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剪纸教学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2-11-19 11:20王月霞
小学生 2022年8期
关键词:剪纸作品剪纸美术

☉王月霞

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剪纸艺术因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一直是独特的存在。剪纸属于民间的技艺,可以表达出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其中也包含民族艺术的审美内涵。小学阶段开展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同时还要通过传统艺术的教学,将中华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传承下去。基于此,教师要积极树立起创新的教学理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剪纸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打造出创新形式的剪纸课堂,让学生形成以兴趣引导的高效学习。

一、小学美术剪纸教学的传承

(一)传承剪刻技巧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承剪纸文化,首先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剪刻技巧。这项活动,需要运用剪刀和刻刀,在纸张上勾画和篆刻出图案,因此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剪纸的艺术特点更为鲜明。剪刻操作的重点在于圆、缺、线、尖、方这五种基本要素,因为操作较为细致,所以需要学生极具耐心,下刀用力的同时,又要控制好力度避免破坏画面,确保整个画面中线条都保持均匀[1]。

但是剪纸技巧并非在短期内就能掌握,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教师在美术剪纸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在纸张上画出简单清晰的线条,然后沿着线条边缘将多余部分剪下来,最后让学生凭借对所画线条的记忆,在剪纸上将线条重新剪刻下来。这个教学过程也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具体的剪纸流程,扎实好剪纸的基本操作技法。

(二)传承文化内涵

每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得以产生,剪纸文化也是如此,依托于剪纸这种艺术形式才持续发展至今。大部分情况下剪纸都是以当地生活作为题材,很多内容都来自于实际的生活,所以剪纸通常会运用拟人和象征等手法侧面展现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剪纸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艺术审美,也承载了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2]。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将剪纸文化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掌握剪纸技巧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熏陶,深入认识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艺术、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身的艺术感悟能力。

(三)认识剪纸艺术

剪纸属于意象形式的艺术,意象就是在人的思想意识中虚构出来的,并非社会环境中真实存在的,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意象形式主要通过拼连、添加以及套叠等多种手法赋予画面生命力和吉祥含义,进一步展现人们对于生活的某种美好期望,作者也会借此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出来。

另外不同动物所象征的寓意也不同:比如牛代表五谷丰登;龙代表风调雨顺;狗代表健康长寿等。在古代,人们通过剪纸来进行祈祷,这种方式也一直延续到现在,是剪纸独有的艺术特点,也是剪纸中包含的中国文化[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剪纸作品,让学生自主进行观察作品,从而了解剪纸造型特点、纹路特点以及构图规则等,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剪出喜欢的图案。

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剪纸艺术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够学会灵活应用,为后续学习其他类型的传统艺术奠定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学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材料创新

剪纸艺术可以将栩栩如生的人物、憨态可掬的动物、千姿百态的花草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关注点经常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在开展剪纸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创新的剪纸材料,在使用传统纸张的同时,也要推陈出新,选择一些特色的剪纸材料。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可用材料:比如广告纸、包装纸等,也可以用树叶、花瓣等来设计剪纸画面,从而创作出全新的剪纸作品,这一过程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也能发挥出美术教学和剪纸教学的效能,让学生在未来可以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二)技法创新

剪纸艺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看到图案丰富的剪纸作品时,自然产生浓厚的探究和学习兴趣,教师也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方式,让剪纸技法的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涂鸦雕刻的方式,在课堂中先为学生演示基本的剪纸技法,在学生熟练掌握之后,就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自由发挥。同时利用好身边的各类材料,根据材料本身的原始形状发挥想象力,将剪纸纹样刻画到材料中,从而创造出独具风格的剪纸作品。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平面图形入手,将其成分割成多个菱形图案,再运用对称原理将这些图案重新拼接起来,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其次,采用中西结合的剪刻方式,西方艺术较为重视作品中的形式感,在艺术表达中也会较为洒脱和随意,教师可以将西方艺术的表达特点融入到传统剪纸艺术中,创造出全新的剪纸形式。比如马蒂斯的剪纸:相对注重色彩和线条之间的协调关系,其剪纸形式具有抽象化特点。这也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高度一致,也是学生可以轻松接受的一种风格。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详细讲解马蒂斯剪纸特点和表达形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喜欢的颜色进行重新拼接,最终构造出体现个人特点的剪纸作品。

(三)结合生活实际

在美术课堂开展剪纸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因此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选择创新剪纸题材。在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中,其作品题材大多围绕自然中的植物和动物展开:比如高山、河流、花鸟鱼虫等,其中也不乏生活场景和人们主观臆想出的神话故事场景[5]。因此教师在剪纸创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生活化的题材应用到剪纸创作中,比如学生课堂学习的场景、学校门口的街道等,都是可以作为学生的剪纸素材,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鉴赏能力与文化表现能力,在未来自觉用行动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

(四)增加课堂互动

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需要与学生积极进行课堂互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围绕剪纸题材与学生展开角色对话,让学生从客观角度感受剪纸文化的深刻内涵,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后续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有效的课堂互动也能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提升剪纸教学实效性也有一定帮助。教师在课余时间也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剪纸作品展览,既能够借此作为师生沟通的媒介,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参观之后,教师可以参观内容作为话题展开课堂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文化理解和知识学习情况。

综上所述,小学处于教育的初始阶段,美术作为艺术类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以渐进教学的方式,将中华传统的剪纸艺术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逐渐建立文化自豪感,深入了解剪纸艺术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将剪纸艺术传承下去。教师也要不断激发学生对剪纸学习的兴趣,采用创新的手段开展教学,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促进自身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不断进步。

猜你喜欢
剪纸作品剪纸美术
季玉兰剪纸作品
剪纸作品赏析
众志成城抗疫情·剪纸作品
美术篇
大嘴蛙学剪纸
于富业剪纸作品
剪纸
剪纸
剪纸鉴赏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