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去而留满堂红
——浅谈新编现代京剧《燕翼堂》

2022-11-12 22:31陈奕竹
戏剧之家 2022年18期
关键词:合浦刘氏革命

陈奕竹

(山东艺术学院 戏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句诗来源于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是新编现代京剧《燕翼堂》中革命英雄刘合浦教导自己后人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在剧中,刘合浦与刘氏后人践行了这句话。

2021 年6 月16 日,新编现代京剧《燕翼堂》亮相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作为本届艺术节的开幕大戏,又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燕翼堂》用京剧艺术致敬建党百年,传递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用京剧艺术写就刘氏一族英烈的革命之路,让世人铭记刘氏族人是共产主义之火的传递者。观众走进剧场后,将以台上的革命故事为依托,走进革命先烈的内心深处,与先烈共同走过艰难岁月,共同成长,真正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本剧对革命先烈致以最高敬意,又突出“党史学习教育”,让观众将目光聚焦于为了人民幸福而牺牲生命的、默默无闻的革命英雄。

一、尊崇历史,鼓舞人心

本剧以真实历史事件为题材,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沂蒙垛庄刘氏大商户的一脉人不爱荣华,为了国家命脉、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舍小家、为大家,前赴后继加入革命,最终为了伟大信仰,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事迹。本剧伊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刘家叔侄二人刘晓浦、刘一梦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遭到逮捕,经过许久的协商周旋,刘氏大家长刘合浦变卖家产,将二人从狱中救出。二人归家当日,燕翼堂上上下下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可刘合浦却拉来了两幅棺椁,顿时燕翼堂全员陷入崩溃之中。二位先烈的遗愿是拒绝下葬,浮厝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此后,世道愈发混乱,灾祸横行,但刘合浦不忘善良的本心,尽力帮扶老百姓。与此同时,刘合浦的儿子刘增易和侄女刘增韵决心远赴他乡,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刘合浦和其母刘高氏万分不舍、万般挽留。最后,面对年轻人远大的理想和救国的决心,他们不得不顺从孩子们的内心。刘增易和刘增韵二人从此踏上了革命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开始了,这时的刘合浦已经成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但日军想让其担任泰安道维持会长,与日军周旋之时,刘增易以“皇协军”的身份返乡,规劝其父顺从日军。经过一番解释,大家才明白,原来刘增易是组织派往日本部队的卧底。随着一番商讨,刘合浦毅然决定毁家抗难。他炸毁燕翼堂,与日本人同归于尽。

历史上的刘氏一族,先后有三十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五位族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23 年,刘晓浦和刘一梦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31 年4 月5 日在济南市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就义。在刘云浦(剧中为刘合浦)的带领下,刘家祖宅“燕翼堂”于1944 年底彻底拆除。新编京剧《燕翼堂》为追求艺术效果,在尊崇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创作,将一件红色历史事件,一个红色家族改编成了一部具有悲剧色彩的正剧,让观众和先烈完成了一场跨时空对话。

二、塑造真实的“人”

本剧人物形象和人物内心紧随剧情发展而变化,精彩唱腔和唱词展现了人物的心灵轨迹。在剧场中,观众逐渐了解英烈的事迹,并且紧随人物内心变化而成长。当剧情推进到高潮,英烈们的伟大形象跃然于舞台之上,同时,观众心中产生了对英烈的崇敬之情。

以往的戏曲作品,无论是现代戏抑或是传统戏曲,场次编排多以“悲喜交加”的模式进行,也就是前一场充盈悲伤元素,后一场充盈喜剧元素。这也体现在唱腔和唱词情绪基调的搭配上。《燕翼堂》作为救亡图存的革命京剧,摒弃了以悲喜交加推进剧情的模式,整部剧基调厚重,很少有喜悦的场景,可毫不压抑。故事一开始便是刘家迎接狱中亲人回家的准备场景,场上情绪为大喜之情,随后情绪急转直下,刘合浦带来了亲人就义的消息,打开了全剧悲伤的阀门。在往后的剧情中,每一个事件带来的情绪都有着相同的悲凉,直到刘家的孩子们准备投身革命,场中情绪才转为激动;再到刘合浦透露自己是共产党员之时,场中情绪变为惊喜;而后刘增易通敌归来,场中情绪变为错愕和愤怒;刘增易表明自己身份实为卧底,事情真相大白,场中情绪转为欣慰、感动;最后,刘家炸毁老宅,众人预备牺牲时,场中情绪变为慷慨激昂。剧情的变化催生了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刘合浦是封建大家族的族长,他身穿一袭深色长袍,性格沉稳忠厚、善良公正且隐忍坚定。刘合浦意图让刘氏家族在乱世中生存,续写祖先的荣光,但面对投身革命事业的兄弟和侄儿的牺牲,面对列强的侵略,他最终成长为共产主义坚定的拥护者。刘合浦形象复杂饱满,在本剧伊始,刘合浦跪在刘氏祠堂中,面对祖先的牌位,许下承诺:保刘氏一族“家业昌盛,人丁兴旺”。他是刘氏一族第十五代族长,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中国人。面对强权邪恶时,他永远选择站在他们的对立面,这一举动也预示着刘合浦将成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者。他变卖家产只为救回家人;信守亲人的浮厝遗愿,只因他心中明辨正邪,也在等待光明的到来;作为一家之主,阻拦儿子参加革命是为家族未来考虑,允许儿子加入革命又是为祖国未来考虑;他发觉儿子成为皇协军时,肯舍弃父子之情,对儿下毒;面对日本人侵占家宅时,他大义凛然,毁家纾难,奉献生命。刘合浦成长的每一步都背负了族长、兄长、父亲、儿子和革命者等多重身份,每一步的成长都是身份间的互相压制和扼杀。但刘合浦始终没有忘记,他是一个中国人,是一个革命者,他热爱着自己的祖国。

剧中多次出现三人对唱的画面,每次对唱时的唱腔和情绪不尽相同,在多人的对话叙述中,剧情起承转合,人物的内心想法充分展露,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交锋中,角色形象渐渐鲜明。三人对唱的板块在剧中占比较高,与一方表达完自己的情感,另一方再演唱的形式相比,对话的形式更加吸引人,也使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三人对唱的场景第一次出现在开场时,刘高氏、刘增易和刘增韵祖孙三人对唱,唱腔板式由【摇板】转【回龙】,再转入【流水】,这一幕展现了全家人整理家中事务,准备迎接狱中亲人归来的场景。三人喜笑颜开,此时的刘增易和刘增韵是家中无忧无虑的孩子。这一幕是全剧最喜悦的场景,与后期直转而下的剧情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次三人对唱的场景为刘增韵和刘增易准备离家参加革命。这是促进刘合浦成长的关键节点,也是全剧的重点桥段。在本场中,刘合浦、刘增韵、刘增易三人伴随板式【西皮快板】,以热烈激昂的唱腔各抒己见,刘增韵、刘增易二人力图为革命挥洒青春热血,刘合浦则希望二人继承家业。三人的唱词层层递进,最终,刘合浦同意二人走向革命道路。这个桥段中孩子们革命的决心影响了刘合浦,他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革命的道路。本段结束后,刘增韵、刘增易二人成长为革命者,身份有所改变。本段详述了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加之板式节奏快,唱词工整清晰,颇具艺术感染力。

最后一次三人对唱场景为刘合浦、刘增易父子二人各抒己见,争抢着舍身炸毁燕翼堂,与日军同归于尽,刘高氏充分尊重二人的选择。伴随着【西皮导板】,刘合浦说,“民族新生你们来实现”,刘增易说,“父亲你背负家族千斤担”。二人都有自己赴死而保护另一方的理由。这时,刘高氏作为刘合浦的母亲、刘增易的奶奶,明白了儿孙两人终有一死,但一句“娘懂了,娘不怨”,树立了一位英雄母亲的形象。这次对唱是父子二人知晓对方身份后唯一一次真情流露,因为在此之后,刘氏父子二人决心一同炸毁燕翼堂。这是二人生前最后一次父子间的情感表达,具有特殊的意义,使观众感受到父子、母子、祖孙三种身份之间流露的情感,同时也感受到革命烈士为大义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

当舞台展现烈士们除热爱祖国之外的情感时,他们变成了观众身边可能存在的任何人。观《燕翼堂》后,笔者觉得最玄妙的事莫过于短时间内观察英雄们如何成长为英雄,他们的身份如何转换取舍,他们如何坚持信仰,这才是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此时,观众铭记的不再是一位革命先烈,而是一位有血肉之躯、有情感挣扎的人。

三、浪漫主义色彩浓烈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在烈士的心中,牺牲是为了报效祖国。该剧开场不久,死亡事件便出现了,刘晓浦、刘一梦二人被迫害但誓不入土,而后“革命不成功,绝不入土”的誓言响彻全场,每一位刘家人牺牲后都选择浮厝。中国传统历来重视入土为安,浮厝放入祠堂是为了让族人谨记历史,从艺术角度出发则具有象征意味。浮厝即暂时放置棺材,等待改葬。在军阀割据、列强肆虐的年代,烽烟四起,百姓颠沛流离,身体离家,心灵无家。这无处安放的身体,忧心忡忡的内心,宛若精神上的浮厝。烈士们似乎要看到国家迎来光明的那一天才肯入土为安,人民似乎要等到黑夜破晓的那一刻身心才能踏实。“革命不成功,绝不入土”这句誓言正是牵动众人内心的心锚,让大家总惦念着还未安眠的烈士,总盼望着胜利的到来。

在本剧厚重的基调下,难得照射进清冽的月光,而这一小段温情脉脉的场景来自刘增韵。准备离家时,她来到村口的银杏树下,问:“银杏树,你活了近千年,一定知道我们选的路是对的”。此时的刘增韵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这句唱词体现了刘增韵的少女情怀以及对革命之路的隐隐担忧。这时“河水流云儿轻山村寂静”,这种浪漫的氛围、天真的问题,不仅同动乱中的中国、被搜刮的燕翼堂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与后期她为了革命而牺牲的事实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摄人心魄。这不禁使人深思,一个天真的少女是怎样承受住伤痛和苦难的,进而使观众将此想法代入到所有牺牲的革命英烈身上。

本剧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强化了刘氏一族革命先驱者刘一梦、刘晓浦的形象。当刘合浦向众人解释二位先烈浮厝的遗愿时,舞台上出现了两位先烈的“魂魄”,他们同刘家族人和观众产生了跨时空对话。他们流下的血真的成为了“民族前行的路标”。本剧最后炸毁燕翼堂时,两位烈士的“魂魄”伴随着刘氏晚辈刘增韵的魂魄再次登场,陪伴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完成最后的使命,人们真切感受到了刘氏一族血脉的凝聚力。当燕翼堂被炸毁后,刘氏先祖积攒下来的家业化为乌有,可民众的爱国热情被唤醒,观众的爱国热情被唤醒。

本剧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采用了一些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主题的展现起到了积极作用,舒缓了紧张的气氛,使本剧的剧情节奏“舒紧交加”,让观众产生极强的现场感、沉浸感。

四、结语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新编京剧,《燕翼堂》用艺术的手法,诗一般的语言,将二十世纪动荡中的中国展现于观众面前。《燕翼堂》使革命先烈永恒,使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重现,同样让人无法忘却刘氏一族优良的家风——“仁厚继世长,为人处世间,德行当为上,莫为名利争,道义双肩扛,守法要恒常”。这些优良的家风值得我们学习。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通过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塑造鲜活的英烈形象,能够对观众产生深远影响。当《燕翼堂》流传之时,会有更多的人肩负起英烈留给后人的重担。当年轻人了解年龄相仿的革命者流血牺牲的事迹,更多的年轻人将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莫回头,往前走,做勇士”,在征途中奏起青春之歌。

猜你喜欢
合浦刘氏革命
合浦绒螯蟹研究进展
往顶上跑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后母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合浦珠母贝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生长性状比较
粉红革命
千里水茫茫,南海明夜珰——六朝士民的“珠”印象与合浦珠业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
回望雁峰天一涯——雁峰刘氏《沁园春》的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