则开启了张爱玲新的创作空间,实现了从影评人到剧作家的华丽转身。在创作中,张爱玲自信地往返于文字与影像的意境中,将自己的小说改写成电影剧本,也将他人电影改编成电影剧本,文学与电影两种符号的相互转换铸就了张爱玲电影剧本创作特立独行的姿态。同时,张爱玲丰厚的中国文化涵养使她得以完成中西方文化的贯通,张爱玲在电影剧本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好莱坞电影模式结合,讲述中国社会的日常琐碎与人情世故。《一曲难忘》借鉴《魂断蓝桥》的故事模式加以创作,在叙事中加入了中国家庭伦理的成分,在叙事结构、人物设置、故事结局等方面进行了中国本土化改造,从而真正在中西方电影的融合中创造出张爱玲的好莱坞式中国版叙事策略。

二、《一曲难忘》与好莱坞电影模式

(一)好莱坞电影的故事模式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大行其道,不仅吸引了中国观众的视线,中国电影创作者也在观看和借鉴好莱坞电影的过程中摸索民族电影的发展之路。当时,好莱坞电影能够在中国大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的故事模式,其以新奇的故事满足人们的幻想,以吸人眼球的故事情节动人心魄。电影是为观众造梦,电影的故事情节恰恰是观众心理需求的投射。如好莱坞爱情电影能让观众在电影故事中感受爱情的悸动和美好,在主人公的爱情波折中体验爱情的速度与激情,在主人公圆满的结局中安慰现实中未能得到满足的自己。

作为电影观众,张爱玲生活在好莱坞大片横行的时代,有着对电影的狂热喜爱,她认为电影是最完全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有影响力,更能浸入境界;作为电影人,张爱玲的剧作中体现出好莱坞电影的风格特征。李欧梵、郑树森等人是最早正视张爱玲电影成就的一批学者,在他们对张爱玲电影剧作与好莱坞电影关系的大量论证中提到,张爱玲的《一曲难忘》是根据好莱坞经典爱情电影《魂断蓝桥》改编的。《一曲难忘》创作于1964 年,是张爱玲在香港电懋时期的作品。从类型片的选择上看,《一曲难忘》依旧沿袭了《魂断蓝桥》的爱情主题,讲述了歌女南子与富家子弟伍德建之间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创造性地将人物和故事的情节、背景进行中国化的改造,在消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完成了西方故事与中国社会生活的完美对接,成功创作出符合中国社会观点、适合中国观众欣赏的中国爱情电影剧作。

(二)《一曲难忘》中的好莱坞电影模式

《一曲难忘》的故事桥段和剧情走向与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故事的开端男女主人公皆在桥上相遇,双方一见钟情。陆军中尉罗伊在桥上邂逅了美丽的舞蹈演员玛拉,伍德建也是因与南子同在桥上钓鱼相识,二人甚至因此产生争执,这一巧妙误会的设定给剧作的开始增添了几分“不打不相识”的喜剧色彩。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好莱坞爱情电影里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总会遇到各种因素的阻碍,罗伊与玛拉因为战争被迫分开,罗伊要奔赴前线,二人甚至连婚礼都来不及举办。不幸的玛拉在之后的生活中遭遇了失去工作和见到爱人在阵亡名单上的双重悲痛,沦为了妓女。《一曲难忘》中南子和伍德建的爱情也遭遇了阻碍,但采用了“中国性”的表达,因伍母反对二人被迫分开。虽然二人约定好留学两年后回来就结婚,但期间南子在战争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也被迫成了妓女。故事走到最后,罗伊归来未曾嫌弃爱人的经历,并坚定选择与玛拉结婚。伍德建和南子虽还有波折,但最终也得以重新相爱。在走向相似的爱情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张爱玲的《一曲难忘》有着好莱坞爱情电影的故事模式和经典桥段,这也可以看出好莱坞电影对张爱玲电影剧作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一曲难忘》的叙事策略

(一)叙事结构

张爱玲有着对电影剧本标准格式的自觉追求。在写作《一曲难忘》剧本时,她坚守电影剧本传统的范式,剧本一共三十三场,故事在电影文学传统三段式结构中进行着标准的电影剧本书写,达到格式与内容的和谐对称。故事的开端点明主要人物和情境,女主人公南子与男主人公伍德建同在桥上垂钓,却因鱼吞二饵产生争执,也在冲突中互生情意。同时开场点明二人的身份,一个是舞女,一个是保守家庭里的富家公子,身份上的天然鸿沟阻碍了他们的相爱,为之后故事里的冲突、对抗埋下伏笔。南子母亲向伍德建借钱推动冲突激化,伍母得知伍德建背着自己借钱导致故事冲突爆发,伍德建被迫和南子分手,到美国留学,战争爆发后南子为了生计落入风尘。故事在第二十六场二人的重逢中迎来了高潮,伍德建要南子同他一起前往新加坡,但南子因去与不去在心中产生了激烈的斗争,忽然下定决心,告知伍德建实在不能跟他走,让他当她死了,就此忘了她。在故事结局的前一刻仍在强化戏剧冲突,为最终的结局设置悬念。在故事的结尾伍德建张望着人群,通过滚落在地上的大福字配饰找到了南子,故事终于尘埃落定,两人互相依偎着一起踏上去新加坡的轮船。

张爱玲在电影剧本写作中以层层递进的冲突增强了戏剧的张力。爱情是《一曲难忘》的主题,张爱玲围绕主人公的爱情需求,把来自社会、家庭、战争等内外阻碍因素设置为剧作的冲突,在冲突、对抗中层层递进,推动故事的叙事。故事的开端二人相遇、相识、相爱,但很快遇到了爱情中的第一个冲突,第三场中伍德建在南子家中看到南子唱歌接客的情形便吃醋地坐不住,恋爱中的人是难以接受爱人有这样的行为的,但很快这一心理被二人克服,为了爱情伍德建选择拿出一笔钱帮助南子家里,南子也选择不再唱歌接客。故事到这里并不能迎来美好的爱情结局,他们马上遇到了更剧烈的冲突、对抗:来自双方家庭的反对。女方的反对是因为南子承担着养家重任,母亲希望她能继续唱歌赚钱养家。男方反对是因为作为一个保守的富贵家庭孩子,结亲的对象应该选择体面、干净人家的女儿,因此要彻底分开两人。但这时爱情似乎还能够坚守,他们即使分隔两地也继续偷偷写信恋爱,还约定要在美国一起欢度除夕。于是剧作给爱情制造了毁灭式的冲突:战争。蝼蚁般的人类难以在战争中掌握自己的命运,何况是爱情。南子被迫沦为妓女,丧失了敢爱的勇气,伍德建也成了爱情里的受害者。在这一场考验中爱情能否战胜世俗的观念呢?至此南子悄然离去,把选择权交给了伍德建。伍德建在得知南子的遭遇后感受到的是要失去爱人的痛苦,选择去找寻爱人。第三十三场没有一句台词,仅仅用画面讲述故事,伍德建即将乘船离开时还在张望爱人,还好二人的定情物大福字配饰让这对饱受磨难的有情人不曾错过,相拥走向吊桥。同时,张爱玲明确这是在为中国观众写剧,所以在所有的冲突、对抗中她为爱情设置了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下新的对抗者,即代表至高无上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的母亲。伍德建年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在这样的家庭里他是没有决定自己的人生伴侣的权利的,他的母亲也是不愿儿子与一个风尘歌女成婚的,同时儿子隐瞒自己私自给钱的行为更是坚定了伍母拆散他们的决心。剧作设置的矛盾冲突蕴含着自由爱情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对抗,具有中国文学叙事的特色,同时也是张爱玲在告诉观众《一曲难忘》是为中国观众写的故事,剧作是在展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迎合的是中国人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

(二)人物塑造

在《一曲难忘》中张爱玲在赋予男女主人公“好莱坞式”的浪漫与自由的同时又加入了中国人所特有的理性与节制,以温情的笔触表现自己对乱世中儿女诚挚爱情的赞赏与肯定。剧中的男主人公伍德建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爱人的不幸遭遇,即便知道南子沦为妓女,宁愿被妓院的打手暴打也要带着一身的伤,一条街一条街地对比着每一个站街女郎去找南子,此时的他是一个不顾世俗眼光、勇敢追求爱情的执着的、浪漫的男人,也因此他成为张爱玲笔下少见的强势男子。作为良善妓女的南子在最后也突破世俗的禁锢跑出妓院,愿同伍德建一起离开去追寻自己的爱情,她也是勇敢且浪漫的。值得肯定的是二人爱情的奔赴是带有中国人的理性与节制的。伍德建不是好莱坞电影中为了爱情无脑疯狂的人,他出生于一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家庭,身上背负着中国家庭里儿子要成家立业的重责大任,因此他的爱情是保守的、节制的,在寻找了一晚上失踪的南子但还是没找到时,场景利落转换,他身上肩负的孝悌和事业让他登上了去新加坡的轮船。所以,结局设置为他们共同离开并不是出逃,伍德建前往新加坡是遵从母命去开创事业的,他并未罔顾礼法、抛弃母亲,而是在规矩内寻求爱情的自由天地,兼顾了责任与爱情。

另外,张爱玲在电影中始终以女性视角关注着女性,关注女性在时代变化中的情感和生活。在《一曲难忘》中张爱玲刻画了南子这一忍辱负重、自我牺牲的良善的女性形象。在南子的家庭中,承担养家重任的不是她的父母,而是南子。她混迹歌场与客人虚与委蛇也是为了维持一家十几口人的生计,为了给患有肺病的二妹治病,甚至是为了供养四肢健全、无病无灾的父母。日军占领香港后,为了讨生活的南子嗓子也坏掉了,在生存不保的时候她只能清醒地选择流入风尘,成为妓女。南子也有过矛盾与挣扎,那时的她正与伍德建痴痴地爱恋着,也想为爱人保持忠贞,但时代的苦难与家庭的重担深深地压在南子身上,让她在困境中无法脱身。为了让年幼的弟妹和年老的父母能够活下去,她只能在道德的最低底线下选择牺牲掉自己的身体。张爱玲在描写南子肉体的堕落时融入了中国式伦理道德观念的判断,南子的沦落是带着养活全家老小的责任,于是南子的人物形象中带有一种高贵的道德感情的飞升,因此观众更能对南子在苦难人生中的选择赋予一种理解、同情,甚至怜惜,选择原谅带有美德的错误,也渴望这位良善的女子能够收获美好的结局。在这样的叙事下故事发展到两位有情人能够终成眷属时,观众也不会因伍德建与妓女在一起而愤懑不平,反而会因二人苦尽甘来感到欣慰、圆满。

(三)结局设置

张爱玲的电影剧作深受观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故事情节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人物设置和剧情走向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张爱玲将《一曲难忘》的结局设置为一个简单的大团圆式结局,究其缘由是出于迎合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潮和电影市场需求的目的。战后人们怀揣着对幸福生活的期望和美好未来的憧憬,所以在给电影故事一个圆满结局的同时也是给人们精神的抚慰和重新生活的勇气。《一曲难忘》的叙事寄托了中国人的情怀,人生中已经有了十之八九的不如意之事和太多的不团圆,所以中国人不愿再在电影中去感受生活的那一份磨难与揪心,将希望寄托在大团圆的结局上,让美好的电影变为安慰人生苦难的一剂良药。

张爱玲选择赋予《一曲难忘》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在伍德建登上轮船要去新加坡时,他回望了送行的人群,也就是这一回望让他发现了船下正在捡大福字配饰的人。于是观众所期望的一幕到来,两个历尽艰难的有情人相拥而泣,伍德建终于扶着南子走向船去,二人于泪眼中露出笑容,走上吊桥。这样一个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美满结局顺应了电影观众的精神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一个结局背后是伍德建没有嫌弃南子妓女的身份,南子也能够冲破世俗的眼光与伍德建在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这样的行为赢得了艰难时世中那些平凡人的接受。

四、结语

《一曲难忘》是张爱玲电影剧本在大银幕上的最后镜像,整体上以好莱坞爱情电影基本模式作为框架,在其中注入中国式的灵魂要义。叙事过程中讲述中国人的爱情故事、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在最后赋予剧本一个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贴近了中国人的心。观众在获得精神上的抚慰与共鸣的同时也彰显了张爱玲电影剧作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