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材料的现场质量管控

2022-11-13 12:02李名超
建材发展导向 2022年7期
关键词:进场监理水泥

李名超

(广东万拓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韶关 511100)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多,近年来,工程质量问题也逐渐显现,由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公众人身安全、财产利益,应将工程质量管理作为重点。在进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时,应将施工材料管理作为重点,认清施工材料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路径。现阶段,部分工程人员未能认识到对建筑施工材料进行现场质量管控的重要性,且采取的措施手段不够科学,导致管理成效低下,这一现状亟待改进。

1 施工材料质量控制依据和质量控制一般方法

1.1 控制依据

1)共同性依据,主要指施工质量管理通用的基本法规,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是施工材料质量管理必须遵守的法规,具体包括《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2)专业技术性依据。具体指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质量控制对象专门制定的法规文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性,常见的类型包括规范、规程、标准、规定等;3)项目专用性依据。具体指本工程项目的建设合同、勘察记录、设计文件以及图纸会审记录等,对于施工材料而言,还包括材料采购记录、现场质检报告等。

1.2 一般方法

对现场施工材料进行控制,应掌握质量控制的一般方法,具体有质量文件审核法、现场质量检查法,对现场施工材料质量进行控制时,应联合使用上述方法,尤其要重视做好现场质量检查。现场质量检查包括以下环节:1)开工前的检查,此时应对施工材料的应用条件是否齐备进行检查;2)工序交接检查,即要严格执行“三检”制度,加强“自检、互检、专检”,并推广监理工程师责任制度,确保经过检查认可才进入下一道工序;3)重视加强隐蔽工程检查,尤其要重视对隐蔽工程部位施工材料使用情况的检查,确保材料效益可充分发挥出来;4)强化停工后复工的检查,受到部分因素的影响,工程可能会临时停工,面对复工情形,则要做好施工材料应用条件的检查,确保施工材料质量、性能等达到复工复产要求。此外,还要注重加强对施工现场材料的成品保护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抽检,具体可采用目测法、实测法以及试验法等,提升施工材料现场质量检查成效。

2 建筑施工材料的现场质量管控实施要点

2.1 完善建立材料质量控制体系

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现场质量管理,需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在正式开工之前,施工企业应联合管理人员共同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由专业机构进行审核,确保质量控制体系切实可行。同时要审核质量控制体系各级管理人员的资质,确保有相应的技术资格和执业资格证书,对于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则要有相应的资格证和上岗证。此外,针对各项材料,要明确材料的针对性质量控制策略,并制定施工现场材料质量管理检察记录表,按照规范要求,做好施工现场材料质量的逐项检查。

2.2 进场材料质量管控

对施工材料进行现场质量管理的基本前提为做好拟购材料的质量管控,施工单位前期会提交拟采购的大宗材料的生产厂家的企业资格证、生产许可证、质量保证书等,监理工程师应严格对上述材料进行审查,按照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要求审查施工材料规格、性能等,确保与相应要求相符后,才能进行订货进场。此外,针对待进场的材料,应严格做好质量检验,尤其对于混凝土材料、钢筋材料等,要对其综合性能和单项性能进行针对性的检测,确保待进场的材料不存在质量隐患。

对于验收合格的原材料,监理工程师要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及时同时施工单位以材料规范为前提,做好对原材料的见证取样、送检等工作,做好材料复试,对于复试不合格的材料要加倍取样检测,对于二次复试仍不合格的,监理工程师要对施工单位作书面通知,要求其对不合格原材料及时清理完毕,监理工程师要全程参与材料清理情况,并做好记录。对于验收合格的原材料,进场后要做好分类存放,分类标准包括产地、种类、批次、规格等,对于有特殊存放要求的材料,应控制好存放场地条件,确保温度、湿度适宜,同时做好防水、防火等保护措施。

2.3 现场材料分类质量管控

2.3.1 水泥质量现场管控

应选择业主指定的合格生产厂家进行水泥生产,施工单位不能擅自采购水泥。对于进场的水泥材料,现场监理工程师应对其出厂合格证、质检报告进行核查,具体应核查的事项为出厂日期、品种、包装或散装仓号、等级等,同时要检查其合格证编号,质检后应确保检验部门印章清晰,同时部门负责人、检验人员等均在报告上签字。现场质检时,应重点关注氧化镁含量、三氧化硫含量、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以及材料强度等指标,对于与国家规定不符的要及时进行复试。对于出厂日期超过三个月的水泥材料,在现场施工前应对其进行再次质量检验,其中对于快硬硅酸泥材料而言,其出厂日期若超过一个月,则要在使用前进行质检。当检测出材料安定性不合格时,应对水泥材料进行报废处理。此外,工程监理师应在充分了解工程特点和地质环境、周围条件的基础上,严格核查施工单位选用的水泥等级是否与工程要求相符。同时应参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其中强调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选用水泥时,应避免选用含氟化物的水泥,要据此严格执行。进场的袋装水泥要确保包装完好,同时在包装袋上注明执行标准、水泥品种、强度等级、许可证标志(QS编号)等关键信息。在印刷包装袋时,应按照其中水泥品种差异将其印刷成不同颜色,以硅酸水泥和普通硅酸水泥为例,其常印刷为红色。

2.3.2 钢筋质量现场管控

钢筋进场为按批进场,常规条件下每批钢筋重量≤60t,对每批进场的钢筋执行严格的检测标准,对其合格证、机械性能和化学成分检测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同时详细检测钢筋材料外观、标识牌等,确保钢筋平直、无损伤且表面无裂纹、油污、疤痕等。钢筋表面可能存在凸块,检测外观时,应按照低于螺纹高度的要求做好凸块控制。若检测材料为冷弯钢筋,则要重点检测其表面是否有裂纹和缩颈现象。当出现外观检测结果不合格时,对于此批次钢筋要及时清理出场,并将此情况反馈至主管部门,减少其他建设项目的类似损失。完成外观检测后,要基于性能检测要求做好见证取样,并将取样交送至权威机构加强检测,主要应加强对钢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以及冷弯性等指标的检测。对于在加工过程中出现过脆断的材料,或发现机械性能不良的材料,则要对其加倍取样检测。

2.3.3 混凝土质量现场管控

混凝土材料是由多种原材料组合而成的,主要包括水泥、砂石、掺和料、水和外加剂等,在科学选择原材料和配比的基础上,可保证进场的混凝土材料质量得到提升。因此,在进场前,要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配比的把控,抓好计量控制。可依托配料控制系统减少配比误差,应按照≤1%的要求控制误差。利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完成混凝土原材料配比计量,将混凝土配合比输入计算机系统中,使用电子秤精确计量混凝土所需的各种原料量。对于进场的混凝土原材料,则要把控好以下要点:要严格把控好材料质量检查环节、混凝土搅拌环节和坍落度以及强度检测环节,对于原材料质检不合格的杜绝进场,切实执行进场检验制度,对预拌混凝土氯离子的检测合格证明进行查验,对氯离子含量进行检验,按照规定取样送检,确保试件具有代表性与真实性。当材料进场后,应将混凝土强度等级、搅拌机配置参数等作为基准,同时考虑混凝土搅拌效果、运输距离以及坍落度等,合理的对现场混凝土搅拌时间进行控制。在泵送与浇筑中严禁随意加水。混凝土材料应尽量做到随拌随用,加强对混凝土材料质量的全过程质量监管,做好对混凝土材料的存放管理,避免出现离析等现象,降低出现结构裂缝的概率。监理单位应强化监理工作,见证混凝土拌合物的检验过程,对试块取样送检进行签认,全程监督混凝土的配置搅拌与施工。组织施工单位严格遵循《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204)相关要求落实混凝土结构实体检验。

2.3.4 新材料质量现场管控

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各种新材料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且当智能建筑、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建造趋势时,各种新材料成为建造工程的主要材料。新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功能多样、性能优越的特征,在选用新材料时,要严格审核其各种技术资料和产品标准、质检合格证书。在使用前应经专家论证,并做好鉴定。以新型玻璃幕墙材料为例,其在现阶段的商业建筑以及高档住宅小区建筑、写字楼建筑中均有应用,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在现场质量管理时,因重点对现场存放、现场吊装等环节加强材料保护,同时要做好材料质量检测,主要检测玻璃幕墙材料的抗裂性、防火性等,确保符合工程建造要求。

3 提升建筑施工材料的现场质量管控水平的策略

3.1 加强现场材料堆放场地管理

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总平面图要求对材料堆放情况加以控制,分类堆放标准为材料品种、规格、日期、批次等,每一区域都要做好标识,设置标牌,并科学设置隔断,避免材料混杂。对于待检测的材料,则要在现场堆放时设置醒目的待检标识牌,将待检材料与合格材料区分开。对于检测后发现不合格的材料,也要设置不合格标识牌,并对出厂日期进场标识,确保在限期前清理完毕。工程监理人员要定期对现场材料堆放情况进行巡查,对发现有材料堆放杂乱的,要立即以监理通知单的形式责令整改,整改完毕后要重新取样检测,确保材料质量达标。

此外,对于现场临时存放的施工用料,必须报有关部门审核,经批准后及时办理临时占用场地手续,并做好分类码放,避免影响施工现场秩序。部分施工用料为现场露天存放,对于此类材料,应严格按照施工平面图中的位置情况做好分类码放,确保整齐有序,同时按照高于10cm的要求设置好底垫,并将方木垫设在地面上,合理设置排水设施,避免出现潮湿、水浸等问题。

3.2 执行材料进场预报制度

实现制定好材料进场计划,按照计划进场,应提前一天书面通知监理,做好全过程监理工作。取样过程要求见证员全程参与,待进场材料插上待检标牌,标牌上注明品种、规格以及数量等,确保所有进场材料均有书面通知,并确保已经经监理认可,否则应移出施工现场。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预报制度要求对待进场的材料进行报备,确保无遗漏,为监理工程加强材料质量监理提供完善参考。

3.3 加强材料登记台账管理

施工现场材料种类较为多样化,应并做好材料登记台账管理,施工单位准备的登记台账应设置好细化目录,应包括材料品种、材料规格、数量以及进场日期等,同时要涵盖材料质量文件、编号、见证人和取样人、测试报告等信息。工程监理人员要对施工人员的材料登记台账定期进行检查,并记入监理日记中。工程监理人员也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自行建立材料登记台账,并将相关台账资料录入电脑,便于后期管理。

3.4 推行限额领料制度

在发放材料时,应做到限额领料,要遵循“先进先出,推陈储新”这一基本原则,同时对于领取的材料,如混凝土、钢筋、模板等材料要再一次进行质检,确保可正常投用。在限额领料制度的限制下,施工单位会更加注重材料质量,确保领取的材料可全部投入施工。施工人员在正式施工前要开签限额领料单,按照栏目要求详细填写,对于易于破损的材料,则要在发放时做好详细的验收,避免出现质量问题影响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

3.5 加强检测控制和环境控制

在现场施工材料质量控制过程中,材料抽样质检为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环节,对不同的施工材料应针对性的进行抽样和检测控制。对于钢筋材料,应将同牌号、同炉罐号、同规格等条件下的钢筋材料作为一个检验批,并对其进行外观和力学性能检测,对于发现有检验不合格的材料应从同一批中另取双倍数量的试样重做各项试验,若仍有检测不合格问题,则直接判定此批次材料不合格。对于水泥材料,在确定同一检验批时,应按照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且连续进场为标准进行控制,同时控制袋装水泥、散装水泥分别不超过200t、500t。检验时则要严格核查其出厂试验报告,做好强度、安定性等的复检。随着各种新材料的出现,建筑工程项目中待检测的项目越来越多,且检测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检测过程中应存在着部分影响检测结果精度的问题,其中环境因素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应针对性的加强现场环境控制,主要应对温度和湿度这两项指标进行严格把控。在控制温度时,测试人员要结合工程材料检测温度要求和材料维护标准进行把控,同时要做好对混凝土、水泥等材料的全过程养护温度,适宜温度范围为19~23℃之间。对于现场湿度,则要设置湿度检测系统,同时结合防水防潮要求,严格把控湿度范围。

3.6 利用专业软件提高管理成效

在现代化的建筑工程管理视角下,工程人员可借助专业的软件实现对现场施工材料质量的高效管理,现阶段,出现了基于红圈PaaS平台构建的红圈工程行业CRM项目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可加深对其的研究和应用,实现移动办公和信息化办公。此外,工程人员还可借助BIM技术对现场施工材料的堆放以及运输路线等进行模拟,优化各项细节,确保工程材料一直处于良好的施工场地环境中。依托专业软件,实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建构建筑材料监管信息平台,建筑工程项目各个主体均可随时随地掌握施工材料的现场使用情况和各种参数数据,且可贯穿施工全周期,并及时监测异常信息,提高监管效能,提升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材料质量管理数字化水平,以数字化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材料的管理赋能助力。

4 结语

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在于加强施工材料管理,同时将施工现场材料质量管理作为核心环节,由于建筑工程项目中材料种类繁多,应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要针对不同材料类型强化对材料质量问题的防治,主要包括混凝土材料、钢筋材料以及模板材料等,要结合现阶段常见的材料质量问题,制定防治预案,并细化材料质量把控细节,进一步提高材料质量管理精细化水平,通过优化施工现场材料质量管理,为建筑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以及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进场监理水泥
水泥像被踢死事件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爱睿希 进场之后
沪指筑底 稳步进场
泸指v型逆转 进场机遇可期
关于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的探讨
工程监理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可重复使用飞行器进场着陆拉平纵向控制
水泥刨花板
推行输变电工程设计监理的必要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