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四策略”

2022-11-19 11:20李锐霞
小学生 2022年8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情境思维

☉李锐霞

在小学阶段,学生初次接触数学学科,数学基础需要以计算学习为积累和巩固的主要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即是计算教学。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点所在,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有效的计算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思维,也能够为数学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与扎实的计算能力密不可分,发展运算能力的同时,将会促进学生形成相关的推理和数学空间观念,对培养新课标中要求的数学核心素养极为有利。

一、借助计算情境,调动计算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在推进计算教学的同时,应该首先明确情境教学在计算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教师应当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避免学生因计算学习的枯燥性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接受能力,设计切合学生认知实际、符合学生生活的情境进行演示,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明确相关的数学逻辑和数学思维,从而培养较为全面的数学计算能力。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头脑中对许多事物都保持着新鲜的态度,也善于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产生疑问。因此,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为导向,在课堂中设置足够的问题式情境[1]。

比如,教师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教学时,可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并且融入本节教学内容中对应的数学问题。教师在课前准备不同数量的苹果,在课堂上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对苹果进行均分。学生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小组苹果不能够完全平分,脑海中就会产生问题,并思考原因。在这一契机下,教师转入对余数的教学就会较为容易,学生对余数这个概念也容易理解和接受,无形中提高了计算教学的课堂效率。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于计算学习的兴趣,并实现了思维发散空间的拓展。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计算的奇妙之处,更能在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以兴趣为前提,增加学习动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活计算经验

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巧用学生的相关生活情境进行创设,让教学情境的创设无限逼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直观距离,从而使学生产生更为积极的学习能动性。学生在贴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开展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调动自身全方位的感知与灵敏度,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生活经验,真正符合新课标教育理念对数学教学的内在要求,也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能够与教师思维产生有效联动,对课堂的互动效果和学生的接收能力都有所提高。

比如,教师在开展计算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与家长进行商场购物的相关生活情境,在课堂上设计类似的购物活动,并且让不同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课前制定出不同票面的钞票模拟现实货币,再设计出不同价格的商品让学生进行购买,学生通过手中所持的货币将会对各种商品价格进行比较,最终用手中持有的钱买到相应的产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数字的相加和对比,比单纯的计算教学活动效率更高,而且还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及时提醒和指导,促进活动的高效运转。活动过后,教师还可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使得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能有效判断自己计算能力的强弱,以此做出相应的改进。

由此可见,教师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时,应当视情况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在活动中能够“如鱼得水”,这是促进学生对旧知进行有效巩固的良好途径,更是学生学习新知的稳固“桥梁”。这样的环节也使得学生在运用经验的同时,获得对新经验的积累,促进自身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更新。

三、引导数学探究,促进算理理解

数学作为一门理性学科,其严谨性、科学性不言而喻,因而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常不能以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从而容易造成学习方法僵硬、数学知识理解不透彻等问题[2]。对此,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必要性,明确在计算教学过程中,算理的了解应当作为学生提升计算能力的基础,以此避免其对数学计算法则、规律等的“死记硬背”,使得数学学习失去本来的意义。在预备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做好引导工作,更应注重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实现从做中学,达到实践出真知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体悟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内涵,而不是局限于对数学符号、计算公式等的机械化记忆和对各种算式题的盲目练习。

比如,教师在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节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该内容在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既要以“表内除法”为基础依据,也要为后续其他类型的除法计算学习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教学小棒,作为除法问题探究的工具。而后,教师在讲授该课时,先设置相关探究情境:“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很多小棒,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跟着老师一起来做‘平均分’的游戏!”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随机地为每组分配相关数量的小棒,要求其对此进行平分。教师视情况而定,要求各组间将小棒数量进行置换,以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机会。多次练习之后,学生将会对除法的运算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达到探究目的。

上述案例中,教师能够抓住数学学习的本质,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会在学生心中建立更为直观且深刻的数学逻辑思维,这极为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因而能够极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效率。

四、结合核心内容,形成计算模型

通过构建有效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解答和探索,其本质就是让学生深刻洞察数学问题中蕴含的基本算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逻辑思维,对学生脑海中的相关模型化概念有所塑造,也会促进学生相关数学能力的形成。计算教学的基础理念则是构建模式化数学思维[3]。比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首先在学生脑海中植入路程、速度、时间的固定计算关系,或者是总价、单价、数量的相关数学关系。学生在遇到类似的数学问题时,脑海中便会第一时间浮现出相关模型,然后对数学问题进行简化梳理后进行有效带入,便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轻松解决。

比如,在“认识方程”这一节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运用例题,助力学生学习如何整理题干中的数量信息,在充分掌握读题技巧的基础上,使得学生能在复杂的数学问题中提取出有效的数量关系,然后运用相关的方程构建知识,对其中蕴含的数学关系进行列方程。通过对例题的熟悉和试验,教师再为学生提供巩固练习题,进行自主练习。多次练习之后,学生脑海中便会形成一定的方程模型,这也就相当于学生掌握了初步的数学逻辑。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授计算知识时,能够认识到其核心内容,则更利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干信息的有效提取,从而促进学生恰当运用计算知识,实现数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切实做好计算教学的有效开展,让学生在形成扎实的计算能力之后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促使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情境思维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