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培育与运行逻辑
——以青海省泽库县为例

2022-11-19 23:33何经纬孙子月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培育

何经纬,孙子月

(1.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南京 210098;2.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合肥 230601)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将其作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步骤和措施。2020 年底,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成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起点、新征程[1]。长期以来,中国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为其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百姓的安居乐业,也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脱贫攻坚胜利后,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要举措。

当前,关于民族地区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有研究主要是在总结脱贫攻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讨。譬如,豆书龙等[2]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衔接脱贫攻坚的制度、主体和行动。高强[3]认为民族地区应该要做到规划、政策、监管、工作四重统筹。但是,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联系,也有其独特性。脱贫攻坚主要解决的是生存性贫困问题,以“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衡量标准,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外部扶持取得胜利。但是,乡村振兴需要促进农村地区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性过程。所以,乡村振兴更应该注重内生动力的培育。但一直以来,民族地区内生动力的培育并未得到有效激发,成为阻碍其长效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研究以青海省泽库县为例,阐述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培育内生动力的本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型发展的运行逻辑,以期对其他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区域与研究方法

泽库县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中部,总人口7.78 万人,共有藏、回、蒙古等9 个少数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73%,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地区。自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泽库县紧抓政策机遇,取得了较大的成果。2020 年底,泽库县完成了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脱帽的任务,消除了生存性绝对贫困问题,开启了全面乡村振兴战略。

2021 年7 月,通过对泽库县扶贫办、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旅游局、各乡镇等主要负责人进行走访座谈,并选取了麦秀镇、泽曲镇、拉格日村进行深入调研。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民族团结、经济收入、居住环境、产业发展、组织治理、土地利用等乡村建设各方面。通过座谈会的方式,可以了解泽库县乡村振兴实施的整体情况。通过实地走访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可以收集到更加真实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整理和分析访谈资料,总结出库泽县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内生动力的培育情况。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培育

2.1.1 强化组织制度,明确各方责任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实施,必须依赖一个高效、有力的社会治理机制,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4]。发展和培育内生动力,前提在于发展责任和担当,民族地区更是如此。泽库县在总结脱贫攻坚的经验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一核三治”模式,即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泽库模式”。

在此模式下,泽库县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构建“大党建”格局,以党建促乡村发展。譬如,在各基层党组织开展红色宣讲等活动来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政治意识、领导和组织能力,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模范带头作用。另外,在乡村治理中,将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结合,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其中,法治是乡村治理之本,必须通过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给乡村振兴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5]。泽库县通过“法律进寺院”“平安细胞”等法治创建活动,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增强了各级领导和村民的法律意识。德治是乡村治理之信,可以更深层次地改变居民落后的思维方式[6]。在扶贫行动中,首要前提是扶志。同样,在乡村振兴中,只有首先破除落后的贫困思想,才能带动居民致富意愿。泽库县秉持这一理念,在各媒体平台深入宣传勤劳致富思想,并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在此之前,高价彩礼、豪华丧事和恣意朝拜在乡村中盛行,许多家庭盲目攀比,导致负债累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泽库县组建马背宣讲团大力宣传新式风俗,鼓励勤俭节约、劳动致富。经过宣传,社会风尚得到了有效提高。在法治、德治有效推进的同时,泽库县还大力发展群众自治组织。提升居民自治能力,不仅可以节省国家治理资源,还可以培育居民主体意识,推动当地社会的发展[7]。泽库县各村成立了乡村红白理事会、村民矛盾调解室等村民自治组织,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村规民约。当前,村规民约成为了村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乡风也变的越来越文明。

2.1.2 挖掘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发展和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重心是挖掘和发展民族特色产业[8]。民族地区区位条件较差,缺少产业快速发展的相关元素,如市场、技术、人才等,导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是民族地区很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发展的潜力较大。

泽库县依托本地特色,深入挖掘和发展本地特色资源,促进农业、畜牧业、旅游业、药业等各产业全面发展。在农业发展上,泽库县曾长期面临着干旱问题,作物产量较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泽库县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大对中小型水库的投资力度。另外,泽库县人文和地理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一直以来并未得到有效开发,配套措施较差,导致知名度较低。为了发展旅游产业,泽库县创造了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不仅如此,还依托互联网平台,开设了数个网上民族博物馆和数字展厅,广泛宣传泽库文化,使泽库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在民族医药产业,泽库县积极研发炮制藏药,并鼓励农户种植冬虫夏草、当归、掌参等名贵药材,打造藏药品牌。除此之外,泽库县为了扩大市场、吸引更多的投资,先后到广州、重庆、天津、北京等地开展招商宣讲会。在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鼓励政策上,泽库县在各乡镇建立商业网点和快递邮政网点,鼓励农民创业,并给予农户一定的创业补贴。在一系列措施推动下,泽库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民族服饰销量较高,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2.1.3 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人才队伍 民族地区缺乏人才一直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和培育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关键在于培养本土人才[9]。一方面,民族地区发展机会较少,工资较低,很多人才为了自身发展去往外地务工;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自身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基础教育落后,辍学率较高,缺少一定的职业和高等教育院校[10]。所以民族地区想要乡村振兴,必须要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队伍。

近年来,为了培养人才,泽库县加大各阶段教育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强职业教育建设。在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大力促进普惠型幼儿园、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并积极推动义务教育标准化技术,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另外,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当前,为了顺应当地发展潮流,泽库县积极推动具有民族和区域特点的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在民族特色职业教育学校中,学生学习泽库县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技术。这些职业学校和当地的企业相互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进入当地的公司实习,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公司上班,竞争压力较小。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效缓解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缺少人才的桎梏,也促进了当地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

2.1.4 提升主体意识,破除精神贫困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村民。培育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根源在于提高居民主体意识,破除精神贫困[11]。物质性匮乏可以通过政策推动、加大投资等手段使其快速得以改变,但一旦脱离外部支持,这些地区又会重新陷入贫困之中。所以振兴乡村,必须从根源上改变当地居民的贫困思维,激励他们要求改变和发展的动力。

当前,为了提升当地居民的主体意识,改变落后的思想,泽库县实施了众多举措。譬如,在村民公约上明确亮出“懒汉”不允许被纳入贫困户等规定,宣扬勤劳致富的发展理念;针对村庄中环境和水体污染等情况,安排居民轮流清理村庄卫生;乡村中成立道德评审会,在县一级、县委宣传部开展“四下乡”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优秀美德。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选拔致富“先进模范”代表。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激励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

2.2 民族地区乡村内生型发展运行逻辑

从本质上来看,民族地区乡村内生型发展主要就是激发乡村振兴中各主体的自身潜力,让他们积极承担发展责任,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乡镇全面发展的振兴目标[12]。本研究从“需要-动机-行动”框架入手,尝试分析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内生动力培育的运行逻辑。

2.2.1 内生型发展的需要机制“需要”是整个内生型发展运行逻辑的第一步,只有唤醒居民对于乡村振兴的需要,才能促使他们有发展的动机、行动和目标[13]。全面脱贫之前,贫困地区生存环境较差,“两不愁三保障”指标难以达到。在当时的情况下,解决温饱问题成了大多数农村居民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绝对贫困的消除,人们的需要开始从生存需要转变为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生存需要转变为发展需要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点。如果需要不能顺利升级,那么人们就会在解决温饱后停滞不前、安于现状,丧失了发展的积极性。所以,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让社会全体成员认识到他们的生活与外界仍有较大的差别,要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他们往更高层次的需要努力。在泽库县的经验中可以看到,通过组建不同的宣讲队伍进入学校、寺院、企业、农户家中等各场所进行宣讲,把先进的理念与生活方式在当地传播开来,主要就是为了不断引导居民的需要升级,激励他们发展的潜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以此来培育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2.2.2 内生型发展的动机机制 民众高层次的需要产生之后,就开始进入到动机领域。动机是联结需要和行动之间的中介,是需要的具体形式,行动的方向指引。动机主要指需要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方面并且人们以积极还是消极的手段来满足[14]。乡村振兴中培育内生动力首先要促进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这一需要产生以后,人们会思考美好生活包含哪些方面。譬如,家庭收入有所提高、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社会保障日益健全等。其次,在动机层面,人们会思考以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手段来满足需要。如果用消极的手段来满足,则通过“等、靠、要”等措施来获得一定的发展。同样,乡村振兴也是主要以外部“输血”来达到,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相反,内生动力的培育需要选择一个积极的动机,即通过自力更生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就要着重激发出乡村振兴各主体的潜力,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从泽库县的经验中可以看到,政府积极推动并鼓励人们积极的行为动机。譬如,建设自主创业平台,对于自主创业人员提供相关的政策优惠和保障;对于致富能人进行奖赏,都是为了引导积极的动机。

2.2.3 内生型发展的行动机制 行动则是需要和动机的具体实践者和承载者。内生型发展的行动机制是在积极的行为动机指导下进行的,强调立足本土、增能和赋权。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培育上,要从地区具体实际出发,结合本民族优势,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推动建立乡村振兴长效机制[15]。譬如,在社会治理上,要从乡村内部入手,加强组织建设,推动“三治合一”;在产业振兴上,要发挥本土优势,积极挖掘和开发民族特色文旅产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发挥成人职业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开展面向留守妇女和老人的技能培训等。通过这一行动机制,充分调动民族地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乡村振兴保持活力和持久性。

3 小结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想要取得长效性发展,必须要激发出其内生动力,实现“造血”功能。因而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立足本土,发挥本民族优势。通过对青海省泽库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其培育发展内生动力主要有4 个方面的本土经验,一是强化组织制度,明确各方责任;二是挖掘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三是发展职业教育,壮大人才队伍;四是提升主体意识,破除精神贫困。在内生动力的培育运行逻辑上,首先从“需要”开始,激发人们对于更高生活水平向往的需要;其次,引导人们树立一个积极的“动机”,主张自力更生,通过自身努力去实现发展目标。最后,在“行动”中,应注意赋权和增能,发挥乡村自身潜力。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培育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