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身正育人才 鸿儒硕学著文章
——记蒋述卓教授

2022-11-15 06:07广东李艳丰
名作欣赏 2022年31期
关键词:诗学教授文学

广东 李艳丰

我与蒋述卓教授结缘已15 载有余。2003 年,我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时,就已听说过蒋师的盛名。由于暨南大学同华南师范大学仅一条马路相隔,所以两校的学术互动十分频繁,我们经常会跑到暨南校园去听学术讲座。暨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当时已是国家重点学科,实力十分雄厚,有饶芃子、蒋述卓、朱寿桐、宋剑华、王列耀、费勇、刘绍瑾等教授博导,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读硕士期间,我便萌生了报考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拜蒋述卓教授为师的念想。2007 年,这一愿望终于实现,我有幸忝列门墙。作为蒋述卓教授的学生,我敬仰老师德高身正、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师者风范,同时也被老师高深广博的思想学识、弘毅宽厚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蒋述卓教授拥有许多头衔: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带头人,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外华文文学与话语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的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暨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但蒋述卓教授在诸多场合坦言,自己首先是一名人民教师。做一名高校老师,教书育人是其本职工作。蒋述卓教授曾说:“我首先是一名教师,最希望被人记住的也是我的教师身份。”作为学生,我们最能体悟到老师的这种道德使命感和职业信仰。在学生眼中,蒋述卓教授不仅是最好的老师,更是慈父良友。在老师那里,我们既蒙受智识与德行的感召,又获得爱的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家和人文学者,蒋述卓教授还以著书作文、讲座讲学的方式惠及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暨南大学“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的教育理念与人文精神。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蒋老师总是能将教师与学者的身份完美结合起来,秉承长善救失、诲人不倦的师者精神,践行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如今,蒋述卓教授的硕士、博士生已有百人之多,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读蒋述卓教授的书,不论是学术论著还是诗词小札,抑或是《生命是一部书》这样的散文,都散发出他的知性气息与人格魅力,让人如沐春风。在生活中,蒋述卓教授为人亲近和蔼,有厚德载物的君子风度。作为一名学者,蒋述卓教授出版十多部论著,发表两百多篇学术论文。蒋述卓教授早期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论文为《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但他并未拘囿于此,而是沉潜往复、转益多师。自20 世纪90 年代以降,蒋述卓教授在文化诗学、文化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和诗学等领域多有建树。蒋述卓教授曾在纪念王元化先生的文章《王元化师:大象无形,大爱无疆》中这样言及王元化先生:“先生从来不计较过去的纠葛,而总是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对国家的前途、人民的理想、文化的命运担忧着、计量着。”①其实,蒋述卓教授自己也是如此,他总是将教学活动、学术志业同国家、民族与社会的命运联系起来。如他在《过年与梦》中所言:“对一个学者而言,当然也不仅仅只关注自己的梦,他总是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推动时代的进步连在一起……”②在工作和生活中,蒋述卓教授始终以一颗仁爱之心,在南粤大地书写着自己的生命之书。

作为一名学者型教师,蒋述卓教授能兼收并蓄,将教书育人、行政工作与学术研究统合平衡起来,从不偏于一隅。或许,这也与他师承王元化先生有关。读《清园书简选》中王元化先生与蒋述卓教授的通信,既能感受到他们师生之间的情谊,亦能看到王元化先生对蒋述卓教授朋友般的勉励:“今后主要精力用在教读写方面……而且我们的得失,不在世俗方面,而在学术成就方面。”③蒋述卓教授自己也说:“学术研究是一个老师的完善和提升,让老师可以双腿走路,以使教学科研相长,但教学仍为根本。”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和精神,蒋述卓教授最终做到了教学、科研和行政事务三不误。当然,能获得如此成就,与蒋述卓教授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圆融通达的人格意识是分不开的。《神州民俗》记者梁巨涛在《南园放马,北山种菊——蒋述卓印象》中这样写道:“他正如一个传统而模范的士大夫,处低位不自弃,处高位不自满。既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睿智,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④可以说,这正是蒋述卓教授作为师者与学者的人格写照。

梁启超先生在谈及自己的学术志趣时曾如此说:“我是学问兴趣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纵观蒋述卓教授的学术人生,亦可看出他学术研究兴趣的广泛驳杂。蒋述卓教授劝勉学生:做学问首先要深挖一口井,但也不要掉入井中,变成坐井观天的冬烘先生。他在谈及自己的学术研究时曾坦言:“其实我是一个杂家,做学术研究是一步一步拓展开来的。”“我认为读书是没有止境,也是没有限制的。我的学术历程是从古代文论开始的,进入宗教文化,到‘文化诗学’,再到当代文化产业的研究。这方面需要我读的书比较杂,各种领域、各种范围都要涉猎。”⑤这种圆照博观的治学路径、厚积薄发的学术功力,使蒋述卓教授能打通古今、融汇中西,始终站在时代的学术前沿与活生生的文化现实语境之中,做有现实关怀、有温度、有情怀的学问。

蒋述卓教授最早从事古代文论研究,博士论文写的是《佛教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博士毕业之后,“又在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宗教艺术论的研究上耕耘了好几年”⑥。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宗教艺术论》《山水美与宗教》《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等。蒋述卓教授早期的研究虽然以古代文论为主,但他又深受王元化先生“三结合”(古今结合、中西结合、文史哲结合)思想的启发与影响,从而一开始就奠定了整体性研究的学术范式,以及在文化的观照下研究文艺的学术理路。早在1986 年,蒋述卓教授就曾谈到要“将古代文论放到中国文化背景下去考察研究”,强调古代文论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民族思维方式、哲学审美意识等。博士论文《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始终立足“文化是一个由多元结构组成的整体”“文化的相互交流、影响与渗透”的角度,反思佛经传译对中古文学思潮的影响。⑦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蒋述卓教授除了继续在古代文论领地深耕开掘之外,还将学术志趣转向城市文学、城市诗学与城市审美文化。面对传统文论的失语、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以及当代文学批评的失范,蒋述卓教授提出“走文化诗学之路”并致力于“文化诗学”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先后出版《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文化诗学批评论稿》等论著。新世纪以来,蒋述卓教授又开始关注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与华文诗学的理论建设问题,并于2018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的文献整理与研究”。最近几年,蒋述卓教授又对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实践产生了浓厚兴趣,发表了《文学路上长途跋涉者》(《读书》2019 年第11 期)、《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21 年第2 期)、《中国当代文学现实主义叙事传统的建构及其意义》(《南方文坛》2021 年第1 期)等一系列论文。阅读蒋述卓教授关于海外华文文学、华语诗学、当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总是能在具体研究中将历史性、民族性、在地性、当代性、美学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由于他并不将自己局限于某个学术领地,反而能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与创造力。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事实上,真正的学者既要为己,亦要为人。所谓为己,则淑身济物、道不远人;所谓为人,非圣人言装点门面、追名逐利,而是将学问同“为时代、为社会、为人民”的理想与责任统一起来。作为一名南粤优秀学者,蒋述卓教授既能秉持君子之道以美其身,同时又有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如他在20 世纪90 年代便开始关注当下的文学与文化现实,为广东文化、文学与城市文化发展建言献策。2016 年,蒋述卓教授同陈剑晖教授等人共同发起“粤派批评”的讨论并主编“粤派批评”系列丛书,并于2020 年协助创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杂志,助力“粤派批评”的繁荣发展。作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先生牵头筹划《广东文学通史》的写作。《广东文学通史》拟分为5 卷,包括《古代广东文学史》《近代广东文学史》《现代广东文学史》《当代广东文学史(1949—1977)》《当代广东文学史(1979—2019)》,每卷40 万字,共计200 万字,计划于2023 年完成。另外,蒋述卓教授还积极扶持广东省青年作家的成长,推动广东作家“深扎计划”的开展落实,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蒋述卓教授是中国“文化诗学”的最早倡导者与践行者。1995 年,蒋述卓教授在《当代人》发表题为《走文化诗学之路——关于第三种批评的构想》的论文,首次从中国本土化立场出发来思考文化诗学的理论命题,他认为:“文化诗学,顾名思义就是从文化角度对文学进行批评。这种文化批评既不同于过去传统的文艺社会学中那种简单的历史批评或意识形态批评,又不简单袭用戏仿后现代主义文化或西方人所建立的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的文化批评理论。它应该是一个立足于中国本土化文化语境、具有新世纪特征、有一定价值作为基点并且有一定阐释系统的文化批评。”⑧蒋述卓教授的“文化诗学”,表现在他的大文化观和从整体性文化视域观照文学、阐释文学的理论意识。如其指出,要在研究意识与方法上“始终坚持着把文艺、文艺理论的问题置于文化的观照之下,以文化视角、文化意识去开掘它们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精神特征”⑨。蒋述卓教授“文化诗学”的理论意识,还表现在他辩证综合的研究方法与交往对话之阐释系统的建构。辩证综合的研究方法与交往对话之阐释系统的建构,是文化诗学的重要理论特征。蒋述卓教授在建构文化诗学理论的同时,强调诗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的结合。在《重视新时期 面向新时代》一文中,蒋述卓教授谈到文学批评实践的重要性:“在新时代的开端,我们必须尽快扭转理论脱离时代脱离实践的暮气多显的局面,重新焕发理论的青春与热情。”⑩秉持这种实践意识,蒋述卓教授扎根于宗教文艺与文化、本土化的文化研究、流行文艺思潮、城市文学与打工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等学术领域之中,最大限度地激活了文化诗学的批评实践功能与现实品格。

蒋述卓教授文化诗学批评实践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宏阔的批评视野、多元的批评旨趣和开放的批评态度。从早期的古代文学与传统文论研究,到1990 年代对文化诗学理论、文化研究本土化问题的思考,再到新世纪以来对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学、主流文艺与流行文艺价值观、城市文学与城市诗学、打工文学与打工诗歌、海外华文文学与华文诗学、粤派批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的关注,可以看出蒋述卓教授宏阔的批评视野、多元的批评旨趣和开放的批评态度。二是借鉴他者的对话意识。早在20 世纪90 年代,蒋述卓教授提出文化诗学理论命题时,就敏锐地意识到文化诗学的多重对话意识:“文化诗学的阐释系统主要在一种文化对话中来建立,这种对话包括:东方和西方的对话,现在和未来的对话,作者与大众的对话,作品与社会的对话。”⑪三是坚持肯定与批判、批评与建设的辩证思维。蒋述卓教授认为,对传统文化,要批判性接受。对西方文化理论,要选择性引入、批判性借鉴。对大众文化既要坚持文化批判,又要进行价值重构;对于消费时代的文学,既要理性辩护,又要批判性反思,从否定中看到肯定,从消极中看到积极。在《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中,蒋述卓教授承认消费时代的来临以及大众消费文化对文学产生了诸多复杂影响。但他没有因此陷入悲观消极的境地,而是秉持宽容乐观的态度并积极为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学辩护。四是强调文化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融合。文化诗学批评反对纯粹的审美主义批评,但并不排斥文学的内部研究以及文学审美形式的分析。蒋述卓教授指出:“文化诗学就是将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文学批评的一种新阐释系统与方法,它既是文化的,又是诗学的,并且要保持审美性。”“之所以称为‘文化诗学’,就是要求文学的文化批评必须保持审美性。这种文化批评的审美性亦是着重发扬中国传统批评理论与方法的优势,使传统文学理论与方法在现代化的转化过程中得到审美维度的再确立和审美意义的再开掘。同时,也使西方文学批评的各种新理论与方法在经过中国文化的选择、过滤和转化之后,归结并提升为审美性,从而成为文化诗学的有机组成部分。”⑫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蒋述卓教授宽广的文化视野、缜密的诗学结构意识、细腻的文学文本细读能力与诗性的审美感受力。

蒋述卓教授认为,文化诗学批评应该充分实现文化批评、审美批评与价值观批评的结合。文化诗学“应该是一个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语境、具有新世纪特征、有一定价值作为基点并且有一定阐释系统的文化批评”⑬。蒋述卓教授的价值观批评,强调贯注于文化结构中的优秀文化与美学价值、历史化生成的审美人文价值、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反映普通大众积极健康文化趣味的“人民性”价值等。“文化诗学”以文化与审美批评熔铸多重价值,进而形成审美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与文化诗性结构。相比于西方的文化政治与意识形态批评,这种价值观批评显得更为宽容与开放,也更贴合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实际。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蒋述卓教授可以说是一以贯之地实践着他的这种价值观批评。在《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的生成》《新时代文艺中国精神表现途径初议》《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叙事传统的建构及其意义》等文章中,蒋述卓教授致力于从中国精神和文化价值谱系的建构维度来思考当代文艺与审美问题,将文艺表现时代主流价值和当代中国精神视为主导性的价值诉求。总之,蒋述卓教授所秉持的价值观批评,其本质就是从人的具体存在出发,通过文学批评来建构和弘扬人的价值意义:“我们的文学批评,正是要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现状,从那些关心具体的人、具有宽阔视野的文学作品中获得思想启示,并以此为基点,通过批评实践建构现实感强、有深刻的伦理关怀、能更好地实现人与人心灵沟通、直面人类命运处境的文学批评理论话语。”⑭

记得在一次访谈中,蒋述卓教授说他非常喜欢嵇康的《赠秀才入军·十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这种悠然自得、与造化相侔的生命境界,或许才是蒋述卓教授追求的最高“天地境界”。蒋述卓教授亦曾如此描摹自己的生命画像:“沧海观云,闲庐听雨,南园放马,北山种菊。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出世入世,进退自如。”这既是蒋述卓教授浅深聚散、万取一收的生命感悟,也是他最为真实的人生写照。蒋述卓教授曾对他的学生说,做学问要做到80 岁。蒋述卓教授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学者。

①②④蒋述卓:《生命是一部书》,花城出版社2020年版,第178 页,第83 页,第249 页。

③王元化:《清园书简选》,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版,第433 页。

⑤苏文:《文化观照与现实关怀——蒋述卓教授访谈录》,《社会科学家》1998 年第5 期。

⑥蒋述卓:《文化诗学批评论稿·序》,花城出版社2021 年版,第1 页。

⑦蒋述卓:《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2 页。

⑧⑪⑬蒋述卓:《走文化诗学之路——关于第三种批评的构想》,《当代人》1995 年第4 期。

⑨蒋述卓:《在文化的观照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461 页。

⑩蒋述卓:《重视新时期面向新时代》,《文艺报》2019 年5 月22 日。

⑫蒋述卓:《文化诗学批评论稿》,花城出版社2021 年版,第295 页。

⑭唐诗人、蒋述卓:《文化批评与思想生成——建构一种广阔的文化诗学理论》,《文艺研究》2019 年第4 期。

猜你喜欢
诗学教授文学
背诗学写话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开心格格
文学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