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肺心病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2022-11-18 18:53樊中红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19期
关键词:肺心病西医心功能

樊中红,邓 潇

(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心血管病科,重庆 40266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因肺组织或肺部血管慢性病变、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大,或右心衰竭的疾病。肺心病患者以呼吸困难、咳嗽气喘、心悸、发绀、水肿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复杂,迁延难愈,患者最终多因肺功能衰竭、心力衰竭而死亡,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安全[1]。现阶段,临床在治疗肺心病,促进肺、心功能康复中主要是采用药物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等西医措施,其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加快患者心、肺功能康复,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因肺心病可反复发作,可使得患者产生消极情绪,治疗依从性不佳,不利于其预后[2]。传统医学对肺心病有着独特的治疗价值,其包括中医药、穴位贴敷、按摩、埋线、针刺等手段,为肺心病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案,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减轻病痛,促进肺、心功能康复,改善生活质量,且可减少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3-4]。本文旨在对肺心病的西医、中医病因病机,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促进肺心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有效促进肺心病康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肺心病的病因病机

1.1 西医病因病机西医认为,肺心病发病的病因主要分为以下4个方面:①胸廓成形术失误、肥厚胸膜压迫肺组织、脊椎变形等严重的胸廓畸形累及肺组织病变;②支气管哮喘、尘肺、慢性阻塞性肺病、间质性肺疾病、重症肺结核等支气管、肺部疾病;③肺部血管血栓、特发性高血压等肺血管病变;④由脊髓灰质炎导致的肺部呼吸神经营养不良、呼吸肌病变等,使得呼吸神经功能下降[5]。肺心病的病机如下:支气管、肺部疾病、肺组织病变、肺血管病变、呼吸神经功能下降可导致机体肺的呼吸功能发生障碍,使得机体供氧不足,引发呼吸性酸中毒、高碳酸血症等,进而可造成肺细小动脉痉挛;同时还可刺激机体合成、分泌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促进肺血管收缩,进一步加剧肺动脉高压;此外,缺氧可刺激机体生成大量的红细胞,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流阻力增大,进而可增高肺动脉压;缺氧还可刺激、兴奋机体的交感神经,增加心排量,减少肾血流量,导致水、钠潴留,使得肺血流量升高,进而增大肺动脉高压,加重心脏负荷,使得右心心腔扩张、心肌肥大,从而引发右心衰竭,随着病情进展,还可使左心受累,造成全心肥厚,诱发肺心病[6]。

1.2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无“肺心病”病名,根据本病的特点,中医学将其归为“咳嗽”“喘证”“痰饮”“肺胀”等范畴,其发病多因咳喘、肺胀诸疾久治不愈,复因外感之淫,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而诱发,发病缓慢,病程较长。肺心病整个病程发展较缓慢,初因外感内伤,损及肺脾,致肺失宣降,痰浊内阻,久治不愈,肾阳受损,肝血瘀滞,水液代谢失调,心脉不利,肺心成疾[7]。因此,本病病位以肺、肾、心为主,现将本病与肺、肾、心之关系探讨如下。

1.2.1 肺、肾与肺心病肺功能的关系《类证治裁》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意指肺主气,司呼吸,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机体通过肺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吐故纳新,生生不息,肾主纳气,可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肺、肾共同作用,才能保证呼吸均匀调和,维持呼吸运动的节律和深度[8]。《医碥》曰:“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若肾气不足,摄纳无力,不能维持吸气的深度,则呼吸不能连续,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因而出现呼吸浅表,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等病理表现。故肺失主气,肾失纳气,则表现为喘促,动则加重,甚至为呼吸衰竭状态[9]。

1.2.2 心与肺心病心功能的关系《内经》中言:“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血行脉中,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心动不息,则血流不息。《类经》曰:“经脉流动,必由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说明肺和经脉中的血液运行密切相关,肺助心行血,而其功能的实现,正是基于肺主气。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和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合称为“宗气”,宗气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以协助呼吸,贯通血脉,推动血液运行[10]。而肾与心的生理关系主要体现在阴阳的升降[11]。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心气充盛是实现心主血脉功能的基础条件之一,只有保持心肾相交,才不至于心火炽盛,脉搏急促,发生变证。肺心病是因肺系疾病慢性迁延而致,故其始于肺气虚;久则及肾,临床表现为肺肾气虚、肺肾气阴两虚;渐累及于心,临床表现为心肺气虚、心肾阳虚。

2 肺心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2.1 西医治疗在肺心病康复中,西医治疗主要是以治疗肺部疾病,促进肺心功能康复为原则,并在治疗期间密切关注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以保持其正常运行[12]。具体包括以下方面:①感染的控制。感染是肺心病患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可促进患者发生心衰,加快病情进展,不利于改善预后。因此临床通过病原菌检测,并根据其结果予以对症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同时也可选用广谱抗菌药控制感染。②呼吸道的通畅治疗。肺心病在临床中的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因此临床可对患者实施口腔清洁、清除口咽泌物、排痰措施,并采取雾化除痰、扩张支气管、缓解痉挛等药物改善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③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改善。因肺心病患者的呼吸功能下降,可使得机体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情况,若患者未能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机体则会出现呼吸性酸中毒、高碳酸血症等并发症,进而加重患者病情,不利于肺、心功能康复。因此临床可予以机械通气、吸入高浓度氧气、低流量持续吸氧及呼吸兴奋药物,进而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现象,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促进肺、心功能康复。④维持酸碱和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电解质平衡紊乱是肺心病患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合并症,其主要是由机体供氧不足、二氧化碳潴留所致,且可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进而不利于患者康复。因此临床可通过予以患者及时补液、纠正酸碱失衡等措施,以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⑤呼吸康复锻炼。呼吸肌疲劳是多数肺心病患者伴有的症状,其可降低通气功能,升高肺动脉高压,加重心脏负荷,且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通过实施呼吸康复锻炼措施(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呼吸肌锻炼等)进行优化换气过程,增加呼吸肌的耐力与肌力,以提升血氧饱和度,促进肺功能康复,有利于改善预后。⑥控制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肺心病在临床中的主要症状,因此临床可通过予以患者利尿、正性肌力药物等治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心功能康复,改善预后。

2.2 中医治疗辨证论治是中医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其主要是通过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病情发展阶段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而后予以相应的治疗措施。目前肺心病主要分为肺虚阴虚咳喘型、肺虚咳喘型、肾虚咳喘型等分型,临床通过标本兼治,可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13]。在肺心病康复中,中医主要是以辨证论治、穴位治疗、单味中药治疗、复方中药治疗、中药注射剂治疗等途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以促进肺心功能康复,提高预后效果,改善生活质量[14-15]。随着中医药在肺心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单味、复方中药治疗方式也逐渐被应用于该疾病中,其中单味中药较为常见的药物有红景天、槲皮素、姜黄素等,复方中药较为常见的药物有麻杏石甘汤、桑白皮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且现均已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了中药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中药针剂在肺心病治疗中较为常见的有参麦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其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血气分析、肺功能及心功能,促进患者康复。穴位治疗主要是通过对与疾病相关的穴位进行贴敷、按摩、埋线、针刺等手段,控制病情进展,加快患者康复,改善肺、心功能。

3 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应用

西医治疗见效快,但治标不治本,单独进行西医治疗临床效果欠佳,且反复使用抗生素,机体可产生耐药性并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致使病情反复发作。因此,对于肺心病的防治,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运用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原则,可以实现从表到里,标本同治,扶正祛邪的目的。大多数研究结果也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明显高于单独应用西医治疗[16-17]。

在肺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真武汤被广泛应用,其由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等成分组成,主要针对阳虚水泛证起到温阳利水之效,可改变心脏血流动力 学;调节水通道蛋白、肾组织分子表达;调控凋亡基因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提高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刘守杰[18]通过选取60例肺心病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方案治疗,30例)和观察组(真武汤加减联合常规西医方案治疗,30例),其结果表明,真武汤联合常规西医方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和血液循环功能,治疗安全性高,预后良好,可促进患者康复。屈红军医师[19]自拟芪苈真武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应用于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结果显示,在实行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合用芪苈真武汤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减轻其心脏负担,有利于患者机体康复。封春杰等[20]的研究和白宇望[21]的研究,也表明了真武汤在肺心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临床上对真武汤的单独使用较少,目前仅作为西医综合治疗的辅助手段。

清肺消炎丸是一种中成药,包含麻黄、石膏、地龙等中药成分,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常用于肺心病的治疗之中。乔曼等[22]选取了120例慢性肺心病(痰热壅肺证)患者进行研究,并将其分为常规西医治疗组(60例)和清肺消炎丸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组(60例),其结果表明,慢性肺心病患者应用清肺消炎丸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咳嗽、咳痰、喘息等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促进患者康复,且安全性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徐桐柏等[23]的研究也表明,肺心病患者应用清肺消炎丸联合常规西医内科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促进肺功能康复,提高临床疗效。

丹红注射液也常被用于肺心病的治疗中,其由丹参、红花提取而成,化学成分为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和水溶性的酚酸类两部分,具有降低肺动脉压、肺循环阻力,改善肺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机体微循环,提高心功能,纠正心力衰竭的作用。鲁柏山等[24]通过选取慢性肺心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其结果表明,丹红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刘史浩[25]将丹红注射液和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使用治疗肺心病患者,结果显示,相比于单独采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丹红注射液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可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肺动脉高压,改善心肺功能,疗效较好。敬仁芝等[26]的研究结果表明,丹红注射液辅助米力农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气水平、降低炎症反应及血小板聚集率,从而提高临床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除了中医药治疗外,穴位治疗作为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肺心病的治疗中展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娄明远等[27]用中医穴位敷贴辅助西药治疗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结果显示,中医穴位敷贴辅助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朱荣惠等[28]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药贴敷神阙穴+揿针埋针于双侧天枢穴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揿针埋针是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便秘的有效措施,且安全可靠。此外,穴位治疗更多是与中医药联合应用于肺心病的治疗中。沈维艳等[29]通过选取84例肺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规范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施治、穴位贴敷治疗,结果表明,肺心病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施治、穴位贴敷联合规范西医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肺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谢天来等[30]选取了148例肺心病缓解期患者,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中医综合治疗(中药汤剂及穴位敷贴治疗干预),其结果表明,肺心病缓解期患者应用中医综合治疗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患者康复。

4 小结与展望

肺心病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等特点,且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现阶段,临床西医对肺心病康复治疗多是采用对症治疗,虽具有显著的效果,但不能治本,同时反复应用抗生素,不仅可使得侵入机体的病原菌耐药,还可降低患者免疫力,导致其反复发作,预后较差。而中医治疗在肺心病的调理中具有独特优势,中西医结合疗法可由表入里,标本兼治,取得良好的临床康复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可综合中西医疗法的优势,建立中西医动态联系和综合的思维模式,对症施治,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促进肺心病患者康复。未来可进一步扩大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想和应用前景,为肺心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肺心病西医心功能
冠心病合并心衰介入治疗后BNP水平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临床探究
你了解肺心病吗?4个常见症状应提前知晓
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观察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3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感染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低分子肝素合酚妥拉明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3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