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学院背景下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研究

2022-11-15 23:47徐立萍施勇勤余丹阳
出版广角 2022年17期
关键词:学院学科专业

徐立萍?施勇勤?余丹阳

【摘要】信息技术和媒体平台的兴起加速了出版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产业融合的不断升级对出版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共建学院的举措为高校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具备内容策划和统筹技术实现的职业能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出版专业人才提供了实力支撑,有助于高校实施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需求协同,知识结构要求与师资队伍建设协同,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料协同,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  词】共建学院;出版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徐立萍,上海理工大学;施勇勤,上海理工大学;余丹阳,上海理工大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产学融合”教学内容改革实践创新研究(202101288010);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2022年度“出版融合发展与人才培养”课题“产教融合下项目导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与课题开发研究”(SAYB2204)。

【中图分类号】G230-4;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7.008

2022年7月24日,在中宣部的指导和教育部的支持下,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北京大学承办的以“一流新学科,同圆出版强国梦”为主题的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大会确定了全国五组共建单位:北京印刷学院与中国出版协会共建出版学院、北京大学与中国出版集团共建出版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与广东省委宣传部共建数字出版研究院、四川大学与四川省委宣传部共建出版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建出版学院。共建学院旨在发挥专业院校长期扎根出版、深耕出版全产业链办学的优势,整合出版领域优势资源,进一步做强优势学科,在出版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再上新台阶。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以共建出版学院为契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直面问题深化改革,构建出版人才培养新格局与新模式。

一、基于共建模式的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历程

出版业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具有产业经济属性,富有文化创意价值,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是事业和产业的有机统一。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编辑出版人才队伍是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受到行业产业的高度重视,行业不断探索共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部市共建单位

2005年,新闻出版總署与上海市政府共建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与北京市签署共建北京印刷学院协议,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与南京大学共建出版印刷人才培养基地[1]。在此阶段,共建工作以基于出版专业学科的上级单位建设为主,旨在营造出版学科发展的良好环境。

2.校企战略合作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推进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高等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如北京印刷学院与北京出版集团、青年出版总社,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南开大学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深圳大学与深圳出版集团,浙江传媒学院与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多所出版专业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企业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旨在围绕产学研、出版资源、重大项目、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共同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在不断深化合作的过程中,解决了部分人才培养素质能力与市场脱钩的问题,但由于高校与企业之间耦合度较低,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教学鸿沟”,师资不足以致教学课程设置滞后,行业发展以致配套的专业教材缺失,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3.共建出版学院

为贯彻落实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出版业学界、业界、政府管理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发挥不同的优势,承担不同的角色,汇聚优质资源,聚焦于培养新时代高质量出版人才,引领时代发展需要,构建文化强国,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2022年,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首批五家共建出版学院,包含高校行业协会共建、校企共建、地校共建等共建模式,贯通“政产学研用”,高起点谋划部署出版学科共建工作,共同推动出版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共建学院为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沃土

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新闻出版产业说到底还是人才的产业[2]。在新技术发展的驱动下,出版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新的行业生态、产业形态、新产品、新技术应运而生,技术加持的出版产业对专业人员的知识构成、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有了新的期待与需求。共建学院为出版专业人才贯通培养、知识体系交叉融合、创新能力拓展、全面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推动形成出版高等教育与出版业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1.高校与行业协会共建:有助于形成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为一体的贯通培养模式

在首批共建出版学院中,北京印刷学院与中国出版协会共建出版学院,行业协会凝聚业界并兼具研究功能,既能直接参与共建,也可以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高校与行业协会联合共建,是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为一体。强化质量为本,打造“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强化融合发展,打造“出版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强化开拓创新,打造“出版国际化”拓展传播模式;强化协同互促,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模式。

2.校企共建:进一步夯实出版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北京大学与中国出版集团共建出版研究院,是校企共建的代表。中国出版集团作为出版单位既代表“产”,也代表“用”,是共建工作的坚定支持者与实力支撑者。出版单位在出版内容、传播方式、运营模式、融合形式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为出版专业人才实践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企业参与共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通过设立学科建设实践基地、出版创新实验室、出版业案例与数据分析平台等方式丰富出版专业人才实践培养形式;通过组织行业比赛、设立出版学科奖学金等方式完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并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学界业界人才互通,弥补高校师资实践能力欠缺的不足。

3.地校共建: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贯彻落实和中国特色出版学科建成建强

建设中国特色出版学科,是做好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人才强国战略,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在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建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的重要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谋划部署出版学科共建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与广东省委宣传部共建数字出版研究院、四川大学与四川省委宣传部共建出版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建出版学院是在首批共建单位中地方政府参与共建的三家单位。政府管理部门对出版学科建设的指导和引导,有利于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夯实新时代出版学科建设的思想根基。同时,高校可利用政府信息等资源优势,关注行业前沿发展热点及趋势,实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科研支撑,保障国家出版强国战略科研,形成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创新成果,为新时代出版学科建设贡献智慧方案。

三、出版专业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从共建学院的学科建设背景以及教育部网站最新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来看,“出版”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中单列出来,作为专业学位类别,可授专业博士学位,可以说,出版学学科建设步入了更高发展阶段。

结合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部署,根据《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有关安排,适应信息技术驱动的行业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具有内容创意策划、内容运营管理及数字传播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高校当仁不让的职责。因此,出版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学体系、教师结构及学生结构都需要进一步改革[3],出版行业需要共同参与,探索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深入共建,重构教师队伍,组建综合性教学团队

好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因素。完善教师结构,组建专业性、综合性更强的教学团队,是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与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出版硕士、数字出版与传播专业硕士设立在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學院,该学院开设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新媒体技术、包装工程、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和动画等专业,横跨工、文、艺术、理等多个学科,教师队伍由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知识结构较为全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编辑出版学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独立却又彼此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技能。这种学院、学科设置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虽然并不一定适合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普及,但其他高校可借鉴其师资队伍的组成方式,在选拔和聘用教师时,着重选用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注重教师结构工、文、艺术、理学科之间的平衡配比。

就理论与实践教师的分配比例来说,西方国家的高校目前是1︰1[4],而在我国还未达到如此水平。因此,高校在进行教师队伍组建时,还要注重选拔综合素养较高、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选择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从业经验的人才组成教师队伍;抓住学校行业协会共建、校企共建、地校共建的机遇,填补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空缺,邀请行业专家,将专业讲座引入课堂;注重师资队伍的长期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定期开展师资队伍理论知识与业务实践能力培训,帮助教师查漏补缺,互相学习,提高自身教学实力。

2.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优化,开放跨学科选课,完善知识结构

出版产业受信息技术发展的驱动发生了变革,除了原有出版专业素养的培养,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须紧跟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适时调整,要加强出版新技术的学习,注重新媒体运营能力、数据获取、分析及研判能力以及与“大咖”对话能力的培养。为破除现有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需求之间的鸿沟现象,应邀请共建单位的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完善本、硕、博三级学位贯通培养体系,为出版学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构建完备的培养方案。由于人才培养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重新定位,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必须及时优化,增加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数字能力、创新及应变能力的课程,并要求行业内的相关专家参与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同时,出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必须是“杂家”,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面。出版专业学生仅学习本专业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不断拓展编辑出版学专业之外的知识。除了学生的自主探索,高校也应发挥学科融合优势,积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设施、资源以及学习机会。要深化现有的行业协会、企业、地方政府的共建模式,形成校间共建和校内共建的模式。目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建立跨学科、跨院系选课机制,鼓励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之余,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以此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编辑素养的出版专业人才。

3.适应人才培养需求,打造精品和特色教材

为了与出版行业专业人才需求适配,高校人才培养需要配备能够实现知识目标培养、能力目标培养和素质目标培养的配套教材。鉴于现有相关教材的不足,出版行业必须加快原有教材的修订、补充新知识新案例,打造精品教材。高校可主张协会牵头,组织一线教师及专家团队、梳理涉及交叉学科领域的课程,建设与之匹配的适合出版专业学生学习的技术类、实践类课程教材。依照人才需求能力的变化和现有教学中的不足,专业课教学教材应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服务产业行业的能力;经典理论与新技术、研究前沿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拓宽学生视野,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发展前沿;行业应用案例导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学习热情;本、硕、博贯通,适应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能够连贯性学习。

4.引入专业竞赛进课堂,以赛促学激发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专业竞赛和能力创新竞赛为依托,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把全国高水平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引进课程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改革实践中观察教改效果,积极探索其中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并加以总结归纳。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可鼓励大学生参与竞赛,不断优化学生自身的行业认知实践、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三个迭代递进式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完善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在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中,任课教师在教授“移动媒体技术应用”“交互电子书设计”等课程时,采取“以赛促学”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与赛事相结合,鼓励学生参赛,并以 “全国互联网创新创意大赛”“韬奋杯图书编校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竞赛为实践项目选题依据,根据课程内容学习和制作交互电子书、H5、融合出版读物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准备参赛作品实践操作,以结果为导向,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使教师能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极佳。出版专业教职委、出版行业管理协会以及出版企业等单位应多举办高层次的专业竞赛,助力出版专业人才培养。

5.“三做”“四合一”,真实项目进课堂

高校应大力推广“项目+工作室”为特色的“三做”“四合一”教学模式在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三做”即采用“虚案实做、旧案新做、真案真做”的办法,将项目引领的教学思想贯穿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四合一”是指教师在教师工作室中实施教学,将“教室与工作室合一、教师与项目负责人合一、学生与编辑策划人员合一、理论知识运用与操作实践合一”,教师邊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教、学、做结合,将理论教学、技能学习和操作实训融为一体,提高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高校应以共建学院为契机,充分发挥共建单位的行业资源优势,将企业真实项目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将理论课程教学环节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在实践项目的实施中,采用行业专家及授课教师双重考评的考核方式,加强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6.推广“双导师制”,学界业界协同育人

出版专业是一个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学生仅依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需要有深入行业了解出版运作流程的实践机会,乃至行业专家的带教。高校在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中,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到行业中实践,另一方面实施学界业界联合培养模式,邀请出版业界知名专家参与人才培养,从教学层面实行“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校内学业导师和行业导师。

尤其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双导师制”势在必行,校内导师帮助学生解决学术上的难题,行业导师为学生提供行业实践机会,并在实践环节为学生答疑解惑,双导师全流程参与学生论文指导工作。校内、外双导师联合的培养机制,可以帮助学生从学界与业界两个角度更加全面地认知出版行业,并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掌握服务出版行业的本领。

出版本身的特点适用于多维度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统合于政府,落脚于产业,升华于理论,精深于研究,致力于实用,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出版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5]。大数据时代,智能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出版专业人才有更高的要求,对于以向行业输送优质人才为己任的高校而言,如何促进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培养更加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事关重大,决定行业能走向多远的未来。共建学院为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沃土,在双方合作共赢中不断探索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  新楠. 南京大学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建出版印刷人才培养基地[J]. 印刷杂志,2006(4):96.

[2] 陈海燕. 出版转型期的人才需求[J]. 编辑之友,2013(4):6-7+13.

[3] 柳斌杰. 传媒发展:趋势、融合和创新[J]. 传媒,2014(8):8-10.

[4] 吴泱,张文红. “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培养探究[J]. 出版广角,2016(19):12-14.

[5] 万安伦,刘浩冰,庞明慧. 编辑出版人才培养40年:阶段历程、培养机制及问题挑战[J]. 中国编辑,2019(1):38-43.

猜你喜欢
学院学科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初等教育学院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超学科”来啦
学院掠影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