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论语》之导读我们可以这样走进《论语》

2022-11-18 03:46涂英丽张星兰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统筹陈金华陈金华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十几岁 2022年33期
关键词:子路弟子论语

文/涂英丽 张星兰(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统筹/陈金华(陈金华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论语》精深广博,常读常新。本期起,《十几岁》杂志与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陈金华特级教师工作室共读《论语》。一期一主题,探寻《论语》的内涵;一期一真题,探索“整本书阅读”的真意。

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孔子思想集大成之作、“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梁启超)……《论语》的弦诵之声不绝千古,世世代代的人们在“学而时习之”时,发出“不亦说乎”的赞叹。

《论语》为何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将目光放至那个时代,我们可以窥见奥秘。

述而不作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而成,以语录体为主,辅以对话体,各篇取第一章的前两字为篇名。这样的语录体呈现形式和门人编辑的成书方式,与当时私学教育初兴及“述而不作”观念盛行息息相关。

春秋之前,接受学校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著书基本是官方行为。春秋末期,新进入“士”阶层的孔子率先创办私学,结束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文字也开始扩散到以“士”为主的民间社会。

但新兴士人有着根深蒂固的“述而不作”观念,即阐述前贤成说,惮于自己创新,认为“作”是圣人的事。孔子对先贤及其文字十分尊重崇拜。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因此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商朝贤大夫彭祖)”(《论语·述而》)。

《论语》所录只言片语,是道理、结论的单向呈现,少有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之所以如此,一是《论语》所记的言行既有当时实录,也有后人追记;二是在战国前,文章主要是对历史的简单记录,孔子的弟子要传承孔子的思想,自然不会自我发挥和质疑。

这与西方同时期重视理性的思辨不同。在对话体著作《对话录》中,柏拉图认为“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于是摆脱了单纯的语录体模式,对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作出了反思和批判。

有教无类

孔子的一生可大致分成三个阶段:50 岁前,以学习、教育弟子为主;51 岁到68 岁,为政,这阶段又以55 岁为分界,前出仕,后周游;68 岁后编撰六经、教育弟子,传承文化。

在先秦诸子中,也只有孔门一家是进行知识传授的。在“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时代背景下,孔子创办私学,成为第一位将官学变为私学的人。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有教无类”即“教无类”,即主张人人有受教育权,不分贵贱、贤愚、贫富、地域,都可以入学。孔子曾说:“自行束脩(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次拜见的礼物。这一礼物在当时是菲薄的)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这种思想将教育的对象从贵族阶层扩展到了所有想接受教育的人。

孔子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改变人,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不仅包括历代文献古籍和社会实践关于“才”的教育,还包括对人尽心竭力和与人交往讲诚信的“德”的方面的教育。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上,孔子强调“因材施教”“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等。

正是孔子的努力,才形成儒家学派。孔氏一门在后代建构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影响千古。

以仁为本

《论语》价值巨大,有学者称《论语》为“东方圣经”。它蕴蓄着丰饶的精神文化资源,所承载的儒家思想早已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面对鬼神观念盛行,它要人“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在王室衰落、诸侯兴起时,它为和谐社会奉献了原则,如“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在礼崩乐坏时,它还为个人养德提供了建议。

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这其中的“道”即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对于“仁”的定义,《论语》中说法众多。

樊迟三次问仁,孔子在《雍也》篇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在《颜渊》篇答“爱人”;在《子路》篇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体现了“仁是众德所合构而成的,是众德的总称”,即仁德、仁爱、仁政。

仁之本是孝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移孝于忠,由孝达仁。

仁之纲是忠恕。“忠”“恕”是孔子仁道的两翼。“忠”表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则表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仁”必得先为“忠”,尽心竭力为忠,忠为体;推己及人为“恕”,恕为用。

仁之体是礼。内仁而外礼,“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强调仁是礼的根本,礼是仁的外化。“礼”中所包含的道德意蕴,是个人道德精神、内心情感和外在行为的统一,需要依仁成礼,以礼成仁。

为政以德

《论语》以“为政以德”为核心的社会政治理想,为当时治国理政指明了方针,对现今仍有启示。

孔子推崇周代的社会政治制度,他希望建立一个“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序和谐的理想社会。而要实现这个理想,需要“为政以德”,即把德、礼施之于民,打破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

“为政以德”对百姓需要“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需要 “富之”“教之”(《论语·子路》),需要在“年饥,用不足”时使“百姓足”(《论语·颜渊》),从而达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的效果。

对于统治者自身来说,“为政以德”意味着“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子路》),需要通过自身的“善”激发百姓的“善”,需要通过“临之以庄”“孝慈”(《论语·为政》)来让百姓敬忠。

为政以德,对百姓施行仁政,本质是为人以德,和儒家文化强调的先“正心,修身,齐家”再“治国,平天下”本质上是一致的。

《论语》经两千余年历史打磨,朝代更迭,人世变化,奠定了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基础,影响广远。

批判中对比

不断变化是事物永恒的特性,《论语》亦是。《论语》博大精微,但曾经的合理合规,如今也可能不再具备价值。比如严格的封建尊卑等级、古代丧葬婚嫁的一些礼仪礼制,于今已不太适用,我们需要取其具有精神意义的仪式感,舍其繁冗环节。

这种取舍,也表现为阅读的取舍,即要在批判阅读中前后对比。

《论语》成书时间早,阅读时,需要回归当时的历史语境进行辨析,并根据当今的时代发展特点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形成符合时代特点和逻辑自洽原则的阅读方法。

比如“管仲是不是仁者”,《论语》就有前后相互矛盾的论说。《论语·八佾》中,孔子认为“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回答子贡和子路的疑问时,孔子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并用“如其仁”竭力强调管仲的“仁”。

《论语》的编排是任意的,现今学者普遍认可它没有经过统一编辑加工的结论。故而,在不同的章节中会有关于相同主题的论述。这需要我们对比阅读。比如,梳理关于“君子”和“小人”的章句,探究成为君子的途径。

同时,还可以将《论语》与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对比。如对比《论语》中的“直躬证父”和《孟子》中的“窃负而逃”,探讨儒家对“情和法”的认识发展。

真题回响

2018年高考北京卷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猜你喜欢
子路弟子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弟子规
弟子规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