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策略:中国共产党百年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密钥

2022-11-15 09:57左建英
活力 2022年14期
关键词:阶级时期革命

左建英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衡阳 421019)

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个论断形象总结了党的政策和策略实行的经验。1922 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制定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首次提出了统一战线这个概念和策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运用统一战线这一法宝,其秘诀在于灵活制定和贯彻了统一战线政策与策略。

一、中国共产党重视统一战线政策与策略的必要性

(一)完成统一战线任务的需要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承担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当时有着非常强大的阶级敌人,只依靠无产阶级不可能完全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因此,中国共产党认为,在策略上无产阶级应当构建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1939 年12 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了一个观点,即无产阶级应当明白,虽然自身有组织性有觉悟性,但是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最终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需要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建造一个统一的战线。这是对中国统一战线策略和政策的形象认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应当发挥革命斗争时的精神,灵活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所有能够团结的力量,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历史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后,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新矛盾和新冲突。为了做好协调工作,解决新矛盾,必须使统一战线发挥良好职能,凝聚共同的目标,使人民朝着一个方向共同迈进,那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同心同德,同心同向。

(二)协调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需要

不管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统一战线成分都比较复杂。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有多个阶级参加,既包括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这样的无产阶级,又有其他阶级如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的参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的巨大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统一战线成分依旧比较复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新的形式。在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中,重点包含了党派和民族关系、知识分子和宗教问题等。基于这种复杂的特征,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同、政治力量不同、政治诉求也多种多样,这就需要高效的统一战线政策来做好协调工作,提升统一战线质量。

(三)应对国内外复杂社会环境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就国际环境而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遭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打压,这就需要通过国际统一战线思维来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安全及世界和平。

辛亥革命后,随着北洋政府的倒台,国内各种政治势力都谋求建立一个各自主张的新兴国家。国民党要构建一个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为代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些民主党派人士主张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只有中国共产党在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那就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并逐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下,结合我国实际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重担,建立了一个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这都得益于我国先进的统一战线策略和政策。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统一战线政策与策略的成功实践

(一)建立革命阶级联合战线策略,推动国民革命

为了推翻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和势力强大的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需要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同盟者,而同国民党合作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因为虽然中国的产业比较发达,但是还不足以使一个阶级发展成熟后而分裂,因此无产阶级革命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两个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时期已经成熟。1923 年6 月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保障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前提下,共产党员能够依靠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在国共合作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国民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统治。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构建统一性的民主战线的第一次胜利,为后来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借鉴。

(二)巩固工农联盟策略,成功探索革命新道路

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低谷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历史实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领导了土地革命。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农民这个革命同盟军,构建和巩固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并制定完善的革命政策和革命路线,仅仅依靠贫下中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对中小工商业采取保护措施,消灭地主阶级,大大改善了当时的革命状况,为未来的革命胜利打下了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使得广大农民的利益得到了满足,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工农联盟联合战线,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开展武装斗争的新型革命路线方针,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理论基础。

(三)建立并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夺取抗战全面胜利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对当时的历史情况做出了评估与分析,为了解救危难中的祖国,主张同国民党建立新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 年12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正式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 年12 月,西安事变发生后,成功实行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抵御共同的敌人,国共两党团结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后,为了进一步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作用,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当时的历史大势,制定了统一战线策略的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在此期间,贯彻实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相融相通的政策原则,同顽固派势力展开了斗争。

(四)奉行人民民主策略,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

1946 年6 月底,国民党悍然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为此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粉碎国民党强大军事进攻的方针政策。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策略就是至关重要的一条。这一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阶级,既包含了工农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也包含了各民主党派人士、爱国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人士,也包含了海外侨胞等各种进步力量,具有空前的团结性和进步性,为取得革命斗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统一战线触及国民党统治的区域,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区域将工人阶级作为主要力量,同时团结其他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形成了一条范围广泛的第二条战线,并且努力把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争取到我方的阵营中来,达到孤立敌人的目的。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不仅为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中国共产党运用相互协商建国的方法建立了新中国,构建了比较完善成熟的统一战线,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政权和民主联合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统一战线的精神,继续执行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政策,并对其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都发挥出了巨大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推行广泛的政治联盟策略,助力民族复兴伟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定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国策,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经济建设上来,党的统一战线也变为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其基本目标是为稳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坚决保障。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同样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政策策略。一是在巩固工农联盟基础上纳入了两个“拥护”群体,即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无论其阶级出身、政治信仰和国籍;二是把私营业主等新兴的社会阶层视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三是知识分子将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存在。新时期的政策与策略具有鲜明的广泛性特点。同时,爱国统一战线将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重要的策略,把握联合与团结的主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我国国民的大团结,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及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三、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与策略的特征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坚持原则性是中国共产党发挥统一战线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统一战线工作大是大非的问题,因为不坚持原则,就会涣散统一战线,团结联合就会变成苟合与貌合。在统一战线中,最基本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原则。同时,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在具体工作中也表现出了灵活性强的特点。灵活性和统一性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与策略的首要特征。其灵活性源于统一战线成分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只有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重视政策和策略的灵活变通,统一战线才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和路线来制定不同的策略,而党的路线和任务是针对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情况制定的,因此应因地制宜按照形势的改变来调整对应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比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各个阶级之间有着一致目标,但也存在一些具体的阶级矛盾和复杂的阶级斗争。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采取了一些灵活的政策与策略,如将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政策。

(二)团结性与斗争性相统一

团结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面对不同时期为了实现革命目标和统一战线任务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团结革命阶级,还要在特定时期将反革命阶级团结起来。在认识和了解各个阶级,以及处理各种阶级问题时,应当根据外界形式的改变而不断调整友方与敌方的阵营。如抗战时期团结支持抗战的国民党政治集团和地主阶级,解放战争时期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民主党派。为此,中国共产党用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决策来团结他们,使他们能够接受我们党的领导。但是也应当看到团结政策仅仅是统一战线中的一个方向,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还需要意识到斗争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时期提出了斗争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策略,二者相互配合,以统一为主,斗争为辅。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与斗争相融合的策略,发挥出了统一战线政策的优势。通过打击国民党顽固派势力,有效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分时期、分阶段完成,是一个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进程,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因此,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既将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作为奋斗纲领,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基本纲领和阶段性目标。统一战线发挥团结引领作用,其政策和策略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统一的特征。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党提出了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在此基础上,会议号召农民和工人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斗争,团结全国所有能够团结的力量,团结一切党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加强联合,构建民主性的统一战线。提出联合资产阶级和农民的主张,是党将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生动体现,是具有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伟大决策,也是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统一的成功典范,由此迎来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高潮,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20 世纪30 年代初期,毛泽东同志等共产党人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号召全党为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家而奋斗。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主要特征就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建立各个革命阶级的民主联盟。历史事实证明,坚持工农联盟,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民主党派的统一战线策略,对推翻国民党统治与夺取最终革命斗争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后,鉴于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果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相应地,统一战线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变为爱国统一战线。

在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应当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凝聚共识,坚持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奋斗。

猜你喜欢
阶级时期革命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