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2-11-14 02:37邓羽佳常玉琦朱丽君秦玉炜
商业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进口农产品贸易

邓羽佳 ,周 霞 ,常玉琦 ,朱丽君 ,秦玉炜

(1.新疆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2.乌鲁木齐海关动植物检疫处,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一、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便冲击了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植物油、新鲜水果、肉类、玉米、小麦和大米的出口在一段时期内呈下降趋势,对占据世界平均食品出口供应量三分之二的国家造成影响。尤其伴随工人发病率增加、社会疏离期间需求成比例增加、经济封禁措施增加和供应链中断,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全球农产品贸易环境与供应链的改变。

早在2003 年非典疫情已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率、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波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对销售渠道的影响有限,农产品加工业损失也比预期中的小。“非典”的突发在一定时期内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也给“三农”建设及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不少机遇。而新冠疫情较非典疫情来说影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冲击经济、社会、卫生等众多领域,分别在区域与产业维度、宏观与微观维度、长期和短期维度呈现区域异质性(智艳等,2020;靖飞等,2020)。新冠疫情的蔓延,导致自由贸易规则不断被打破, 影响了我国进出口和全球产业链,贸易供给端和需求端均受到严重冲击(周强,2020;刘嘉尧,2020;沈国兵等,2020;朱京安等,2020)。疫情短期会引发经济的重大损失,因此,灾害的“加速折旧”功能将倒逼国家更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Skidmore & Toya,2002;Horwich,2000),企业需要平衡协调防疫与生产,平稳度过难关(张银平,2020)。

农产品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2019 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累计高达10143.9 亿美元。但受2020 年一季度疫情影响,农产品贸易进口增幅低于往年同期,肉类和大豆下降5.6%,水产品同比下降幅达到18%,蔬菜、茶叶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也略有降幅。分析疫情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影响,密切跟踪国际市场形势,正视后疫情时期农产品贸易发展困境,有助于我国主动应对未来复杂形势,缓释疫情对国际需求、生产供应、物流、交易等方面的负面冲击。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2019 年4 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92%,2020 年1 季度骤降至4.95%,直至2020 年4季度恢复至10%。正因为农业本身的生产自然依赖性、产出规模可持续性、贮存周期性以及需求可调节性上并不具备比较优势,因此,疫情冲击下,农业原有的易损性被进一步负面强化。2021 年3 月份以来,全球疫情再度反弹,对于全球经济的冲击后续效应还将持续,尤其是全球不确定性风险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规模、状态、市场环境、期货价格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农产品贸易规模:短期断崖式下降,长期趋稳回升

2019 年4 季度到2020 年1 季度,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从627 亿美元降至536.8 亿美元。其中,2020 年1-2 月全国农产品进口总值246.6 亿美元,同比增加5.1%;出口总值94.9 亿美元,同比下降11.6%。随着3 月新冠疫情的逐步好转,进出口贸易有所增加。同年3-4 月全国农产品进口同比增加10.9%,出口同比增加4.8%。具体至排名在前6 位的农产品,食用油籽、肉类、水产品、粮食、蔬菜和水果受疫情影响,在2020 年1-2 月存在断崖式下降状态,但是3-6 月逐步回升,尤其是食用油籽增长势头显著(见下图所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春节期间对国外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同时第一季度我国新冠疫情形势较为严重,世界各国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不过,长期来看,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的逐步形成,农产品贸易规模出现的短期断崖式下降现象也在政府一系列复工复产、物流、信贷、税费等纾困政策的出台下而慢慢回温。

2019 年10 月-2020 年7 月前6 位农产品贸易总额变化情况(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二)农产品贸易状态:逆差为主,产品种类占比75%

自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体制下发挥比较优势,但是大豆等重要农产品显现出较高的对外依赖程度。受此次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重点农产品进口国和出口国均加强管制,导致我国农产品贸易状态的不平衡性更加凸显。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7 月,农产品贸易逆差高达1120.45 亿美元,其中,食用油籽、大豆、肉类、生猪、奶类、牛、粮食、水果、棉花、羊、小麦、禽类、玉米、水稻、糖料等主要农产品均为贸易逆差状态,占农产品总类别的75%(见表1)。尤其在2020 年2 月,仅有蔬菜和蛋类是顺差,其他农产品均为逆差。此外,贸易逆差排名前三的农产品食用油籽、大豆和肉类的累计贸易逆差额分别高达324.18 亿美元、309.53亿美元和241.07 亿美元,而蔬菜、农药、化肥、水产品和蛋类五种农产品累计贸易顺差额分别为118.54 亿美元、50.16 亿美元、27.48 亿美元、9.5 亿美元和1.49 亿美元。

表1 2019 年10 月-2020 年7 月中国主要农产品贸易差额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农产品种类 2019 年 2020 年 累计差额10 月 11 月 12 月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食用油籽大豆肉类生猪奶类牛粮食水果棉花羊小麦禽类玉米水稻糖料蛋类水产品化肥农药蔬菜-24.56-24.07-16.84-5.52-7.73-8.17-2.71 5.06-1.25-1.41-0.66-0.89-0.23 0.05 0.00 0.15 1.27 3.81 2.95 12.51-32.73-32.92-21.56-7.37-10.19-10.09-3.19 4.68-1.74-2.03-1.15-1.02-0.23-0.57-0.02 0.15 1.18 4.61 2.73 14.56-38.96-38.81-23.37-8.61-8.75-10.62-4.78 2.51-2.69-2.05-1.25-1.16-1.65-1.10-0.28 0.14 0.90 3.06 3.02 14.33-32.74-32.27-26.17-11.42-11.59-10.47-3.30-8.21-2.65-2.07-0.83 1.07-1.43-0.31-0.08 0.12 2.44 0.42 4.38 11.63-25.12-22.39-19.04-8.63-9.73-7.13-3.69-4.12-4.57-1.37-0.91-1.48-0.56-0.39-0.19 0.10-4.18-0.23-0.06 5.93-18.80-17.05-30.74-13.77-9.01-12.06-3.92-2.85-3.60-1.72-1.67-2.21-0.69-0.09-0.24 0.15 1.94 3.16 3.56 12.59-28.24-26.17-25.95-12.84-10.63-8.65-4.28-9.80-2.33-1.67-0.99-1.92-1.90 0.06-0.14 0.18 0.32 1.92 6.77 12.79-38.44-35.92-23.76-12.02-9.04-7.54-5.63-8.82-1.23-1.62-2.20-1.62-1.36-0.25-0.14 0.17 1.18 3.54 9.05 12.87-44.37-42.08-25.61-12.55-9.00-8.51-7.87-2.92-1.47-1.68-2.48-2.07-1.89-0.61-0.03 0.16 1.38 3.92 9.26 10.43-40.22-37.85-28.02-12.59-10.18-10.06-6.44-1.08-2.28-1.70-2.57-3.00-1.94 0.29-0.94 0.16 3.08 3.27 8.50 10.89-324.18-309.53-241.07-105.32-95.85-93.32-45.79-25.55-23.81-17.30-14.71-14.30-11.89-2.92-2.07 1.49 9.50 27.48 50.16 118.54

(三)农产品贸易环境:临时限制频发

WTO 认为农产品贸易比总体贸易更具韧性,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以谷物和油籽为代表的大多数农产品运输以散装海运为主,并未受到严重阻断。与之相反,需要空运和集装箱运输、受限制措施影响和经济衰退导致需求下降的高价值易腐的农产品容易受到运输干扰,从而遭受更大损失。截至北京时间2021 年9 月30 日,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2.3 亿例,新冠病毒变异,传播速度快,使全球形势依然严峻。疫情期间,多国防控措施增强并逐步升级。哈萨克斯坦、埃及、俄罗斯、塞尔维亚、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全球重要粮食出口国均发布出口限制,全球粮食供应链遭遇了冲击,农产品贸易面临较为严峻的国际环境。疫情期间,10 多个国家对我国肉类、水产品暂停进口,50 多个国家严格检疫我国所有出发船舶。而周边国家如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更是对我国动植物产品、食品、水产品、茶叶等进行临时限制(见表2)。由于多国临时实施各样的限制措施,导致我国出口农产品运输与通关时间延长,出口合同违约风险加大。又由于农产品保质期与保鲜较短的特征性,造成部分经济受损。

表2 疫情期间国外市场对我国农产品进口措施限制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得出。

国家 限制商品 限制措施阿塞拜疆 牲畜、动物产品、海鲜以及野生动物园动物 暂时禁止进口俄罗斯 异域特色用于观赏的所有种类动物,以及或活体鱼类和水生动物 临时限制措施约旦 动植物产品 暂停进口马来西亚 猪肉及猪肉制品;并对其他农产品进行密切监控 禁止进口毛里求斯活的动物和鱼,冷冻和干燥的海鲜、包括鱼产品,冷冻和干燥的肉类,羊毛,动物的毛发,动物饲料、包括鱼类饲料对部分货物禁运柬埔寨 所有野生动物 暂停交易土耳其 家禽、海鲜、软体动物、动物脂肪和类似动物产品 暂停进口韩国 各类野生动物 暂时禁止进口菲律宾 禽和野禽及其产品 暂时禁止进口印度尼西亚 活体动物 暂时禁止进口塔吉克斯坦 所有类型的食品(茶叶和农作物种子除外)第三国从中国进口的中国产品也受严格监控 暂时禁止进口哈萨克斯坦 水产品 暂停入境吉尔吉斯斯坦 活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肉类及其制品 临时限制,加强边境控制土库曼斯坦 茶叶 禁止入境喀麦隆 动物及水产品 暂停进口

(四)国际农产品价格:粮食和食用油价格持续上涨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食品价格在2020 年总体上涨了2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表示,至2021 年2 月,食品价格指数已实现“9 连涨”,谷物上涨幅度高达82.1%(2021 年2 月与2020 年2 月同期相比)。2020 年5 月至2021年4 月,玉米从125.28 美元/ 吨增至241.56 美元/ 吨,增幅92.82%,大豆从309 美元/ 吨增至537.53 美元/ 吨,增幅73.96%。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分别从583.67 美元/ 吨、533.33 美元/ 吨、732.58 美元/ 吨,涨至1277.25 美元/ 吨、1070.13 美元/ 吨和1134.86 美元/ 吨,其中,豆油价格增幅超过118%。这其中有天气因素,也有疫情因素。前者由于巴西、美国、加拿大、法国、阿根廷等主要出口国家天气状况异常,市场对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产品的产量前景担忧的预期增加。而印度作为全球最大的棕榈油进口国、主要谷物和糖类消费国之一,包括其中央邦印多尔市的小麦交易中心在内的部分交易市场受疫情影响仍然处于关闭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其它市场上的交易价格。

与此同时,国内农产品价格也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如粮油产品批发价格200 指数从2020 年4 月的104.55 涨至2021 年4 月的107.01,其中2021 年2 月全国农产品价格200 指数达到最高点138.58。但是,国家粮食种植、流通、收储等多领域的保障措施,拓宽供应来源,粮食进口企业也通过远期合约加强采购,这一系列措施将促进国内粮食市场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中国受到国际粮价的影响有限,加之,新冠肺炎疫苗的全球接种,国家粮食供应链的紧张也会逐步恢复,可以进一步平抑进口粮食的价格波动。

三、后疫情时期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困境

中国农产品贸易在疫情下表现出来的特征,不仅仅验证了农产品较强的易损性,而且正在引发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挑战。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短缺、供需矛盾、供应链中断和内生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将弱化其对国内市场稳定、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部分农产品国内结构性短缺与国外高度依存矛盾突出

2017 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889 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全球人均粮食产量约793.5 斤),2018 年粮食产量已达到1.31 万亿斤,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年粮食产量约1.39 万亿斤。但是受限于资源禀赋条件,全部农产品和粮食的需求并不能依靠国内市场满足,目前的粮食供给已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短缺,每年需进口超过1 亿吨的粮食,对大豆更是超过80%的进口依赖。2020 年中国进口农产品总额11831.7 亿元,大豆作为单项最高占比23%。2020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首次突破1 亿吨,达10032.7 万吨,而出口数量仅7.9 万吨,远远低于进口数量。疫情扩散导致国际农产品贸易往来连续性受阻,一方面多国采取区域封锁政策,劳动力短缺导致粮食、蔬菜等作物无法及时收获,供应链中断;另一方面,多国采取限制大米、稻米、玉米、黑麦、葵花籽油、豆类产品等部分农产品出口措施。尤其是南美巴西和阿根廷的收获、运输、贸易和美国的种植,导致装运成效和大豆产量降低,而这些国家占到中国进口大豆量95%左右。加之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到货、停泊和其他运输业务的延误等降低了我国农产品进口来源稳定性,放大了疫情冲击的负面影响,使农产品供应的保障机制产生了新变化。

(二)市场需求坚挺与疫情下的滞销形成鲜明对比

此次由于疫情原因造成的需求旺盛与供给滞销问题,与传统滞销在供求关系、流通环节、运输成本以及滞销时间上都存在本质区别(见表3)。首先,疫情下农产品滞销明显区别于由产销双方信息脱节导致的传统滞销,而是由于整体层面的流通渠道受阻所致,无法整合匹配各方资源,呈现地区差异性。其次,疫情下农产品产销对接打通多个环节难度较大,不仅表现在采收、分拣、包装、运输、销售、商业库存及政府储备等情况的风险评估、供需数据统计以及应急预案上的缺失,而且表现在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政府等各部门之间的本区域内和跨区域的产销无法及时对接。最后,媒企联动打造滞销信息集散平台的作用不凸显,农超对接构建本区域内销售网络难度大。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但是外地采购车量无法进入产地,本地采购又不足,加之部分商户因为入驻门槛高、成本居高不下等原因导致其入驻平台的意愿不强。

表3 传统滞销与新冠疫情下滞销成因的对比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得出。

原因 传统滞销 疫情下滞销疫情防控期间居民自行居家隔离,餐饮业及家庭聚餐暂停,大幅削减了非刚性农产品需求。流通环节 收购商集中收购- 一、二、三级批发商- 商贩、超市- 消费者。供求关系农民信息闭塞,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向,易造成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结果。基层封城封路措施层层阻碍,农产品运输受阻、物流不畅。运输成本物流规划不合理,流通环节过多,迂回运输成本高,且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出现滞销。受防控措施影响,大批物流企业复工难、复工慢,农贸流通体系无法正常运转。滞销时间受自然因素影响,农产品错过良好上市时间,集中上市或农产品品质降低,造成农产品短暂滞销。农民求助渠道、求助能力受限,供需两侧无法形成有效对接。大部分蔬菜、水产及禽类均属于该类型导致滞销。

(三)产业链条各环节企业抵抗疫情冲击能力不足

从产业链各环节来看,在生产加工环节,疫情防控削弱农资(化肥、农药、种苗、饲料等)分销的及时性,并降低出口产品原料生产产能利用率,同时增加了企业租金、人工等成本以及贷款债务偿还的压力。在物流环节,突发的交通管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出口原材料和产品流转的运输与时间成本。国际上多国或地区实施的严格人员流动和交通物流管制措施,包括关闭部分口岸,拒绝来自疫情国家的船舶停靠、要求健康证明、加强检疫、隔离来自疫情国家的船舶等方式形成了物流瓶颈,不仅导致区域和国际物流终端延误,更使得口岸积压问题较为严重,阻塞了深度交织的全球价值链,影响了农业企业资产结构与产品结构。

目标市场环节中,疫情防控下的餐馆停业休整、外卖暂停导致新鲜农产品和水产品市场需求疲软,消费者拒绝购买疫情地产品形成隐性贸易壁垒,进而导致贸易市场需求转移,贸易便利程度下降。2020 年第三季度,世界各大经济体GDP 负增长给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较大的下行压力。巴基斯坦、俄罗斯、德国、埃及等国,对中国多种农产品实行了加强熏蒸消毒、暂停发放检疫证书,并要求提供无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证明文件等措施。这表示国外对中国的SPS 检验标准在不断升级,将会阻碍生产要素流动,减少需求。同时,企业供应链的中断也降低了农产品进口来源稳定性。据美国中国商会分析,169 家会员企业中30%面临着中国本地供应链中断,同时17%面临全球供应链中断问题。上述现象导致产业价值链需求以及供应呈现不确定性,尤其是上游工厂停产或减产,导致下游的供应与生产受到牵连和挑战。对于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中小微企业而言,自身规模小资金链条较为脆弱,抗风险能力、与运输主体咨询沟通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多渠道融资能力以及经营模式调整能力均存在滞后效应,在各个环节受到的疫情冲击风险转移难度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产生抑制。

四、后疫情时期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公共安全事件爆发的全球性特征,疫情形势的进一步升级,使得原本就面临困境的农产品贸易陷入后疫情时期复杂的常态化环境,有可能使既有的国际分工格局被打破,重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新思维正在逐渐形成。应从调结构保安全、补短板蓄动力,培链条通环节上着手,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一)调结构保安全:高度重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2020 年3 月3 日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农业农村部发布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操作指南,海关部门帮扶企业“防疫情、稳外贸”开展了十四条措施,均对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进出口贸易高度重视。虽然2019 年粮食产量6.64 亿吨,库存充裕,但国家粮食安全仍需重视。

我国粮食库存稳定,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价格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后期调结构保安全仍是重中之重。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保障大豆供应安全,除巴西、阿根廷、美国等传统国家以外,我国继续拓展了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成为大豆重要进口来源地。以中储粮为代表的农产品储备集团也凭借加大重点区域的大豆采购力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种植和加工企业合作,探索新的贸易渠道,为中国形成稳定成熟的多元化进口格局做出表率。

因此,需要全球布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降低食用油籽、大豆、粮食、棉花等进口依存度,继续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科技引领间接调配我国农产品有效供给,缓解生产压力,调节农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同时,需广泛推进农业安全产业链模式,借助农业海外投资快速增长的势头,依托跨国纵横向一体化的整合,将农资研发、农产品供应链渠道、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资源、贸易网络等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企业嵌入,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整合。

(二)培链条通环节:企业主动应对全球供应链重构

疫情已从突发性转为常态化,将会长期影响居民心理、生活习惯、消费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等诸多方面,企业需要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应对全球供应链重构。首先,企业应制定和实施供应链多元化发展战略,深化与国外农业企业合作,增强供应链弹性。其次,针对目前农产品流通渠道呈碎片化和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发展,企业需要借助“互联网+”产业、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效率等方面应用5G 及AI 技术,拓宽产业边界,布局线上线下渠道矩阵,实现供销之间的信息对称,培育规模农产品的全产业链。最后,打通“农民—消费者”中间涉及的多个环节,企业提升自检自控能力,打开国外市场,缩短通关时间,降低物流成本、密切关注、收集其他国家(地区)因疫情对我国出口食品、动植物产品及航线、人员等采取的临时限制措施,加强分析研判,减少损失。

(三)补短板蓄动能:实现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

从长期看,中国多年积累的劳动、资本、技术,以及激励、配置和组织这些基本要素的制度及其机制,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超强的韧性,疫情所造成的经济短期波动会逐渐减弱并回归到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下,深化供给侧改革,农产品贸易既要总量稳步提升,又要效率提升,将无效供给引导退出市场,以需求调整生产。一方面,需要补齐短板,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种植多元化,提升生产过程可控性,增强质量标准的国际互认,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向标准、绿色和安全化方向发展。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提升农产品贸易有效供给量。另一方面,需要蓄积可持续发展动力,对外以构建海外物流网络、国际物流通道、海陆空网络供应链体系、海外农业种植园区为切入点,增强中欧班列重构国际贸易经济地理的现实功能,打通跨境通道壁垒;对内以建立全国供应链应急协调机制、多样化采储机制、贸易多边合作机制和海关协作磋商机制为基础,保障农业生产、标准、技术和贸易“走出去”,更好地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注释]

①中国经济网.农业农村部:二季度农产品贸易形势不容乐观 [EB/OL]. (2020.04.28) [2020.08.24].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4/28/t20200428_34804199.shtml

②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网站数据- 月度数据http://zdscxx.moa.gov.cn:8080/nyb/pc/frequency.jsp

③第一财经.疫情下农产品贸易更具弹性!WTO 预计食品价格将维持在较低水平[EB/OL](2020.08.28).https://www.yicai.com/news/100752283.html

猜你喜欢
进口农产品贸易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孟加拉允许贸易商进口70万吨大米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进口食品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