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结合振腹法治疗流涎验案一则

2022-11-19 23:23庞亚铮张梦森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益气医者健脾

张 彬,庞亚铮,张梦森,黄 田,于 娟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流涎是指小儿涎液过多流出口外的一种常见病,常发生于3岁以下的小儿。流涎不仅会浸湿口周及下巴,长期造成皮肤破损,还常常弄湿衣物,影响外观,给家长及患儿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目前西医尚未有安全特效的方法治疗本病。笔者临床观察小儿推拿结合振腹法治疗流涎验案一则,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汝某,男,4岁,2021年4月8日初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角持续性流涎,1周前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脑电图及口腔科检查未见异常。刻诊症见口角流涎,连绵不止,涎清如水,常在情绪激动时加重,每日需换口水巾约十几条,伴面色无华,不欲饮食,平素进食以家长喂食为主,食后易腹胀,小便清长,大便1日1~2次,质稀,舌淡苔薄白。西医诊断为流涎。中医诊断为滞颐(脾胃虚寒证)。治则为健脾益气,温中化湿。①四肢部推拿: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以拇指端沿患儿拇指桡侧缘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约300次。推三关:医者一手固定患儿手部,另一只手以食中二指直面沿前臂桡侧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约100次。揉双侧足三里:以拇指指端着力,稍用力按揉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左右各100次。②振腹:嘱患儿仰卧位,暴露腹部,医者右手内劳宫对准患儿神阙穴,中指循任脉置于中脘处,食指和无名指置于前正中线旁开2寸胃经循行线处,拇指和小指放置于前正中线旁开4寸脾经循行线处,沉肩、垂肘、松腕,以前臂带动腕部做小幅度的震颤动作,振动频率为500~600次/min,持续操作10min,以患儿腹中有温热感为宜。③头面部推拿:点按地仓、颊车穴各100次、揉百会100次。④捏脊:患儿俯卧位,医者拇指与食中两指指腹对合,拇指在后,其两指在前,自龟尾开始,双手一紧一松交替向上捏挤推进至第1胸椎处,约5次。每天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治疗3次后流涎减少,口水巾用量减少至7~8条,食欲不振有所改善,有时主动索食。治疗6次后,流涎量明显减少,口水巾用量减少至3~4条,食量增加,食后未再出现腹胀。治疗9次患儿流涎症状不明显,仅在哭闹时有少许涎液流出,面色红润,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治疗10次后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中医称流涎为“滞颐”,《幼科折衷》和《疡医大全》认为该病为脾胃有热,“滞颐之症口流涎,脾家有热涌而然”,“小儿胃火盛,廉泉穴开,则口中流水不绝”,指出脾胃有热可致流涎。也有医家认为该病为脾胃虚寒所致,《诸病源候论》云:“滞颐之病,详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为涎,脾胃虚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渍于颐也。”《寿世保元》谓“涎者,脾之液,脾胃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约”,认为流涎是由脾胃虚寒引起,他们认为涎为脾之液,胃为水谷之海,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成为涎之源,故流涎与脾胃息息相关。根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脾胃功能本就薄弱,加之后天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湿停聚中焦,故上泛于口而流涎,正如《医学纲目》谓:“小儿滞颐者,多涎流出,积于颐上,此由脾胃冷……法当补脾”所说,在临床中以健脾益气,温中化湿为原则进行治疗。

补脾经以健脾益气,脾气充则运化如常,固摄有力,津不外泄;推三关以补气行气,温阳散寒;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合治内府”,故为治疗胃疾要穴,按之可健脾和胃、升降气机,通腑化湿;地仓、颊车同属足阳明胃经穴,前者为积土之仓,后者如载物之车,承载胃经所传输的气血津液上输至头面,脾胃五行皆属土,土能制水,刺激此二穴可收敛津液,为治流涎要穴;从解剖位置看,地仓穴下分布有眶下神经和颊神经,深层分布轮匝肌和颊肌,颊车穴下分布有耳大神的分支和经面神经下颌缘支,深层为咬肌,点按此二穴可刺激局部神经兴奋和肌肉收缩,从而改善流涎[2-3];人之元阳发源于肾,藏于脐下,振腹以振法刺激神阙穴,可激发脐下元阳以温补中焦,使水湿得温而行,刺激中焦脾胃和腹部分布的脾经和胃经,可调运中焦,畅通脾胃之气机以运化水湿[4];百会位于巅顶,为诸阳之会,可升举阳气,固摄升提;脊柱穴属督脉,督率阳气,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培元气,与补脾经、推三关、按揉足三里合用可调理先后天之不足。诸法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温中化湿之效。

猜你喜欢
益气医者健脾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颂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用责任和担当诠释“医者仁心”
健脾中成药 应该怎么选
温阳益气活血法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分析
脾虚可用三芽茶
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
益气补肾化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6例
健脾和胃降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