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戏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2-11-12 22:31董新颖
戏剧之家 2022年18期
关键词:戏曲数字传统

董新颖

(中国戏曲学院 北京 100073)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必须要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积极落实国家战略,承担起传承和创新民族艺术的重要责任,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

一、数字经济背景与戏曲发展现状

(一)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与内涵

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各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相继发布了数字经济领域的战略文件。我国通过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和行动,促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2015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数字经济相关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17 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数字经济”,表明数字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20 年7 月,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旨在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全球竞争力。

数字经济涉及领域广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产业都属于数字经济的发展范畴。2021 年6 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明确了“数字经济”概念界定和分类范围。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产业范围确定为,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等五个大类。数字经济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有限供给对增长的约束,从而带来社会新财富的增长和经济潜力释放,已经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

(二)中国戏曲发展现状与难点

中国戏曲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在内的综合性艺术,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体系。中国戏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歌舞时期,并于12 世纪走向成熟,经历了元杂剧、明清传奇和地方戏三个繁荣阶段,其内容包括每个朝代的历史传奇,浓缩和保存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不同时代人的努力,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代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国门,随着昆曲、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综合的体现,日益受到国人的重视,在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传播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17 年12 月,文化部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截至2015 年8 月31 日,全国有348 个剧种。其中,京剧、豫剧、川剧、越剧、评剧、昆曲、秦腔、黄梅戏8 个剧种是知名度较高的大剧种,其他300 多个剧种都是流播范围小、受众基础少、影响力弱的小剧种。中国戏曲源于民间,也在民间不断成长发展壮大,但是当前戏曲还没有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中国戏曲发展正面临巨大挑战。

目前,中国戏曲发展面临剧种减少、内容陈旧、创新乏力、人才断档、观众老化、市场萎缩等诸多难点。其中,戏曲内容陈旧不够新颖是当前戏曲艺术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主要原因是戏曲艺术具有创作周期长、创作难度大,有严格规律和固定程式等特点。因此,在传承中国戏曲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新戏曲内容成为新时代的当务之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加强我国戏曲的传承与创新,加快推动我国戏曲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戏曲创新发展路径

(一)戏曲内容创新要紧密结合时代特点

无论何时,创新都是所有艺术发展面临的难题,戏曲艺术要发展就必须要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戏曲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有所创新,要在不破坏传统戏曲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必要的创新。事实上,戏曲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徐棻认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有五次转型和创新,前3 次发生于20 世纪之前,由历代戏曲艺人在实践中自发完成,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的逐渐丰富和圆熟,题材则延续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忠孝仁义的套路。第4 次发生于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介入,戏曲的思想内容发生巨变。第5 次是改革开放之后,尽管舞台艺术普遍跌入低谷,然而在一些年轻编剧、导演的推动下,花样繁多的“探索性戏曲”不断涌现。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戏曲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冲击。戏曲本身也暴露出内容陈旧无新意、难度较大、入门难的缺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为了更好传承与发展传统戏曲,应将其与时代相结合,进行“活态”传承。戏曲内容创新就是要激发创作者的热情,与时俱进地吸收现代社会文化元素,并保持戏曲剧种特色和风格,创作出体现新时代新精神内涵及价值观的作品。例如,广东粤剧院2015 年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是我国首部“互联网+戏曲”。该剧在3D 武侠网游《剑网3》的基础上改编创作,创作团队用传统粤剧文化艺术结合现代时尚的网络游戏元素,针对年轻受众群体,创作了一部思想积极向上、富有武侠风格的创新型粤剧。2015-2018 年期间,该剧在北京、上海、广州、珠海、佛山等城市演出超30 场次,超过5 万人次进场观演,单次票房达到20 万元左右,吸引和培养了新一代粤剧观众,票房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二)戏曲舞美创新要引进数字媒体技术

戏曲需要舞台美术的支撑,舞台美术也随着戏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戏曲舞美是戏曲舞台美术的简称,包括布景、灯光、服装、化妆、道具等,对塑造人物气质和渲染舞台气氛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戏曲的剧目及表演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其舞台造型相对简单,“虚拟性”是传统戏曲舞台的一个重要的美术特征,主要以演员虚拟动作来表达环境。戏曲舞美创新一方面要保留与传承戏曲舞美精华,让当代与后世的观众去欣赏古典的“美”,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投影、灯光、音响等现代设备的作用,营造情景交融的视觉气氛、空间色彩和舞台情绪。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技术为戏曲舞美创新提供了更多探索的空间,LED 显示、影像视频、虚拟现实、3D 全息投影等技术将为戏曲创造更为丰富的舞台效果,能够更好地烘托出戏曲艺术的情绪氛围和感染力。例如,LED 显示屏可取代传统单一的布景,通过电脑程序和电脑智能灯光管理系统的精确调控,配合戏曲剧情转换不同的场景和灯光效果,提高戏曲舞台表现的张力。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未来更多的数字媒体技术在戏曲舞美中应用,将突破人们的想象极限,带领观众畅游在更加真实的舞台环境之中,让观众感受更加震撼的观赏体验。因此,戏曲舞美创新要充分发挥数字媒体技术的力量,不断尝试其与戏曲艺术领域的融合发展,从而塑造更多更精彩的戏曲节目和极致的舞台艺术体验。

(三)戏曲传播创新要加强与新媒体互动

戏曲主要由演员、剧本、观众以及剧场四要素构成,剧场是戏曲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我国戏曲传播方式经历了“瓦舍—戏楼—唱片—电影—电视—网络”的发展路径,从宋元的勾栏瓦舍发展到明清的茶园戏楼,20 世纪初戏曲唱片和戏曲影片开始兴起,20 世纪60 年代后电视戏曲栏目走进千家万户,目前戏曲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传播方式同时进行传播。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5G 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媒体助力戏曲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新媒体也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能发挥传播功能的多种媒体形式组合,包括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等。2019 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碗碗腔新编历史剧《李十三》现场上座率约91.2%。同时,当晚演出利用网络直播、客户端、微信平台等组成“融媒体矩阵”,实现了线上与线下互通,剧场与网络互联,网络点击量62.6 万人次。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最大化地实现了中国戏曲受众群的覆盖。

新媒体的传播范围更广,但是新媒体平台上传统的戏曲剧目并不能吸引大量的年轻人,我国戏曲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才能适应当今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要求。一方面,戏曲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开放性和互动性更强的特点,通过网络直播和自媒体等方式拉近大众与戏曲的距离。比如,戏曲名角们在抖音、快手等社交软件直播平台上开通网上直播,与“粉丝”观众在线互动;创作者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原创作品,将戏曲艺术手法灵活运用到各种表演中。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内容短小精悍,加强戏曲元素的传播也是戏曲传播创新的重要方向。将戏曲元素应用到电影、电视剧、网络剧、漫画、广告、服装、饰品、包包、手办、盲盒等。例如,电影《霸王别姬》中就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戏曲艺术元素以及表现手法,电影的成功输出为戏曲的传播作出了贡献,促使戏曲通过电影走向世界。

三、以数字赋能戏曲创新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要让戏曲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就必须要让戏曲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数字技术为戏曲文化艺术创新发展赋能,戏曲文化“数字化”是创新、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精华的重要手段。我国戏曲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 打印、数字传媒等新技术,推进戏曲在内容创作、舞台表现、周边产品、传播渠道等方面创新发展,从而激发戏曲艺术的内在生命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绵延上千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戏曲作为我国民族精神内核和文化积淀的载体,也将进一步丰富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深层次内涵,为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提供内容和素材,在数字经济时代坚定我国文化自信。技术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走数字化道路,利用互联网新技术保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猜你喜欢
戏曲数字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