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能力培养的专业硕士教学改革*

2022-11-16 08:23白永强朱仲杰
科技与创新 2022年17期
关键词:硕士导师应用型

白永强,朱仲杰

(浙江万里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要求高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为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1]。具体而言,应用型高校要立足于自身定位,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服务于行业实际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目标。近年来,物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服务商流、保障生产和方便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但是,目前物流人才相对紧缺,特别是高素质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的紧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物流业信息化、高效化、智能化的行业需求,也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3]。因此,如何遵循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专业融合性强、实践目标性强的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及实践,对提升专业硕士的培养成效和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言:“先生之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更要教学生行”[4]。可见,“教”总是为“行”服务的,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追根究底也是服务于“实际需求”,将创新思维贯彻于教学过程,强调用科学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浙江万里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自2012年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培养工作开始以来,恪守“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牢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项目为驱动、以实际成效为目标,将项目的需求和成效动态融入学生能力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探索和实践“项目驱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高校教育成果和社会经济效益,获得了相关高校和企业行业专家的一致认可。

1 “项目驱动-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模式

由于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偏重技术实践,与企业行业地区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因此本文紧密围绕“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这一主线,构建“项目驱动-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模式。该模式以专业硕士的研究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模式优化和技术需求进行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和实施,通过培养方案、课程改革、团队建设和保障体系4个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强化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的有机衔接,确保应用和科研并行。具体举措如下。

1.1 培养方案立足技术需求,服务能力培养

由于新经济、新模式、新技术的大量涌现,现代物流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潮流不断加速,物流信息方向现有的培养方案无法准确匹配地区经济和行业需求。而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的真实项目不仅可以直观体现当前行业企业的技术需求,同时也可以高效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而是制定高质量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首先,培养方案立足于技术需求。基于国家政策和区域经济的前瞻性分析,浙江万里学院进行校企合作项目的前期规划和针对性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培养方向与产业需求、培养过程与职业能力、培养标准与资质认证对接。对此,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的培养直接面向浙江地区港口物流和信息物流等方面的发展需要,依托物流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围绕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现代物流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培养物流信息方向的应用型、复合式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要求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港口物流管理、供应链方案设计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运用掌握的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思考和处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出能独立担负信息处理、物流管理、领导协调和实践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其次,培养方案服务于能力培养。一方面,采用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校内导师讲授理论与校外导师指导项目并重。其中校内导师由技术精湛的新锐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组成,采取个人申报和年级组推荐相结合方式,聘期3年,全面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效果检验等环节的指导工作,负责对专业硕士跟踪辅导,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督促其总结反思、落实教学常规、传授先进技术方法等。另一方面,突出专业实践环节。校外导师主要来自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等经济发达的高新企业,人员组成由学校把关负责,主要负责对专业硕士进行项目引领,提供实际需求,解决技术困惑,促进项目实施。同时,与浙江省及宁波市的龙头物流企业签订了物流工程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并共建了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能够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保证实习和实训环节的培养,并通过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培养和验证学生的真实能力。

1.2 课程改革依托课程设计,贯穿项目全程

课程设计是专业建设的落脚点和着力点,课程设计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5]。该环节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场景有机联系起来,是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过程,在工科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浙江万里学院课程团队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组织开展了物流信息方向课程的设计和改革,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体系设置注重理论学习、实验验证、项目检验相结合,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课程需要依托企业实践和合作项目,并设置专职岗位导师,进行针对性的实训指导和项目评价。同时,专业选修课程包括项目需求和实践内容,按选定的特色方向和参与项目,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以“双向选择”的形式,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项目实操,实行“双导师指导”“校企联合考核”方式进行组织管理。

其次,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特点,进行横向-纵向项目以及导师团队的双向选择,实现课程设计的动态化和目标化以及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创新性。此外,激发学生活力,采用案例导向、项目驱动等互动教学模式,实施“三进三结合”(进实验室、项目组、科研团队,教学与科研、课程与项目、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相结合),推进学生理论掌握、案例验证、技术创新和就业创业的递进式工程能力训练,达到匹配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和高新科技实际需求的目的。

最后,教学内容与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对接。一是工程硕士和物流职业资质互认培养单位合作,学生毕业可直接申请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ILT)三级证书。二是课程设置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师认证对接,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考取高级物流师证书。三是技术落实和信息技术课程互通,围绕产科教项目的需求,从信息工程角度找寻解决问题所需的前沿知识体系和关键技术。

1.3 团队建设强化师资队伍,落实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物流信息方向是技术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这就迫切要求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项目经验和创新能力[6]。对此,浙江万里学院采取多举措打造出一批项目驱动型双能导师团队和特色创新团队。

一是完善培养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的生命周期,优化现有的教师发展学分机制,结合团队的实际项目,探索其一专多能的定期/不定期的培训体系,强化师资个体的生命力;设立教研活动经费,增加线上线下培训学习机会,鼓励校内校外导师共同参与活动,促进技术交流、增强合作关系。二是提升团队的国际化水平。“走出去”,加大国外访学、国际会议的资助力度,掌握科学前沿及研究动向。“请进来”,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讲学,开拓学科队伍的国际视野。三是完善评价体系,将教学效果和项目产出进行定期及最终评估,两者的评价结果作为导师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

目前,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万里笃创”、开放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聘请60多位行业专家为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已经成功构建多个项目驱动型双能导师团队以及多项特色创新团队,初步形成全程“双导师制”、研究式教学、校企联合授课、留学生教育、双证书融合等鲜明特色的产教研格局,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项目产出等工作成绩。

1.4 保障体系引入项目产出,注重培养成效

强化保障、完善评价体系,可以让协作更高效。对此,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学校—学院—企业”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首先,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保障,出台40多个管理文件,包括组织管理、资源配套、校企协同培养、师生奖惩等多个体系。特别是在考查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增强“三位一体”综合能力(研究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考量。同时,将项目产出效益和成员(学生和导师)贡献度相结合,作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效的重要依据。其次,学院采取多项举措强化校企项目合作、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和高效开展,如与高发、芯创智、智轩、中科集成等信息企业共建60余个创新实习实践基地,与阿里云、百度、华为等行业龙头企业签订师资培养协议和产学研合作协议,成立“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培训平台分部”,连续7年举办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培训。同时,依托校外导师和校外实践基地,推行全程采用双导师制,学生深入校外企业进行轮职实践,导师陪同技术指导和项目实施。同时进行定期汇报、不定期抽查及每学年最终评估。导师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和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作为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学生考核由校内外导师共同负责,项目绩效考核结果直接作为成绩绩点和评优评先的依据。

2 培养实践与改革成效

近年来,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信息方向已经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40项、横向课题项目80余项,成立了50多家研究生校外专业实践基地,确保了高校培养目标、学生兴趣特点、企业实际需求的交叉融合和高效实施,打造出“横向、纵向项目结合,应用、科研能力并重”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良性循环。相关成果“服务特需,‘产—学—研—用’递进式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16年度浙江省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相关成果“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及其在变电站全域巡检中的应用开发”获得2018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就培养成效而言,近年来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信息类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全省平均就业率97.18%),就业对口率100%(全省平均相关度为70.66%);2019年4位同学考入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2年来学生发表SCI及EI期刊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多项;教学实践成果在全国工程硕士各类年会、专题会上先后10余次作为典型经验进行大会交流,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3 结语

针对高素质物流人才相对紧缺的现状,浙江万里学院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校的自身优势,依托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开展“项目驱动-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及实践。该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以产科教项目需求为驱动,以专业硕士能力培养为目标,将产业需求、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从培养方案、课程改革、团队建设和保障体系4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为高素质复合型物流信息方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对加快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进程、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硕士导师应用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导师的猫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