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与现实之间
——八年级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2022-11-19 08:32徐宏飞
江苏教育 2022年80期
关键词:宫格脑电波虚拟世界

徐宏飞

【设计理念】

初中生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更容易被网络吸引,呈现出学习内驱力不足、自控力降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效能感削弱等特点,甚至出现网络成瘾或价值导向偏差等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引导初中生自主探索被网络吸引的原因,并挖掘现实资源、思考应对策略。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运用心理分析过程的四阶段,即表达、解释、教育、转化,将其以“四宫格”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处理好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表达:初探上网现状

教师播放视频。视频内容:学生根据律动节奏完成7个不同的肢体动作。

教师:请回忆视频里的7 个动作。我们一起完成动作,看看能否跟上视频中的节奏。

学生活动。

教师: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增添了烦恼。接下来,我们听听“小易的烦恼”。

教师播放音频。音频内容:因为疫情的原因,寒假变得特别“漫长”,小易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互联网。他每天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减少了和同学朋友的沟通时间,丢弃了运动这个爱好,甚至无法保证正常的作息。网络似乎是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慢慢占据着小易的时间。

教师:你们和小易的感受一样吗?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教师:你们通常使用网络做什么?

学生1:上网课、查阅资料、上传作业。

学生2:看视频、打游戏、听音乐。

教师:大家在网络使用中有哪些困惑?请写在“四宫格”(见表1)中。

表1 四宫格

学生活动,分享困惑。

学生1:我无法把控刷手机、打游戏的时间。

学生2:网络交友占用了很多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觉察使用网络的现状,积极表达困惑。

二、解释:剖析上网需求

教师:同学们,我们之所以被网络所吸引,是因为它满足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你在虚拟和现实世界中分别是什么样的?请你用颜色、符号、表情等分别画出你的“形象”,思考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学生1:在虚拟和现实中,我都是微笑的表情(见图1)。

图1 学生作品1

教师:两个形象比较一致。

学生1:是的,但我想表达的内容不一样。在现实世界中,微笑表示我很轻松、开心;在虚拟世界里,微笑更像是我佩戴的一个面具,让我看起来很有礼貌。

教师:你希望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展现这种形象,对吗?

学生1:是的。

学生2:我在虚拟世界中游戏打得好,外形很帅气;现实世界中我很邋遢、头发凌乱,像我的生活和学习一样(见图2)。

图2 学生作品2

教师:虚拟世界的“帅气”是你对自己的期待吗?

学生2:是的,我期待自己在现实中也能帅一点,像游戏中那样,特别有成就感。

教师:网络交友能够满足我们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需求,网络游戏能够满足我们的成就感。请重新审视自己使用网络时产生的困惑,困惑的背后体现了我们怎样的需求呢?请写在“四宫格”中。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表达性艺术辅导活动,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被网络吸引的原因。

三、教育:科学使用网络

教师: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在网络使用中看清自己的需求,更要学会如何科学使用网络。结合平时的经验,你有哪些心得和方法?请写在“四宫格”中。

学生1:珍惜时间。我会设置闹钟,限定刷手机的时间。

学生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随便点开不明弹窗或链接,不轻易泄露自己和家人的个人信息。

学生3:注意劳逸结合。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让我们的视力下降,损害身心健康。

PPT 展示一组图片。图片内容为网络成瘾者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电波成像。

教师:同学们,这组图片是大脑兴奋状态下的脑电波成像,幅度越大,代表大脑的活跃度越高。猜一猜,哪张图片是网络成瘾者的脑电波?

学生:波动较小的图片。

教师:波幅较大的图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电波成像。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相比,网络成瘾者的脑电波活跃度更低。沉迷网络不仅损害视力,还会给大脑神经带来不可逆的损伤。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前沿的科研结果、借助同伴的支持,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网络使用中的共性问题,掌握科学使用网络的方法。

四、转化:看见现实的力量

教师:同学们,网络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我们如何使用它。虚拟世界可以满足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需求。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或事能支持并帮助我们满足这些需求呢?请写在“四宫格”中。

学生1:相比于网上的文字和表情包,来自同学、父母和朋友的拥抱让我感觉更加温暖。

学生2:除了网络游戏,我还可以选择打篮球,这样既放松心情,又锻炼身体。

学生3:我会合理分配学习和上网的时间,请父母监督,做网络的主人,不被网络控制。

PPT出示3类初中生常用的App,分别为短视频类、社交类、游戏类。

教师:请同学们在以上3 类App 中任选1类,写一句“使用提醒”。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学生:Timing(时间)和Timi(游戏工作室名称)之间不只是差了ng,而是前程万里!

教师:希望同学们既能运用网络的便捷功能,又能做网络的主人;既能借助虚拟世界看清自己的期待与需要,又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寻自己的资源和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心理分析过程四阶段的转化过程,启发学生转变视角,挖掘现实资源。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心理分析过程的四阶段,引导学生积极表达、剖析需要、寻找方法、自主转化。首先,借助表达性艺术辅导活动,有效降低学生的防御心理,引导学生觉察期待与需要。其次,将心理分析过程的四阶段以“四宫格”的形式贯穿整节课,帮助学生澄清困惑、重构资源、坚定信念。最后,融入前沿的科研成果,让学生从体验式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再将知识转化为策略。在课堂的生成中,可以看到学生对自我状态的剖析较为深入,在自发总结的“金句”中,可以看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辅导课需要营造“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程融合”的氛围。笔者在与个别学生互动时,更需要巧用“同伴效应”,构建面向全体的有效课堂。

【点评】

本节课将心理分析过程的四阶段以“四宫格”的形式巧妙地融入教学,充分体现课堂“心理味道”的同时,又凸显了“育人功能”。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脉络清晰,层层推进。本课通过激发表达意愿、深入剖析需求、自主探索策略、挖掘现实资源四个环节,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心理分析过程的四阶段。教学过程流畅,心理辅导过程完整。其次,手段多元,有效生成。巧用表达性艺术辅导活动,既有效呈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最后,源于生活,归于生活。面对网络内容的多元与繁杂,引导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成长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时代命题。本课选题贴近学生生活,以回归现实为落脚点,明确育人导向,实现助人自助。

猜你喜欢
宫格脑电波虚拟世界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能感应人的脑电波并自动关机的电视机
能感应人的脑电波并自动关机的电视机
数独
大嘴找规律
不走神耳机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立足现实世界 正视虚拟世界
在虚拟世界关爱“小博友”