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章闪耀理性之光
——湖丽衢三地市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作文分析

2022-11-19 14:07王燕飞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
作文新天地 2022年10期
关键词:贴标签定义标签

◎王燕飞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

一、原题呈现

小时候,我们常给剧中人物贴上“好人”“坏人”的标签;长大后,我们也常给生活中的人或事贴上各种标签。“贴标签”可以提高认识复杂世界的效率,但也会忽略许多细节。

你如何看待“贴标签”?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二、立意指导

本题话题明确,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贴标签”,谈对该现象的认识和看法。写作中要求考生思考“贴标签”现象背后的社会成因和深远影响,构思时首先要明确立场,围绕观点展开论述,对“贴标签”展开多角度、辩证性的思考,阐释清楚支撑观点的系列理由,在写作中建构自己的人生观。

面对立场选择类话题,写作中要注意明确观点,并在论证过程中体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管是分析原因还是提供策略,都要注意思维逻辑的合理性,由浅入深有效推进。综合两种选择,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贴标签”的浅层理解,还须辩证思考“贴标签”背后的社会需求,深入阐析原因,分析利弊,由此探讨需要怎样的人生境界,则是最佳立意。

三、佳作展示

撕“标签”定义,建多元人生

余 典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高二(12)班

人心之所向,总有偏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喜欢给各种事物贴上简单的标签,以帮助认识复杂的事物。但,“贴标签”真的有利于我们认清世界、实现更好的人生吗?窃以为,实现人生的精彩,须撕掉“标签”的定义。

也许有人会说,“标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认知的效率,契合了快速高效的时代节奏,然而当世界被贴满标签,当个体的无限可能性被框定,单一角度下的世界谈何趣味?单一的人生又何来精彩?

撕掉“标签”,破困顿之茧。标签化的社会正在渐渐吞噬人们洞察世界的智慧,一如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所言:“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往往纳闷网络事件真相的“神级反转”,殊不知,这些看待事件的思维早已固化,给每个人裹上了一层又一层的茧。人们渴望真相,思维却被桎梏在一方茧房。实际上,破解这个迷宫的关键只是一种勇气,一种撕下所有“标签”的勇气、审视全新的自我的勇气。

撕掉“标签”,扩充视角尺度。世界之美,在于其蕴含的无限可能性。然而,在标签化的世界里,所有的事物都理所应当地被固化:乡村应静谧而悠然,城市应喧闹而繁忙。于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逐渐成为城市千篇一律的代名词,“千城一面”也成了某种刻板印象。但就如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王澍提出的那样,在大城市中,比高大建筑更重要的是千家万户的烟火气。王澍能如此,我们又何不撕掉“标签”,转换视角,看看早起睡眼惺忪的行人匆匆走过,看看环卫工人刀刻般的面庞,看看上班的白领奔跑挤上地铁……这就是烟火气,也应是人生。从每一个人生阶段走出,撕掉阶段的“标签”,拥抱下一阶段的精彩。

人生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定点,一个人的精彩也不应该被“标签”贴定。蒙田曾在《随笔集》中写道:“我们的生命,像世界的协奏曲,由相异的因素组成——由各种各样的声调组成,美妙的和刺耳的,尖锐的和柔和的,活泼的和庄严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冷峻如他,也会在私下偷吃糖果;被同学私下里调侃为“旧社会”的康辉,看似古板,也会在线下时髦地玩起VLOG;再如张文宏医生,严谨认真的“病毒猎手”,却每每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鼓励人们“闷死病毒”。他们都有自己的起始“标签”,却不拘泥于自身的形象,在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领域展示更多元的自己,不被“标签”定义的人生诠释了别样的精彩。

“人生来不能与草木同腐。”人之所以与草木相异,就在于草木不能突破药书中被固化的“标签”,但人可以,在固化思维中撕掉“标签”,拒绝被定义,在漫漫人生征途中多元发展,且行且歌,为世界的丰盈与精彩创造更多的可能。

【点评】文章标题即观点,以对社会现象“贴标签”的综合评述开篇,提出观点“实现精彩人生须撕掉‘标签’的定义”,在论述过程中,将支持“贴标签”的观点作为论述背景进一步强调观点,先破后立,思辨味浓。主体部分从认知和视野两个层面设置分论点,阐析拒绝“标签人生”的理由。最后部分,总结升华。全文观点鲜明,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古今中外事例、名人名言信手拈来,语言有感染力。文末点明新时代青年应“多元发展”“为世界的丰盈与精彩创造更多的可能”,这一时代视野亦是本文亮点之一。

猜你喜欢
贴标签定义标签
以爱之名,定义成长
严昊:不定义终点 一直在路上
定义“风格”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我给酸奶贴标签
贴标签
谈对青少年“贴标签”的现状及影响
让衣柜摆脱“杂乱无章”的标签
浅议“贴标签”效应在教育中的运用
科学家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