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体系研究

2022-11-18 02:44王兴中
教育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思协同思政

●王兴中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职院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树立大思政工作格局理念,形成大思政合力,必须探索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工作,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大思政工作体系;强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引领教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努力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职业教育智慧和力量,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精准把握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基本态势,探寻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由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牵头,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活动。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相结合方式进行。2019年至2021年,调查组共发出问卷1839份,回收问卷1839份,有效问卷182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1%,对象涵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在校高职学生;随机抽取47名学生开展座谈访谈,对象类型包括党员学生、团员学生、学生干部、普通学生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及教育情况,对党的认识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情况,对党和国家战略目标的认同评价,对师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对国家和学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认识情况,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关注情况,对自身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知情况等。

从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来看,高职学生虽呈现出一些价值观多元化、个性化展示强、对自身发展成才存在焦虑且心理脆弱等思想状况,但从整体上看思想积极、稳定、健康向上,学习目的性明确,政治态度端正,理想信念坚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认同,充满自信,对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等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工作评价中肯、正面。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整体来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地位认识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引领工作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协同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从对部分高职学生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的情况看,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方面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有90%高职学生认为“学校党政、教学、教辅、服务、安保、后勤等部门协同育人,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的”,这表明学生对学校构建完善、高效和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比较关注和期待。从实际情况看,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保障、服务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履职协同育人过程中条块分割、协同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其他学科(或专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功能作用发挥不够,教育资源配置未能做到优化整合,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合力氛围。超过80%的高职学生认为“学校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特定的工作职责,部门间协同配合存在脱节,难以顾及和协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协同育人成效评价“非常满意”占比分布在75%~79%。

(二)思想政治协同育人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职学生对学校“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团学干部、教辅、后勤、安保”等人员评价满意度基本在75%以上,认为需要加强协同配合的学生超过90%。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专业教师存在协同育人意识淡薄、协同育人内容单一、协同育人方式方法简单等现象;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自己的育人职责不够明确,认为思政育人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只停留在口头上,结合专业(或学科)课程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够强,存在 “硬融入”“形式化”“表面化”等情况。80%以上的学生认为“个别专业教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严峻性研判不足”,75%以上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协同教育教师队伍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素养锤炼”。

(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构需要协同创新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学校非常重视思政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安排也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近35%的学生认为“专业教师并不缺乏教学经验、知识的深度广度、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希望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效果上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这表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需要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协同育人的体系认知不足,“三教”改革创新重视不够,用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形式等赋能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应用不多,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8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堂应进一步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和实践育人的作用”;超过90%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学校应打造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喜爱的网络思政课程项目”。

三、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体系建构路径

建构和创新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体系,可以从协同机制、协同队伍、协同课堂等维度探索实施路径。

(一)健全“领导——同行”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体系,学校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

首先,加强“大思政”协同育人工作领导。高职院校党委要带头建立和推进统一领导、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顶层设计,协同整合配置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全面整合教师、教学、管理、组织资源,向‘大思政’教育模式靠拢,打造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切实提升教育的系统性”[3],整体谋划、系统设计、统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建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工作优势,使高职院校成为坚持党全面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固阵地。

其次,加强“大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理论研究。在上级指导和校党委领导下成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学术理论研讨机构,配齐建强思政协同育人队伍、划拨专项经费和搭建科研平台,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究、经验共享、宣讲传播,强化师生思想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力量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提供厚实的理论支撑。

最后,完善“大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保障机制,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机制。积极完善同行的领导机制,明确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实施中应当肩负的职责和使命;通过建立和完善学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党建思政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校园文化活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制度,“在构建全面思政体系上下功夫,在打造立体育人格局上下功夫,在创新课程思政方法上下功夫”;[4]通过定期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主题教育、党建思政工作例会和研讨会、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竞赛活动、汇集出版优秀学生风采案例和思政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等方式,使职业教育大思政协同育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具体化。

(二)建强“认知——实践”协同育人队伍

构建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体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目标,营造分层递进、有机衔接、齐抓共管氛围,构建纵向连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大思政育人发展模式,淬炼协同育人“大先生”队伍。

首先,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思政教育专职人员业务培训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专项培训,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进一步提炼业务工作能力;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5]总要求,加强全体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擦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底色;引导广大教师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做到有思想、讲政治、懂理论、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引导教师自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自觉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切实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倡导“经师”和“人师”相统一,以榜样为标杆,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

其次,强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角色认同。按照“三全育人”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师生员工的具体需求和部门岗位工作要求,强化思政协同育人岗位职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协同参与主体,在提升育人职能管理、服务效率、提质培优方面下功夫,实现大思政教育工作部门、人员全覆盖;充分发挥党政、群团干部等主体引导作用,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等主体主导作用,发挥后勤、安保、食堂、物业、宿管等主体服务保障作用,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典型等主体榜样带动、互动作用,组织和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活动,“明确不同岗位教职工的育人责任,构建资源力量充裕、内生动力充盈、功能作用充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新生态”[6]。

最后,推进学校“全员育人”机制实践创新。“构建系统效应的内部协同机制,是高职院 校的育人主体从彼此独立到相互协作、育人资源从部门分割到整合共享、育人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内在要求。”[7]校党委要在全员育人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拧紧院系党组织和教师党支部责任链条,通过开展争创标杆党总支、样板党支部等活动,建立党建引领、全员育人的协同联动和保障机制;完善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制度体系,加大对思政教育活动与宣传经费、科研经费的投入,完善与优化思政教育设施设备、活动场所和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全员协同育人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建强全员育人“大先生”工作队伍,全过程形成“人人有责任、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协同育人工作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创新“浸润——内化”协同育人课堂

构建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体系,需要创新融合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线上线下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模式,做优协同育人“大思政课”。

首先,创新“大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发挥思政教育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用丰厚的“四史”文化资源增强“大思政课”的历史厚度,以恢宏的历史场景、深刻的历史哲理、生动的历史故事、感人的先辈事迹展示思政课之“大”。如,从中国共产党100年来走过光辉历程和取得重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中国故事中,寻找提炼教学资源,把蕴藏其中的躬行实践与高尚精神作为“大思政课”生动案例,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教材,有机地融入思政理论课全过程教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淬炼坚强意志、端正价值追求。

其次,创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与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8]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9],融入实施“四促”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五个对接”,开展“新四说”主题教学活动,推进思政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技术传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高职院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发挥与行业企业联系密切和校企深度合作优势,在专业实践课程中、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中引入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优秀企业文化,开展百项技能大赛和职业教育周等活动;在校内外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所在地区红色资源、地方博物场馆、纪念馆以及学校的校史馆、文化场馆、劳动教育基地、“一站式”学生社区等优势,探索“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模式,强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强化“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技能报国”的意识培养,达到“立德、启智、强体、悟美、兴劳”的育人效果,实现“四个服务”目标。

最后,创新“大思政课”网络协同育人路径。探索“互联网+思政+文化+服务+教育”多维一体的网络育人新平台,用数字化等科技形式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沉浸式”形式开展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渲染力和感召力。如,构建“云思政App平台”,应用VR技术改革思政课教学手段,以可视、可听、可点的形式让思政教育课程“活”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虚拟仿真技术交互交融、耦合融合;创造教育载体,建设“两微”“易班”“线上红色影院”“虚拟马院”“红色VR虚拟展馆”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发打造手机互联网思想政治学习、活动、教育服务等产品,用“小指尖”触摸“大思政”,实现网络思政协同育人工作“入心、入脑、入魂”和“浸润、外化、内化”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大思协同思政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以“大思政”理念开启思政教育发展新篇章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