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粤派批评”的蒋述卓文化诗学思想及其理论资源

2022-11-15 06:07广东王进
名作欣赏 2022年31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诗学本体

广东 王进

关于理论家的声誉效应,法国哲学家福柯谈道:“作者的名字反映出的是某一既定话语集合体的出现,标示着这种话语在社会与文化中的地位。”①在当代中国文艺学界,蒋述卓先生作为话语效应的理论影响,聚焦呈现的是作为“粤派批评”的文化诗学批评。早在1995年,蒋述卓先生率先在国内学界就“关于第三种批评的构想”明确提出“走文化诗学之路”,认为“建立一种新的阐释系统就刻不容缓地成为我们当下重要的任务”,强调“这种新的阐释系统就是文化诗学”。②区别于以童庆炳先生领衔的提倡“植根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的北师大学派,以及以刘庆璋、林继中教授为代表的主张“中西辩证互动的文化诗学思维特色”的闽南师大学者,蒋述卓先生更加强调“文化诗学的价值基点在于文化关怀和人文关怀”,立足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性进程问题推动中国文化诗学的世纪建构。③围绕蒋述卓先生的文艺(理论)思想,当代学者从多个维度梳理和探讨其文化诗学的批评观念、话语实践与理论生产④,逐步呈现出作为“粤派批评”的文化诗学及其理论话语。为还原并建构蒋述卓文化诗学的思想体系和理论结构,本文从本体论层面总结“文化的视野”的审美观念与本体阐释,从方法论维度探讨“三结合”综合研究法的跨界诗学与范式重构,从价值论视角考察和反思“文化关怀和人文关怀”的价值基点与文化立场,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其作为“粤派批评”的思想观念、话语体系与理论资源。

审美经验的本体阐释

与以童庆炳先生为代表的文化诗学理论家有所不同,蒋述卓先生重视作为“粤派批评”的文化诗学理论建构及其研究方法,更多强调“文化诗学在文学批评(视角与方法)的实践方面”⑤,在当代学界被誉为中国文化诗学的“文化批评派”⑥。正如他本人指出:“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文学,以文化的视野去拓展文学研究的领域与方法,以文化的见识去开掘文学的价值和内涵,这是我30 余年来学术道路的足迹,也是我学术追求的志向和目标。”⑦在文化诗学的文化方面,蒋述卓先生自谦为 “学术杂家”,其理论实践涉及佛经与文艺美学研究、古代文论当代转型、宗教艺术论建构、当代文艺现象的理论反思、流行文艺与价值观研究、城市(文化)诗学批评、“粤派批评”理论建设等诸多领域,然而其跨界经验始终植根于当代中国文艺研究的现实土壤;在文化诗学的诗学方面,他始终坚持的是“在文化的观照下”“文化的视野”的诗学批评,警惕“不要把文学研究消解于文化的分析之中”,强调的是“要有对文本的审美分析,要使文化阐释和美学分析结合起来”。⑧从本体论视角来看,蒋述卓文化诗学思想的理论双轴,在于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对象本体,以及在文化与诗学之间的范式本体,贯穿始终的理论本体则是在文化视野下的审美经验及其跨界阐释。

在研究对象层面,文化诗学的理论建构应对的是在文学与文化之间的本体阐释。文化诗学理论家们重视“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和研究文学”,批判“以文化批评取代文艺批评”的泛文化思潮,强调文化诗学“回到文学文本,回到艺术,才是理论发展的正途”。⑨早在1994 年,蒋述卓先生就专门阐述文学与文化的理论关系,基本形成文化诗学理论对象的本体形态。以文学作为文化批评的理论对象,文化诗学主张“把文学置于整个文化结构中,从总体上去把握文化发展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形象与文化精神”,强调的是“对作为文化现象的文学史要做更深层次的文化分析”;以文化作为文学批评的理论对象,文化诗学关注文学经验的历史意义与文化精神,探讨的则是“具体文学现象与事实背后的文化意义层次”“文学现象与社会文化精神之间相互沟通与契合的中介”“历史文献(历史记载、传记材料、评论纪录)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或反文化的意义与价值”。⑩针对泛文化思潮,蒋述卓先生批判其理论弊端在于“批评多元而传统失语”与“西方话语而本土失语”,主张文化诗学批评关注考察“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及现代性进程”,探讨和反思其跨文化视野的 “中西对话问题”与现代性进程的“古今融通问题”,为文学批评“着意建设‘文化诗学’式的批评话语”。⑪因此,蒋述卓文化诗学批评始终坚持以文学与文化互为理论对象的本体阐释与范式重构。

在范式对象层面,文化诗学的理论重构重视的是在文化与诗学之间的本体阐释。不同于西方文化诗学的泛文化政治与意识形态问题,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建构始终围绕文化与诗学的审美问题,其文化观念呈现的是文学批评的跨界意识,而其诗学范畴表现为文学批评的审美经验。正如蒋述卓先生指出的,“文化诗学的立足点是文化”,但是“文学的文化批评必须保持审美性”:在传承方面,“发扬中国传统批评理论与方法的优势,使传统文学理论与方法在现代化的转化过程中得到审美维度的再确立和审美意义的再开掘”;在传播方面,“使西方文学批评的各种新理论与方法在经过中国文化的选择、过滤与转化之后,归结并提升为审美性,从而成为文化诗学的有机组成部分”。⑫文化诗学的文化对象主张的是从文学批评转向文化批评的跨界经验及其审美分析,其诗学范式强调的则是从文化批评回到文学批评的审美经验及其本体阐释。审美性作为文学批评在文学与诗学之间的阐释对象与理论本体,审美问题则构成蒋述卓文化诗学本体建构的理论基点与诗学要义。应该说,以文学与文化互为对象本体,以文化与诗学互为范式本体,蒋述卓先生对文化诗学的理论建构始终围绕文学批评的文化分析与审美经验,躬行文化诗学批评在当代中国文艺学界的本体阐释及其理论再生产。

跨界诗学的范式重构

从方法论问题来看,西方文化诗学纠结于在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之间的范式对立,转向新历史主义批评的文化研究,中国文化诗学关注文化批评的跨界诗学及其理论再生产,呈现审美经验的本体阐释及其范式问题。蒋述卓先生同样重视对中国文化诗学的方法论改造,阐明“文化诗学批评就是将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文学批评的一种新阐释系统和方法,它既是文化的,又是诗学的,并且要保持审美性”,强调“在批评实践中,还应当结合中国已有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经验加以融合,努力构建起自己的理论话语和方法”。⑬结合自身长期从事文化诗学批评的跨界经验,蒋述卓先生进一步提出文学与审美、文化与诗学、本体与本位相互融合的理论方案,为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再生产提供了其跨界诗学方法论的探索路径。受王元化先生“综合研究法”的理论影响,他为文化诗学的范式重构专门阐发了“三个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与“文史哲结合”)的方法论体系,在文学的文化批评层面重视“文学外在研究与内在剖析、感受的统一与结合”,在文化的审美分析层面主张“文化系统的实证性探讨与文学审美性描述的统一与结合”,在审美的本体阐释层面强调“西方哲学化批评与中国诗化批评的化合”。⑭从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播的两个方面,蒋述卓文化诗学思想彰显出的是其跨界诗学的理论路径与范式方法。

在历史对话维度上,文化诗学的范式方法表现为文学批评与文论资源的“古今结合”及其思想传承,按照理论建构的三个步骤积极推动传统文论与当代文论在当下语境的相互参照与对话融合。一是通过“以今观古”的话语分析,“立足于当代的人文导向与人文关怀,面向当代人文现实,开展现实与历史的对话,吸收古代文论的理论精华”;二是借助“以古观今”的话语阐释,“立足于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继承与发扬,寻找古代文论的现实生长点,探索其在理论意义上和语言上的现代转换”;三是“以今融古”的话语建构,“从继承思维方式和批评形式入手,将古代文论特有的思维方式以及独有的批评方式与技法融入当代文学批评与文论中去,创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当代文论”。⑮在文化对话维度上,文化诗学的范式问题体现为中西方文化批评话语的“中外结合”及其理论传播,从文学本体阐释与文化本位意识的两个层面注重探讨植根于中国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批评对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借鉴和思想整合。蒋述卓先生倡导“文化阐释和美学分析结合”的文化诗学批评范式,重点有二:一是重视文化阐释的本体话语,主张“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整体印象式批评、诗意描述和领悟式批评等优势的前提下,融合西方文学批评的各种理论与方法”⑯;二是关注美学分析的本位意识,强调“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语境、具有新世纪特征、有一定价值作为基点并且有一定阐释系统的文化批评”⑰。

在学科对话维度上,文化诗学的范式问题呈现出不同文论思想资源的“文史哲结合”及其跨界阐释,在文化观照与哲学关怀的两个层面重视探讨人文研究对文学批评的多元视角和话语建构。正如蒋述卓先生阐明的:在文化观照的跨界经验层面,“文化诗学能给文学研究带来更宏观、更广阔的视野,也能更为深刻地剖析文学,挖掘文学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意义”;在哲学关怀的话语建构层面,“从文学批评史上来看,立足于文化,站在文化哲学的高度去批评与阐释文学,分量会厚重很多,许多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都是思想家与文化哲学家。这也是我坚持与倡导文化诗学的动因所在”。⑱文化诗学批评的学科对话,在形式上表现为文学批评的文化阐释及其跨文化视野、文化哲学的审美分析及其现代性进程。实际上,文化观照体现为其跨界诗学的理论广度和阐释宽度,哲学关怀则反映出其美学分析的阐释高度和思想厚度,两者融通呈现出文学批评从文化批评到人文研究的历史意识与哲学理性。在文化阐释与美学分析之间的这种理论张力,显然对文化诗学批评具有四个方面的范式意义:文学批评的跨界诗学、文化批评的审美诗学、理论话语的历史诗学以及人文研究的文化哲学。

“粤派批评”的价值基点

以文化批评的审美经验为理论本体论,以“三个结合”的综合研究法为范式方法论,蒋述卓先生在目的论层面上更为清晰地阐明文化诗学批评的研究目的和理论要义。正如他本人强调的,“文化诗学的价值基点是文化关怀和人文关怀”,具体在三个层面上构建文化诗学批评的价值体系:一是考察文学批评的历史诗学,“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作品表现出来的文化哲学观,即分析它为我们提供过了怎样的文化观和文化思想”;二是探讨文化阐释的当代诗学,“站在文化发展的角度反映历史、思考历史,观照当下文化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三是反思主体建构的未来诗学,“要站在跨世纪的角度,着重关注作品对文化人格的建设问题”。⑲作为文化诗学批评价值论的三个维度,历史诗学围绕的是其文学批评的历史经验及其文化思想,当代诗学针对的是文化批评的思想品格及其审美经验,未来诗学指向的则是主体批评的理论话语及其文化理想。立足文学批评的跨界诗学,蒋述卓将文化诗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延伸到文化精神的历史阐释、美学思想的当代分析,以及文化人格的未来建设,在诗性价值维度上考察和探讨文学批评的传统思想、历史意识与美学经验的文化阐释,在理性价值维度上分析和反思批评主体的理性精神、塑型观念与文化思想的当代重构,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文化诗学作为“粤派批评”的理论建设及其体系建构。

围绕蒋述卓文化诗学作为“粤派批评”的理论意义,陈剑晖先生强调,其“既面向时代和生活,感受文艺风潮的脉动,又高度重视审美中的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承;既追求批评的理论性、学理性和体系建构,注重文学史的梳理阐释,又强调批评的实证,注重感性与诗性的个性呈现”⑳。就文化关怀的审美层面,文化诗学批评关注考察“粤派文化”的文艺现象、文化经验与历史意义等诗学问题,在人文关怀的学理层面,则更加重视探讨和反思“粤派批评”的理论属性、思想观念与话语体系等价值问题。以“文化关怀与人文关怀”为价值基点,蒋述卓先生提出文化诗学作为“粤派批评”的价值观批评:在理论对象方面,“批评对象的进一步确认与深化”;在范式方法方面,“更多地关注和催动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在主体意识方面,“促进多元批评的文化认同”,在思想体系方面,“着眼于多元文化生态的建构”。㉑对当代中国文化现实的理论情怀、对传统文化思想传承的文化关怀、对中外人文思想对话的人文关怀,始终贯穿于蒋述卓文化诗学批评的理论话语与思想体系,“粤派批评”的理论意识则将文化诗学批评的理论探索推向新的文化自觉和理论高度。以此为基础,蒋述卓文化诗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呈现出文化观照文学批评、审美主导文化研究、价值引领主体建构的时代精神与诗学体系,为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再生产不断贡献“粤派批评”的理论话语与思想资源。

①Michel Foucault.“What Is an Author?”,The Foucault Reader,Paul Rabinow(ed.),New York: Pantheon,1984,p.107.

②⑫⑲蒋述卓:《走文化诗学之路——关于第三种批评的构想》,《蒋述卓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3-4 页,第3-4 页,第4-5 页。

③王进:《文化诗学的理论空间》,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11-28 页。

④针对蒋述卓文化诗学的研究成果,现阶段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文化诗学理论的历史梳理,主要包括李圣传《中国文化诗学:历史谱系于本土建构》(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祖国颂《文化诗学:理论建构与实践策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年版)等;二是文化诗学思想的总体考察,参阅古远清《蒋述卓:“文化诗学”的国内首创者》(《城市学刊》2017 年第5 期)、凌逾《建构中国本土的“文化诗学”理论——论蒋述卓教授的文艺学思想体系》(《文艺论坛》2022 年第2 期)、李圣传《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的可能及其路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1 年第3 期)、陶水平《文化诗学研究的回望与再出发》(《中国图书评论》2021 年第7期);三是文化诗学实践的专题探讨,包括李石《蒋述卓文化诗学理论及批评的当代经验》(《粤海风》2018年第3 期)、郑焕钊《文化观照与现实关怀——蒋述卓文艺思想述评》(《新疆大学学报·哲科版》2012 年第6 期)、伍世昭《文艺理论建构的本土化实践——蒋述卓文化诗学批评论略》(《当代文坛》2021 年第4 期)、李艳丰《构建中国“文化诗学”的话语理路与批评范式——蒋述卓教授“文化诗学”的理论意识、批评实践与价值取向》(《粤海风》2021 年第4 期)、唐诗人《文学批评与文化介入——从蒋述卓“文化诗学”审视中国当代文化建构》(《关东学刊》2018 年第3 期)等。

⑤蒋述卓:《前言》,《蒋述卓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3 页。

⑥李圣传:《“文化诗学”流变考》,《天府新论》2012 年第5 期。

⑦⑱ 蒋述卓:《学术自传》,《蒋述卓自选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1 页,第3 页。

⑧⑩蒋述卓:《应当建立文学史研究的“文化史派”》,《蒋述卓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3页,第12—13 页。

⑨童庆炳:《童庆炳文集》第10 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115—116 页。

⑪蒋述卓:《文化诗学的世纪建构》,《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1—5 页。

⑬⑰蒋述卓:《努力构建中国的文化诗学批评》,《文化诗学批评论纲》,花城出版社2021 年版,第3 页,第3 页。

⑭蒋述卓:《在文化的观照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146 页。

⑮蒋述卓:《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文学评论》1997 年第5 期。

⑯蒋述卓:《走文化诗学之路》,《批评的文化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4 页。

⑳陈剑晖:《“粤派批评”的缘起、发展路径与前瞻》,《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0 年第1 期。

㉑ 蒋述卓:《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文艺评论视角的转换与演变》,《文化诗学批评论纲》,花城出版社2021年版,第111-117 页。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诗学本体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背诗学写话
眼睛是“本体”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