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篇2 站在父亲的“台阶”上,眺望更远方
——《台阶》教学设想

2022-11-11 18:18西安爱知初级中学吴春玲
美文 2022年14期

西安爱知初级中学 吴春玲

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人”。对于青少年来说,感受“人”,理解“人”,思考“人”,是促成精神成长、个性成熟的重要途径。在这当中,文学,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更是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台阶》是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

文章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父亲”修台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执着追求生活理想的农民形象。“台阶”既为小说题目,也是“核心意象”;它既承载着父亲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理想,也象征着人生的使命。作品诉说着处在社会底层的“父亲”们的辛酸与追求,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篇小说正是达成“成人”这一教育目的绝佳载体。同时,作品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语气,像散文一样自然、亲和;语言,如散文一样隽永、深长;人物形象,像生活一样熟悉亲切、朴实无华;场景描写,多而不繁,充满诗情画意。因而,对七年级的孩子而言,读懂故事,读出父亲的情感变化,读出细节描写里所蕴藏着的深意,都应该不是困难的事情。

然而,文学,即“人学”。小说,作为虚构的文学作品,往往要表达作者对社会生活、人生世相的洞察与思考。而这种思考,又不会像散文那样直接表情达意,主动彰显主题;而是隐藏在人的性格命运中,情节的跌宕变化里,甚至是核心意象的多重意蕴里。作品中“我”的复杂心态——崇敬和怜悯的双重色彩决定了父亲形象的开放性,表达的含蓄曲折带来了主题见仁见智的多元性,这些都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困难,也是教学着力突破的难点。因此,须要从学情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年龄、认知特点的问题和活动,搭建台阶,引导阅读的深入,实现语文能力提升和精神成长的双丰收。

基于以上的思考,设计教学活动如下:

一、读故事,走进父亲的生活

情节是人物成长的历史,是小说主题的载体。读小说,首要的任务是理清情节。

1.通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阅读过程中注意勾画和批注,尽量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父亲为什么要修建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怎样造起了有高台阶的新屋?

有高台阶的新屋造成后,父亲感受如何?

2.借助以上三个问题的思考,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说说父亲和台阶的故事。

在“我”的家乡,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因而,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于是,父亲日夜盼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修台阶的原因——开端)

在长达半辈子的准备时间里,他捡砖,捡瓦,攒角票;种田,砍柴,捡屋基卵石;过年,编草鞋,一年到头,他总是忙忙碌碌的。(修台阶的准备过程——发展)

在造有高台阶新屋时,他白天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修台阶时,他踏好泥浆,撬起旧台阶,天天浇水养护新台阶。新台阶终于造成,高达九级,很气派。(造新屋、修台阶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和高潮)

然而,在建起九级台阶后,父亲不敢磕烟灰,坐高坐低都别扭,挑水上台阶还闪了腰;他不再喜欢坐在台阶上,也很少出门;他若有所失,处处感到不自在。他真的老了。(台阶修好——结局)

二、品细节,感受父亲的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任务。随着情节的纡徐展开,父亲的形象逐渐明晰,变得鲜明而深刻。然而,塑造人物形象,不止于情节,还在于细节,在于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的细腻描写。是生动的细节,让人物更加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1.跳读文章,请用波浪线勾画出对父亲进行细节描写的语句,思考这些文字刻画出了父亲怎样的精神品质,并将你的分析与理解批注在文章旁边的空白处。

示例:

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赏析:这是环境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有高台阶的人家的羡慕,以及对建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期盼之情。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

2.学生跳读,勾画,批注,发言交流。

父亲形象小结:老实厚道,勤劳能干,非常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有长远的生活目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有中国农民传统的谦卑;渴望得到人的尊重,获得更多认同,但他又一直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不善分享与交流。

三、悟意蕴,思考父亲的追求

父亲想要建有高台阶的新屋,后来终于建成了,按常理,依年龄,他虽不至于欢呼雀跃,手舞足蹈,至少也应该兴奋喜悦。可是,父亲却若有所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空虚与寂寞,“我”也感觉到父亲的尴尬与不自在。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核心意象“台阶”的意蕴探究入手,寻找问题的答案。

1.交流预习作业的答案,明确“台阶”的词典意义。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中“台阶”一词的含义。

在我们家乡,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台阶”的本义)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既指三块青石板台阶,也指我们家的社会地位;“台阶”的语境义)

父亲日夜盼望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既指九级水泥台阶,也指我们家的社会地位;“台阶”的语境义)

3.讨论并小结“台阶”的深层意蕴

原来,根据家乡习俗,台阶的高低,与屋主人的地位高低密切相关,与屋主人的受尊重与否紧密相联。所以父亲觉得台阶低,不仅仅是有形的台阶高低,更是无形的社会地位高低。所以在文中:

三层青石台阶,承载着一家人平静和睦的生活,也是父亲理想的起步;

别人家高高的台阶,是对父亲的诱惑和激励,也是父亲终日劳碌、坚韧执着的力量源泉;

足足高出原屋两倍的九级台阶,是父亲理想的勋章,人生的巅峰,也是其人生价值最大的体现。

搬进新屋的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的父亲,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似乎坐在了云端里。然而,很快父亲便跌落云端到现实,他感到困惑又难过。他的失落感,不仅仅来自身体的衰老,更来自人生失去了方向,他发现自己没有精力和勇气再出发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指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一般而言,只有低层次的需要满足时,才会有高层次的需要,比如尊重需求,尊重他人,并被他人尊重。

父亲造有九层高台阶的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在地势低的家乡,房子不大容易进水的安全需要,以及改善居住条件的物质理想追求。

然而,物质生活的改善往往并不完全等同于精神生活质量的同步提升。乡邻们并没有人说我们家的台阶“高”,打招呼仍是习以为常的一句:“晌午饭吃过了么?”可见,他所追求的尊重其实并没有实现,就像“祥林嫂的门槛换不来她和别人的平等,闰土的香炉和烛台也祈不来生活的安定与幸福”一样,父亲的九级台阶也没有真正筑起受尊重的平台。

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了,这才是父亲颓唐的真正答案。

更何况,还有伴随着九层台阶的落成而远去的时光与生活。曾经,父亲年轻,身强力壮,有理想,有未来,邻里融洽,坦诚相待,生活忙碌充实且美好。而今,这一切却远去了,怎能不令人懊恼呢?!

四、回顾过往,走出父辈的迷茫

起早贪黑,穷其一生,只是为了修台阶,造新屋。就这样,度过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逝去了。

1.父亲的悲剧,仅仅是父亲一人的吗?

“父亲”的形象,在那个年代里,在我生活过的乡村里,几乎到处可见。他们除了有一双永远也不干净的脚以外,还应该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他们开裂着沟纹的手一旦碰棉絮,会将好好的棉絮粘扯得一塌糊涂)……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作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李森祥给尤志心的信

原来,这不过就是那个年代乡村农民的最真实的结局;原来,父亲不只是我的父亲,他更是所有乡村孩子的父亲;原来,他代表了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艰苦创业,支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草根阶层。

2.父亲们的悲剧,其实也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剧。请大家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小组讨论后,写出探究的结果。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宋·汪洙《神童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国风·秦风·小戎》

小组讨论后总结归纳:

对体力劳动的轻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

经济落后,物质困乏,是泯灭、消融精神价值追求的根源。

个性内敛,谦和谨慎,是民族心理的深层烙印。

这一切,是造成“父亲们”悲剧的深层而复杂的原因。所幸,那样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极大丰裕、民主平等氛围空前浓郁的伟大时代。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度过一生,并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请写下你的思考与感受。

学生发言后小结:

李森祥曾说:“中国文学不乏伟大的母亲形象,而父亲却令人遗憾地缺失了。我想创作一篇小说来寻找心中的父亲形象,让我读懂并理解他。”

文中的“我”,读懂并理解了父亲,理解了他不经意间散发出的人性光彩,理解了他作为一个小人物的失落,颓唐。“我”对父亲的感情很复杂,崇敬,自不必说;怜悯之情,更在字里行间,不容忽视。

读完这篇小说,相信你对父亲,对人生也有了新的理解。是的,时代在演进,生命在交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站在父亲用肩膀搭建而成的台阶上,和着时代的节奏,走出父辈的迷茫,走向更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